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相关问题_统计学论文

论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相关问题_统计学论文

论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其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足点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及其相关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大处讲,应是改革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从小处讲,应是当前和今后统计改革与建设的实际。而这“大处”与“小处”又是相统一的。明确了这一点,才会对我国统计研究的现状作出恰当的评价,才能够正确引导与规划未来时期内的统计理论研究。

(一)

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相比,其显著特点是利用市场机制的广泛作用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它又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借助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作为对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对经济运行实施监测的统计工作不仅为各经济主体的经济管理提供服务,而且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由此而论,我国现阶段统计理论研究中虽然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之处。但笔者认为,统计理论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果是可喜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之所以这样讲,依据有三:

第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僵化局面已经打破,大多数人已不再在“姓资”或是“姓社”问题上纠缠不休,不再死搬硬套马列原理,不再仅仅局限于统计指标的阐释,抛弃了教条主义的那套东西,那种掺杂着门户不见的论辩基本消失,统计理论研究的“大环境”越来越好。

第二,统计研究领域更加广阔,如在国际统计比较研究方面,在统计文化与统计行为研究方面,在统计组织体系与统计法规体系研究方面,以及统计与数学结合,统计与计算机结合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大大丰富了我国统计研究的内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三,把统计理论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探讨,抛弃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现已被证明过时的东西,大胆借鉴了西方统计理论中的合理成份,使统计政策的制定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统计调查模式、统计核算体系的改革,统计分析方法的丰富以及统计参与决策能力的增强标志着我国的统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谈到此,我们不能不对两个原有命题加以认真分析、客观评价,一是“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之间到底由谁来统一谁”的问题;二是“统计理论脱离统计实践”的问题。

关于统计学的取向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数理统计学者依据当今国际统计学界数理统计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坚持认为统计学就是指数理统计学及其应用;社会经济统计学者依据统计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特点,坚持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如果继续将问题定位于两门统计学由谁来统一谁的命题上,过去的争论难免又会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这种争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积极的,可取的,引起人们的怀疑。所幸的是,统计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跳出观点对峙争论的圈子,从整个学科发展的宏观高度进行观察,提出了把统计学看成一门统一的“大统计学科”的观点,从统计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古典统计学到现代统计学时期,统计学流派纷呈,内容庞杂,不可能给统计学下一个广泛认同的定义。但整个统计历史却揭示了统计学由实质性科学到方法论科学的转变过程。因此,“大统计学”的提出,是探明了历史的规律,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无疑可以把新一轮关于统计学科问题的讨论看作是一种学术进步。

关于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问题,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统计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着这一认识规律,我国统计体制的改革虽然始于70年代末,但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则是在党的十四大之后,在这段时期内,不仅统计理论,即使是对统计理论研究具有直接指导定义的经济学理论均处于探索过程中,这种探索的背景是新旧体制的“交织”状态,在此情况下,我们难以设想统计理论研究会“一步到位”,并立即对统计实践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另外,过去多年“左”的影响,使人们在探索过程中心有余悸,不得不小心翼翼,心理上的障碍也影响了统计研究的成果,所以期望出现一种崭新的观点并立即发挥效力是不现实的。统计理论研究对统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统计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统计人员是否被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关键是受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而不是统计理论如何高明,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根本不是通过统计理论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通过严肃的执法来解决。

(二)

明确了我国的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才会对我国统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1.我国统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不容否认,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传统的统计理论(核算统计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受到了冷遇甚至轻视。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现成的统计理论(主要是数理统计理论)。需知,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理论研究都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诚然,数理统计学及其应用,既包括在自然技术领域内的应用,也包括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应用。殊不知,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研究并不完全类似于对自然技术现象的统计研究,前者作为一种核算统计研究,它除了适当运用必要的概率统计方法外,还大量地运用专门的非概率核算方法(如普查或全面调查方法,平衡表和经济帐户方法,以及经济指数等),显然,把这些方法划归数理统计应用的范畴是荒唐的,而这些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又是无可置疑的。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核算统计研究在体系上日臻完善,在方法上日益丰富,对宏观调控、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但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统计学会,却是一个数理统计学术组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数理学派观点在统计学界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统计学会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上它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因此,我们不能动不动以它作为标准来谈论两门统计学的优劣和取向。事实上,中国统计理论研究和核算统计工作的方法是先进的,有许多经验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2.关于统计理论的借鉴与创新

改革开放的实中使人们认识到,要建设社会主义,需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新的国家教育部的专业目录把统计学划为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其理论结构既受地域政治、经济结构、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又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统计理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从国情出发,又要大胆地引进与借鉴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统计理论与方法中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成份。我国统计理论的发展与大胆吸收西方统计理论中的合理成份分不开。在统计组织体系上,我国原来只有国家统计组织和企业统计组织,吸收西方的经验建立民间统计组织,完善了统计组织体系,同时填补了空白;在统计调查上,将西方国家流行的抽样调查方法加以消化、吸收,现已成为我国统计调查方法的主体;在统计分析方法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多元统计分析,贝叶斯统计等。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有所不同,但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特点是共同的,这些共性决定了对待西方统计理论中的合理部分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就如同物理化学中的基础实验一样,如果人家早有定论的实验我们必须一个一个地进行实验验证,那就只有做小学生的份。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谈到,就是怎样看待统计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国的统计理论、方法和程序等表现为一定的国家特征,一是提到统计的国家化不少人就认为它和统计的国际化是尖锐对立的,和统计科学化是格格不入的。对于统计国家化问题,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排斥。确切地说,统计的国家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无益的统计国家化”,即盲目的抵制统计国际化,有意地将本国统计封闭起来,另一种是“理性的统计国家化”,即在科学化的旗帜下,依据本国的国情来选择统计体制、统计分析和统计方法。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产品交易的国际化,资金流动的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统计提供公允而不可比的统计信息,为此,指导我国统计工作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尽可能地要和国际惯例接轨,具体的做法应该是以提高统计信息可比性为宗旨,其统计理论与方法尽可能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消除一些人为的分歧和不一致。

(三)

明确了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才会对统计理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界定。

我国统计理论的自然属性是无需置疑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统计理论作为认识世界的一个有力工具,它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技术已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统计理论还有社会的属性,这是否是抱残守缺,离经判道?只有科学的论证才最具说服力。

首先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当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变革后,都要引起统计理论从形式到内容的发展,从而有力地印证了统计学固有社会科学属性的客观存在性。例如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确定,为了增强经济实力,进行资本扩张,各国相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调查活动,由此引发了统计工作在许多方面的新景象,与此同时,统计理论中的新的流派“凯特勒主义”异军突起,从此,统计理论研究进一个新时代。又如,当前我国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要求统计工作必须进行深刻的变化和更新的发展,从而也使统计理论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其次,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历史上统计学派纷争不断、更新叠起的现象进行辩析,可以看出在众多统计学派中,将统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大有人在,这并不是历史的错误,而是统计学科本身内在社会属性的表象化。纵观统计学学科发展的全部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统计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政治算术)、理论探索(概率论产生)、相互分离(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分离)到融合发展(大统计概念的产生)等四个阶段。在这些阶段涌现了许多大大小小、主流与非主流的统计学派和流派,然而,究其争论的原因不外乎如何继承发展的看法,可以大致上将其分为两类:一类为独立的社会科学论者;一类为自然科学论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类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因为统计理论的固有两重性,而属性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内在属性的表象化将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如社会的、人为的等,所以说哪一种观点总占据主导地位或哪一个观点成非主流派,这正是两种属性表象化出现了替换现象,而不是该属性本身的消亡。

总之,承认统计理论自然属性的同时,认识和界定统计理论的社会属性,既不会弱化统计学的生存意义,也不会将统计学引入歧途。这样做只会有利于统计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统计理论的应用,有利于学科体系的构建。

标签:;  ;  ;  

论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相关问题_统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