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风险管控与实践论文_周秀梅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风险管控与实践论文_周秀梅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玉溪供电局 653100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现代电网控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现了对变电站相关设备实时监控及管理,同时提供了与电网作业系统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极大地提升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做好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作业风险管控, 对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风险、风险管控措施及实践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对广大的电力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业风险管控;实践

1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风险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使得供电网络的可靠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高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性、减少综合停电时间、降低故障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馈线自动化的发展。如何对电网系统电压进行连续测量和质量分析,对电网噪声进行限制和报警,并进行不同无功功率补偿,实现远动通信管理和控制等是变电综合自动化重要功能。变电站不仅将测量和监测信息发送到控制中心,而且从电力质量,功率流量和稳定性控制的全系统考虑中接收来自较高级别的数据和控制命令。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包含众多的设备和子系统,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其本身及其所用技术又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对任何一家制造商而言,不可能做到一家制造商就包揽一切设备,各个生产商之间的设备如何配合及兼容,实现规约的统一及良好的接入显得尤为重要。馈线自动化大大减少了施工,运行和维护成本的显着降低,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创造了强大的条件。故障定位和自动恢复送电可以明显地缩短停电时间。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与数字式继电保护、馈线自动化和DMS系统为基础。

实际应用中发现一些变电站,监控机在一年内发生多次故障现象,使变电站的稳定运行受到很大影响,并且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在:值班人员不认真、不负责地对待本职工作,在值班期间通过监控机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甚至玩游戏,这些都会造成机器感染病毒;还有就是操作人员不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导致计算机发生不正常事故等原因,如果计算机出现死机现象,就会发生信号中断的问题。不仅如此,对设备的维护、使用过程中的过分不当等都会造成自动化系统的不稳定。随着微电脑技术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功能更为强大,性能更为可靠的电脑产品不断出现,而作为相对较大的操作自动化系统,其技术更新较为困难,其发展也必将受到网上各变电站陈旧RTU的限制。并且在该模式下,监控机及通信管理机故障、通道中断、供电电源系统失电等,将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风险管控措施

变电站实现自动化系统通信分层分布式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只有通信系统层的实现,才能实现整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布式结构,各级系统都有自己的特殊应用条件,性能要求。采用操作员直接监控通讯状态,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事故的处理效率;采用清晰的责、权的划分管理,是提高综合自动化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的重要措施。做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风险管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系统故障分析

通过设备工况信息、接口状态和常规的万用表示波器等工具,对故障进行准确定位,大多数硬件和软件无法判断,并且对于某些协议通信异常和偶尔的软故障,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进行分析定位。

2.2规约监视

对于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经常发生数据丢失或数据异常的现场应用,找到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指出数据通信监控和保存,然后回放分析。通过监听通信数据来自交换机端口的,从而规约报文监听记录得以实现,之后采用规约分析工具,对规约报文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对规约通讯缺陷和故障实现准确查找。

2.3规约接入性测试

变电站现场调试的重要内容是子站和作业主站之间的通信,由于子站、通信通道和主站之间需要大量的配合,需要耗费施工、调试人员很大的时间和工作精力。为了保证由变电站发送至作业的通信规约能够迅速的接入作业系统中,可以采用规约一致性测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转发规约进行测试,必须要按照规约标准逐项测试,但由于作业端的主站规约和变电站的子站规约在测试过程中都会涉及到,那么想要修改规约是不现实的,对于已经实施的作业系统,因此要想实现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过程分步以及子站规约进程可控自动化测试,我们可以依据作业主站规约通信规范配置一系列规约测试命令,主动提示规约异常和缺陷,从而方便对子站规约的接入性能检验工作,对于调试主站和子站之间的规约通信,也为专业人员在通道不具备的情况下提供了方便。

2.4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空间电磁干扰是在许多会对自动化系统的控制造成影响的因素中难度较大的一个。变电站电磁干抚没有具体形态,但分布广泛,大小不一的电磁场存在于通电导体周围,严重影响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工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电磁干扰问题,就必须采取屏蔽、接地、电磁隔离等抗干扰措施。

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风险管控实践——系统稳定性优化设计

3.1优化系统控制单元设计

为了提高单元控制的智能化和响应性,就必优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控制单元系统设计,进而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智能化和灵敏度,也完善了系统的监控能力。由此看来,要引进各项新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还有电子技术,做好与其的联系,对那些落后的技术还有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就会使控制系统升级为高智能、现代化分散系统,如利用数字电液控制控制系统。不仅如此,对于自动控制过程控制软件也要进行优化,比如,进行设计控制程序模块的时候,想要将系统整体抗干扰性能提高,就要优化系统控制范围以及控制指标。其中自动控制过程要求优化设计,力求系统过程控制处理能力的提高,可以将软件服务运用到每个过程控制中,这样一来,就可以满足电厂生产监控需求。

3.2系统硬件管理优化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是硬件设施,假如硬件设备出现了故障那肯定会严重降低自动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正因如此,所以更需要以硬件为中心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以功能和质量为基础,应用有效方式对设备进行管理,加强使用性能提高其抗老化能力,使其更能适应生产环境,减少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故障的几率。在选择硬件之前,首先要对设备工作运行的环境进行综合评估和考察,保证所选的硬件在型号、质量以及性能上更贴合实际使用效率,能够较强的适应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质量验收管理工作,除了日常管理落实到位,还要将机房温度、系统电源、终端工作状态、通信状况等方面作为重点,展开维护工作,而且还要把各项管理措施积极做好,加强各个细节的养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硬件发生故障的几率。

3.3系统逻辑设计优化

电厂变电站生产稳定性的基础就是系统逻辑设计的合理性,为了降低误动、拒动等故障的产生就要采取措施优化。在逻辑设计初期,需要对其进行性能测试,逻辑选择用三取二保护逻辑,对每个测点质量通过用质量码进行判断。因为通过这种测量方式可以保证取样信号的逻辑判断,非常可靠,产生误动作的几率就会降低。其次,可以在保证系统功能运行的情况下,通过逻辑优化,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就可以降低,特别是单点保护逻辑的优化,对故障发生的概率大大降低。

4 总结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由于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设备因素等造成的,这些大都可以通过电力工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仔细工作和认真检查来有效的避免和预防。因此,做好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对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及其监控设备进行全面地测试和调试、从根本上提高运维人员本身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对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风险的管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运行风险。

参考文献

[1]何琼.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风险分析与控制[J].理论探讨,2011(4).

[2]严永华.浅谈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来源及抗干扰措施[J].西北煤炭,2008(3).

[3]刘桂芳,何东皓.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控制分析[J].科技向导,2012(7):29-30.

作者简介

周秀梅(1974—),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厂站自动化维护及仪器仪表的检定维护。

论文作者:周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风险管控与实践论文_周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