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体化发展中提升安徽战略地位论文

在一体化发展中提升安徽战略地位论文

在一体化发展中提升安徽战略地位

□胡艳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为安徽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近些年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借力苏浙沪,创新活跃强劲,发展如虎添翼,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面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增添了发展新动能。

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要求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要增强一体化意识,加强各领域互动合作,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此,安徽正根据自身优势特点,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绿色发展样板区”的目标定位,协同联动沪苏浙,落实中央一体化发展要求。

依托原始创新基础,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是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发展基因。在长三角一市三省中,安徽在创新领域具有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原始创新基础雄厚,合肥重大科学装置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10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等5300多家科研机构,以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滨湖科学城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实现重大突破,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触控玻璃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相继涌现。

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安徽逐步形成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为主体,以创新型园区为载体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所有这些原始基础创新优势,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形成长三角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安徽正利用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优势,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聚合服务全域的战略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以高能级平台支撑高质量创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近年来,安徽在量子信息、基因科技、离子医学等方面取得巨大创新,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率近五年年均增长20.2%,一些产业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基于此,安徽确立了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的目标定位。

冠心病目前临床上分为稳定型冠心病、慢性冠心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也有将冠心病猝死包括在内。

一是积极推进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联动。瞄准交叉点,协同合作,联动发展,实现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共享,打造长三角“双中心”创新增长极。通过联合攻关,促进国家原始创新,并把更多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带动经济发展。二是打造以G60科创走廊为核心的创新示范区。以G60科创走廊为主轴,扩容南京、马鞍山等更多的城市成为节点城市,链接各节点城市,点轴结合,打造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长三角创新一体化示范带”。三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为一体的“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营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生态,打通原始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道,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点。四是强化创新驱动,共建内聚外合的创新网络。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合力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长三角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五是深化与高校院所战略合作。加快推进中科大、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北航科学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招才引智,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抓住产业变革趋势,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无机系统(如物理系统)、有机系统(如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标准也同样具有系统性,但是标准系统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属于人类社会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系统。需要注意的是,标准系统虽然是一个人造系统,但它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地臆造出来的,而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的目标,按照标准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和特征的有机整体。

这一刻的折腾耗尽了二丫的气力,她靠在床头,一个劲儿地喘粗气。稍微平静了一点儿,二丫望着对面的山墙说:“细婶儿,我好像看见狼剩儿哥了……”

利用好山好水好资源,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

安徽是长三角发展的纵深腹地和生态屏障。长江安徽段绵延416公里,维系长三角2亿多人的饮水安全;淮河安徽段430公里,是洪泽湖主要水源;新安江是皖浙两省母亲河,每年注入千岛湖优质水量约70亿立方米、占总入湖量近七成;全省森林面积396万公顷、约占长三角的三分之一。因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切实保护好好山好水好资源,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样板区,不仅是安徽的发展目标,更是共建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的重要保障。

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目标,以规模化发展为导向,全方位深化与沪苏浙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具体而言,一要着眼全产业链发展,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配套“单打冠军”,形成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力量。二要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及智能语音等安徽优势产业领域,推进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要围绕现代医疗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前沿领域,发掘产业潜力,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和重点产品开发,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配套能力。四要携手沪苏浙共建国家级产业和技术创新联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攻关和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吸引全球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资源向我省集聚,培育未来产业发展高地。五要强化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协同长三角其他省市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共同推进实施培育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措施,采取多种市场化方式在安徽建立“新兴产业园区飞地”等。

首先,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的价值导向,共建长三角绿色发展链,将保护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打造绿色、循环、低碳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坚持不懈做好绿色发展的大文章,开创经济增长“含金量”和“含绿量”同步提升的生态文明新局面。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安徽虽然拥有先天优势、绿色本底,但尚需继续努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动携手沪苏浙,推动长三角环保一体化,健全更加紧密的联防联控机制,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才能把安徽打造为“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养人”福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其次,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效路径,搞好绿色产业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培育壮大绿色主导产业集群,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推进“生态+”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紧密融合,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高端化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绿色先进产能比重。

再次,要推广复制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经验,推进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淮河绿色廊道建设、大别山生态保育、水资源保护、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等一批重大工程。

最后,要携手沪苏浙加强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合作,深化大气、水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共建生态廊道和生态屏障。在环保信息共享、生态补偿、污染联防联控、应急联动等方面强化合作,推动环境质量改善。策

人们对都市生态认知上的不足和偏差是导致都市生态破坏行为的主要原因,对此,必须适当的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优势,通过广播电视、杂志期刊、电脑手机等多种渠道对都市生态方面的知识和跋扈方法进行宣传,使人们形成都市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市政工程管理单位要从全局出发做好市政规划,并对市政工程实施中的都市生态破坏行为进行严格监督。

(作者系安徽大学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张宁

标签:;  ;  ;  ;  ;  ;  ;  ;  ;  ;  ;  ;  ;  ;  ;  

在一体化发展中提升安徽战略地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