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述略_武术论文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述略_武术论文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略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传统武术论文,文化论文,略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6)05—0109—04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中国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也必然会受到所在时代、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所受影响的不同,而形成了现在千姿百态的武术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 中国武术文化的渊源

由于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艺术、道德等,使他具有了独特的魅力,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1.1 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我们必须追溯到几万年前,甚至更为遥远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原始人必须一方面依靠群体力量抵御猛兽的袭击,一方面发挥出自己顽强的斗志和强悍的体魄去进行积极的自卫,这就造就了原始人勇敢的性格和格斗的技艺.这种原始社会形成的勇猛善习性和技艺,构成了与武术的萌芽极其紧密的文化关系.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文化发展,奠定了武术文化的原始形态.

1.2 准武术文化形态

从时间上看,是指先秦到汉唐时期的武术.这一时期武术形式初步形成,武术意识逐渐出现.独立的武术形式的形成是准武术文化形态的一大特征,意味着武术已开始从原始社会多、杂状况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形式.经过秦汉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两晋南北朝的战乱、动荡、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与军事技术分离走向竞技,而得到交流.到了隋唐五代,随着社会的繁荣,武术得到蓬勃发展并出现了套路的情形.汉代出现了系统的武术理论著述,《汉书?艺文志》中就收有“剑道二十八篇”.“手博六篇”等论述.自两晋到隋唐,武术意识更加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口诀要术,说明人们已能用较精练的语言把技击精华要点加以浓缩和概述,武术意识的出现促成了中国武术文化从原始形态到形成.

1.3 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最终形式

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文化体系的完善;二是中国武术文化内涵的成熟.宋代,民间武术界流行着:“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南宋华岳《翠微北征录》卷七载:“臣闻军器二十有六……武艺一十有八”.另外,这一时期的武术发展还出现了武术套路,武术流派,并且武术除了技击外,表演性也日趋成熟.明清时期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武术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渗透了民族的风俗、习惯、心理、感情等因素.因而,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文化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在中国文化板块上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独特的分支.但是由于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个环境中孕育、发展起来的.注定了她与中国大地上的其他文化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能独立于其他文化形态而存在.

2 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传统武术精神

中国武术精神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形态是各门派必守的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武德有七:禁暴、践兵、保大、走坊、安民、和众和来财.《春秋榖粱传》中认为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武技书》、《太极拳谱跋》中都对武德做了规定.武术界与民俗中将不讲武德的视为可恶者,并极力赞扬德高望重的武林高手.如宋代爱国将领岳飞、文天祥,清代韩慕侠、程延华、张占魁、孙福全等人均被世人视为武德的楷模.在武术门派中均有“未习武者先修德”,“短武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的格言.《少林戒约说》提出:“习武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切戒呈血之和,好勇斗狠”.倡导济危扶贫,匡扶正义,不可逞强凌弱.

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这是中国武师授徒的常用语.“礼”,在中国含义颇丰,其中之一是泛指古代社会道德规范.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这里把德与礼连在一起,是指社会道德规范.当今讲武德修养要以礼为先,旨在倡导习武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

自古中国武林推崇“武以观德”,“尚德不尚力”的格言,几乎各个流派开宗明义都要讲明武德.这同中国是个重伦理的国家,以至有的学者称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或许有一定的关系.笔者认为,武术重德还有它自身的特殊需要.纵观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年代,武术是以人与自然搏斗,同敌对双方作战的行为密不可分,动起手来就要打败对手,制服对手,甚至杀死对手.如一些武侠小说中所描绘的刀光剑影,血肉横飞,虽然系文学创作笔法,不无虚构夸张之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武术是具有杀伤力的.所以,习武者重视武德修养.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仍然需要发扬传统武德中所具有的爱国、正义、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地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

3 中国武术文化与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是一座博大的宝库,是中华思想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枝鲜艳夺目之花,中国古代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包含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道家学说、儒家学说等许许多多的分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无论是政治、军事、农业、天文、地理,还是宗教、伦理、艺术、中医学等等,我们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它们各自的理论根据.探讨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武术文化的指导起决定作用.

3.1 中国武术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阴阳原是指日光的背向.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又被引申为一对辨证对立的范畴,被视为自然界最根本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万物都可用阴阳来进行划分,世上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产生于阴阳,阴阳学说是推动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内经》对阴阳联系方式用“阴阳离合”来概括.“离”就是分离、排斥的意思;“合”就是结合吸引的意思,“阴阳离合”就是说阴阳之间是能分能合,既相互排斥而又相互吸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阴阳学说中的这种分和合,分之为二。合则为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理,构成中华武术极为丰富神奇的技击理论和方法.王宗岳《太极拳论》说:“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者无极而生,阴阳之舟也.”这些阴阳离合的原理在中华武术中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虚实并举、刚柔相济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五行,是将宇宙间的事物属性归纳为五类和五类间关系状态的概括.五行学说概括了世界上一切事物行为的属性,把事物间的各种联系方式概括为“互利”(相生)和“互害”(相克)两种关系.相生是表示事物间相互资助、相互滋养、相互促进;相克是表示事物间相互斗争和相互控制的关系.五行学说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较大,它为中华武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构成了武术理论.形意拳的代表套路“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向武术的渗透,使武术多数拳种都强调刚柔相济,内外合一,动迅静定、虚实分明等.刚柔、动静、虚实相辅相成,寓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不仅丰富了武术的技法,而且也促使武术理论体系不断完善,这正是中华武术阴阳五行思想精华之所在.

3.2 中国武术与道家学说

道家哲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老子、庄子的学说为主.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武术起到指导作用.

老子学说的主体思想是:“反者道之动”,老子从这个主体思想出发有一系列的发挥,如:“致虚极”、“守静笃”、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对虚实、动静、刚柔、曲直、强弱作了精辟地论述.老子的这些论述明确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向其对立的方向转化,而克制它的东西恰是其对立面,事物向哪个方向转化这是自然规律: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慢制快”无疑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最好体现.

庄子是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庄子认为只有进入不受任何现实关系规定限制的境界,才能“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泾而不能寒,疾需破山而不能仞,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达到生死不惊,万物不介于怀的境界.

所谓“道”是一种只能用直接的体验去把握的存在,是一种无规则又恰有规律的自然运行.正是庄子的这种思想将中国武学推向了最高顶峰.所谓武学最高境界实质上就是要摆脱武术招式技能等的束缚,追求武术的本质和“悟性”,除武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和感受能力.因此,在庄子的哲学思想引导下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归根结底就是养成一种旁若无人,无所畏惧,至刚至大的精神境界.

3.3 中国武术与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因而儒家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中国武术自然不能例外.

儒家“武备”之说推动了动态型技击武术的发展,儒家以在家为孝,入国为速“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子一再强调“礼”则是维持这一标准的秩序规范.但这套道德标准,远非言礼即定,仍需拳脚、刀枪做后盾,武术的本源正寓于争权夺利之中.所以孔子说:“有文事者,必须武备.”以后各朝代便把它列入“讲武之礼”、“军礼”的范畴,对中国技击技术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决定的作用.

讲求“仁、义、礼”的儒家哲学,大大影响了中国武术的伦理思想,并成为其基础与核心.第一,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把德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致中国武术具有重礼节、尽忠、尽孝的特点.孔子所说的“德”,包括“义”和“信”两个内容.“义”主要包括君臣之义和父子之义,君臣之义就是君主使用臣于要按礼节,臣子事奉君主应忠心,实一不二,父子之义就是要讲求“孝”.因此“孝”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第二,儒家主张要构已正身、重义轻利、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其理想人格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胸怀坦荡的“谦谦君子”.第三,儒家哲学具有十分深厚的功利色彩,讲求积极入世的社会作用.另外,孔子认为人要立下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后来孟子又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屈”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儒家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武术伦理有极大的影响.翻开中国武术史,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的武林豪杰,如岳飞、文天祥等人,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体现出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宁死不屈的精神.

3.4 中国武术与中医学

武术与中医学同属于人体文化的范畴,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传统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根本特点与优点就是它的整体综合观与阴阳辨证观,并进而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武术则将中医学的这些理论完整地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不少武术家同时又是中医学家、气功学家.如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傅山,不光是博学多才,还是一位杰出的武术家,并擅长中医.在他的诗文和医学著作中关于打禅练功,以气功治病的记载屡见不鲜.又如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其武艺威震武林,他的伤科医术也很精湛.武术家郑怀贤教授,他以伤科明医声蜚海内外.并著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著作.可以说,中国民间的武术家几乎都懂得一些伤科医道,诸如推拿、按摩等.武术与中医,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相互渗透、相辅为用,武术不少拳种就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练拳健身的,一些拳种还具有防病治病的功能.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健身、防身、修身、养生于一体.我们充分认识大力开展武术运动,对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具有神州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仅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一定要发扬武术传统文化的精神,以练武来改善精神面貌,塑造勇敢刚强的品格.

[收稿日期]2006—07—11

标签:;  ;  ;  ;  ;  ;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述略_武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