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论文_刘红霞1 付天明2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论文_刘红霞1 付天明2

(1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110013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西安 7142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两组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扩理,康复组除—般护理外,同时实施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对照组与康复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康复组平均住院院天数比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早期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能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康复;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很大负担,因而其康复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侧肢体康复,降低失用综合征的危险。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20例,诊断标准头颅CT扫描或MRI证实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9岁;上肢肌力≤Ⅱ级53例,Ⅲ级67例,下肢肌力≤Ⅱ级78例,≥Ⅲ级42例。

1.2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接受脑梗死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康复组除一般护理外,在病情稳定的同时早期实施康复治疗。

1.3一般护理

1.3.1生活护理:评估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根据自理程度给予相应护理。卧床及瘫痪病人预防压疮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应用气垫床或按摩床,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摄取充足水分和均衡饮食,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胆固醇、低盐及富含纤维素饮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增加患者舒适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1.3.2运动训练: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能、疾病性质、程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运动频度、持续时间。瘫痪病人肌力训练从助力活动开始;肌力小于2级时一般从助力活动开始;肌力达到3级时训练患肢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肌力达到4级时给予渐进抗阻训练。训练前告知患者做好相应准备,如合适衣着、管路固定等。训练中观察患者一般情况,注意生命体征、皮温、颜色及局部有无疼痛不适等,同时注意保护安全。

1.3.3安全护理:重点是防止跌倒和坠床。床铺应有保护性床栏;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放于床头病人伸手可及处;走廊、厕所有扶手;地面平整、防滑;病人衣着宽松柔软,穿防滑软底鞋。上肢肌力下降的病人不要自行打开水,防止烫伤;行走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1.3.4病情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尿量及意识变化情况;观察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有无减轻和加重;观察有无头痛、头晕或其他脑功能受损的表现。

1.3.5心理护理: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鼓励病人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自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功能康复。建立医院、家庭和社区的协助支持系统。

1.4早期康复护理:

1.4.1重视患侧刺激: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消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和患侧空间。房间布置应尽可能使患侧接受更多刺激,如床头桌、电视柜置于患侧。所有护理工作如协助进食、洗漱、测量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患者交谈时应握住患侧的手引导病人头转向患侧。

1.4.2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正确的体位可以减轻患肢的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病人卧床时床应放平,床头不宜过高,尽量避免不舒适的体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患侧手应张开,手中不应放任何东西,避免让手处于抗重力姿势。不在足部放置坚硬的物体,避免足跖屈畸形。另外不同体位准备大小形状不同的软枕以支持,避免被褥过紧过重。

1.4.3体位变换:体位变换是躯干的旋转,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可以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压。偏瘫、截瘫病人每2——3小时翻身1次。患侧卧位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仰卧位:为过渡性卧位,尽量少用。健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枕头上,下肢患肢膝、髋屈曲,髋稍内旋。

1.4.4床上运动训练:①Bobath握手训练:可以避免手的僵硬收缩。②桥式运动训练:可以训练患腿负重,为病人行走做准备,同时有助于卧床病人床上使用便器。③关节被动运动:进行每个关节的各方位的被动运动,预防关节僵硬和肢体挛缩畸形。根据各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做屈伸、内收、外展、旋转等被动运动,并采用推揉、按拿、摩擦、拍振、摇动等方式进行按摩。④起坐训练:由侧卧位开始,健足推动患足,将小腿移至床缘,坐位时保持病人躯干直立,髋关节屈曲90°,双上肢置于移动桌上。轮椅活动时,应在轮椅上放一桌板,患手平放于桌板上,避免悬垂一边。

1.4.5综合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同时给予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练、站立训练、步行和实用步行训练、平衡共济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上肢功能训练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下肢功能训练主要以改善步态为主[1]。

2疗效判定:采用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及FMA积分法。显效:瘫肢肌力达Ⅳ级;有效:瘫痪肌力提高Ⅰ—Ⅱ级;无效:肢体瘫痪无恢复[2]。

3结果

康复组住院天数为15—21d,平均住院18d; 对照组住院天数为21—28d,平均住院24.5d。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恢复效果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 30(25.00) 39(32.50) 51(42.50)

康复组 49(40.80) 42(35.00) 29(24.17)

4讨论

本研究显示康复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而表1也显示康复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说明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非常重要。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多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情稳定后10—14天开始[3]。如不早期进行康复,易造成肢体异常行走或废用综合征。脑梗死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缩短住院日,减轻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脑梗死患者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如训,苏镇培主编.脑卒中[M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0—347

[2]夏四元,余庆英,郑良成.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护理和生活质量研宄[J].护理学杂志,2001,16(3):185-186

[3]王喜全,张京.急件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1):28

论文作者:刘红霞1 付天明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作用论文_刘红霞1 付天明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