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与道路(一)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与道路(一)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路论文,过程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和道路是相互联系的。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简略考察,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须经历验证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中特有的和重要的心理现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及研究方法等,其基本途径是学习、选择、中国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心理学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即面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研究心理学,加强心理学的现代化建设,使心理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关键词:心理学中国化过程道路

1 心理学的历史与心理学的中国化〔2〕

1.1 西方心理学历史的启示

众所周知,心理学诞生于哲学的怀抱。诚如心理学史家黎黑(T.H.Leahey)所说:“它有一个长期的过去, 一个短期的历史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1]使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 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应归功于冯特(W.Wundt),他开拓了两种心理学的研究定向:一是个体心理学;二是民族心理学。自冯特后,崛起了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W.James)、杜威(J.Dewey)以经验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理论基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经验、意识的效用上。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继续发展,必然要求对心理现象的客观研究,于是以华生(J.B.Waston)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就应运而生,他们反对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应把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功绩在于把心理学从内部过程拓展到外部空间。与此同时,弗洛伊德(S.Freud)建立了一套所谓动力心理学或深层心理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把无意识引入到心理学领域。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雏形——格式塔心理学,在魏特墨(M.Wertheimer)、苛勒(W.Kohler)和考夫卡(K.Koffka)的领导下,把意识等心理现象看成是先验的格式塔,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心理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有赖于一个先验的具有完形作用的结构。心理学发展到本世纪50 、 60年代,又出现了第三种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ogers)等。

由此可见,西方心理学的历史由学派构成,可把它概括为科学主义、人本主义、文化主义三大走向。[2] 而每个学派又产生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从而打上了浓厚的文化烙印。但不可否认,从心理学一百多年历史考察,无疑科学的心理学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其学派和理论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得出的许多研究结论,无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制约。而我国心理学又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在这种研究背景下,中国的心理学家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1.2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选择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我国心理学从本世纪初由西方移入已有70多年历史。50年代前后,我国心理学的研究和建设基本照搬国外,1958年对心理学的批判,对西方心理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这是不足取的。60年代,心理学发展又走向低谷,以致于“文革”时被彻底砸烂。70年代末心理学拨乱反正后,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看到了差距和希望。不过,现时的中国心理学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最主要的是表现在心理学还不能很发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学习与独创、理论与国情、研究与应用等方面与国外尚有较大差距。

循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虽然步履艰难,但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如何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就需要通过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形成中国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与体系。而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既不是单纯地钻牛角尖专门研究中国人特有而别人没有的社会行为,包括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也不是闭关自守,排斥所有的外国概念和理论, 在经过若干年研究后“试验及错误”(trail and error)的结果,而是具有独特内涵和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为历史背景;以中华民族文化圈的影响为潜在变量;以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类心理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以社会现实为主要服务方向。

心理学的中国化还要求我们,选择中国人熟悉的概念,寻找适合中国人的心理工具,发展解释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模式理论,以此来建构中国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因此,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既不是一个政治口号,也不是想当然,而是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必然历史选择。

2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3〕

2.1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心理学中国化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里,以朱智贤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3]为例,加以阐述。

第一阶段:酝酿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揭示中国人心理与行为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题中,70年代末,李伯黍教授同他的合作者,在柯尔伯格(L.Kohlberg)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参照柯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围绕儿童道德判断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在国内15~18个地区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已经涉及的有: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研究;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外部因素;儿童道德发展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不仅验证了柯尔伯格的研究发现,更重要是揭示了中国各族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一些规律,以及特定的文化背景、道德训练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为我国的儿童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实证资料。由此可见,以中国人为研究对象,重新验证外国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第一步。不可讳言,研究中当然可以发现共性,但对中国人而言,外国的研究结果未必具有有效概括性。这种个性或特殊性的表现,正是我们必须深入探索的中国人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阶段:孕育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有和重要的现象,也就是揭示在中华民族文化圈背景下中国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社会条件下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题中,比较典型的是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我们曾对独生子女心理及其家庭教育的心理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另一个有价值的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即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研究,它反映了我国中小学生语文能力的特点。另外,为了更好地揭示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特点,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是一种思路。例如王镶业教授在青海对不同民族地区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的比较研究,张日升博士对中日青年心理,特别是社会性发展开展的系统研究以及金盛华博士对中美大学生自杀意向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上面几例研究表明,考察在中国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中国人的各种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生长点和立足点。

第三阶段:整合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心理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修改心理学的旧概念、旧理论与旧方法,创立心理学的新概念、新理论与新方法,以适用于中国人的特点。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着力于对当今诸心理学概念与理论分析批判,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超越原有的研究层次,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心理学概念和理论。例如,韩进之教授及其领导的协作组在其研究中,将自我意识理解为自我的认识(自我评价)、情感(自我体验)和意志(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活动成分的心理结构,并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学前儿童、中小学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及特点。这项研究初步探索出适合我国特点的自我意识的理论体系。另外,这个研究还包括在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我们同意杨国枢教授的观点:“方法论与研究方法都可能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后者因社会文化而不同的情况,则远比前者为多。”[4]在朱智贤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中, 我们在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上是下功夫的。首先是在方法论上,坚持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即强调研究方法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向导;坚持正确的科学方法论,用系统观点看待自己研究的问题;具体方法适合具体课题;对具体方法的运用,从拟定课题,到进行设计,到取得和解释结果,都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我们遵循的方法论保证了我们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中国化。例如,我们在十省市自治区青少年的理想、动机、兴趣的研究中采用的是问卷法,但在具体的设计上,我们使用的是投射法,使试题有情有趣,即使被试乐于配合,又不使他们了解我们的意图,较顺利地完成了研究,并获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因此,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最终表现,应观其整合和创造的水平,此举决定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成败。

2.2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心理学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学习——选择——中国化。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方位规定,学习是其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对待外国的心理学资料必须重视,应当摄取其中的营养,用以发展自身。应该承认,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与国外是存在着差距的。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学、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工具等几个方面。这些差距的存在,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科学心理学诞生在西方;其次,发达国家重视心理学的研究;再次,科学技术设备的先进是发达国家心理学进展快的物质基础;最后,在应用上作出成绩,使心理学普及有了群众基础。例如,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lgy)是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或问题儿童为对象的,由于它在实际应用中做出了成绩,因此它的发展相当快。有差距就得学习,就得引进,就得摄取其中的营养。

在摄取外国的研究成果时,绝不能照搬照抄,而要适当加以选择。所谓选择,意谓批判地吸收。霍尔(G.S.Hall)对普莱尔(W.Preyer),斯金纳(B.F.Skinner)对华生(Waston),皮亚杰(J.Piaget)对鲍德温(J.M.Baldwin),乃至认知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学派, 等等,都是采取选择的态度,即批判地吸收的态度。[5] 中国人的心理,与外国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更重要是具有其不同的特点。例如,我们测定到思维发展的一些特征,与国外资料所列的特征就有出入。又如,我们所获得的小学儿童和中学青少年道德观念的特点及其内容,与国外研究中所见的事实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照搬外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也会影响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中国人心理,既然有着本民族的特点,这就导致外国心理学被摄取之后,要经过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国外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建立的理论、采用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该看到,在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如国外的先进条件的一面,也有优越于国外条件的一面,这要求我们做到兼收并蓄,首先应当从方法论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以便在学习和研究时能取其所长,避期所短。在这个基础上,在研究中国人心理的时候,应加入中国式的想法和看法,使中国的国情,即文化、经济、政治因素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研究,并且在理论实践上都能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只要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创造条件,不断地采用现代化的研究手段,那么,经过十年、十五年、甚至更多年的努力,我们坚信能进入国际心理学研究的先进行列。

3 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心理学发展道路要联系我国实际,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尤其是现阶段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问题,使心理学能为我国教育工作、医疗卫生、文艺、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提供服务。

3.1 面向社会研究心理学

坚持面向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研究心理学,这是中国心理学前进的主要方向,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犹如美国心理学的研究目标,针对社会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直接为美国社会现实服务。同样,研究中国人的心理现象,将传统心理学改造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们自己鲜明特点的科学心理学,无疑应该在我国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应该让十二亿中国人自己起来“说话”。

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在实践中研究心理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心理学各项研究都密切地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并为之有效地服务。其具体做法如下。

(1)逐步积累中国的研究材料,克服“拿来主义”。 我们有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从设计、方法到结果,几乎全是模仿外国的。心理学著作的体系与国外同类书大同小异,怪不得有人认为中国心理学家中“翻译家”多,“研究家”少。如此下去,就不可能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心理学。中国人与外国人既有共同的心理特点,但更重要的具有其不同的特点。例如,我们自己测定到儿童阅读时的眼动次数与时间的比例,与国外资料所列的特征就有出入。又如,我们所获得的青少年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其内容,与国外资料所见的事实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照搬外国的研究,势必失去客观性、真实性。

(2)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克服研究的盲目性。 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不外乎来自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而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实践。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正渴望我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心理学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几年,我们看到,新时期人们观念的变革、改革的心理承受力、人机工程的匹配、传统文化的影响、广告消费心理、人际内耗现像、罪犯改造心理、社会病态心理、领导素质研究、人才选拔、学习不良儿童研究,以及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教育与发展的关系,认知发展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培养:人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理想、动机、兴趣发展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青少年犯罪现象及其防治等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程度的解决,那么,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不仅在理论建设上,还是对实践的作用上,将都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

(3)加强应用研究,克服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其规律是各项有关人员的工作的出发点,社会实践呼唤心理学。但目前心理学和社会实践存在着严重脱离的现象,这与实现心理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宗旨是不相称的。我们从1978年以来,从事“中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坚持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际,目前实验点已遍及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实验班就有3000多个。我们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心理学要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必须加强应用研究,舍此别无他路。而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同样要依靠应用研究,通过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提出的问题,逐步使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事实材料中国化,使心理学具有中国“味”,这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

(4)深入社会实际,克服“学院主义”的研究风气。目前, 在我国心理学的研究中,“闭门造车”的风气还是很浓厚的。一些研究者由于不深入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实际,研究的课题只凭主观臆断,往往失之过狭或过偏;发表的文章,不仅使实际工作者感到不符合实际,而且专业理论工作者也感到莫明其妙。这种经验主义的研究,由于脱离实践,不仅没有应用价值,而且对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建设也缺乏意义。因此,只有坚持在社会实践中研究,坚持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途径,才是心理学研究的正确道路。

3.2 加强中国心理学的现代化建设

在实现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道路上,我们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应用,并不是放弃基础理论的建设,“决不意味着把研究工作局限在很狭小的‘实用’范围内,更不是排斥那些跟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问题的研究”。[6]今天,心理学建设的另一根本任务是实现其本身的现代化。

第一,明确我国心理学研究与国外的差距,艰苦奋斗,尽快缩小这种差距。

从研究课题上看,主要包括研究的年龄范围、研究的具体内容及其深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差距。

从研究的方法学看,国外二十年代之后就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化,经过半个世纪,已发展起专门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方法学,包括设计、测量、统计和评价等。

从研究手段、工具看,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外心理学的研究中,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现代化观察室、实验室等。这对于深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帮助的,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录像系统。

我们认为,我们与发达国家心理学研究的差距是存在的,然而也并不是很难消除的。科学技术设备条件的先进固然是发达国家心理学进展快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西方心理学也有其不足之处,从基本理论方面来说,他们研究的进展并不大。了解上述情况,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知己知彼”,做到心中有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有着建立以唯一科学的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优越条件,只要我们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创造条件,不断地采用现代化研究手段,那么,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坚信自己能进入国际心理学先进水平的行列。

第二,组织各方面的人才,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来共同研究心理学。

从所周知,皮亚杰及其领导的日内瓦学派的心理学研究,在国际心理学界、教育界及哲学界影响极为深远、广泛。他1955年创建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心理学家、逻辑学家、控制论学者、发生认识论学者、语言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来研究认识的发生发展问题,在国际心理学界有很大的影响。皮亚杰及其日内瓦学派的杰出贡献,使我们深受启发:今天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如果要使心理学有所突破,有所前进,光靠心理学家本身的工作是不够的,应该组织各方面的人才,融合多学科的知识,来共同研究心理学。

这里的关键是发展横向联系,开展跨地区、多学科的科研协作。国内心理学工作者在自愿、平等、互利、协商原则下,开展校(单位)际协作,取长补短,互通信息,各地取样,共同突破一个课题。例如我们主持的国内10省青少年理想、动机、兴趣特点的研究,23省思维发展的研究,15省儿童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研究,29省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特点,26省的学习能力发展与培养研究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例子。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展与国外学者的合作研究,跨文化、跨地区、跨国家地探索共同感兴趣的心理学问题。

第三,大力开展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不断提高研究质量,逐步建立中国心理学的体系。

我们提倡大力地开展中国人心理发展的研究,在课题方面,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监测中国人心理发展的正常值,一个是进一步探索中国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关于前者,鉴于至今我们尚未有关于中国人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系统资料和基本发展指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监测的水平,就有必要制定中国人心理发展的参数和指标。我们认为应将中国人心理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发展速度、发生发展的时间、稳定性和可变性、整体发展与单项发展及个体特点等六个方面作为发展的参数。按照中国人心理发展的参数,对每项监测的课题逐一制定客观、合理、可靠的指标。在研究方法上,要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既分析中国人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又分析他们的潜力和可能性。同时,应提倡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相结合,常规研究和采用现代化手段的研究相结合。这是实现心理学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关于后者,研究中国人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完整地、正确地掌握中国人心理发展规律,必须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西方心理学由于其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二元论和形而上学,因而就无法理解身心关系、心理与生理的区别、心理与客观世界、心理与生活实践等重大理论问题。我们在研究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就能对中国人心理发展中的先天与后天(即心理发展的条件)的关系问题,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即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即心理发展的量变与质变)问题,年龄阶段特点与个别特点(即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问题作出很好的解释,这是进一步探索中国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基础。

总之,面向社会研究心理学和中国心理学现代化是统一的,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相辅相成和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面向社会,在实践中研究心理学是心理学本身现代化的基础;而只有实现心理学本身的现代化,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学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注释: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林崇德(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联系。

〔2〕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源于心理科学100年来发展历史所集腋的经验教训,形成于当前世界心理学发展的错综复杂的环境。

〔3〕在华人心理学界提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港台学者的代表是杨国枢、杨中芳等人,大陆的代表是潘菽、朱智贤等人。看来,海峡两岸的心理学家有感于研究中共有的挫折感,都在主张心理学研究要落实到中国化的问题上。

标签:;  ;  ;  ;  ;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过程与道路(一)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