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正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贯穿一切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了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循着这条路线去认识客观实际,摆在我们面前的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找出正确的答案。本文想从这条思想路线出发,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为什么会存在和发展、如何看待剥削现象、今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一、非公有制经济为什么会存在和发展
遵循思想路线,就应该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确定,同样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基本上还是手工生产、机器生产力和现代生产力并存的“三元结构”,并且前两种生产力尚居主导地位;第二,国民经济呈“两极化”,经济总量是名列世界前矛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少有的,但人均占有量却是世界上比较落后的;第三,生产力局部先进,但整体功能差,先进技术远不能取代落后技术;第四,纵向比较,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但横向比较,同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相比较,与经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这些特点,说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多层次、不平衡的,且各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邓小平同志说:“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①]“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②]依据这个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要与多层次、不平衡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可以引出以下必然性论述:
第一,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占居主体。因为经过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已经掌握了几乎一切经济命脉和主要生产资料,占据了几乎一切的社会化大生产,并且拥有强大的财力,它代表了我国现阶段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现存的所有制体系中,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占据主要地位,这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决定性经济基础。
第二,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较低。它集中表现在公有制经济还不能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姿态,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局部空间,占据一切领域和一切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求,在社会经济的许多领域和方面,还留有许多急待填充的“需求空白”。这就必然产生非公有制经济予以补充的客观要求。
第三,我国现阶段,虽然现代大工业有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但广大城乡仍然存在大量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工业”,农业仍处于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主要动力,以手工技术为主体的落后状态。这就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存在并发展的根本物质技术条件。马克思指出:“在小工业以及到目前为止的各处的农业中,所有制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在大工业中,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才第一次作为大工业所产生的结果表现出来,这种矛盾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会产生。”[③]他还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④]马克思的话告诉我们,只要社会上还存在“小工业”和落后的农业,非公有制经济就还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只要它还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就还有生命力,就还会发展。
依据上述由于生产力的基本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最终消灭私有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阶段必需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必需长期存在和发展。
二、如何看待剥削现象
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就必定存在剥削现象。而剥削现象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不相容的。对这样一个矛盾问题,应当怎样看待?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告诉我们,观察和思考问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发展生产力出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剥削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对个人财富积累的“卑劣的贪欲”,“永远不会错过机会把愈来愈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⑤]但是,这种“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至今日的动力,”[⑥]“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⑦]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舍弃伦理道德来探讨剥削的产生和作用问题,只能以生产力的标准来认识剥削的历史必然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我们说,劳动人民推动着历史前进,也就是说被剥削者创造的社会财富,积累的剩余产品,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⑧]资产阶级通过掌握的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者,不仅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而且还造就了大批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者与熟练的劳动者,为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⑨]
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剥削是否也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今天的剥削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积累的职能。积累,是指剩余劳动、剩余产品的积累。马克思在论述积累一般的理论时指出:在各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生产和消费也会累进地增加,因此,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产品也会累进增加。”[⑩]无论积累采取怎样的社会形式,它在客观上都是“对社会财富世界的征服,”(11)都是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私营企业创造的财富,从所有权上看虽然归属私人占有,但是,他们盖的工厂、商店、创新的技术等等,都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积累的资产,只要还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不停地运行,就是社会的资产。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私有的积累与公有的积累一样,其使用和发挥效能的社会性,都在为社会主义国家创造物质财富,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今天的剥削,虽然体现了私营企业主无偿占有雇工的一部分剩余劳动,但是企业主与雇工不存在压迫不压迫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雇佣双方不带任何强制性,大家觉得合适、过得去,就干下去。如果哪一方觉得不合适,都可以辞职或辞退。而且,雇工的利益和权利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保护,雇工可以根据国家法律、条例和社会主义准则监督企业主。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质的阶级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具体利益上的矛盾。
第三,今天的剥削,自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和问题,比如:造成两极分化,带来肆意挥霍私有财产、践踏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危害社会的畸型消费,引起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但是,不能因为有这些问题就扼杀非公有制经济。历史已经证明这样做是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邓小平同志说:“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我们能借此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12)对这些消极因素,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法律手段和经济调控手段加以控制,还可以用政治工作手段加以引导。
对于今天的剥削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从我国国情出发,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出发,我国现阶段还需要有条件地利用某些资本主义的剥削因素。利用剥削是为了最终消灭一切剥削,但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了,才能最终消灭一切剥削现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但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完全实现,只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结果。因此,我国现阶段允许存在剥削现象,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过程,它们之间又是相容的。
三、今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不会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大陆上的资本主义经济便基本上“绝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个体经济首先在我国城乡迅速地得到恢复并发展起来。在个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一些雇工经营的私营企业也就纷纷出现。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非公有制经济从少到多,不断扩大,得到较快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一些人产生了疑虑,担心它的比重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非公有制经济会不会发展到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程度?回答这个问题,同样要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出发。
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这个‘实事’是什么样的情况?在国民经济中,它与公有制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是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它与公有制经济共存的社会条件来看,在当前以至今后,公有制经济都必然占居主体地位,尤其是国有经济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集中了全国最先进的生产力、高科技的主导产业部门与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部门。公有制经济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从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去影响和决定非公有制经济的成份。国家还有强大的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从事经营,还有强大的行政、法律手段,使它的经营活动按一定的法律规范进行;还有强大的政治手段加以团结、帮助、引导、教育,使它不致于破坏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从它的发展总量和作用来看,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原来在我国就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要求,过去主要因为政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偏差而一度受到压抑。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方面的禁区逐步被突破,它便带着久蓄待发的势头迅猛增长,加上它原有的基础很小,因而发展的速度很快。但就全国而言,他们的人数还不多,力量还不大。目前登记的私营投资者只有40多万人,整个非公有制的经济实力只相当国民经济的1/4。而公有制经济原来的基础就很强大,改革开放以后,公有制经济也得到高速发展。两者相比,无论从哪方面,非公有制经济都只能处于辅助地位,发挥补充功能。实践证明,它的发展不但没有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反而在发展经济、活跃市场、安排就业、丰富和方便人民生活、纳税和创汇等方面发挥了举之公认的重要作用。
第三、从它的企业的自身状况来看,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展的,它既没有可能象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那样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经济社会力量,建立自己的信贷系统和流通渠道,又断绝了独立的同国外资本的任何直接的联系,因此它的企业的自身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历史局限性。当前的私营企业在规模上,95%的是百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13)在生产经营上,大多数的企业是家族式管理,作坊式经营,许多生产工序都靠手工操作,简单劳动,属于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产品上,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集中在各产业的下游区域;在经营者的素质上,大多数文化程度都不高。总之,当前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总体水平是较低的,私营企业自身具有较大的脆弱性。
第四,从它的发展趋向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私营企业在发展中明显出现大、中、小的分化,且呈金字塔型。一些大中型私营企业在发展中,为了解决资金、技术、市场、场地等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不得不追求同公有制经济建立联系以寻求支持和发展的条件,他们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通过参股、租赁、兼并等形式,与公有制经济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杂交”优势。正如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四川希望集团的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我国的私营企业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应该认为,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受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与强大的公有制经济并存发展之中,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它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辅助地位。只要公有制经济不搞私有化,今后它的发展,不可能会超过公有制经济,也不会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注释:
① ② (12)《毛泽东、邓小平论实事求是》238、187、22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7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3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221页、189页。
(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73页,第1卷256页。
⑨ ⑩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656页、650页。
(13)摘自中央统战部1995年12月“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研讨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