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水务局 贵州黔南 558300
农田水利是指防治农田旱、涝、渍和盐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取的灌溉、排水等工程措施。农田水利建设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建设旱涝保收、稳定高产的基本农田,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我县从2013年开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至2015年,累计投入资金6400万元,累计新建/改造渠道90.61km,排涝渠0.96km;新建渡槽4座总长0.17km;新建/改造倒虹管8座,总长0.4km;新建/修复提水泵站19座,水轮泵站6座;新建/改造水池418口,总容积5.56万m3;山塘整治20座,总容积29.96万m3;安装管道98.41km,新建拦水堰2座,修复放水闸2座;自动化设备采购及安装5套;基层服务站所建设改造1处。解决耕地灌溉面积3.59万亩,其中:新增灌面1.19万亩,恢复灌面2.4万亩。
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建设资金投入不够,工程占地难以协调
一是历史以来,地方政府财政紧张,政府的重心更多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大,投资效益主要是体现在社会效益方面,经济效益较低微,社会资金投入动力不足。三是受农村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集体时代的组织动员体系瓦解,农户个人“无心”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户 “无心”参与,造成工程占地等难以协调,阻碍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二)参建单位问题多,影响工程建设
一是招标环节问题多,串标、卖标、挂靠投标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信誉差的施工及监理企业频繁中标。因技术含量低,违法转包、分包现象普遍存在,真正用在项目上的资金不多,工程质量下降。二是施工企业驻现场人员基本不是投标承诺人员,一些没有施工经验、不懂施工技术的人员充数其中,施工现场混乱、加上企业质量诚信意识差,同时与挂靠、转包、分包单位纠纷多、不利于项目建设。三是部分中标监理单位现场监理人员不具备监督和指导施工水平,为节约成本,日常生活与工作严重依赖施工企业,不能独立开展施工监理,甚至与施工单位混为一体,工程建设处于失控状态。四是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匮乏,我县主要由县水务局成立项目法人,大部分人员同时在几个项目兼职或承担多项工作,精力有限,不能经常到施工现场。乡镇水利站人员由于归属乡镇直接领导,主要承担乡镇分配的非水利工作任务,加上不够专业,也不愿意参加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往往是应付式工作状态,诸多原因影响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高效节水灌溉不切实际,易造成闲置和浪费
目前,每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必需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这种“一刀切”的方式给农田水利建设带来困惑。就我县而言,仅有一个规模农业园区及几片规模茶产业基地,其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案例较少,受市场变化,产业结构调整频繁,农户已失去信心,逐渐回归到种植水稻及玉米等传统农业。通过几年的建设,能发展高效节水的地块基本完成建设,若非要继续在一些很牵强的发展不稳定的产业地块实施高效节水工程,一旦产业失败回归传统农业,部分高效节水工程不但不能继续使用,反而影响农民耕作,势必造成项目闲置和浪费。已建成的高效节水工程地块,如遇市场变化产业效益下滑甚至无人管理,高效节水工程也随之遭到遗弃。
(四)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工程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因体制问题,目前多个部门都在实施农田水利项目,各部门之间项目建设规划未有效衔接,项目落地后调整频繁。部分项目建成后,又因其他的城市或园区等规划而遭废弃或毁损,造成损失浪费。二是项目的移交、管理等机制不健全,是交给乡镇管理还是村委会管理并未统一。现有体制下,乡镇水利站基本不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而村委员会则处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状态,人少事多,加上认识不到位,不愿履行工程管理主体责任,导致项目投入使用后,管理和维护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效益。三是水利设施点多面广,数量逐年增加,而管理体制改革未全面到位,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长效机制尚不健全,管护经费和专业人员未落实,不适应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需要。
二、建议和对策
(一)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农田水利投入,主导农田水利投资主体,探索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占地补偿机制,适当给予农户补偿。通过部分产权制度改革,探索经营承包管理,吸引社会投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强化基层政府主体责任,重构农村组织动员机制,动员农户支持并积极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帮助协调工程建设及工程占地等问题,保障工程无障碍实施。
(二)调整出台符合行业的相关政策
一是在不违反建设工程招投标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探索适合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根据其技术含量低的实际,简化工程招标投标程序,充分给予招标人自主选择投标单位的权利,将一些信誉差、或挂靠、或经常违法转包分包,或经常托欠民工工资的施工企业挡在门外。二是给予项目业主直接向相关监督机构报告施工、监理、设计等参建单位违约或失信事项,避免层层转报,最终被“保护伞”打回原形的尴尬。三是放宽项目管理公司资质门槛,大力发展项目管理企业,大力推行项目代建制,经过规定程序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代理建设单位负责项目建设全过程组织管理,解决项目业主人员严重不足的实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
(三)科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规划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园区和产业园区喷灌、滴管、土壤蓄水补灌等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不鼓励在产业结构调整频繁、产业经济效益差或常规传统农业种植区域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避免不管适不适合都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这种“一刀切”的方式造成资金浪费和项目闲置。
(四)提高规划设计科学性,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目前国家已启动农田水利实施改革,但局限于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田间沟渠这一块,其间的塘、坝、溪沟仍分散在不同部门,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统一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农田水利项目,使农田水利项目与其他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提高规划设计和建设科学性,避免损失浪费。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明晰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探索多样化管理模式,保障管护经费投入。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让水利站回归水利,同时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素质培训,并建立监管机制,制定管护办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论文作者:杜朝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农田水利论文; 高效论文; 水利建设论文; 农田论文; 项目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