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解析论文_俞峰1,邓林林2

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解析论文_俞峰1,邓林林2

1.浙江宝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312000 2.衢州宝红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衢州 324000

摘要:混凝土浇筑施工,是房屋建筑的主要环节,它与工程建筑的稳定性、夯实度、以及承载强度等方面都有相关性联系。为确保混凝土资源综合利用,就必须要明确材料施工应用的核心与技术要点,有序进行技术要点的把握与实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研究价值

所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是指施工结构的最小横断面面积尺寸≥1m,且施工期间必须是系统性、规范化的操作处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比例较大,明晰资源技术施工中的要点,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项目施工的科学性,降低资源施工应用的损耗比;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关键技术要点是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问题,而针对导致局部裂缝发生的原因,合理进行管理因素的调控,是问题处理最有效的方式,还可以提升工程施工品质。以上两方面,就是关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价值探究。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

2.1温度控制法规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问题,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表层干燥收缩和降温收缩所引起。其中降温收缩因素的控制方式,就是通过有效的温度控制,来规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开裂的问题。一般来说,混凝土搅拌后会迅速释放热量,从而导致混凝土浇筑区域周围温度快速提升,为此,做好相应的结构控制,就可以通过迅速降温的方式,实现对混凝土温度的控制与调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开裂的问题。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先在施工浇筑区域内,铺设系列的冷却管,在外部混凝土浇筑后,启动外部冷水循环结构,形成浇筑结构中冷水管内冷却水体的循环体系。在普通浇筑状态下,水管中的循环速率在每小时1~1.5m3即可,若浇筑后周围温度出现了大规模的提升,可将水循环的速度每小时加快0.5m3。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周围结构出现50%以上的凝结区域时,可以适当地进行减缓冷水流动速率,直至最后停止冷水循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防裂缝的控制工作,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问题,操作方法便捷,且该方法出现资源损耗的比例较低,它是较科学施工技术方式。

2.2湿度控制法规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运用湿度控制法规避混凝土施工的裂缝,也是有效的资源处理方案,它主要是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层干燥收缩而引起的开裂情况。虽然这种方式也是通过温度控制视角进行防护,但它同以上的温度调节法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某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就主要采用了湿度控制法规避浇筑裂缝问题。其一,在混凝土材料搭配时,考虑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后散热水分蒸发的特征,适当的增加搅拌中的水分比例;其二,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可借助专业计算公式,对混凝土浇筑后的热量进行数据评估,对应给予混凝土应用中热量强度的控制;其三,建筑结构浇筑时,为避免混凝土浇筑热量的迅速提升,可采取阶段性操作法进行调控。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施工中为有效规避结构裂缝问题,通过预留混凝土预热热量散发空间的方式,解决水分过度散发造成的混凝土裂缝问题,是较科学的资源调控方式。

2.3浇筑材料最优化选择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施工时,做好施工材料环节质量控制,也是其施工技术控制工作得以合理操作的主导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国内建筑行业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情况,可将材料控制的要点归纳为:(1)水泥材料选择时,尽量以粉煤灰等低热量的材料为主,同时,尽量选用后续强度较低的水泥替代强度较大的水泥;(2)骨料材料以连续性配碎石资源为主,为保障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强度,所选骨料的砂石比例控制在2∶3的标准左右为最佳;(3)外加剂选择时,需依据混凝土浇筑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添加减水剂、混凝剂加以调节。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施工人员注重浇筑资源因素的合理控制与分析,能够从材料资源的内部热量层面进行分析控制,从而为后续混凝土资源的规划与科学性应用提供了资源保障基础。

2.4浇筑结构操作流程管理

为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高品质施工,也需要从浇筑结构操作的流程管理环节进行要点控制。以某工程为例,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的流程控制要素归纳为:(1)选择适当的浇筑方法。一般来说,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需要采取自然斜坡流淌的方式,逐层、逐个区域的浇筑;同时,浇筑时尽量保障每一层的浇筑间隔时间不要过长,防止出现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或者局部开裂的问题;(2)选用适应的振捣方式。当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区域,多是用于高层建筑中,为确保浇筑工作的稳固性,一般需要设置3道振捣过程。第一次是在混凝土斜坡倾倒时进行振捣,第二次是在混凝土坡中间部分加以振捣;第三次是在混凝土顶部浇筑区域进行振捣。为确保振捣效果,且避免振捣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造成破坏,一般振捣结构的下插深度要>50mm,但移动间距要控制在400~600mm之间;(3)排水处理。要利用浮浆在浇筑坡区域进行基坑排水。基坑部分排水的宽度要控制在3~5cm之间,将浇筑好的结构持续静置3~5h,充分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构中的多余水分排除干净;(4)表层控制处理。在浇筑操作完成后,运用长标尺在浇筑面表层进行刮平,增加施工表面的密实程度。为避免浇筑层表层出现蜂窝小孔,须在表层控制的基础上,覆盖一层塑料薄膜,48h后可将其撤掉。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操作的基本流程入手,针对性把握浇筑方法、振捣方法、排水处理、表层控制等环节的实践要点,合理进行浇筑工作的安排,也可以起到综合把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核心,把握施工品质的目的。

2.5后续护养保护策略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针对浇筑资源应用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进行护养调节,也是其浇筑战略调节的主导方式。其一,在最后一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可随即运用铺草袋进行外部防护温度调节。其二,在浇筑时,需尤为注意圆柱形角落、墙体根部的护养防护,尽量避免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开展期间,出现残留、局部浇筑遗漏的情况。其三,浇筑后,若施工人员发现施工区域中已经出现了局部裂缝问题,可利用单纯的水泥浆进行外部弥补,这也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护养操作的有效策略。建筑工程施工期间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的实施探究时,合理进行护养要素的控制与护养方法的有效性调节,不仅可以及时对前期浇筑中存在的遗漏点进行完善,还可以确保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探究,是建筑产业开发与优化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温度控制法规避裂缝、湿度控制法规避裂缝、浇筑材料最优化选择、浇筑结构操作流程管理、后续护养保护策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探索方法。

参考文献:

[1]孙杰.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186.

[2]陈靖,王振义.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探析[J].江西建材,2019(7):190-191.

[3]方思儒.土木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2):22-23.

[4]孙庆民.土木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6):131-132.

论文作者:俞峰1,邓林林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解析论文_俞峰1,邓林林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