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_政治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_政治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是产生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展开,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领域中一门颇具规模、影响较大的新型的分支学科。该领域历来由美国学者“独领风骚”,主要论著有:戴维·伊斯顿和杰克·丹尼斯的《政治系统中的儿童》、赫伯特·海曼的《政治社会化》、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思·普热维特的《政治社会化》等等。本文试就该理论作一述评。

一、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

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兴起,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有关,尤其是人类学、精神病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展开,还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政治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世界危机四起:帝国主义战争;声势浩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利用自身的政治权利进行合法斗争,从而造成政局的动荡不安;6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青年反政府运动日益高涨,如在美国反对侵越战争、反对贫困和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等等。这些危机直接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发展。西方政治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政治文化,它直接影响着国家机器的运转方式;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乃至整个政治体系的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的影响,而政治社会化过程决定了各种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不同社会的人民特有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态度。因此,一个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可以导致这个社会的稳定或不稳定,可以说明公众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

于是,西方政治学者便在以“行为学说革命”为主流的当代西方政治学领域中,开辟了“政治社会化理论”这一领地,对公民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专门研究。正如政治学者杰克·丹尼斯所说,最近,人们之所以对政治社会化过程进行如此重大的研究,主要原因是人们认识到,政治社会化过程与政治体系的稳定和根本变化有关。当一个政治体系认识到了它的内部存在着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时,才明显感到有意识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

(二)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观点及对实际操作过程的微观化研究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以实现政治学研究的“科学化”为目标,试图将政治生活看成是一个有着输入、输出、反馈等功能并可加以控制的系统,认为一个政治体系中政治文化的性质和结构,与政治稳定的程度、政治发展的水平和政治一体化的进程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越是发达、开阔,政治文化就越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主导的政治文化传播得越广泛、深入,政治体系就越趋向于稳定、完善。这个相互关联的现象,表明了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的某种逻辑关系,也表明了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某种逻辑关系。因此,政治社会化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理论所要分析研究的就是这个过程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机制和机构。

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指出,任何政治体系的领袖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以便说明和论证国家统治的合法性。这是因为,政治权力一旦披上了合法性的外衣,就会转化为一种特殊的影响力——政治权威。这种政治权威不仅比赤裸裸的强制可靠和持久,而且还能使统治者用最少的政治资源进行控制。政治社会化便正是执行着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职能。它通过对政治文化的维持、改变或创造来实现这一功能。

为了有效地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特别注重对实际运作过程的研究,即一方面,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个体成员,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另一方面,政治共同体作为整体,如何宏观传播政治文化。这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就构成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要求,即塑造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

1.政治社会化理论把政治现象的研究深入到人们的心理结构和精神结构之中,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进行微观化的考察。其一,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社会调查和各种实验,对不同性别和等级地位不同的人,特别是对儿童与政治有关的个性发展阶段及特点,进行详尽的观察、描述和分析。通过对儿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学习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发展最为重要。最早接受的概念、信息和情感好像起着“过滤器”的作用,以后的认识必须通过它。这一时期,不仅形成了政治自我的重要内容,如对祖国的忠诚、对权威的服从、党派立场、对自我的认识等,也形成了个人最基本的“预先取向”。其二,注意到个体在政治文化学习时的主动性和有选择性,认为个体对政治文化的接受是经过自身意识的评价以后再创造的过程。离开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就无法完成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除了政治文化的统一导向,即求同和继承的一面,还有政治文化的差异性,即求异和创新的一面,这便需要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只有注意到个性的发展,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社会化。

2.政治社会化理论从对政治文化各种传导机制的功能特点的考察出发,研究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方式,研究一代人如何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给下一代人,社会如何维护、改变以及创造政治文化。其一,把家庭、学校、教堂、政党、工会、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等,统统归结为政治社会化的场所和途径。这样,社会每一个角落都执行着政治社会化的职能,社会成员时刻都处于政治文化的渗透之中。他们认为,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它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形成信仰与忠诚方面。因为人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在与父母、兄妹、丈夫或妻子这类群体交往,很多关于政治世界的知识是通过这类群体的传递而获得的。同时,个人所属的家庭团体,相当程度上决定和反映了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并从一定程度上规定和约束着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学校教育则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工具,在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儿童青年在其学校学习阶段,自然要受到学校课程、公民训练、教师讲授等的深刻影响;大众传媒又是政治社会化的非同寻常的手段。弗雷德·雷格斯蒂这样说,一个人对大众传播媒介长期注意的结果,可能会不自觉地逐渐形成关于政治体系基本原理的意识。其二,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要协调起来,发出前后连贯的、共同的、一致的政治信息。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如果社会或社会中的某一特定机构想要有意识地塑造其年轻的公民,建立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这种协调一致性,使主导的政治文化得以传播和深入,使主导的政治观念得以连续和强化。一些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学者,还探讨了大众传播对人的心理的长期积累性影响,逐渐形成了“累积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心理的影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效果不是突然间发生的,而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弱到强的累积过程。不仅大众传播是如此,事实上,整个社会化网络均是这样。

3.政治社会化理论从个体接受政治文化的角度以及社会宏观传播政治文化的方式出发,十分注重政治观念传导手段的多样化,强调政治文化的潜隐性和渗透性。其一,间接方式。有的学者把个人的政治学习方式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其中,间接的方式是指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总倾向。这种倾向本身并不带有政治性,但影响着政治自我的发展。这一类的学习方式有:人际交往、一般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价值观向政治价值观的发展。其二,隐蔽课程。美国学者还使用隐蔽课程的概念,来表示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的途径和渠道,如学校生活、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师人格、规章制度。其三,广泛渗透。除了专门的公民课程,西方国家还通过以社会科为中心的全学科和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全部教育活动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广泛渗透。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这种潜隐性和渗透性,较之赤裸裸的抽象说教与灌输,具有更好的实际效益,它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逐渐形成某种政治观念。

二、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一)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实质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公正”,摒弃意识形态,祛除“价值偏好”。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掩盖了政治社会化的实质。

首先,政治社会化所要传输的并不是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是有关政治制度的信仰系统以及关系政治活动和政治运转模式的认识体系,是政治体系中主导的、观念形态的政治。任何政治都代表一定社会集团和阶级的经济利益,因此不可能不具有阶级倾向性。

其次,政治社会化所要传输的政治文化,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一个以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为核心所组成的系统。其中,政治思想代表着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规定着政治文化的质,构成政治文化中最活跃和最具变化性的层次,即总是作为政治文化变革的先导,导致整个政治文化的嬗变。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思想通过与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实现其功能。

再次,西方政治学者在对政治文化的分析中,划分出了“精英政治文化”(也有的称为“领袖政治文化”或“杰出人物的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就是各国精英分子改造“大众政治文化”,使社会发展的趋向按照“精英政治文化”的要求而进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文化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不断通过教育、文化、宗教、家庭和日常生活等社会化渠道,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可现存的社会秩序,自觉地服从资产阶级的统治。这就是西方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和实质。

(二)西方政治社会化的运行特点及借鉴意义

应当说,重视人的政治社会化,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世界各国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在这一点上,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有不少客观的阐述。

公民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系列的条件,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研究和创造这些条件。比如,它们十分重视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国策、政策等政治输出的正确性和稳定性,不断加强和改善各类国家机关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并且把人的政治社会化工作从儿童教育做起,从父母的示范作用和家庭的良好教育做起,尤其强调学校的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地位。这些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西方政治学者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侧重于青少年时期,西方社会也将政治社会化的教育从青少年抓起,这是颇有见地的。他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体性自我教育模式,摒弃灌输,重视启发式和自觉参与,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增强辨析能力,发展自主意识。如英国学校推崇“开放和均衡的讨论”,成立“学校议会”,推进校政民主化。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民主选举、处事作风及技巧;美国学校也加强“校园民主”,组织参观法院、市长办公室、市政厅,鼓励“政治参与”;法国学校则把学校、班级模拟成社会,组织“市长竞选”、“议会辩论”等活动。应当说,西方学校这方面的努力在确立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灌输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想观念方面,的确是卓有成效的。

2.西方的各种政治社会化机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以各种形式传递着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在英国,除了通过学校主渠道外,还将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形式相结合。英国教育界人士认为,如果离开了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的教育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85年7月的一次谈话中曾表示,新闻机构成员要把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而不是把职业的需求放在首位;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进行工作,就是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美国教育部的一位官员也曾说,我们美国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有许多观念要传播。尽管我们的社会有很大变化,但我们的政治价值观念二百多年来没有改变。可见,在一贯声称“多元化”的西方世界,其政治教育却总是一元的。

3.西方社会有一个纵横交错的政治社会化网络,把政治观念的灌输放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如美国利用举办奥运会和发射航天飞机这样的活动,宣扬所谓“美国精神”。通过升旗仪式、节日庆典、文艺演出等活动,灌输爱国主义和效忠国家的思想。80年代初,国际民意测验会在一次多国青年动向调查中发现,分别有70%和80%的美国青年赞同“国家利益重于个人利益”和“青年不为国家尽力就意味着背叛”的观点。这在各国青年中是比较突出的。西方国家的“竞选”活动是强化公众“民主意识”、“增强人们对政权和共同体的支持”的绝好机会,是政治社会化的一条十分有利且隐蔽的实施途径。

4.西方社会将经济、军事、科技、法律等社会实体性力量巧妙地引入到政治社会化过程之中。一方面,他们凭借发达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力,为政治社会化提供物质设施。如美国不惜大量投资,长期进行教育场所和教育环境建设,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纪念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展览馆等,用以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的运行结果,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本身便透析出一种政治文化气息,影响人们对社会政治的评价,对人们的政治态度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种运行机制运作良好,能为政治社会化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西方民主法制的操作系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日益完善,而社会法律手段的普及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它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它们通过大量的法律条文与规范,来向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传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价值观。应当说,政治社会化工具对于社会实体性力量的大力渲染,是极易奏效的。

当代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理论,虽然在内容上有着强烈的阶级性、政治性,但表现形式上却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手段多样,方法隐蔽,渗透力强,实施效果比较明显,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西方学者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研究,能给我们一定的启迪。

第一,加强对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研究,了解个人习得政治文化的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途径,了解各种政治文化传导机制的作用、特点,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组织化。在我国,政治社会化最基本的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只有对政治社会化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中更加富有成效。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重视各种教育机制的协调一致,重视主导政治文化的连续与强化。过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方面做得不够:一是没有形成合力,各种社会化场所传播的东西不完全一致,有错位现象,甚至传播与主导政治文化格格不入的东西;二是缺乏一贯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第三,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分析研究,注意发挥接受者的内在作用。我们以往比较多地注意了外部教育的一面,忽视了内在作用的发挥;注意了共同性,忽视了差异性,因而在教育中容易失之简单化。在引导人民进行自我教育、独立思考、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研究。

第四,注意潜隐性和渗透性,对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过去我们不大注意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容易造成人们对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和对政治活动的冷漠态度。让人民在愉悦的日常生活中形成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注意实效,在建设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坚持灌输原则,强化政治意识;另一方面要增加文化色彩,拓展新的渠道。

标签:;  ;  ;  ;  ;  ;  ;  ;  

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述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