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_图书馆论文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近年来IPhone、IPad、Kindle等移动智能终端的盛行,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实现了传播内容与载体的彻底分离,迎来了移动阅读时代,人们可随时随地通过触手可及的网络获取网络信息[1]。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开展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网络服务,服务系统已日趋完善和成熟,读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快速、便捷的获取信息,但却受到地域等时空限制,例如读者在旅途中、等候时间、会议休息时间等,难以实现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高校图书馆纷纷致力于对移动技术与图书馆的整合,对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和应用持续升温[2]。移动图书馆(mobile library)原指“汽车图书馆”,利用汽车等交通工具给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读者提供图书馆服务。移动图书馆是指所有通过智能手机、Kindle、IPad、Mp3/Mp4、PSP等移动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资源、进行阅读和业务查询的一种服务方式[3-4]。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对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移动图书馆的研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移动图书馆研究现状

2.1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以欧美、日本、韩国、芬兰等国为主导,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移动图书馆计划,如芬兰国会图书馆、美国俄亥俄州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英国汉普郡图书馆等,服务包括图书查询、图书预约/催还提醒、导引视频、查询附近图书馆等。出版社也推出了在线数据库的移动服务[5],例如EBSCO Mobile、IEEE Xplore Mobile、World-Cat Mobile。以Google为代表的网络出版商也相应推出图书移动搜索界面。国外对于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在Facebook、Google等网站上专门设有移动图书馆的讨论小组,并召开了专业学术讨论会。第一届、第二届“国际移动图书馆会议”[6]分别于2007年11月在英国和2009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2009年7月举办了第一届“手持图书馆员联机会议”。在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移动图书馆会议,重点关注移动技术和移动服务,Ivan Ganchev[7]等提出移动图书馆系统架构,倡导“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服务方式,致力于向用户提供移动资源和服务。DANE M.WARD[8]提出,移动图书馆项目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和不发达地区。Glenn Davidson[9]对移动图书馆的资源选择标准进行了理论探讨。移动图书馆和移动大学经常联系在一起,Sally Wilson[10]提出图书馆应该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移动图书馆项目,并推动移动大学的发展。在移动图书馆的用户需求调查方面,Joel Cummings[11]的研究表明在拥有移动智能终端的学生群中,58.4%的人愿意利用PDA、智能手机等检索图书馆OPAC。Nor Shahriza等同样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非常感兴趣,并且愿意尝试,认为图书馆信息提醒、书目查询、续借等功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需求[12]。

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在2000年以后逐渐兴起,和国外相比落后至少5年。笔者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输入“移动图书馆”,检索年限限定1979-2010年,只能检索到94篇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其中大部分都是介绍国外的移动图书馆情况或者是具体介绍某个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建设或使用情况。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研究主要集中移动图书馆的系统架构、集成服务平台、手机全文阅读和个性化手机服务等。清华大学无线移动数字图书馆系统TWIMS(Tsinghua Wireless and Mobile Digital Library System)[13]实现了基于短信和WAP的手机图书馆服务系统,提供OPAC和电子资源的手机服务,TWIMS设计和规划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异构资源和异质服务的统一框架,基于WAP技术实现针对Web资源的整合,整合了部分数据库的检索服务。重庆大学手机图书馆[14]除了手机短信服务外,增加了书评功能,并整合BBS、Blog等特色服务。北京大学移动图书馆[15]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基于各类移动终端对各类数据库进行统一检索,并实现了手机全文阅读。上海图书馆[16]2010年推出了集移动手机网站、移动聚合浏览器、移动书目查询IPAC、移动个人图书馆和移动阅读的移动服务平台,并提出手机版“我的图书馆”系统架构。国家图书馆[17]2008年推出了集短信服务、WAP网站、国图漫游、手机阅读等服务的移动数字图书馆。

2.2 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已推出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主要实现方式包括SMS、I-Mode、WAP和J2ME服务模式[18]。

(1)SMS服务模式。SMS即手机短信息,由于早期的移动通讯技术主要以短信服务最为普及,因此SMS模式相对较为成熟,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也是从手机短信开始。采用SMS模式主要用于实现信息通报功能,比如开放时间、新书通报、图书到期提醒、图书馆讲座、图书催还等。SMS服务模式的特点为及时、快捷以及费用低廉,缺点在于消息格式简单,仅支持简单文本,无法传输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因消息长度受限,难以实现复杂信息检索,交互性能较差。

(2)I-Mode服务模式。I-Mode是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模式,日本在该领域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移动公司采用分组交互叠加技术,使用简化的HTML编辑网站,使传统的WAP网站方便地转变为I-Mode网站[19]。日本富山大学图书馆和东京大学图书馆均使用该技术开发OPAC查询系统,提供馆藏查询、图书催还、续借通知等服务。

(3)WAP服务模式。无线通讯协议(简称WAP)[20]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目前最高版本为WAP2.0。WAP最大特点是系统结构的灵活性和协议的开放性,并可利用开发语言的优势,开发出更具交互性的服务界面。采用WAP网站可以提供比SMS模式更为丰富和强大的功能。WAP技术已成为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无线联网方式,用户可以通过掌上终端设备访问图书馆的WAP网站,享受目录检索、查询开馆时间、存取电子期刊论文等服务。

(4)J2ME服务模式。J2ME[21]即Java 2 Micro Edition,J2ME是一种高度优化的Java运行环境。J2ME开发是继WAP之后又一崭新的移动开发模式,采用J2ME开发通用的移动图书馆平台,可以较为完善地解决WAP的不足,系统功能、交互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手机都支持JAVA虚拟机。贺利娜等[22]利用J2ME和J2EE技术构建了一种与系统、平台无的新型手机图书馆设计方案。

2.3 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

目前移动图书馆的服务基本包括短信、WAP模式、应用程序等模式。对国内一些开展移动图书馆的网站进行网页访问和WAP访问,在调研其服务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开展的相关移动服务进行总结和归纳[23-25],将服务分为信息通报、业务与查询、阅读与服务、个性化定制四类,实现的主要服务功能列表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较为丰富。

图1 移动图书馆服务功能列表

3 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实践现状

3.1 国内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

通过网络检索和文献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开通移动服务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调研,选取了国内具有代表性的8所高校图书馆和2所公共图书馆[26-28],对其开通时间、服务功能、服务模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这十所单位的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水平较高,基本代表了国内移动图书馆实践研究的最前沿,见表1。

从移动服务开通时间来看,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在国内最早开通基于SMS模式的手机图书馆的服务平台,随后重庆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相继开通了短消息服务。湖南理工学院[29]2006年7月开通WAP服务,成为国内第一家开通WAP手机服务的图书馆,随后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也相继开通了这一服务。

从服务模式来看,国内移动图书馆基本都采用SMS和WAP服务。这十所单位的移动图书馆几乎都已开展SMS服务,并且就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来看差别不太大,同时超过半数的图书馆开展了WAP服务,反映了国内移动图书馆处于从短信服务向WAP服务的过渡阶段,实现的功能已从短信通知、图书续借、预约通知等这些简单的功能逐渐向书目查询、数据库检索,甚至统一检索、全文阅读等复杂功能转变。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都开通了移动服务,新建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多以WAP服务为主,但目前开展的移动服务,无论是基于短信的还是基于WAP的,基本都是图书馆服务的简单转移,没能针对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开展新的服务。从表1来看,上海图书馆[16]提供的移动服务最为丰富,包含了其他国内图书馆没有涉及的阅读器外借、电子书手机阅读、二维码、个人图书馆等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的3G移动图书馆[15],技术最为先进,实现了数字文献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全文阅读。国家图书馆在移动资源的丰富性方面尤为突出,提供的资源有20余种报纸和1000余种图书[17]。

3.2 国外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现状

同样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选取了十所具有代表性的国外高校移动图书馆(主要是美国图书馆)进行调研和比较分析[30-33],国外图书馆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列表见表2。

从服务开通时间来看,美国等国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始于2001年左右,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国外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WAP网站为主,部分图书馆使用I-Mode模式。服务功能也比较丰富,并已经迅速拓展到其他领域[28],例如提供校园公交线路查询、预定停车位等,并开发了APP应用程序。美国移动图书馆建设主要在移动图书馆网站、手机版书目检索系统、移动馆藏、手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和移动图书馆参观指引服务等方面有较大的进展。

3.3 对比分析

从上述国内外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应用现状来看,和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时间相对较晚,国外在移动图书馆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至少领先国内5年。从移动服务模式来看,国内外图书馆均主要采用SMS和WAP服务方式。从服务内容来看,与国外图书馆相比,国内图书馆同样提供了很多移动服务,甚至在资源统一检索、手机全文阅读领域领先与国外图书馆。不过国内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主要基于图书馆的基本服务,没有进行延伸和拓展,国外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例如提供校园公交线路查询、社区服务、预定停车位等服务。在移动图书馆的宣传方面,美国很多图书馆下设立营销部,这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推广是很好的保证。国内图书馆在移动服务的稳定性方面做得不够,虽然有不少大学建有移动图书馆WAP网站,但却存在运行障碍,诸如主页无法打开,书目查询和检索失败等问题。

4 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社会将会是泛在信息社会,泛在信息社会即信息无处不在的信息社会,其最终目标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所有人都能够安全、安心地使用信息,具有受益范围广的特征。目前我国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还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移动阅读的版权、移动服务拓展以及泛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对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型研究等。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如下:

(1)手持式终端设备智能化。手持式阅读终端设备是移动图书馆的硬件保障。目前手持式智能终端设备要全面实现在个人计算机上的各种信息服务还面临许多困难。例如移动图书馆的功能还要受手持式设备无线上网速度、屏幕尺寸、处理的速度及存储能力等因素影响。其中最大的限制因素就是设备的内存有限。首先,手机、阅读器等手持设备不论在屏幕面积还是在操作方式上和PC机都有着巨大的差距,其所能实现的功能也少许多。另外在计算机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的异构信息资源,当前许多手持移动阅读设备还不能有效地提供该类信息。针对手持式智能终端设备屏幕面积较小等不足,未来的手持式阅读器可以向超薄和折叠式发展,使其在保持轻便的同时尽量扩大屏幕面积,方便用户阅读。针对异构Web资源的整合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主要一环,也是图书馆必须面对的挑战,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正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

(2)操作系统界面友好化。目前手机等手持设备的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都比较差,缺乏统一的标准、结构单一[34]。因此,未来的手持设备其内部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设计、界面更加友好、更加智能化,符合用户的日常操作习惯,使其能与传统的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连接。另外,对于手机客户端的平台建设,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研究用户需求,注重用户界面交互性特点,向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以及一站式检索发展,并与传统图书馆网站建立链接。

(3)服务内容多样化。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尚未开展移动阅读服务功能,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容提供商却早已捷足先登,如亚马逊网上书店、盛大“云中书城”、方正APABI电子书等。资源是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其他任何内容提供商所无法比拟的,这是高校图书馆的优势所在。高校图书馆应在馆藏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对资源内容进行加工、精选和深度整合,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服务。

(4)内容和格式分离。一个成功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应可为多种类型的移动设备服务,即方案应独立于设备,可通过将内容从格式中分离出来,增强浏览器的能力与灵活性来解决。一个好的解决方案是利用XML语言编写的,且能利用XSL进行内容识别,并将其显示在不同设备上,比如手机、IPad、Kindle等终端。未来移动图书馆将致力于解决不同数据库平台无法统一检索、不同手持设备无法实现统一访问以及不同数据存储格式不能通读的问题。

(5)加强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移动图书馆的应用非常广泛,很多图书馆都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但是服务功能基本是传统图书馆服务的移植,没有根据移动图书馆的特点和用户需求开创一些新的服务内容,使得移动图书馆的吸引力不够。应加强移动图书馆的理论研究,构建满足新一代用户需求的移动服务体系。另外,随着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延伸,移动图书馆带来的版权问题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移动环境下有效进行用户身份认证,开展深层次的服务都是移动图书馆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

5 结束语

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和研究对于构建泛在图书馆,对于促进泛在信息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移动图书馆必将成为未来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式。并且随着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3G)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是网络速度,还是手持阅读设备硬件、软件处理能力等问题都会得到明显的解决。另外,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用户数量的迅速增长,其应用前景会更加宽广,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移动阅读也将成为民众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

标签:;  ;  

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