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似性理论在解释、现象学和决策中的作用_现象学论文

论相似性理论在解释、现象学和决策中的作用_现象学论文

探讨相似论在释义学、现象学、决策学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学论文,释义论文,学中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相似论与释义学、现象学的关系

“相似论”是以大量出现在我们生活、工作及自然界中的相似现象为出发点,研究如何从相似现象进而去认识事物的相似本质。人是如何从形式相似、结构相似、过程相似、关系相似、功能相似,逐步去到达本质相似的认识,其最终的目的是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认识怎样才能和客观对象达到高度的一致即高度的相似性。胡塞尔在现象学的观念中说:“认识在其所展开的形态中都是一个心理的体验,即都是认识主体的认识,它的对立面是被认识的客体。但现在认识如何能够确定它与被认识的客体相一致,它如何能够超越自身去准确地切中它的客体呢?”这是现象学试图要解决的所谓“意识之谜”的主要意图。所以思维科学的“相似论”所探讨的问题和现象学要探讨的问题在某些重要方面是共同的。

现象学中有关“本质的直觉”或“本质的还原”其目的在于研究人如何才能认识本质。复旦大学张庆熊教授认为:“胡塞尔所说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殊相与共相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关系中的一般。”胡塞尔自己也说“我们不仅能看到个别的东西,而且能看到个别的东西与个别东西之间的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因而我们能直观到共相,当然这是一种的直观,是在殊相的直观基础上,通过统观殊相间的共同点和差别而获得的共相的直观。尽管如此,这仍然是直观。否认这种直观,乃是经验主义的偏见。”(见张庆熊著《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第66页与7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96年版)

我们认为胡塞尔要人们从个别与一般中更应重视“个别与一般关系中的一般”,“殊相与共相关系中的共相”。其目的乃是要寻求事物变化中那些不变的关系,即规律性的问题。这和爱因斯坦的所谓科学的目的在于寻求“统一性的简单性原则”;中国老子一贯追求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荀子追求的“千变万化其理一也”之“理”是一个道理。法国的著名科学家、数学家彭加勒说:“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去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着的相似性,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方面来看规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将要包括一切的倾向。”(见日本市川龟久弥著《创造工程》第3页,北京现代管理学院1985年版)。罗素更认为:“共相世界是永远不变的、严正的、确切的,对于数学家、逻辑学者、形而上学体系建立者和所有爱好完美胜于爱好生命的人们,它是可喜可悦的。相反,特殊事物的世界则是转瞬即逝,模糊不明,没有确定的界限,没有任何明显的计划或安排,这个世界不过是共相世界的‘淡淡的影子’。”(见刘放桐教授等著《现代西方哲学》363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我国著名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更直接了当地认为:“智者求同,愚者求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天下千变万化的现象无穷无尽,何其多矣,人们单纯的去注意异,认识个别、认识殊相,无疑将求异者推向无底的深渊。所以人们要在事物千变万化的过程中去认识那种“千变万化其理一也”之“理”才是最重要的事,才是智者之举。

海德格尔提出“我在,故我思”的主张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问题在于,我在是如何和思维、意识、感知一起进行系统的操作的呢?如果要把释义学作为本体论上的方法论去进行研究的话,就必须承认胡塞尔原来认为的现象学可以从描述的心理学切入去进行研究有其合理的思想根源。这就是胡塞尔曾经把现象学称为描述的心理学的原因。但因为描述的心理学常常被认为是心理学的一种经验的活动,他认为这很容易将现象学理解为一种经验的心理学,所以后来他就把它放弃了。其实当时的笛尔塔对经验的定义中是涵盖理性、感觉、直觉主体的各个层面的。(见三联书店殷鼎著《理解的命运》第42页,1998年版)

现在的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和思维科学已不是当年的描述心理学了,它主要的方法和观点已经不单是经验的心理学。它是从生理学、神经科学、神经语言学、记忆机制等多方面的研究。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所以它是集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为一体,对意识、对理解去进行系统研究的大部门学科了。(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相似论”作为思维科学中的一个理论,它必然要遵循上述的基本原则,不过它是从自然界的大量的相似现象去作深入的分类与剖析而进行研究,它要研究现象相似与本质相似的关系,结构相似与功能相似的关系,静态相似与动态相似的关系,微观相似与宏观相似的关系;研究事物类(属)的产生历史和机制,研究相似现象过程中同与变异的原因;从而为人的意识、思维研究打好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的基础。(见张光鉴等著《相似论》,江苏科技出版社92年出版。)

“相似论”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也不能例外。思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了;同样我们的大脑、神纪系统也必然能够在意识之前就存在了;感知、意识、思维不过是大脑结构功能存在的显现。所以认知心理学中的宏观规律:相似律、接近律、类比律,不过是大自然相似现象、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规律在人的认识中的一种显现而已。“相似论”从大量描述的自然科学中,形相—精确的科学数学、逻辑学、大量的相似现象中来进行剖析,从单元相似、运动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关系相似去研究;对认知心理学关于同化说、顺应说、相似联想说、模仿说、迁移说、范例说、同构说进行较详细的论证。“相似论”还探讨了人思维意识活动中在相似信息刺激下,在相似的运动,相似联系的反复作用下,是怎样产生理性直觉的。(见江苏科技出版社94年《相似论》丛书速算、快速记忆第1至38页)

此外,“相似论”还研究了文艺创作中相似性对题材、典型、体材以及修辞学中惯用的比喻、隐喻在语言理解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无独有偶,复旦大学张汝论教授认为著名的法国释义学家利科(paul Ricoeur)借用了布菜克(Max Black)的模型理论和黑塞(Mary Hesse)作为描述的隐喻的理论,来描写隐喻和实在的关系成就时指出:“以其模型的成就提出了一种相似理论,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见辽宁人民出版社张汝伦著《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1987年版第256页—257页)因此有关相似理论方面的研究早就和释义学有联系了。

相似论对直觉产生的探讨

胡塞尔极端重视直观和本质直观的方法,他说:“现象学是最严格的还原之中的直观和本质直观方法是它的唯一所有的东西。”又说:“直观并不是,只须睁开眼睛即可办到的事……一般的谈及这种相互关系是容易的,但要澄清一个认识客体如何在认识中构造自身的方式则非常困难。”(见胡塞尔著《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87年版,第16页和51页)有的书上将直观译为“直觉”,我们认为“直觉”比较适当。现用“相似论”中的一些观点对人的直觉产生原理简述如下:美国的认知科学家、经济诺贝尔奖获得者H·A·西蒙认为一个真正的专家大脑中一定至少要存贮对所熟悉的事物,即信息组块要在5万个以上。才能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直觉的功能。大约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或研究生在毕业后要在专业上辛辛苦苦进行十五年的经验积累。所以我国古人总结人的认识得出“熟能生巧”是很有道理的!由感性的直感到理性的直觉,必须经过本人长期的身体力行的体验,不单纯是知识和概念的堆集!这种直觉的悟性,是大脑神经结构在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下以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中高层次上的功能显现。

比如:画家去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对陈列的各种绘画不用看署名便知此画出于何人之手,且不加任何推理的过程立即说出其风格和特点;一个高明建筑设计师,只要去城里转一圈,心中便知那一座大楼从外观、环境、结构、功能、造形、以及整体布局是较完美的;一个知识广博的科学家只要和你谈一个小时的话,便大概知道你的知识结构和特点以及你为人处事的一般情况;一个电机工程师一望高压输电线和发电厂烟囱冒出来的烟,就立即知道,发电厂电机大概的装机容量和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好坏;一个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不用问,一眼就能大概判断出你可能的病情;一个作家、一个高级的编审一眼就能看出你文章的好坏。这就是人先天主体和后天经验的相互作用下所能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所谓的理性直觉。

从运动员到著名的音乐家,从工程技术专家到科学家,从经济学家到哲学家,从数学家到逻辑学家,从医生到作家的直觉,表面上好像各异,实际上在产生直觉认识前进的道路上,都是不断的在大脑中贮存积累对事物从形式相似到结构相似,从关系相似到功能相似,从静态相似到动态相似,一直到发展过程相似的“相似块”(相似信息组块),并在指向目标和问题求解过程中去进行高速度的相似激活、相似匹配、相似联系和相似创造。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我相信直觉”,日本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汤川秀树说,在创造思维中“类比推理至为重要”,法国的著名科学家彭加勒在谈到创造思维的直觉作用时说:“我们必须指向目标,与其说是找出相似和相异,倒不如说重新认识看起来并不一致之中隐藏着的相似,内容虽然不同,但是其形式,其部分间的排列是相似的。从这一方面看规律的范围逐渐扩大,有将要包容一切的倾向。”世界著名的波兰数学家,斯·巴拿赫曾说:“一个人是数学家,那是因为他善于发现判断事物之间的类似;如果他能判明论证之间的类似,他就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要是他竟能识破理论之间的类似,那么,他就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可是,我认为还应有这样的数学家,他能洞察类似之间的类似。”

复旦大学张汝论教授在其《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一书关于释义学的现象学中指出:“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除了“显示自己”以外还有第二个意义,即“相似”的意思。张汝论教授谈及对“现象”、对本文理论中的隐喻和模型的作用时引用“相似”以及“相似理论”,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深刻意义的。当代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其《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指出:“相似性表明,在世界上存在着某种重复发生着的、因而是有规律的现象。正是由于对这些规律的认识,人的思想才能去理解宇宙、才能去理解自身的内在现实。在精神病态,正常状态和创造力当中,留心注意相似性的能力是一种共同的指导原则。”“人类最终的兴衰就是依赖于对相似性所做出的不同反应。”

我们根据现代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理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表现的实际情况,对人在认识过程中出现产生高速反应通道和直觉机理表述如下。

由感觉器官传入的信息除了它专有的感觉传入神经通讯网络之外,还通过大量弥散于各种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下行网状反馈系统和丘脑纹状体、缘系统以及新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等组织的配合,对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大脑中组织之间的信息处理方式既有并行的也有串行的,并行方式是由于联接左半脑和右半脑的胼胝体和分布在这些组织中存在的弥散性的网状结构而形成;串行方式则是由于神经传输系统始终是伴随大脑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那些阶段性和层次性结构相联系,其传输也必然具有阶段和层次上的串行性。

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以前认为网状结构组织仅和皮层的醒觉状态有关,而现在已进一步的发现,它在注意、感知、随意运动、意识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它在海马、下丘、纹状体、新皮层尤其是前额叶对信息协同处理过程中,能使某些特定信息,即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和组块得以自动而快速的恢复,对整个系统起到易化和兴奋的作用。美国研究记忆的专家W·K·埃斯蒂斯在《美国科学家》杂志1980年68卷1期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指出:人对不熟悉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低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反应的时间则大为缩短,降到只需1000微秒左右,即反应时间加快了100倍左右。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的实验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证实,人对熟悉事物的相似反应的再认识过程大大快于不熟悉的事物。

以前阿特金森、希夫林的学习流程图只是依据人们对不熟悉的事件去进行实验,又是以串行方式为基础的,它忽视了网状结构在大脑系统中的并行功能和对特定的熟悉的相似信息处理中呈现的易化和加速作用。正如美国学习记忆的理论家欣茨曼在其《学习和记忆心理学》一书中所指出的,阿特金森和希夫林等人的学习流程图,对人们轻而易举的阅读行为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为人在实际阅读中对每个字的再认识时间大大的低于该学习流程图所需要的时间。当然,该流程图就更难以解释专家在对问题求解中那些高速直觉判断的行为了。我们的这一研究是补足阿特金森和希夫林学习理论中这方面的严重不足。

最新研究表明,大脑中的记忆形式是以核糖核酸RNA进行编码,这一情况已被很多生物学家、生理学家所证实。美国化学家托马斯·切赫(T·Ceck)和美籍加拿大的生物学家悉尼·奥尔特曼(S·Altman)共同又发现核糖核酸RNA本身在生物化学的反应中具有重要的催化功能,因而获得1989年化学诺贝尔奖。我们综合上述科学中的成果设想,RNA本身既是遗传信息的物质,也是记忆信息编码的载体,又是生物化学中的催化剂,而催化剂的主要功能是大大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我们知道,一般生物催化剂对加快化学反应的速度一般都在几万倍到几百万倍之间。

人经过反复学习在脑中以RNA进行编码的信息载体必然是随学习信息而增加的,又因RNA还具有液晶的特性,因此它又具有自复制、自相似的功能,因而以这信息编码分子在大脑中必然大量的产生而存在,决不是只有少数的几个而已。如果此时再由感觉器官传入一个与以前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时,在记忆机制的作用下大脑又必然会对此信息进行重复操作和编码,此时所产生的RNA分子上的某种结构形式,必然具有和以前信息编码的相似性。而以前的RNA和新合成的RNA共同都具有催化的功能,这又必然会大大加快这两种物质的相互激活与相互组合。根据相似论中总结的相似原理以及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创造三条规律,可知这种新的信息组合本身,其实就是再认识过程中的创造过程。所以,人对熟悉的相似性事物的认识过程,反应又快又具有创造性,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而知新”,其深刻的生理机制就不难理解了。

这一系列的相互激活和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连锁反应,表面上看好像是杂乱无章的、无目的的,其实不然,这种过程正是对信息进行以某种相似性为基础的一种预处理形式,此信息再经由扩散于大脑各部网状结构传输到高一级的结构进行处理。在海马、纹状体、下丘、大脑新皮层尤其是前额叶的系统配合下对信息求解中的问题、方向、策略、程序进行高一级的加工和处理,再经下行反馈神经网络和网状结构送入下一级的组织中去处理或执行,使行为更为精确、平稳、可靠。上述一系列的处理过程正如上面所述,都是在相似性为原理引导下而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与处理的过程。对事物熟悉的程度越高,相似的程度越大,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行为就越自动化。钢琴家、舞蹈家、跳水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网球运动员,都要对各种乐曲、舞蹈动作、跳水中的各种模式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达到高速反应的直觉能力。所以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运动员干动十足,在训练中成千上万次的反复练习进攻和防守中的各种相似的某种模式,其目的就是在大脑中的神经网格中生成造就这种反应过程中的高速度和高水平的快速信息反应通道。邓亚萍从五岁就开始练乒乓球,高敏从六岁就练习跳水,著名的世界足球名将贝利从小就赤脚踢球……无数著名的小提琴家、钢琴家、舞蹈家都与此相似重复的进行各种训练,这就是现实生活中铁的事实。著名的优秀运动员、艺术家的才能是这样培养;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发明家也不会例外,也应该进行这种锻炼,从小开始就要培养他们这种高级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策略和能力。画家要成千次参考著名画家的创作,各种科学家从小就要培养观察、动手能力以及阅读检索各种文献的能力!没有艰苦的长期锻炼,要培养自己非凡的理性直觉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据国外生物学的实验表明,大脑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有全息功能和相似于高速度的巴特勒矩阵的处理功能。

最新实验证明,人脑在进行图象信息处理时,会出现特体波与参考波相互产生相干、相关的全息过程,比用快速福利叶变换处理图象要快几百倍。因此有人设想快的原因,可能在人脑中的神经颗粒细胞在某些方面,相似在一个顶点上存在着一对一的树突四面体,因而具有进行巴特勒矩阵数据处理的功能。于是有人用巴特勒矩阵方式对反射的微波进行相干、相关的处理实验。信息处理过程由原来需要8秒钟的时间变为只需10[-1]秒的时间。这和大脑出现的高速运算很接近。巴特勒矩阵有2[n]个输入和2[n]个输出端,这也和大脑中很多神经细胞结构有相似性。又因巴特勒矩阵具有延迟线的性质,它是由混合结点和移相器所组成的,这也相似于人脑中颗粒细胞存在的某些结构和功能。这些实验也为大脑信息处理的过程存在快速通道提供了侧面的根据。

此外,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的精神生理学家卡尔·普里巴姆教授和几位其他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对人记忆的深入研究后指出:人大脑在处理记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非常强大的全息性和存贮容量。他们指出1立方厘米的全息底片能贮存100亿信息单位,人脑的体积大约是它的1500倍。而人脑所包含的蛋白质又比全息照片上的银颗粒要小得多,因此人脑的记忆容量大概比全息相片上的容量大数千倍,人脑大约可以贮存10[15]数量级的信息单位。即使人自出生以后算起,每秒以1千条信息单位进行输入,到75岁也只能存进2365200000000条信息,比起大脑的可存容量来说是很小的部分,即使大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90%的容量去存贮处理程序,所剩下的容量还是足够富裕的。

记忆的全息理论指出:大脑在信息处理时具有很高速度,这与巴特勒转换中特有的相干、相关的全息性质有相似性。这一理论的提出,受到美国当代很有影响的著名心理学家D·N·鲁宾逊(D·N·Robinson)教授的高度赞扬。鲁宾逊指出,这个理论研究至少符合人在实际过程中的以下七个主要方面,这对我们建立快速记忆学习原理很有参考意义,特简述如下:

(1)知觉不会因为神经系统的第一感觉中枢和第二感觉中枢的局部损毁而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和全息照片相吻合。

(2)假如知觉只是线路传导唯一的过程,那么,由于知觉受到破坏而引起的损伤就会比现在实际情况更复杂和更为严重。

(3)在刺激物的物理维度发生了根本变化的条件下,例如,在大小“恒常性”和距离“恒常性”的现象中,知觉常保持不变的事实可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4)知觉是唯一具有前后关系的整体,因此整个知觉场的性质就决定了知觉的结果。这也和全息高速再现情况具有相似性。(这就可以解决人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整体与部分的矛盾。)

(5)一部分公允而富有意义的知觉原理(深度知觉,大小恒常性和距离恒常性,形状辨别)在新生儿身上早已发挥作用,这表明知觉组织的先验机制是有其物质内在基础,而且是在生命之初就明显表露出来了的。(所以海德格尔说“我在,故我思”是有一定道理的。)

(6)知觉和外界感知的信息有很高的生态学效应,这说明机体有对付周围世界所感知的环境和实际状况有相应的变异适应能力,即便不是相互的“复制品”,也是心与物的同型物,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鲁宾逊特别指出,这个理论特别实用于联想学习和记忆这类机能的实际状况。

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当前生理学、神经科学、生物化学、实验心理学中最新发现的有关记忆分子核糖核酸RNA本身存在催化功能,以及在记忆激活再现过程中呈现全息功能,大脑神经网络结构能加速熟悉相似信息自恢复功能等,都不约而同地将其本质指向了结构中单元与整体的相似性。在生化中的自复制、自催化、自相似性以及传输这些相似信息过程中而生成为一体的大脑神经网状结构快速反应机制提供了微观物质基础。这就是我们要以相似论为基础来建立高速反应通道学习流程图的根据,即产生直觉机制的重要根据。

我们认为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对问题求解的过程,就是一个有目的在以前贮存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组块“相似块”相互之间进行的一系列相似运动、相似联系、相似组合、相似创造的自动匹配过程。这就是说,由环境和问题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产生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必然要和以前记忆中的信息组块,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某种模式上进行相互激活、相互联系。这种因输入信息的相似性而相互联系中产生的信息组块就是自动激活了的“新相似块”,表象、情感以及初步的认知行为都是由此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此激活的信息,在大脑新皮层前额结构功能的配合下,在总期望和目标方向的引导下,经过内部反应器、控制器的相互配合,达到最后的认识。在新流程图中加入快速通道,是很重要的改进。我们认为,人类的很多行为,如直觉、灵感,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这种高速信息通道结构功能的重要表现。这就为胡塞尔现象学中说不清楚的所谓“直觉”提供了科学的解释。

小结

根据以上“相似论”的有关论述和当前对现象学、释义学的有关研究,可以通过比较,看出其有下列几个方面中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

一、其目的都是以研究人的意识和思维如何才能与客体达到一致,并切中要害的。不过相似论的表述有所差别,它是以研究人的认识和思维如何通过相似性的认识发展过程与客体达到高度本质的、规律的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不是以一般人心目中的相似,而是研究主体与“物自体”在相互的建构中显现的相似性,是内在和外在客体的相互联系中的相似性。

二、都是从现象为切入点,对人的意识和思维在深层次上去进行剖析与研究。相似的观点,是从世界中普遍存在相似现象为出发点,经主体内在的长期人类遗传进化的生理结构(先验的)结合人后天的各种亲身体验中贮存在大脑中的有关运动相似、形式相似、关系相似、功能相似等信息方面的相互配合而达到和客体本质相似、规律相似的认识。所以它要对物理学中的相似性、化学中的相似性、生物学中的相似性、心理学中的相似性,以及文学、艺术中的相似性、逻辑学中的相似性,进行综合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其“殊相与共相关系中的共相,个别与一般关系中的一般”规律的和本质的认识。

三、对人的意识和思维以及客观的“物自体”的研究方法都是采用还原方法。不过现象学对客观世界采用的是“搁置”方法,而“相似论”的观点并不把客观这个问题予以“搁置”,而是直接把客体存在的相似现象进行还原,把客观世界中显现出来的相似现象以及流变、发展过程,去进行还原,研究它们如何在四种基本作用力的相互联系中呈现出相似现象的。通过形式的相似、结构的相似、关系的相似、功能的相似去进行还原,对认知心理学中出现的相似和现象进行还原,比如:相似律、类比律、接近律、完形律、因果律、同化说、顺应说、同构说、模型说、范例说、迁移说……等各派学说不能留流在它们现象描述的阶段,要在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理学、语言学、物理学、化学中去进行还原,要层层解剖各复其根,这样就能认识“存在”的道理与“在者”之所在的本源,达到对事物,对自己意识活动过程本质上的认识。

同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思维认识方法是一个道理。这一段话若以“相似论”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要人们尽可能的排除前人对某些事物所作出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概念,即“致虚极”,使我们不致落入混乱而错误的先入为主的概念陷井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大脑相对地处于平静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大脑中所存贮的与问题有相似性的信息,才能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客体事件在相互运动中处在动态激活,产生相互联系。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作用下,经过相似匹配、相似选择,达于开悟的境界,进入所谓“定能生慧”的直觉阶段。“万物并作”“夫物芸芸”是指事物现象之杂多,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寻求其根,直觉到它们千变万化中不变的相似关系的本质,即“吾以观其复”,“各复归其根”。这正是要对客体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神经心理学、物理、化学的还原中去研究我们自身和客观的“存在”和“在者”的本质及其规律。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的道理。这里的“常”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重视的自然之道——常道。我们知道了客体和我们自身认识中是怎样相互联系、怎样互相作用的本质之后,我们就不会去胡思乱想,胡作非为了。科学才不能脱离人的感情、人的存在、人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整体需求。这样人类的社会才能和谐的向前发展。

通过“相似论”对人直觉产生过程的研究,为人的认识对象的解释、理解过程,提供参考;对记忆全息激活与再现机制的研究,为释义学中对人在理解中不解之谜即所谓“解释循环”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矛盾,对立的统一提供科学的解释。“相似论”论述的有关人在认识活动中必须要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体验中建立丰富的相似记忆信息组块,即形式的相似、结构的相似、关系的相似、功能的相似信息记忆组块“相似块”的重要性。为释义学中人的理解中的“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t)、“先知”(vorgriff),提供参考,为人在决策过程中的科学思维提供参考。

总之我们要用最新的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理学、心理学、思维科学中有关相似性的论述予以融合贯通把人的意识活动推向更深层次的研究才是较为正确的道路。我们认为研究人的主体认识如何才能与客体达到本质的相似性,是人能达到“实事求是”的首要前题,是一切科学决策的基础。

标签:;  ;  ;  ;  ;  ;  ;  ;  ;  ;  ;  ;  ;  

论相似性理论在解释、现象学和决策中的作用_现象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