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家长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研究述评_自制力论文

西方家长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研究述评_自制力论文

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父母论文,自我论文,模式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父母控制模式是父母在教养活动中经常用以控制、管理儿童的较为稳定的行为方式。儿童自我控制是儿童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对自我的认识、情绪、行为进行调节与控制以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特征。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一直为发展心理学家所关注,而西方学者已比较系统地探索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对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一简介,期望对国内的研究有些启示。

一、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特征

(一)父母控制模式的探索

本世纪初,许多西方学者已开始致力于对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Baldwin,& Breese 1945)近30年来,对父母控制模式的大量研究资料使得学者们归纳出了多种父母控制模式:如限制控制(Baldwin, 1955,Becker 1964.Baumrind & Black 1967); 严厉控制与心理控制(Burger & Armentront 1971. Sckaefer 1965 ); 要求控制(Roe &Siegelman,1963);权威型、专断型、允许型控制(Baumrind, 1967.1971);过度保护控制(Parker,Tupling & Brown,1979); 指导型、专断型和支持型控制(Baunrind,1991a,1991b)。众多父母控制模式的出现一方面可能由于研究者对父母控制的定义有不同看法,有的则是用词不同而内涵相似,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母控制模式本身比较复杂,由多个维度或要素构成。所以,后来的一些研究者着重对父母控制的各纬度、 各要素加以整合、 试图建立统一的父母控制模式。 如Maccoby,Martin(1983)在Baumrind 的研究基础上将父母控制区分为两个维度;反应维度和要求维度,由此相应地形成反应控制和要求控制两种父母控制模式。Maccoby 等人的两维父母控制模式在对儿童和青少年控制行为的研究中得到者的认可。Lamborn(1991 )等人又在以后的研究里进一步具体分析,在每个维度上皆处于高端的为“权威型”控制,皆处于低端的为“忽视型”控制。反应维度高而要求维度低的为“放纵型”控制, 反应维度低而要求维度高的为“专断型”控制。 最近, Burber与olsen(1994)新辟蹊径,以父母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为依据,即根据父母对儿童的控制侧重儿童的心理还是外部行为,把父母控制划分为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父母控制模式得到普遍认可。这可能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们对父母控制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有关。另外,即使同一父母控制模式,用于不同儿童,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苛求绝对普遍的父母控制模式是既不现实也是不尽合理的。

(二)不同父母控制模式的儿童自我控制特征

尽管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父母控制模式,但在本质上仍有许多共同之处。Macccoby曾总结前人的研究,把父母控制概括为五种基本模式:严厉控制——父母强调用严厉监督的方式达到对儿童的控制,不允许儿童有任何违反社会要求的情绪及言行表现;限制控制——父母给儿童限定一个狭窄的活动范围,以阻止儿童超越既定范围的活动控制儿童;要求控制——父母通过向儿童提出发展要求并督促儿童完成要求的方式实施对儿童的控制;干涉控制——父母从插手、干涉儿童的一切自主活动和行为控制儿童;专断控制——父母以命令、独裁的方式对儿童实施高压控制。Parker等人认为,除以上5种控制模式外,还有3种典型的父母控制模式:过度保护控制——父母过度依从、溺爱儿童,以保护、迁就为主,很少控制儿童;接受(或称反应、允许)控制——父母在情感上接纳、认可儿童的方式达到对儿童的控制,这是一种情感控制;忽视或放任控制——父母忽视、冷漠、拒绝儿童,实质是没有对儿童施加控制。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控制模式可由这些基本的控制模式复合而成,如Baumrind的“权威型”控制由严厉控制和接受控制复合而成, Lamborn的4种控制模式由反应维度和要求维度的4种不同水平的组合而成。

研究者认为,不同的父母控制模式,形成了儿童不同的自我控制特征。

Lewin,Sears,Maccoby(1957)和Block(1976)等人对要求控制的研究发现,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儿童有高攻击性特征。Edwards (1971)的研究认为,父母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由此一些研究者推测:父母对儿童提出要求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儿童自我控制的性质。

Patterson(1986 )等人通过对过度保护及忽视或放任控制的研究指出,这两类父母控制下的儿童虽然自我控制的具体表现有差异,但自我控制的性质却很相似,皆具有消极的自我控制特征,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控制问题。

众多的研究指出,父母若以严厉、专断、限制或接受模式对儿童实施控制,儿童一般在情绪的认知、行为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儿童也会具有不良控制特征。如Block 的研究认为严厉控制下的儿童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倾向。Becber 与Ojha指出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多有退缩或攻击行为。 大量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罪犯的攻击和反社会行为显著。而考察其父母的控制模式则发现,这类青少年的父母控制多为专断控制。Smith(1995 )对允许控制的研究也发现儿童有冲动性倾向。另外Baumrind在复合型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中发现:儿童自我控制特征不仅与父母控制模式的性质有关,而且与其他因素也有某种联系,如家庭内部的心理环境及儿童的某些个体特征等。因此,对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又促使研究者进一步去探索影响父母控制模式的因素。

二、影响父母控制模式的因素

西方学者大多探讨了父母的个性、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父母的言语指导等家庭诸因素对父母控制模式的影响。

Block对父母个性的研究发现,个性自我专注、冷漠的父母亲, 往往忽视对儿童的管理,很少对儿童提出要求。而父亲个性较保守,脾气暴躁,母亲较顺从的家庭,则常由父亲采取专断控制。具有积极个性品质,如有爱心、有能力,与儿童有密切情感交流的父母亲,一般共同关心、商议儿童的教养活动,有一致的教育要求。Peterson(1994)对有创造成果的妇女的研究也认为,具创造性个性的母亲,更精心且善于管理儿童。

Becker总结60年代中期的研究指出,父母对儿童爱的情感是影响父母控制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有爱的情感参与的父母控制下的儿童易表现自我控制,在缺少爱的情形下,儿童多有一些不良控制特征。 Baumrind及后人的研究都证实了Becker的观点。Baumrind还同时指出, 家庭中父母与儿童间的公开交流也会影响父母控制模式的运用。而最佳父母控制模式——权威控制与其它类型控制相比,与儿童有更多的公开交流。Field(1994)等人的研究也指出, 与父母有公开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儿童,更具有控制情感和思维的能力。

有研究认为,父母的言语指导对父母控制模式有一定影响,从而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对缺少自我控制技巧和策略的年幼儿童。Mischd(1972)在延缓满足实验中发现,如果儿童得到言语指导“想有趣的事”来分散对奖品的注意力,即使奖品在场的条件下,也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延缓。Mechenbaum等人的实验也有类似结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教给儿童自我控制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三、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后期影响

由父母控制模式形成的儿童自我控制特征对其后期自我控制的发展有无影响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Block与Huan(1977)曾调查在30 年代和二次大战期间成长起来的两组成年人,他们中一些人在青少年期被评定为低自我控制者(多冲动性),另一些则被评定为过度自我控制者。Block与Huan发现, 那些曾被评定为低自我控制的成年人依然带有低自我控制特征,而曾被评定为过度自我控制的成年人,也仍然有过度自我控制的倾向。Block 还指出,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后期影响有性别差异,对男性的影响大于女性。Bowen与Denhan(1995 )对学令儿童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幼儿期受母亲过度保护的儿童在成长的后期更容易出现自我控制方面的问题,而且母亲的过度保护对男孩成长的后期影响比女孩大。

可见,由父母控制模式形成的儿童期自我控制特征在儿童后期自我控制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一研究结论无疑会促使人们更重视儿童早期的父母控制模式的运用。

四、小结

根据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控制模式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有效的父母控制模式对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良的父母控制模式会导致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上的一系列问题。因此,重视父母控制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和重要。与西方的研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落后。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家庭结构的逐渐变化,父母实施教养活动的控制模式也会呈现新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新背景下研究父母控制模式,从而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标签:;  

西方家长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研究述评_自制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