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_县域经济论文

浅谈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_县域经济论文

略议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思路论文,贫困县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欠发达地区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点,是指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县一级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是政权职能完备、经济功能齐全的基础层次,是承上启下、联接城乡、沟通条块的结合部。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度的发展,使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但是,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在扩大,特别是东西部的差距仍将呈现不平衡的增长格局。据调查统计表明,贫困县仍占全国总县数的1/3,遍布22个省、自治区;1992年全国共有财政补贴县1305个,占县级单位总数的53.4%。1992年国家财政补贴362亿元,尽管如此,1992年仍有赤字县1095个, 占县级单级总数的44.8%。全国较富裕的省份广东省,在1994年仍有32个财政补贴县,27个贫困县;云南全省127个县,财政补贴县102个,贫困县41个。贫困县财政拮据,造成县干部职工不能及时发工资,甚至有的县拖欠工资达六个月之久,财政状况的恶化,使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因此,贫困县的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是社会稳定、政治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域经济,直接关系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本世纪末两大奋斗目标的实现。要实现富民富县,根本途径在于加快贫困地区的开发,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条件是自然资源、资金、科技和人的创造性劳动。因此,在分析贫困县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时,不但要注意到历史的、自然的客观因素,更应分析社会的、经济体制的、人的因素等主观因素,既要考虑到硬资源的因素,又要考虑到软资源的因素。但总的来说,这些贫困县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交通、通信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下,工业底子薄,基础差,国有企业亏损相对全国来讲,更为严重,乡镇企业起点低。科技含金量少,资金缺乏,传统农业没有地方特色,财政收入往往入不敷出,财政支出大部分是教育经费和干部工资,没有生产启动资金。总之,我认为,制约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一)人的素质不高

人是生产力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要把这些自然资源、资金、科技转化为社会物质财富,就离不开人的创造性劳动。在素质不高的人手中,资金往往被浪费,先进的科技也会变成死物,再严格的管理也徒有其名,自然就谈不上把资源转变为巨大的现实的社会财富。在这些贫困县中,国民素质的低下,人才的浪费和流失是很普遍的事情。人才资源本来就严重缺乏,加上传统的、地方的势力,又压抑着人才的成长和发挥,使得人才的学与用脱节。人员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人的文化程度,人的观念、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同。人们的观念陈旧与落后,又限制了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不得以提高,社会经济就难以快速发展,造成不言而喻的恶性循环。人们观念的落后还影响人们的进取精神,极大地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新技术、新工艺反映迟钝,不善于抓住和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来发展自己,难以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创业冲动极低,在市场经济海洋中缺乏驾驭能力,缺乏竞争和开拓精神。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问题,培养脚踏实地、具有开拓精神的本地型人才,为本地经济发展而尽心尽力。

(二)基础设施落后

尤其是交通、通信、能源三大方面,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全国一千多个贫困县中,大部分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高原地区、荒漠区域里,交通状况十分落后,这突出地表现在流通不畅,信息渠道堵塞,大大增加了商品流通的运输成本,使劳动力价格优势降为零。交通、通信状况的限制,又必然造成或加剧社会的封闭性。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量的增加和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与贫困县的落后的通信设备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忽视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制是配置社会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贫困县,市场化进程较慢,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淡薄,政府在管理经济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思想束缚,没有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忽视市场的作用。在投资方面, 海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目前市场化部分接近90%,而广大贫困区域,国家还是主要的主体,国家资金量有限,必然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投资效益方面,沿海地区投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投资办企业,而少数贫困县则先争取国家优惠贷款为目的,把国家投资用以购买进口汽车,建高级办公楼,或填补财政赤字,企业往往没有生产出产品就已经瘫痪,白白浪费国家投资,使有限的投资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生产;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沿海基本形成了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并发挥巨大的作用,而贫困县还在“卡人才”上费尽心机;在指导生产方面,还是用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调节,而不是按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因此,贫困县域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当前,乃至整个九十年代,贫困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间的分工细化,协作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因素对贫困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贫困地区选择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抓住国内国外二个市场,利用本地外地二个资源,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农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相关工业,逐步形成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连农户,集贸工农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格局,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找准自己的发展坐标,促进经济起飞。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中财力改善基础设施

贫困县多数在山区,交通不便,货物的输入和输出,主要靠公路,没有沿海地带“海、陆、空”立体的运输网络,运输费用昂贵,降低了产品竞争力。交通的不便利,加深了贫困县的封闭性,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和交往,造成信息的闭塞,人们观念的落后与陈旧。因此,改善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是发展贫困县域经济的当务之急,应引起有关人员的足够重视,这也是发达地区经济起步的成功经验。我国1979年就开始建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在1985年以前的几年时间里,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1986年起才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并举的外向型经济。浙江台州地区发展的经验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台州,竟不声不响地从浙江经济发展的榜尾直逼龙头,他们摆脱了“穷的无法修公路,修不好公路更加穷”的怪圈,以社会集资办交通的方式,开通8020米32座隧道,以定向募集的形式,向社会筹资2 亿元建高速公路,交通状况大为改观,经济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致力发展“三高”农业,使农民增收,财政稳步增长。

贫困县因为财政困难,为了增加地方财力,关心地方工业的发展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如果不把主要的注意力用在老百姓富裕起来上面,那就很不利增加人民的收入,也不利于地方财政力量的增长,很多地方的县乡领导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风雨兼程下江南,踏破门槛找项目,四处筹资竖烟囱”,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欲速则不达,有的还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贫困县从地理位置来说,距大城市较远,交通条件差,人才缺乏,经济发展难于受到大能量的城市辐射,发展工业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急于发展工业是难于奏效的,“重工抑农的政策不会使经济现代化,反而使经济更加落后贫困”。贫困县以山区,丘陵地带为主的自然条件,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巩固和提高基础粮食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大规模实施以非耕地资源为开发对象的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发展附加价值高的、以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及其相关的新兴产业,发展名、优、特出口型农业,进一步加强和拓宽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然后在综合开发农业的基础上来发展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培植了地方税源,达到财政稳步增长的目的。在发展“三高”农业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要符合全国农业区划和产业政策

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农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这种挑战是规模经济的挑战,从国际市场角度来看,哪个国家的农业规模经济更大,它的价格竞争优势就更大。日本家庭农场户平18亩都根本无法同欧美抚衡,何况目前中国只有3—5亩?而且随着我国居民食物结构正发生变化,肉奶、水果、蔬菜等需求量上升,农业生产结构正朝大力发展“多种经营”转化,一家一户“小而全”的经营模式是经不起市场竞争的考验,受不了国际市场的冲击。发展“三高”农业要从全局出发,服从全国农业区划,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

(2)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外销带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市场培育,形成市场网络,使产供销紧密结合为一体。

(3)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积极筹建和扶持民办中介组织发展 。县级农业技术推广职能远远落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加快农村中介组织的建设,把种养加销有效地沟通起来,做到货畅其流,加快信息的传递,增加对农民的服务功能,从而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多元化同农村基层政权简单化的矛盾。

(三)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工业是贫困地区实现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但发展工业需要大量的投入,靠国家,有困难,自我投入,更难。贫困县财政拮据,无米下锅的现象随处可见,不可能挤出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不要国家直接投资,相对不受信贷规模限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造就一大批经营型人才。在搞活国有企业的同时应该把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来抓。江西省领导在今年省人代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来抓,是非常有远见。

要实现个体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突破,首先要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采取鼓励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强化服务,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其次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来规范个体营经济的发展,形成约束机制,保证其健康发展。再次,制订合理的税负政策,但不是一味地减免税收,税负合理的情况下,鼓励民营经济加大投入,促使其扩大规模,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投资环境除基础设施硬环境外,还要着力解决投资的软环境。首先要抓好社会治安这个软环境。投资者在某地办企业除考虑资金回报率是否丰厚外,还要考虑该地治安状况。其次,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职能部门的“寻租”行为。贫困县要及时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增加办事透明度,防止某些部门利用职权,进行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坚决革除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力戒形式主义,主动为企业排难解忧,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协调好各方利益,完成“小政府大服务”的职能转变,使政府变成“高效、廉洁、精干”的组织指挥系统。

(五)提高人员素质,实施科技兴县战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94年2月5日发表世界科学状况报告指出:贫富差距就是知识差距。贫困县要根据本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育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普遍提高人员素质,培养经济建设的急需人才。抓好智力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关键。同时,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与提高对人才的吸引联系起来,以事业的发展吸引人才。以人才聚集推动事业,吸引外资,大力发展新的经济成份,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闲置的人才在本地找到充分发挥才能和岗位和职业,促成人才价格攀升,解决好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长,闲置积压浪费的现象,使之产生人才增值效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贫困地区往往急于求成,盲目追随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这种结果会发生战略和政策上的偏差,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贫困地区长期经济发展条件可能恶化、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非但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反而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格局。

(一)关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南巡以后,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纷纷提出超常规增长、跳跃式发展的战略和措施,有的甚至以一年高速增长的实绩,就认为实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跳跃式发展实际上是经济调整需求膨胀拉动的增长波动,是工业技术较低层次上外延扩张,追求产值、利润的即期增长,受宏观政策波动等随机性因素的制约。跳跃式发展在初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改善长期经济发展的条件,摆脱随机因素的制约,使经济发展由随机性制约的不稳定增长进入有机增长阶段,即完成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造血机制功能”。经济增长不是想出来的,这种做法只能助长浮夸之风。

(二)关于主导产业的确立

选择和倾斜发展关联度大、需求的收入弹性高的主导产业,来带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及其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政策不仅在贫困地区难以奏效,而且束缚了贫困地区在初期发展阶段的产业多样化发展,缩小了经济发展的选择空间。这是因为贫困县工业化总水平较低,缺乏应有的产业关联度,即使人为地选出一个主导产业并加以倾斜发展,也是起不到较好的发展效果。应该从各产业部门的现存优势和潜在优势的相互结合方面来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动态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突出发展重点逐渐培育和确立经济发展的产业部门。

(三)关于引进外资

目前,沿海经济发展经过前几年的飞跃,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沿海逐步向内地转移消化。贫困县应抓住近中期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把吸引内资(区际外资)放在重要位置,在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应歧视内资。吸引内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高就业结构,实现产业积聚,培养企业管理经营人才,增强区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  ;  ;  ;  ;  ;  ;  ;  

浅谈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