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固定观测点看劳动力流动--访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湛_农村论文

从农村固定观测点看劳动力流动--访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湛_农村论文

从农村固定观察点看劳动力流动——农业部农研中心副主任余展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部论文,副主任论文,劳动力论文,访谈录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现状、趋势、特征、面临的问题、社会经济影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近年来对全国各地的固定观察点进行了跟踪调查。农村固定观察点是继国家统计局、国家农调总队之后的大型农村调查系统,是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按照类型抽样方法于1986年建立起来的。具体观察对象包括:1、按30%的比例随机抽样确定的近3万个农(牧)户;2、实行普查的300多个经济联合体;3、实行普查的700多个村(组)集体企业;4、300多个行政村。

最近,本报记者就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农研中心副主任余展同志。下面就是这次采访的笔录。

记者:自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进入90年代,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1993年全国跨区域流动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约有6000万,请您谈谈这些劳动力流动有哪些特点?

答:从固定观察点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从流向上看,省内流动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从去年调查的情况看,流出乡外、但留在县内的占劳动力流动人数的30.7%;流出县外、但留在省内的占33.1%;流出省外的占36.2%。三者相比,跨省流动的比例最高。但若按省内、省外划分,则省内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劳动力在流向上较为集中。外出劳动力中,主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27.8%;主要停留在中小城市的占45.1%;停留在乡村的占20.8%;另有6.2%难以确定。总起来看,有72.9%的外出劳动力进入了各类城市。

从外出时间看,常年外出的占目前农村劳动力中的多数。在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在10个月以上(基本上可视为常年在外)的占53.2%;经常季节性外出的占39.8%;偶尔外出的占7.0%。

从外出方式看,外出劳动力组织化程度很低。外出劳动力中,由本地农民带出的人数最多,占39.6%;自发外出的居第二位,占31.5%;由外地亲戚朋友介绍出去的居第三位,占17.2%。

从受雇对象看,受雇于乡镇企业的比例最高,占16.8%;其次是经常变换工作,不固定从事某一职业的占14.1%;第三位是受雇于城市私营企业的占12.9%。

总之,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具有规模较大、多数劳力外出时间较长、在流向上以各类城市为主、受雇对象主要是各类非国有经济部门、外出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

记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促使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地区间不同的社会经济特征,使不同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形成了不同的特点。请你谈谈劳动力流动的地区性差异。

答:从固定观察点的调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差异在流动规模、外出时间、外出方式和流向等方面均有体现。

从外出数量来看,今年东部地区村庄村均外出136.9人,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13.1%;中部地区村庄村均外出123.2人,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16.1%;西部地区村庄村均外出125.3人,占当地农村劳动力的14.1%。就规模而言,中部地区最大,东部最小。

从外出的流向上看,东部地区的外出劳动力在省内流动的占78.8%,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为61.3%和60.1%,中、西部地区跨省流动的劳动力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从外出时间看,在全部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在10个月以上的,在东部地区占50.8%,中部地区占53.0%,西部地区占55.1%。经常季节性外出的在东部地区占38.7%,中部地区占37.1%,西部地区占37.9%。东部地区外出劳动力中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外出时间在10个月以上的却又少于中、西部地区。

从外出方式看,东部地区由本地农民带出、外地亲朋介绍外出和自发外出的分别占外出劳动力的48.5%、18.4%和25.4%;中部地区分别占36.5%、15.1%和33.5%;西部地区分别占42.1%、22.1%和29.9%。

通过对三大地带劳动力流动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目前,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动要比东部活跃,不仅规模较大,而且外出时间也较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大量农业人口实现了就地转化;而中、西部农业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依靠外出来寻求就业和收入增长。

记者: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您认为这些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从流出地来看,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拓展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劳动力外出不仅使劳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到就业机会,更主要的是可以使经济欠发达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利用,优化了资源配置,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第二,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被调查的村来看,1993年,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12.5%。第三,开阔了眼界,培养了人材。外出劳动力不仅得到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冲击,更新了观念,一部分人还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学会了管理。这些劳动力的回流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四,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集中,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平均每个被调查村中,有18.5个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转出了部分或全部耕地,占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总数的17.9%。

从输入地看,外出劳动力的涌入同样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第一,弥补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缺陷,方便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第二,缓解了流入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局面。劳动力的流入可以分为“替代”和“互补”两种类型。前者指流入的劳动力替代了该地同样素质也愿意从事同样工作的劳动力,后者指流入的劳动力补充了该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不足。第三,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流入地农业萎缩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低下,土地对劳动力的吸引力越来越小,部分外来劳动力的流入,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地区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另一方面也稳定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由于大量素质较高的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农业劳动力很可能会出现低素质、高年龄、女性化的趋势,使劳动力流出地的农业生产面临不利局面。其次,劳动力流动数量较多,时间集中,使本来已经超负荷运转的铁路运输更加拥挤不堪。特别是在春节前后,这种矛盾最为突出。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组织状态,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第四,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加剧了城市生活服务设施的紧张状况。

记者:从目前的状况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还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当中,那么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发展趋势怎样?

答:从我们调查的情况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数量仍将继续增加,跨省流动的劳动力仍会不断增多,流动时间越来越长,外出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

流动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增长速度有所减慢。1988年观察点村均外出劳动力52.6人,1991年85.1人,1993年124.8人,1994年140.9人。1988-1993年外出劳动力年均增长18.9%,1994年比1993年仅增长12.9%。

流动方向逐步偏向于省外。从总体看,1988-1993年,外出劳动力在本乡以外(县内)流动的增长了66.3%。在本县以外(省内)流动的增长了113.6%,而跨省流动的增长了329.3%。

外出人员趋于固定。被调查村1993年的外出劳力中,1994年又已外出的占80.5%。其中,在东部地区占90.3%,在中部地区占85.3%,在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最低,但仍达60.3%。可见外出劳动力群体的成员趋于稳定。在外出劳动力群体中,女性劳动力、青壮劳动力和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有所增加。此外,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外出时间越来越长,许多人已成为流入地事实上的常住人口,部分农户甚至举家外迁。

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各地有关部门在劳动力流入、流出地对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工作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部分流出地区,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已初步形成。例如,甘肃省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输出归口管理的体系;与用人单位签订供求协议,通过劳务合同来保障用人单位和劳务人员的各项权益;输出劳务人员之前严把思想关和健康关,选好带队人员和班组长,建立定期汇报制度,并通过细致的工作来稳定劳务队伍;加强培训和信息方面的服务等。各地的劳务协作关系也在日益加强,如1992年成立了以广东为输入中心的“九省区省际关系劳务协调中心”,使入粤民工的组织、管理、服务、协调工作步入了正轨。此外,外出劳动力自组织程度也在提高。北京、上海等地出现了由外出劳动力根据地缘关系自发集中形成的浙江村、新疆村、河南村等,这些“都市的村庄”逐步形成了包括托儿所、医院、保安公司等在内的功能较为齐全的小社区。

标签:;  ;  

从农村固定观测点看劳动力流动--访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湛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