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_龚册芳

对话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_龚册芳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对话教学在课堂里被教师广泛采用,在对话教学大热的同时,对话教学的提问设计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从对话教学的提问误区角度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总结分析了对话教学的提问技巧。

关键词:对话教学;提问;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1]与传统教学的“接受”范式相比,新课程倡导的是“对话范式”。所谓师生平等对话,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享有同等对话的权利,肯定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平等中的一员,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权利。巴西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中曾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2]语言的本源是对话,我你在对话中沟通、交流,促进理解。由此,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就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并不单指师生对话,而是多重对话。对话教学既包括师生对话,也包括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对话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有研究表明,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能维持在12-18分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就需要采用对话教学的方式促使中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教学的理想状态。因此对话教学在课堂里被教师广泛采用,在对话教学大热的同时,关于对话教学的提问方面也存在问题,值得教师注意。

一、对话教学的提问误区

1.乱用封闭性问题

教学就像一场特殊的艺术表演,需要与“观众”沟通、交流才能产生共鸣。而在这种形式的沟通中,问题是桥梁,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问题带动“观众”的积极性,激发思维。语文是一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教授这样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时,教师应该注重提问艺术,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对话教学不是简单地“你问我答、你来我往”的教学模式,不是师生之间简单的问问答答,而是师生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有精神的邂逅,是彼此的敞开与接纳,是相互的倾听和接受,是以思及思的思维碰撞,是以情引情的思想交融,从而实现师生双方在碰撞中发展,在互补中完善。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大量存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假问题、假互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教师频繁提问这类不需要思考的低层次的问题,长期以往,学生一开始还会积极参与,但是经过多次之后,积极性明显下降,疲于应付,常常不愿意回答,这也是为什么教学中常常出现有问无答的情况。特别是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过多的提问此类“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学生往往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对于这样的“问课”,其效果自然不必说,离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更是相差甚远。

2.滥用开放式问题

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促使每个学生有话说,能说话。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谨防一种倾向:过于开放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提问开口过大,学生不能明确这个问题到底需要回答什么。比如一位老师在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在引入课文时展示了一张鲁迅的画像,他是这样提问的:“这是什么?”教师预设的答案是希望学生回答“鲁迅”,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该回答什么,答案也就千奇百怪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于是就有了“这是一个人”“这是一幅画”的答案,这样开口大的问题,难以达到教师预设的答案,就会造成答案太松散,无法统一答案,特别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就难以把握课堂节奏,造成课堂尴尬留白。

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往往也喜欢用讨论的方法。张艳慧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研究》中曾提到了这样的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鲁迅的《阿Q正传》。教师在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之后,就把学生分为两个组,就“你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认识的”一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两组的学生分别从积极和消极的方面进行辩论,直到一节课结束之后也没有讨论出所以然。[3]这样的对话教学,徒具对话之名,更像是一场辩论赛,丧失了对话的精神实质。学生完全可以架空文本,不用看课本就可以参与讨论,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却忽视了对话教学中的生本对话,丧失了语文味。

由此,并不是学生参与就是互动,教师必须明确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活动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不要为了互动而互动,为了学生参与而参与。

二、对话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上述提到的乱用封闭式问题和滥用开放式问题的两种误区,使得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变得低效。在对话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话教学的数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得重视对话教学的质量,实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的高效对话。

1.使用限制语,使问题开口变小

真正的提问必须要引起对话双方的思考。对于一些讨论价值不太大,可有可无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限制语,使问题开口变小,避免在此类问题上耗费太多时间,拖慢课堂节奏。比如上文提到的关于“鲁迅”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他是谁”。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和联系本文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是能够回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的。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提出的问题加以限制,避免课堂尴尬留白。

2.巧设疑问,激发思维的激荡

从对话教学理念出发,为了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该将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应用到提问教学中,提升问题的深度与内涵,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能力提高。王文彦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方法是靠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动起来,而不能仅仅靠学生表面活动多少”。[5]比如教师在教授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抓住文中最后一段巧设疑问:“杜甫一生贫困,如何看待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从这句话入手,引发学生的讨论,体会文中“吾庐独破”、“天下寒士”茅屋俱破,迫切希望改变黑暗现实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就更容易理解了。

3.复杂问题简单化

对于开放式的一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的,可以提供一些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和辨认。比如说对于一些长句子,学生很难抓住句子主干,难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教师就可以借鉴英语学习时的提问,一步一步拆解句子,引导学生提炼长难句中主语、谓语、宾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掌握复杂句子提取主干抓关键信息的方法。对于这类的问题,可以通过主问题的形式,引导对话,推进教学实施。

对话教学在中小学课堂被广泛应用,运用得当将会大大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话教学使得语文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佳,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我效能感,更加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塑造良好的个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艳慧.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文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龚册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对话教学中的提问技巧论文_龚册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