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林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林

(大竹县白坝乡中心小学 大竹 635100)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有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融入自己的感情,不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解起来也会很枯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一、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情操。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都感受到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因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

二、以诵读引发共鸣,激发情感。

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也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会通过朗读这个媒界,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真正感触到彼时彼地作者感情的跳动,让今日的学生与当时作者的感情之水相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用心品读,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抓住每一次契机,传达正能量。

某班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并要求写观后感。老师看了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后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后,许多房子都倒塌了,各国来的救援人员不断搜寻着可能的生还者。两天后,他们在废墟中看到一位母亲已奄奄一息,但双手仍撑着垮塌下来的水泥板,而她7岁的小女儿,就躺在她用手撑起的安全空间里。救援人员大惊,他们卖力地搬移周围的石块,希望尽快解救这对母女。但是石块那么多,那么重,他们始终无法快速到达她们身边。媒体记者到这儿拍下画面,救援人员一边哭、一边挖,辛苦的母亲则苦撑着、等待着……看着电视上的画面和报纸上的图片,土耳其人都心酸得掉下泪来。更多的人纷纷放下手边的工作投入救援行动。救援行动从白天进行到深夜,终于,一名高大的救援人员够着了小女孩,将她拉了出来,但是——她已气绝多时。母亲急切地问:“我的女儿还活着吗?”以为女儿还活着,是她苦撑两天唯一的理由和希望。这名救援人员终于受不了了,他放声大哭:“对,她还活着,我们现在要把她送到医院急救,然后也要把你送过去!” 他知道,如果母亲听到女儿已死去,必定失去求生的意志,松手让土石压死自己,所以骗了她。母亲疲惫地笑了,随后,她也被救出送到医院,她的双手一度僵直无法弯曲。 第二天,土耳其很多报纸上都有一幅她用手撑地的照片,标题是:《这就是母爱》。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观后感里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亦是如此,那就是抓住或创造每一次机会,传达正能量。

四、声情并茂,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面部表情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要给予每一们同学满腔热忱的关注。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

五、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则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细心感受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情,在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发生了很多令人高兴的事情:神七的成功发射,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国力排行榜上中国综合国力排在第二名等等,将这些内容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让他们把真切的情感写下来,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责任感。

总之,充分认识到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工作之中,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文明。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将有利于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思想健康、感情丰富的未来栋梁之材,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只有我们对语文教学充满热忱,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论文作者:李林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论文_李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