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殊性论文,产业链论文,形态论文,旅游产业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产业与传统制造产业不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产相同产品的单个企业的集合”,而是各个其他产业中某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的多重“集合”。①如何界定旅游产业的含义与范围,它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其产业特殊性究竟如何体现一直是旅游学者和产业界人士不断争论的核心课题。在此基础上,旅游产业链虽已成为学者们研究旅游产业问题时反复提及的概念,但是究竟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是什么,鲜有明确的研究结果。笔者在长期旅游研究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对这些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不充分导致旅游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缺乏理论体系支撑,很多研究课题难以深入,同时也导致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对旅游产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特殊性进行认真分析,并据此对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进行全面刻画,为旅游产业研究课题的开展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在旅游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势下,只有明确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和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才能对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功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一、旅游产业及其特殊性分析

(一)旅游产业的界定

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中定义“旅游业是由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之服务,且来源于旅游者的收入在总收入中占相对显著比例的行业组成;旅游业的构成应该包括旅行社业、以宾馆为代表的住宿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游览娱乐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业、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及行业组织等七个部门35个项目,这些行业结合了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旅游活动的内容,是旅游企业的总体集合,构成了旅游业中的基本行业”。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旅游行业的界定是“旅游行业是指随着旅游行为存在而存在的行业”,旅游行为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旅游行业涉及多个行业,主要包括: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从产业供给角度出发,旅游产业的内涵应该是: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为核心,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②

罗明义(2007)指出,旅游产业范围可以划分为旅游核心部门、旅游依托部门、旅游相关部门三个层次。旅游核心部门是指完全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即旅游产业的第一层次或基本层次,主要包括旅游住宿业、旅游景观业、旅游运输业、旅行社业和旅游服务机构五个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产业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旅游业。旅游依托部门是指向旅游者提供部分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是旅游产业的第二层次,主要有餐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康乐业、零售业和公共交通运输业等。旅游相关部门是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旅游带动的行业和部门,属于旅游产业的第三层次,该层次的发展虽然不一定依赖旅游产业而发展,但其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对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从“大旅游”发展的角度仍然离不开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并且也有必要在计算旅游产业收入时,剥离出直接和间接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和服务的收入。③

笔者认为,运用“大旅游”的观点对旅游产业进行分层次的界定,注重区分旅游核心产业部门和旅游相关产业部门,能够较为清晰地勾勒出旅游产业体系及其内在的层次关联,为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旅游产业的特殊性

旅游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产业特殊性。笔者认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旅游产业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制造业。旅游产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组合性产品,而传统制造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完整的单一产品。由于这一特征,决定了旅游产品生产部门之间是建立在旅游者需求基础上的并列合作关系,而传统制造业生产部门之间是建立在物质投入产出和技术性分工基础上的分工合作关系。

第二,旅游产业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而传统制造业大多为技术依赖型产业。旅游产业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发展基础,旅游资源禀赋直接决定着旅游产品的质量,并且旅游产业对资源的依赖很难由技术来替代。尽管就目前旅游发展的实践看,旅游资源可以是当地固有的,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甚至网络技术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旅游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但总体而言,旅游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旅游资源基础。而传统制造业虽然对资源有一定的要求,但就整体生产过程而言,突出地表现为对生产技术的依赖,资源禀赋的不足可以通过生产技术的革新来弥补。

第三,旅游产业强调以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差异化发展,而传统制造业强调无区域差异的标准化生产。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特征各不相同,所生产的旅游产品不会完全同质,各地的旅游吸引物只有具备充分的差异性才能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旅游需求,因此旅游产业强调区域之间的差异化发展。而传统制造业不论所处区域有何不同,同一产业部门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强调产品的标准化。

第四,旅游产业的关联性产业部门数量众多,产业体系具有区域差异,而传统制造业的关联产业较少,产业体系相对固定。旅游产业是各个其他产业中某一部分产品和劳务的多重“集合”,所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戴斌(2005)的研究表明,受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4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54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0个。④具体到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体系,由于不同区域的旅游资源不同,旅游产业的发展逻辑就不同,加之各地的产业体系构成有差异,旅游产业所能依托和关联的其他产业不尽相同。因此,对旅游产业体系的探讨不能一概而论,需根据各区域的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传统制造业是“生产相同产品的单个企业的集合”,其产业边界较为清晰,所涉及的产业部门数量有限。并且制造业以标准化生产为原则,不论哪个区域的同一产品制造业,所涉及的产业部门是相对固定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差异比较小。

第五,旅游产业生产的产品是无形的体验性产品,不可贮存,不可移动;而传统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是有形产品,可以贮存,可以移动。这使旅游者无法在购买和消费之前对旅游产品形成直观感受,并且无法检验旅游产品的质量。由于这一特征,决定了旅游营销部门在旅游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否则难以保证旅游产品生产能创造显著的市场收益;并且旅游产品营销必须由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来主导,否则难以对消费者构成具有说服力的营销效果。这个具有公信力的主导机构就是政府。因此,与传统制造业需要高度市场化运作不同的是,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在产业支持、产品营销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主导。

二、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刻画

产业链反映了一个产业内部从上游生产到下游消费的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关系。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导致其产业链的形态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具有独特性。因此,笔者将在归纳现有研究的代表性观点的基础上,运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从上游投入到下游产出的方式来全面刻画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从而突显出旅游产业链的独特性。

(一)现有研究的代表性观点

目前学者们大多围绕旅游六大要素所涉及的产业部门为核心来界定旅游产业链,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以产业中具有竞争力或竞争潜力的企业为链核,与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产品、技术、资本等为纽带结合起来,通过包价或零售方式将旅游产品间接或直接销售给旅游者,以助其完成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行和游览,从而在旅行社、饭店、餐饮、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旅游商店等行业之间形成的链条关系。⑤⑥此种界定突出了旅游六大要素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也有学者的界定参照传统制造业的产业链概念,更为强调产业链从供给到需求的垂直关系,认为旅游产业链是旅游产业上下游多个企业共同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时形成的分工合作关系,由旅游供给、旅游中间商和消费者三个环节组成。⑦

目前对旅游产业链的研究,集中于价值链视角。价值链是产业链的价值形态。马梅(2004)的研究是旅游产业价值链研究的代表。她在旅游需求产生的产品链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旅游产业价值链模型。她认为旅游者在行程中对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决定产品链的长短和组合方式。旅游产业价值链是对产品链进行投入产出的价值描述,由基本价值链、可变价值链和延伸价值链构成。基本价值链是从旅游实体到旅游中介的价值链环节;可变价值链是旅游实体之问的价值链连接,其上下游的区分主要取决于旅游行程中的主导企业,长度取决于旅游者的需求;延伸价值链包括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商品等。⑧在网际时代,旅游价值链的模式开始由“一对一”的模式向网状的模式转变,价值链开始演变为价值网。透过价值网,可以看到价值链的成员之间实行的是“多对多模式”⑨,即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媒介将众多的旅游供应商、旅游中间商、客源地旅游者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⑩

只有少数学者对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进行了研究。黄继元(2006)基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的研究,认为旅游产业链由旅游教育与研究、旅游开发设计公司、旅游设备供应商、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商品销售商、旅游餐饮食品服务商、旅游交通经营商、旅游娱乐产品经营商、旅行社、旅游者和政府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11)由于网络技术大量运用到旅游产业中,部分学者指出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链形态。传统旅游产业链的旅游信息方向和支付是一种复杂的层级型模式,信息共享较为困难;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使得所有的传统经营者都成为信息中介。生产商、中介以及信息中介的差别逐渐消失。(12)

综观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链概念和基本形态的研究,可以发现三个不足之处:第一,没有明确旅游产业链与制造业产业链的本质区别。第二,对旅游产业链价值形态的研究固然有助于把握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但对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态研究的缺乏导致我们难以明确区分旅游产业链上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的顺序关系以及投入产出行为的实施主体,即:物质和信息的投入者是谁,产出者又是谁,它们之间的顺序关系是什么。第三,对旅游产业链的研究均以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为产业链构成的核心,对旅游相关产业部门在旅游产业链中的位置缺乏探讨。基于此,笔者认为对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态的研究可以采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从上游投入到下游产出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最为直观地反映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的主体及其顺序关系,并且在研究中应该详细考察旅游相关产业部门在旅游产业链上的位置,以体现出旅游产业体系的层次性。

(二)旅游产业链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的区别

采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从上游投入到下游产出的方式来刻画旅游产业链,必须明确旅游产业链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的区别。笔者认为这种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制造业产业链上的生产部门仅具有生产属性,而旅游产业链上的生产部门同时具有生产属性和消费属性。制造业的生产部门生产的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不断地投入到下游生产环节,直至生产出最终产品;而旅游产业链的生产部门是提供旅游六大要素产品的部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这六个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一经产出就立刻消费了,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

第二,由于以上属性差异的存在,使得制造业产业链上的生产部门不能独立存在,彼此之间以不断的投入产出关系来联系;而旅游产业链上的生产部门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之间表现为最终产品的并列存在关系,依据消费者需求进行排列组合。

第三,传统制造业和旅游产业链的上游虽然都可以表述为有形资源开发,但具体而言,传统制造业的上游环节表现为原材料生产,而旅游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以向旅游生产部门提供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主要功能。

第四,传统制造业的中游是有形产品生产,下游消费也建立在有形产品基础上;而旅游产业链的中游生产的是综合性无形旅游产品,下游则表现为旅游者对无形旅游产品的体验式消费。

(三)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上、下游投入产出视角的刻画

笔者认为,旅游产业链是从上游产业资源开发到下游旅游产品消费全过程的物质和信息投入产出关系,以及这种投入产出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产业部门所共同构成的链条体系。基于此,研究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应重点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旅游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构成环节划分,以明确旅游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系所涉及的主体;二是梳理旅游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所涉及的相关产业部门。

根据以上思路,笔者对旅游产业链的刻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根据产业链的基本定义,从上游原材料、中游产品生产、下游销售到最终消费者的动态联系,刻画出旅游核心产业链(见图1);第二步,由于旅游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涉及诸多产业部门,这些产业与旅游核心产业链密切关联,因此根据核心产业链各环节所涉及的产业部门,刻画出旅游相关产业链(见图2)。

图1 旅游核心产业链

图2 旅游相关产业链

从图1可见,旅游核心产业链包括四个环节: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产品消费。其中资源规划开发环节打造旅游产业的上游资源基础。由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城镇环境都是提供给旅游产品生产的重要资源,因而从事这些资源规划与开发的企业和机构都包括在资源规划开发的范畴内。旅游产品生产环节根据当地资源特征和环境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和生产,包括直接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产品与服务的企业,它们之间是建立在旅游产品组合基础上的并列关系,可根据旅游者需求进行任意组合。旅游产品销售环节连接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者,根据旅游者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设计,并销售给旅游者,包括传统旅游中介,如旅游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也包括网络旅游销售商。经过销售环节,旅游产品最终提供给各类旅游者进行消费。一次旅游消费过程的实现,首先是旅游者向旅游中介提出旅游需求,旅游中介依据旅游者需求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形成综合性服务产品预售给旅游者,并组织旅游者进行消费,旅游者消费各种旅游产品的过程就是旅游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旅游产品生产企业和旅游者之间也可以越过销售中介而进行产品直接供给与购买,散客旅游采用的就是这种直供模式。旅游核心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实现了有形资源开发—无形产品生产—体验式消费的过渡,这三个环节正是旅游产业链独特性的体现。

从图2可以看到,从旅游核心产业链的上游到下游的生产过程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29个产业部门产生联系,这是由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决定的。这些相关产业部门构成了旅游相关产业链。核心产业链的产业部门与相关产业链的产业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物质和信息的供需传递关系,并进行相对稳定的合作和交易,从而通过核心产业链的连接,使旅游产业链整体呈现出网络状特征。

三、结论

旅游产业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特征,运用“大旅游”观点来界定旅游产业有助于划分旅游产业的层次。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资源依赖性、生产部门之间的并列合作关系、关联性产业部门数量众多、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产品营销必须由政府主导等方面。

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可以用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物质和信息的投入产出关系来刻画,但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导致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与传统制造业产业链相比具有显著差异,表现在:旅游产业链上的生产部门同时具有生产属性和消费属性;生产部门可以独立存在,彼此之间表现为最终产品的并列存在关系;旅游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以向旅游生产部门提供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设施并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主要功能,中游生产无形旅游产品,下游则表现为旅游者对无形旅游产品的体验式消费。旅游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旅游核心产业链和旅游相关产业链。核心产业链刻画了旅游产业从上游原材料、中游产品生产、下游销售到最终消费者的动态联系,由资源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产品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相关产业链刻画了核心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相关产业部门。核心产业链与相关产业链之间长期存在物质和信息的供需传递关系,并进行相对稳定的合作和交易,使旅游产业链整体呈现出网络状特征。

旅游产业和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性提示我们在进行旅游产业相关研究和解决旅游产业现实问题时不能简单照搬其它产业的模式,而必须以旅游产业的独特性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

注释:

①张凌云.试论有关旅游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地位和产业政策的几个问题[J].旅游学刊,2000(1):10-14.

②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5.

③罗明义.关于“旅游产业范围和地位”之我见[J].旅游学刊,2007(10):5-6.

④戴斌,束菊萍.旅游产业关联:分析框架与北京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5.

⑤王起静.转型时期我国旅游产业链的构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0):63-67.

⑥杨丽娥.旅游产业链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6):122-124.

⑦黄继元.旅游企业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竞争与合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6(9):97-101.

⑧马梅.e时代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战略设计[M].上海:三联书店,2004:7-9.

⑨巫宁,杨路明.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5.

⑩李延松等.网际时代的旅游产业价值链重构与优化模型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7(6):249-252.

(11)黄继元.旅游企业在旅游产业价值链中的竞争与合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6(9):97-101.

(12)吴恒.网络环境下旅游产业链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0):161-163.

标签:;  ;  ;  ;  ;  ;  

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与旅游产业链的基本形态研究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