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是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话题论文_王成

小学生生活是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话题论文_王成

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共和中心小学 王成

摘要:根据这些信息,让学生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种买票方式更合算。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最终明确了通过先“计算”后“比较”,才能确定购买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探究;体验;互动

一、借助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经验”化解难点经验是一种有目标指向、能够获得一定结果的活动。杜威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经验包含着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一种特有的形式结合着。在主动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让教学过程回归生活,通过帮助学生回忆或运用生活经验,化解教学难点。比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老师首先创造了一个情景:母亲节就要到了,小明想给他妈妈买一件礼物,他拿出了他攒下的所有30枚硬币。小明嫌硬币太多,就找隔壁的老爷爷帮他。爷爷拿走小明的30枚硬币,给小明三个一元的纸币。小明觉得,老爷爷好像骗了他。那事实上,老爷爷骗小明了吗?一些学生将这30枚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十个一角加起来,然后说10角是1元,30角就是3元,所以30角和3元的角相等。然后,根据学生的分析,老师组织学生们观察分好的硬币,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元与角的关系是什么?”学生们很快得出结论:1元和10角是一样的,1元是10个一角,l元=10角。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可以通过实践,将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知识经验,提炼成数学规律,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让学生在知识中探究问题

“探究”中化解难点教材中有某些知识难点或者思维难点,学生可能一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探究性学习素材,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数学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难点,即通过简单的行为的实现最终达到复杂的行为的实现,确保数学教学任务完成。例如,教学“生活中的数学”一课,教师首先从外出旅游参团开始设计:假设某风景区售票处有这样两条信息:散客价(大人每位30元,儿童每位20元),团体价(10人以上团体,每位26元)。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散客价和团体价”的意义,然后又出示:小红一家去旅游,人数是大人8位,儿童4位。根据这些信息,让学生思考,应该选择哪一种买票方式更合算。学生们通过思考、交流,最终明确了通过先“计算”后“比较”,才能确定购买方式。有的说购买团体票合算:散客票价:30×8=240(元),20×4=80(元),240+80=320(元)。团体票价:26×12=312(元)。因此购买团体票更合算。有的说既买团体票又买儿童票合算:先将8个大人和2个儿童组成10人买团体票,26×10=260(元),还有2个儿童买散客票价只需要20×2=40(元),一共需要260+40=300(元)然后老师又继续引导学生化解难点知识:“买门票中就有这么多学问,其实车票中更有大学问。假如学校组织春游,共有师生178人参与这次活动,有两种客车可以租,大客车和小客车,大客车40人/辆,租金500元/天;小客车20人/辆,租金300元/天。让你来租,你认为哪种租法比较合算?”经过学生们的讨论后,确定出一共有以下几种租车方案供选择:租9辆小客车,租5辆大客车,租1辆大客车7辆小客车,租2辆大客车5辆小客车,租3辆大客车3辆小客车,租4辆大客车1辆小客车。通过对上述几种租车方案进行讨论,最后学生们发现,由于大客车费用低可乘人数多,所以尽量多租大客车,剩下的人数再租小客车。这样最合算。

三、让学生在生活体验学习的快乐

“体验”中化解难点小学生知识积累较少,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在授课时,学生会在生活素材的启迪下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有效地化解难点,解决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同时,更应多多关注课外丰富的生活素材,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经历,利用感性、生动和丰富的生活元素交给学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例如,教学“几何图形”时,教师问学生:“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会找到许许多多的图形,有高楼、公路、转盘街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你们能举出一个例子吗?”“篮球、房子、桌子、凳子、手机……”然后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包括蒙古包、帐篷、人民大会堂、电线杆、天坛,让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讨论,并将此进行分类。“我们组认为这些几何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曲面围成的;另一类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我们组认为这些几何体可分为三类:球是单独的一种,因为它是由曲面组成的;另一种是圆柱和圆锥,因为它们都由曲面、平面共同组成的;第三类是只由平面围成的。”“我们组认为这些几何体可分为三类:球体、柱体、锥体。”“同学们观察得都很认真。其中第三组同学归纳得非常准确。你们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球体、柱体、锥体的实例吗?”“粮库里粮囤的上部是圆锥,下部是圆柱。”“很多物品的包装盒是柱体。”“打好的井可以看成圆柱。”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受益匪浅。

四、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学习知识

“互动”中化解难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一种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通常都有明确的目的,互动的内容应服从于特定教学任务的完成。互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应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方式时,应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一些熟悉的事物、场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知识体系,在参与中化解教学难点与重点。其中,游戏就是一种常用的活动方式,学生喜欢参与。例如,在教学“对称”(镜面对称)时,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请同学们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对称的?看看自己或其他物体的影子与实际物体有何区别与联系。明天学习时汇报自己的看法。

总之,针对数学教学的难点、重点,教师恰当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容易、简单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并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提升途径

王春成 青岛市黄岛区香江路第三小学 山东 青岛 266555

摘要:情感教育有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双重价值。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符合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情感教育的实施需要学科为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协调、全面发展,获得丰富的精神世界与人文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提升途径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情感性与思想性,它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情感成长的引导者与培养者。因此,本文有必要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提升途径。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师德修养。师德是教师素养的核心成分,是教师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教师不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需要在课堂之外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点滴成长与进步;认识到今日教育的学生和往日的学生是不同的,明日的学生肯定会比今日的学生更加优秀。教师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第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所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小学部分语文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甚至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轻描淡写,没有专业发展的欲望,大多数语文教师没有走出去学习的机会,这是影响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需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如学校对科研方面比较突出的教师,优先评选晋级,这将促进教师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另一方面,走出去,引进来,学校选取优秀教师作为学校培养的骨干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改善学校的现状,这些教师是带着改变学校的艰巨任务学习的,所以他们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教师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首先自己必须要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才能去感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网络学习等方式,了解有关情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一些情绪调适方式;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素养。

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中国汉语博大精深,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段、篇、章,都与人和物紧密相连,自然也就抒发着对人或对物的某些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的文章中,都表达着作者对人、事、物、景的感情。这些文章的学习,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爱国之情、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还是把备课的重点放在知识教学上,虽然教学设计上设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教师们很少以情感教育为出发点,考虑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作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知情结合的语文教学观,以语文课程为载体,深入研读每一篇课文,感知、理解、内化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找出文章中情感的触发点,并结合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适时地传递教材中的情感。只有教师在备课时将教材中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达到了高度的融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适时点拨学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就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 ,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 。”创设良好的校园情感教育氛围,要以教师为表率,用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整洁舒适、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热情洋溢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精神的滋养,灵魂的美化。美好的校园环境具有使人精神振奋、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意识和保护愿望,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情感育人功能,使师生共同参与校园的环境建设,师生亲自动手美化校园环境,那么学生就会更加爱护和珍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良好的人文环境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合作,还需要长久的校园文化积淀。对于小学人文氛围不够浓厚的现象,小学可以通过打造主题校园的形式来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主体校园文化的打造必须由校领导牵头,制定详细的发展策略;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各种活动中贯彻这个主题;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才能对学生产生净化思想、陶冶情操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氛围是情感教育的特有方式,它对学生的情感培育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小学要重视学校物质和文化环境建设,以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

四,家庭与学校相结合,培养小学生的健康情感

家庭是孩子接受情感教育的第一场所。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孩子有被父母爱的需要,家庭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满足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获得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同时,孩子也能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然而,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由于父母常年出门务工,使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由于距离的限制,也使孩子和父母不能面对面交流感情;大部分监护人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导致孩子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家庭情感教育的困境,小学就要发挥情感教育的主导功能,尽力弥补家庭情感教育的缺陷,具体措施如下:学校定期为家长举办情感教育讲座,要求孩子监护人至少一人参加,以此增加监护人的情感教育知识和技能;每月举行一次孩子与监护人的亲子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如亲子游戏,孩子与监护人共同制作一件有意义的作品等,以此沟通两者的感情;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便利,每周安排一次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的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缓解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全力以赴。我相信,在家校合力的教育之下,孩子的情感会更健康,明天会更美好。

结语

情感教育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师生的尊重与关怀,这让孩子们充满信心与热情,在以后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地成长与付出。

参考文献

[1]王平. 寓德于情,以爱育人——专访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实践者朱小蔓教授[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03)

刘彬彬.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 闽南师范大学. 2017

论文作者:王成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小学生生活是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的最佳话题论文_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