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中学语文教学_核心素养论文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中学语文教学_核心素养论文

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导向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核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到:“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此,“核心素养”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及其结构

      国内学者将“素养”与“素质”“知识”“能力”进行比较,认为素养是可教、可学的经由后天学习形成;是学习的结果,也是教育的成果,强调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是知识、能力、态度之间的整合与情境间的因应互动体系。

      我们目前所研究的素养不是一般的素养,是核心素养。它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优质生活必需的东西;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国内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正在建构。国际上关于核心素养的结构,有如下特点:首先,核心素养指标的选取存在共同的国际化趋势,如“沟通交流能力”是所有国际组织、各国及地区都重视的核心素养。“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素养”“语言能力”“自主发展”“数学素养”“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创新与创造力、主动探究能力)”等方面也是多数国家都强调的核心素养。其次,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及地区在核心素养的选取上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再次,核心素养的选取涉及能力、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跨学科的方面,同时也兼顾教育阶段的课程,包括学科指向的核心素养。最后,不仅重视国际教育的接轨,也重视本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本文探讨的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基于语文学科指向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规定了一定教育经历后,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是对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诠释。核心素养的确立将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使学生朝着国家与社会的期望不断努力,也为教师提供教学的目标,提供“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样的能力”的依据。

      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学科素养,学科素养又为核心素养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观

      从课程与教学意义上分析,教育系统的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三个不同的层级,即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这三级目标分别对应着“学习素养”“学科素养”“人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是“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的教学”“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正与该层级要求十分吻合。因此,具体到学科,笔者认为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1.基于语文学习力的教学

      学习力是终身学习的“根”,一般指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学习动力是前提,学习毅力是保障,学习能力则是根本。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然后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辅之锻炼毅力。“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语文学习的三大核心学习能力。要培养学生这三大核心学习能力,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探究,是最能体现学生学习规律的一种学习方式。请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朱老师的教学:

      第一课时,朱老师介绍作者作品、时代背景。讲解了8个通假宇,10个一词多义现象,6个古今异义,5种词类活用,4种文言句式(都以板书呈现出来,并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文言知识练习)。

      “这篇课文比较长,接下来我打算用两个课时来翻译并讲解课文”,朱老师说道。教室里一片安静,大家似乎是习惯了老师在上面讲,自己在下面听,干等着老师,带领他们一段段的翻译。朱老师开始翻译:“‘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大家注意‘令’译为‘头领’……文章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其实是作者的有意而为之。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衬托出二人地位相差悬殊。文章的后半部叙述廉颇事迹较多,起提挈全文的作用,能理解吗?”部分学生点头,还有些学生呈一脸茫然状。

      谢老师这样进行:

      师:这篇文言文比较长,请同学们先自己结合注释梳理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在梳理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疑难问题就标记出来,先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班级解决。

      (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疑难问题

      (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教师协同解答)

      师:自己独立阅读一篇这么长的文言文有什么感受?

      生:虽然阅读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有的字词不会翻译,但是借助课文注释、词典或问同学也能读下来,很是惊喜。

      谢老师点了点头,追问:那你能具体说说是怎么阅读的吗?

      生:先通读一遍。在通读的过程中,画出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加上注释理解。一些不理解的词通过注释可以解决,注释没有的字可以翻古汉语字典。最后深层理解,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人物、情节和文章所透露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信息。

      师:很不错啊,你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顿时班里热闹了,纷纷表示自己也是这样阅读的)

      陈文琳(有点激动地站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读这么长的文言文,一看见古文就头痛的我更郁闷了,这么长的古文需要一口气读完,怎么可能?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刚开始,我读得慢极了,因为速度稍稍一快,大脑就跟不上了。但是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基本能读懂且有点意思了,速度慢慢也快了些。

      师: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学习让同学们发现了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享受自己读下一篇长文言文的过程啊。

      (学生都乐笑了……)

      对比这两个教学片段,朱老师很显然是以教定教,围绕着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可能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但学习力的发展会严重受阻。另外,学生之间无交流互动,缺乏课堂参与感,更是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谢老师则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定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

      2.基于语文课程意识的教学

      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即“教教材”“教课文”而不是“用教材教”“教语文”。语文学科不同于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教材重在“传播信息”,而语文教材重在“如何传播信息”,重在培养学生掌握传播信息的方法和智慧,也就是言语智慧或言语能力,这是学生阅读行为的真正目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价值。

      朱老师以教材为纲,一字一句地分析文本知识与结构,把教材原原本本地教给学生,是纯粹的“教教材”。谢老师“用教材教语文”,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梳理课文,并根据自己的情况积累新的字词句知识,让学生摸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当绝大部分学生把蔺相如的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却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时,谢老师循循诱导,使学生找出了“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其他方面的因素。谢老师成功地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利用教材教给学生“文字表达”“文学思维”“文化传统”,这些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容缺失的部分。

      3.基于语文“立人”功能的教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在十八大报告上,“立德树人”首次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把人引领到“回归精神故土”的道路上,教育必须要确认并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匡正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符号不重使用语言符号的人、只重语文技能不重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弊端,唤醒人们高度重视语文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

      请看教学片段:

      生:学完这篇古文,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宽容的意义。宽容是停泊爱心的港湾,是连接友谊的缆绳,是抹去不和谐的过滤器。倘若蔺相如也是个小肚鸡肠之辈,与廉颇斤斤计较,毫厘必究,恐怕赵国早已被强秦吞并了。

      生:关于负荆请罪,乍看之下,我们似乎也只能看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与宽容大度。而廉颇呢?最多也只能落得个知错就改的美名。一切看似都是在褒蔺贬廉,其实非也!廉大将军不仅有勇,他也有智。文中第⑨段有“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一句,此中“廉颇蔺相如计”这话应该有廉颇与蔺相如商量的意思。可以看出他俩当时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而非有那样决裂的矛盾。

      师:杨同学的见地很独特啊,有一股钻研精神。

      (教室里随之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趁机抛出一个问题):继续,你们认为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普遍把蔺相如的成功归为他的大勇大智大德等主观因素,却忽视了文本中的其他交代,经老师点拨,方找出了“缪贤的慧眼识才,赵王的大胆用人,廉颇的军事保障及勇于改过,秦王的贪婪、怕死、沽名钓誉”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学生仿佛打开了一扇扇思考的窗,思考的乐趣意犹未尽,快下课了,老师又留下了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

      谢老师始终扮演着“文化讲解人”的角色,只对事物作解释,不做任何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这就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

标签:;  

以核心素养为指导的中学语文教学_核心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