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论文_俞越

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论文_俞越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一、僵化误区里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

作为艺术这一大学科来说,不论是音乐还是美术,其在人类教育生活中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拥有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并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创造文明的物质生活。艺术教育培养感性素质,感性素质也必须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我们的音乐教育也的确在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点。然而从199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始至今,我们的音乐教育在校园中都并未真正落实到本质意义上。

音乐教育乃至艺术教育,是一项体验性的活动,学生由实际体验感而建立美的概念,而不像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是一种知识性的思维。在国民音乐教育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习和教授的,不单单是音乐知识和背景内容,而是应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容去体验音乐的美。

互联网时代下,学习的方式是多元交叉的,自媒体的出现,搜集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这样的大环境挑战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好奇心与创新相互依靠,是我们民族最急需的一项宝贵特质。ETaIk100第九期推送的朱永新在关于未来教育的演讲中也提到过:“中国学生思维模式固化很严重。”的确,近年来,我们己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教育现状问题。我们一直呼吁审美教育,要求培养感性素质,但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体系在观念上对于技术性教育还是总有偏颇。高等院校总是执行着模式化的学校音乐教育,幼儿园及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也是禁锢在歌曲学唱的套路里,即便是在普通教育中,学生仍旧跳不出高考的栓桔,这是传统音乐教育陷入僵化误区的现状。

二、“唯技术化”迷雾内的音乐教育

随着互联网+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课堂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学习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展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其中,电子音乐的发展日趋成熟,一系列音乐软件的产生使我们音乐教育的多样化色彩更加浓重。ETaIk100第十七期推送的首届孔苏未来教育论坛上曲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戚万学教授关于教育之“道”一讲中提出,“不管环境怎么变,技术怎么先进,时势如何变迁,我们教育的初心不能变。要做有思想、有情怀、有境界、有温度的教育。”在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应用中,根据音乐教育的本质初心,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唯技术化”的音乐教育理念,但也必须看到互联网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高效性。在教学中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电脑音乐教学软件、MIDI制作、电脑制谱等高科技音乐教学手段,把这些互联网技术应用进音乐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二度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高效有力的辅助支撑。与此同时,必须谨记一切的技术性应用都是为了教育本身而服务的,真正做到在保留自己传统文化“根”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技术进行物尽其用。“不要让艺术,沦为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包括幼儿园时期的音乐舞蹈教学中,培养兴趣最为重要。过早地将一些技能性的包袱添加到学生的身上,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美和乐趣,反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则更加无法顺利地通过音乐学习去掌握感悟美和领悟美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代传媒能够开发丰富多彩的音乐教材资源,能够让抽象的知识技能形象化,还能够让教学手段多样化,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带给了我们音乐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这样的技术变革中,我们面临的也是更大的考验。如何正确利用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人服务,运用现代媒体活用课内外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人文性的音乐审美要求是重点。未来的音乐教育中,我们拒绝没有感情的技术化音乐教育,在对互联网物尽其用的基础下,秉承人本性、审美性、实践性的音乐教学要求打造五彩缤纷的音乐课堂。在突破“唯技术化”的迷雾后,努力到达有关怀、有胸怀、有情怀的教育理想的彼岸。

三、停留在审美表层的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艺术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审美体验作用,在国民教育中,音乐育不是简单的音乐常识和乐理知识的逻辑教育,音乐教学也不是知识累积性的学习过程。在音乐课堂实践中,我们不能将音乐课程的学习变成理论上的知识性学习,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学唱奏乐。而是要应该真正参悟审美的精神要求,将学生的体验放在中心位置,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层次挖掘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心理需求。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体验活动让学生对音乐本身形成自己的独特性见解,使其热爱音乐,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的感性思维逻辑,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将此思维逻辑运用于生活工作中,对科学创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指导作用,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真正意义。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对于学生心理需求的挖掘也变得不再那么地举步维艰。不论是互联网思维的数据性还是互联网技术下的大数据库,都为我们的传统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我们可以依靠数据库的支撑对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情绪和心理波动进行监测,然后根据反馈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真正了解学生对于整堂课程教学的兴趣点,进而抓住学生的情绪点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人本性的审美音乐教育,这对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将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到达我们所理想的审美层面。这一点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今年3月的杭州第十一中学建立试行的一套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中对这一点己经进行了初步的窥探。该系统对学生上课时的表情进行监测分析,开心、愤怒、疑惑、疲惫等等都有反馈,系统最终再根据数据的信息反馈来研究分析教师进行哪个环节时,使学生产生或疲惫或疑惑或开心的情绪,进而通过这个分析结果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杭州十一中学试行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深层次挖掘学生内心真实需求的可能性,人本性的课堂和了解学生内心不再是一句泛泛的空话。

审美与实践是互不干涉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体现审美,在审美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审美”与“实践”绝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无论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现实出发,还是就音乐教育的内在品质而言,中国音乐教育要在坚持审美的本质属性基础上进行实践。就审美而言,感性素质的培养是我们现在音乐审美教育的首要任务。什么是感性素质?周海宏教授曾对这个词有详尽的解释。它是人感受世界,体验生活幸福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发现美的能力,感性素质使人们对于良好感性环境产生了的需求。周教授说到过,它的构成要素是敏感的体验能力与对良好感性体验的要求。艺术的创造非常需要这种素质的存在,是艺术创造的根本动力,也是目前美化生存环境的心理意识。它活动于艺术领域,时刻没有停止过对于“美”这个层面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周铮.互联网思维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

[2]孙梅.互联网音乐资源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潘国刚,郭毅.“互联网思维”产生的原因和特征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 (05):44-46.

论文作者:俞越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  ;  ;  ;  ;  ;  ;  ;  

互联网思维下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态势论文_俞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