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家长委员会论文

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家长委员会论文

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调查报告论文,现状论文,家校共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调查目的

家校共育即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协调教育。众所周知,在中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系统论的方法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会发现,“家庭与教育系统的关系有时被认为是对立的关系。”(注:《教育与社会》,吴铎、张人杰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因此,为了学生的协调发展,必须详细考察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其特征,引导他们向协调统一方向发展,这就是本次调查的目的所在。

二、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的实施

为了具体、详实地反映家校共育的现状,我们设计了教师问卷和家长问卷和家长问卷,两种问卷的结构、内容基本相同,但具体问题及项目数视情况而定。两种问卷的项目全部为选择题,项目顺序采取随机排列,备选等级有升有降,以消除反应倾向的干扰。编制出预测问卷后,请从事多年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教师逐题讨论,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综合分析有关意见,将预测问卷修改成正式问卷,问卷结构如下:

结构维度项目数

教师问卷

家长问卷

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指导思想2 2

双方认同

共育意识 职责意识 4 4

共育愿望

方式

联系方式、频率

方法、内容内容148

制度、组织

问卷采用集中调查的方法,时间25分钟,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在江苏省海安县镇区和农村10所中小学进行调查。其中中学3所, 中心小学3所,一般小学4所。共发放家长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发放教师问卷215份,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对15位教师、20位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利于增强调查、分析的真实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指导思想

对问卷中教育指导思想栏目答案的统计、归纳如果如下表。

项目 教师问卷家长问卷

人数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以全面发展孩子素质为目的 110 53.9 96 29.6

孩子考得高分为目的

76 37.3202 62.3

无所谓

18 8.8 26

8.0

N=204 N=324

X=33.999 P<0.01

从表中可以看出,由于素质教育思潮的影响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大多数教师充分认识到发展孩子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而大多数家长以孩子考高分为目的,以高分作为考好学校、找好工作的资本。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思想的差异检验结果显著。这说明,要让家庭与学校教育协调、统一,首先必须致力于家长与教师教育思想的统一。

(二)共育意识

对对方的认同、信任是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孩子的前提。然而,对此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家长对教师认同情况

认为 认为 认为前三项认为

项目 很迫切 迫切 较迫切

合计百 不迫切

人数 人数 人数分比%人 数

改进教师工作态度929072 78.4 70

改进教师工作方法92

11068 83.3 54

提高教师道德水平

134

10246 87.0 42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707064 63.0 120

从表中可以看出,家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道德水平、业务水平均持严重不信任态度。按不信任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道德水平、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持这种态度的家长均在60%以上。

教师对家长认同情况

认为

认为前两项认为

项目好的 一般的

合 计 较差的

教师数教师数 百分比% 教师数

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程度7866 70.6 60

家长教育子女的能力 4653 48.5 105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 3655 44.6 113

平 均 5358 54.4 93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家长的认同情况比家长对教师的认同略好一些,但也不容乐观,除了第一项70.6%的教师持认同态度,在后两项中,认同教师均不足50%。

教师、家长对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担负职责的认识是家校共育的基础。而在这一点上,教师、家长的态度却比较一致,我们在教师、家长问卷中均问及“您认为教师(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应担负什么职责?”结果统计如下表。

项目 教师家长

人数% 人数%

家长担负主要职责,教师次之64

31.4 28 8.6

教师担负主要职责,家长次之

28

13.7 74 22.8

学习上教师担负主要职责, 112

54.9222 68.5

其它方面家长担负主要职责

合计 204100324 100

从表中可以看到,持三种观点的教师、家长均超过总人数的50%,而赞成前两种观点的教师、家长占较小比例。

但是,对教师、家长的态度差异作X检验,却发现X=46.27,P<0.01,表明两者态度有显著差异。仔细分析以后,发现在两种小比率观点中,教师、家长人数所占比例大小却正好相反。这说明教师、家长相互推诿职责的现象仍然存在,这是造成两者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

对于教师、家长共育愿望的调查,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问题:您大多在什么时候产生与教师(家长)交流孩子的情况,争取对方支持和帮助的想法呢?结果统计如下表。

孩子

项目 经常 犯错 很少 从不

误时

教师

人数36

140

28 0

(N=204)

% 17.6 68.6 13.7

0

家长

人数52

122

1500

(N=324)

% 16.0 37.7 46.3

0

从表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家长均缺乏一种一贯的、积极的、主动的共育愿望,长期“孤军奋战”,不能有效挖掘共育资源,只有在“孩子犯错误”时,这种愿望才相对强烈。其实,有时产生这种愿望,还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推托责任。而家长中“很少”有共育想法的竟占了46.3%,这说明家长的共育意识较教师来说更加淡漠。访谈结果,许多家长认为这样做效果不佳,更多的家长认为没功夫。

(三)联系方式、方法、内容

1.家校联系方式

为了调查目前教师与家长的主要联系方式,我们列举了8 种可能采用的方式,请教师选择其中两种最常用的。结果统计如下表。

方式选择次数 % 方式 选择次数%

捎口信让家长来校122 29.9让家长签字38 9.3

路遇顺便交流 72 17.6 家访 32 7.8

家长会

64 15.7 其它 24 5.9

家长学校 42 10.3 家长接待日

14 3.4

同样,我们在家长问卷中,列举了6种联系方式; 让家长选择他们最期望的两种方式。如果统计如下表。

联系方式 选择次数 %联系方式选择次数%

家 访 210

32.4 家长接待日 62 9.6

家长学校 164

25.3 让家长签字 36 5.6

家长会 158

24.4 捎口信让家长去校 18 2.8

从上面两表可以看出,家长会、家长学校已逐步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这也说明提高家长素质和教育能力,端正家长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家校共育资源,正逐步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同时,家长教育和知识的贫乏与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形成反差,他们也希望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得到学校老师的指导,同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孩子在班级中的地位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但是,我们从表中也发现一种不好的,乃至对立的势头,在教师、家长联系方式调查中排于第一位的是“捎口信让家长来校”,第二位的是“路遇顺便交流”,而家访被列于第五位。在家长期望方式中,“家访则被排在第一位,32.4%的家长期望采用这种方式,而“捎口信让家长去校”则排在末位,仅有2.8%的家长愿意采用这种方式。

2.联系频率

我们对教师一学期与家长的平均交流次数作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次数不足每人1次每人1次每人2次

每人3次

每人4次

选择人数 28 107 663 /

% 13.752.532.4 1.5/

从表中看,交流频率一般集中在每学期平均每人一次或两次,属正常偏少一点。但访谈中大部分教师都认为,虽然平均频率差不多,但与家长交流次数大多集中于少数后进生家长身上,或少数关心孩子的家长身上。前一类往往教师主动,后一类家长主动。

3.交流内容

教师、家长交流的内容一般是他们关心的内容,也是极易通过交流形成共识,从而投入大量教育力量的内容,如果失之偏颇,易造成孩子畸形发展,有些方面甚至会由于缺乏交流而相互抵触,使教育实效性降低。下表是我们对教师、家长交流内容的概况统计。(问卷中每人限选两项主要内容。)

项目 教师输出主要内容 家长输出主要内容

次数% 次数%

孩子学习方面的17643.1484 74.7

孩子品德方面的13833.8112 17.3

孩子身体方面的 30 7.4 00

孩子审美方面的 38 9.3 00

孩子劳动方面的 26 6.4 52 8.0

从表中可以看出,交流内容首先集中在孩子学习方面。这反映了教师、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高度重视。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却陷入了病态,如为了让孩子上升几个名次,买参考书、布置额外作业,甚至请家教,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孩子成绩稍有波动,便上“政治课”。同时,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为了孩子考高分,拼命加班加点。因此,在学习上教师家长交流内容多,重视程度高,却不够协调、和谐。

在孩子品德培养上多交流,本是件好事,但访谈中发现,这种交流大多是孩子守纪方面的,如孩子上课是否听讲、做小动作啦,是不是常与其他同学闹矛盾啦,孩子听话不听话啦,调皮不调皮啦等等,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其实这种所谓品德方面的交流,仍是为孩子学习上的情况寻找原因,并不是作为独立的孩子的品德培养来进行的。因此,学校与家庭在孩子品德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对立现象,例如学校里老师教“不打人,不吵架”,家里家长教“当今社会人就是要凶,别人骂你一句,你骂他两句,别人打你一下,你打他两下”;学校里老师教孩子见义勇为,家里家长教“不碍你的事,别管”。如此现象并不鲜见。

至于身体方面、审美方面、劳动方面的交流内容显得很少见。这说明教师、家长在这些方面不重视,缺乏共育意识。即使有的教师、家长对这些较重视,但却各行其事。象“学校教舞蹈,家长请人教乐器,孩子却喜欢足球”的现象很多,甚至形成“学校让孩子回家减轻父母负担,而家长却让孩子做额外作业”的对立现象。

总之,通过对交流内容的调查,可以看出学校、家庭的教育内容偏颇,且缺乏协调、统一。

4.组织制度

由于学校教育的一些困惑,引起了人们对“大教育”的重视,加之教育社会学的兴起,许多学校逐步开始重视家校共育资源的开发,调查中发现,76.5%的教师所在学校有家校共育方面的制度,如家长例会、家长接待日、教师家访记录等;86.3%的教师所在学校有诸如家长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家校共育组织。

但是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虽然有家校共育方面的制度,但在执行、督促、检查上存在疏漏,同时在对家校共育组织的活动周期调查中发现,这些组织的活动周期长。

(四)调查结论

1.家庭与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存在显著差异;

2.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是两者之间缺乏理解、信任和寻找配合教育的主动性;

3.很多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科学,急需加强家长的指导、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4.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实效性低,存在着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某些联系方式不当、联系频率不高、联系面狭窄,联系内容偏且部分对立、联系制度和组织名不副实。

(五)建议和对策

1.构建社会化教育模式,促进家校教育思想的统一。

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由于分工的原因,教育职能过于集中、封闭,家长的教育职能意识淡漠,教育目的不明确,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方式随意性大,加之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家长与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呈现多样化和很大随意性。因此,只有努力构建社会化的教育模式,把家长与其他有识之士都纳入学校合作伙伴的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模式不是单一的、枯燥的,而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构建的,因而具有多样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如上海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模式”,菲律宾的“家长教学支持系统(PLSS)”等。在上海各个地方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当地的情况,或以地区为中心,或以学校为中心,或以工厂为中心。社区教育委员会经常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通报给家长,又把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建议反馈给学校,并有组织地把家长请进学校看、听、议,加强了解,协调教育;此外,社区教育委员会还负责规范家长教育行为、印发家长宣传材料等,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菲律宾,家长和教师在经过合作培训的基础上,家长被结合到学校教育过程中来,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子女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习,他们也在授课过程中协助教师观察子女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所用的教学方法,他们的评论和建议在他们和教师定期召开的会议上得到讨论,随后共同采取措施。

2.老师与家长之间应进行真正的对话,促进相互理解、信任,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精神。

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向家长开放。所谓“走出去”,即学校应向社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通过广播、报纸等方式对学校的规章、措施进行宣传,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走上社会,通过素质表演、特长汇报、制作展览、教师基本功表演等方式展示自己,赢得家长的信任。所谓“请进来”,即把家长请进学校,共同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工作思路,教学过程中请家长听课、看备课、看学生作业,与教师讨论、交流,让家长与教师一起制订自己孩子的发展计划。这样既让家长增进对教师的理解,又充分唤发了家长的主体精神,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家长的培训、指导,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目前由于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教育水平高低不等,这也是家校不能有效协调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编印宣传材料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文化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科学知识的教育。日本有一种家庭教育学级制,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定期进行学习,系统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包括儿童身心发展、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娱乐、体育活动等内容。

4.规范家校共育的具体操作,努力提高实效性。

学校在定期召开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为教师、家长提供机会的基础上,应大力提倡家访,这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既可以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教师广泛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应努力提高联系频率,扩大联系面,好、中、差兼顾。

在交流内容上,要摆脱学科中心主义,跳出应试的圈子,立足于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加强德、体、美、劳的交流,从而达到家校教育内容的全面、和谐、统一。

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应加强有关家校共育组织的建立和管理,加强指导和督查,让他们切实发挥作用,而不能名不副实、名存实亡。

(此次调查的计划、问卷编制、报告撰写过程中,均得到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王铁军教授的帮助、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  

中小学“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_家长委员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