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金立栋

(盐城工学院 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 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探索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确定以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和“能力主线”的培养流程为模式,应用E-learing和基于项目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手段,开展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高校和企业的政产学合作培养机制,为培养实践应用型的专利研发和管理人才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 专利管理工程师;卓越计划;订单式培养;培养模式;政产学结合

2008年6月我国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使知识产权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共同成为21世纪国家的三大发展战略。知识产权人才作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最重要的资源,《纲要》指出“应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中介服务人才”。

1专利管理工程师的界定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知识产权人才是包括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执法人才、专利审查人才、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业人才、知识产权师资人才在内的各类复合型人才。据调查,在有关知识产权人才的招聘信息中,企业作为招聘主体的信息达到53%,已成为取代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和律师事务所的需求总和,成为当前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需求方[1]。同时,《纲要》也指出,应以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作为当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理想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应当是精法律、善管理、通经济、懂科技并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2]。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重点已不再是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是将重心转移到知识产权的管理与开发上。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现今,我国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更侧重于专利。企业对专利的有效管理,直接增强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优势。因此,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服务于企业自身,身兼专利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应用型人才。

专利人才依据工作职能不同,可以划分为专利研发人员、专利审核人员、专利申请人、专利运营和战略管理员、专利权维护的法律代理人等。企业根据创新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对专利人才的需求也不同。当前大型跨国集团占有科技和资本优势,非常注重对专利的有效管理,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专利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这些高端企业拥有独立的技术研发部门,他们更需要以法学知识为核心、经济管理为辅的高素质复合专利人才。而推动产业转型改造升级的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中小企业,虽然对专利的开发已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理性的商务布局改变,但由于发展规模和资金等问题,他们需求的专利人才还要参与专利的研发,并懂得管理和运营专利,运用相关法律知识保护自身企业的专利权益。这种专利实务人才以具备宽厚的科学技术背景为核心,兼备管理学和法学知识,是工程师与专利代理人、专利运营管理员、专利代理律师的人才复合,我们称之为“专利管理工程师”。

2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的紧迫性

我国专利事业起步晚,专利人才培养相较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还相对落后,不仅尚未形成熟的培养体系,而且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均需大的提升。

2.1 专利人才培养规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目前,我国的专利人才培养一般纳入知识产权培养体系,可以分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短期在职人员培训。高校专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一种是在全国20多所综合重点高校或政法大学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历人才,比如开展比较早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他们挑选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本科或硕士,进行硕士和博士的高学历人才培养。据北京大学十年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统计数据:国内由大学向社会输送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约2 000人,平均每年培养相关人才不超过200人[3]。这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数量有限。另一种是在法学院架构下的民商法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本科学历人才培养,在开设该专业的时候,多采取以法学院教师为核心,与其他理工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辅助力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但这种培养规模仍难以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且培养出的人才更侧重法理的阐释,对企业的专利研发和运营的应用能力相对缺乏。

纵观整个家居行业,众多品牌在大环境下经过一轮又一轮重新洗牌的同时,市场消费群体也在进行着巨大的更新迭代,随着80、90后新兴消费群体的崛起,社会核心消费观颠覆以往,不少传统品牌的营销与传播模式渐趋乏力,无法适应当下环境,唯有变革,才能在市场中抢占商机。近年来,大自然家居一直在寻求自我突破,用全新的姿态进行创新,深刻洞察用户需求,开展了品牌年轻化的精准、跨界与体验营销。

有关调研表明,企业和科研机构一般应按技术研究开发人员的1%~4%比例配置相应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员。江苏省企业与研究机构中现有从事研发人员42.77万人,至少需要企业知识产权专业人才4 300人以上,而目前全省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配备专业的专利管理人才。全省制造业企业目前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只有1 000人左右,而其中达到知识产权工程师素质要求的仅200余人[4]。所以,高校现有的专利人才培养规模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特别是企业对专利实务人才的需求。高校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的主要阵地,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担当起扭转我国专利人才匮乏严峻局面的重要责任。

2.2 专利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差距大

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方案采用“订单式培养”,即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有效引导下,以科技局等职能管理部门为桥梁,在高校和企业间建立定向合作式人才培养。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向高校定制符合其专业特点和创新研发的专门人才,待整个培养过程结束后,这些人才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订单式培养方案,政府、职能管理部门、高校和企业要多方联动,企业与高校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专利管理,在企业和职能管理部门(科技局、专利代理机构)开展“基于项目的教育(Project Based Education)”,通过直接接触现实案列和实务操作,获取真正的实践能力。

2.3 缺乏独立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方案

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定位既然面向市场,就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层次,进行多学科知识结构的有机组合,开展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盐城工学院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目标设定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初级复合专利管理工程师,其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具有创新意识,可以从事专利研发,也懂得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了解专利权的法律法规知识,是一种复合型的应用人才;第二次层次为服务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即在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体系中,加大专利权法、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谋划布局等专业的法学和管理学实践,培养能适应大中型企业管理制度,合理运营企业专利,通晓专利权诉讼流程的专业型专利管理工程师;第三层次面向跨国企业的高级专利管理工程师,这种高级管理人才懂技术、明法理、会管理,更精通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3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

3.1 选择合适的培养主体

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是多学科、交叉培养的有机复合。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需要同时具备理工科、管理学和法学的教育资源,拥有充沛的师资力量和相应学科知识结构的学生。盐城工学院作为一个理工科本科应用型高校,已然具备了开展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的充分条件。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理工科为主,工、经、管、文、理、农、艺多学科协调发展。其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9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并建有江苏沿海城市和周边地区首家拥有教育部颁发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截止2014年,获得国家国家知识产权局各类专利授权197件,发明专利48件。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全校师生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支撑沿海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大学。

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上海设立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对工程设计、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制造、新能源等新兴制造业领域提出外资准入的开放措施,同时,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自贸区的建设对具备工程技术专业背景,了解跨国公司业务、熟悉专利管理的专利管理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盐城工学院地处长三角北翼和沿海开发中部,是上海、南京等经济城市应用型人才的输送源,应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人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服务上海自贸区及沿海开发的多元化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以期为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开拓一条有效路径。

3.2 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根据“订单式培养方案”,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在甫进入大学时,就从中筛选,筛选条件参照“卓越计划”选拔方案,成立小班化试点的培养模式,从“卓越计划”专业里选拔10人作为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对象。盐城工学院共有4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借鉴了“卓越计划”的成功经验。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其“卓越计划”已经搭建好了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从制度、师资、经费、场地等方面给出了充分保障。“卓越计划”搭建了“基本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的能力拓扑流程,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与专利管理工程是的培养目标一致,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也选择以“能力主线”作为培养流程:个人综合品质及专业理论能力线、专利检索与利用理论能力线、工程项目系统运作与研发能力线、专利权保护与相应法务理论能力线、专利撰写与项目申报能力线、专利运营与谋划能力线,此6条能力线贯穿学生4年的学习生涯。

在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更多的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有学者主张以法学为核心,辅以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培养途径,也有学者主张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经验,选拔理工科背景本科人才,进行法学和管理学进一步提升的培养模式。总而言之,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还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还不稳定,更缺乏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现今企业急需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其人才培养仍笼统的划归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系统,目前还没有独立的培养方案。而我国现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虽然迄今有些学者探讨了开展多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机制,但都尚未将专利人才培养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相结合,没有明确界定专利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众多中小微企业对专利管理工程师的急切渴求,我们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探索一条培养专利管理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善研发,懂法律,谋运营的应用性、实践性与技术性人才,有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在知识经济中快速发展。

3.3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以能力主线为参照系,构建“模块+单元”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传授的规律安排“模块”,将学科专业理论与专利分析、专利法学、管理理论进行有机组配,并与实践高度融合,最终培养出复合型专利管理工程师。具体实施为模块1:大一新生在完成精简的个人综合品质学习后,快速进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待其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就同步开始专利文献检索、分析与利用的理论培养。模块2:根据与企业对接,按照企业的“订单能力需求”将布入大二的学生开展专业专门知识培养,并结合学生对专利文献的有效利用,参与企业中工程项目运作和技术研发的实践。模块3:大三开展专利权保护与相应法学知识学习,以专利申请和项目申报书撰写的实务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模块4:大四开展专利运营与管理的知识学习,并综合运用四个模块中的基本能力与拓展能力,进驻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的实践操作和检验,毕业前提前融入企业 的专利管理工作,实现“预就业”。

据有关统计,近二十年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共培养知识产权人才3 000余人,他们现今主要服务于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以及教学、科研与实务部门[5]。服务于企业,成为企业自身知识产权的管理人员屈指可数。通过对企业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已经将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岗位确定为:专利管理工程师,管理职责非常广泛,包括专利申请与保护,专利情报检索分析,专利战略规划与管理,专利权风险预警与应对和专利权转化与许可以及内部培训等[6]。虽然根据岗位要求不同,专利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复合比例及复合重心有差异,但都要求熟练掌握理工科专业的相关技术,具备从事专利文献撰写的经验和技能,能迅速走上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把知识产权人才放在法学框架下培养出的法学功底深厚,技术研发与管理能力薄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差距巨大。现今高校培养的专利人才已远不符合企业急需人才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

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学校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做保障。盐城工学院虽然也有独立的管理学院和知识产权中心,但师资水平还不能满足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中对管理学和法学的专业培养要求,因此采用“E-learning式培养”。除采用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专家作为辅助兼职教学外,知识专业深奥的法学和管理学利用国内外知名高校的MOOC和微课进行授课,课后的互动和答疑也借助当前先进的网络技术,与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微视或Email、微博、微信等进行沟通,以弥补我校师资水平有限的缺憾。

2016年5月,环保部发布《船舶发动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于2018年7月1日实施,对船舶排放物做出了明确规定。

高级专利管理工程师作为培养机制的补充,主要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送往国外或专业机构进行学习和培训,提升理论与实务的能力。

3.4 架构科学的培养流程

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是在“卓越工程师计划”模式中,引入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信息分析、专利申请书撰写、专利运营和专利权保护等学科体系,侧重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培养机制中的的培养对象筛选、学科专业设置、课程结构组配、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安排要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充分尊重人才培养规律,架构科学的培养流程,以取得最大化的收效。

专利管理工程师以理工科技术背景为重,具备专利研发能力,同时掌握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情报分析等技能,是合理运作、保护和管理专利的应用型实务人才。其扎实的理工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专利实务能力,与当前知识产权人才有着重要区别。盐城工学院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在专利人才培养目标上,采取与综合类高校、政法高校“错位发展”的思路。培养目标设定为企业急需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即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模式里引入专利法律法规知识、专利权预警与诉讼、专利申请书撰写、专利运营管理等法律和管理学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重、死亡率高等特征,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现象,若没有及时予以正确的护理措施,患者极易发生其他并发症,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增加其经济负担[1]。本文主要分析优质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实施价值,具体分析如下。

针对不同层次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目标,盐城工学院也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为尊重人才培养规律,针对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特色和实践基地优势,对接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和实体企业,有机复合个学科知识结构,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培养方案将第一层次的初级专利管理工程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为辅助,高级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作为补充。

白花前胡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伞形科前胡属PeucedanumL.,为常用中药前胡的原植物,以根入药,具有散风清热、止咳化痰的功效。前胡属植物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产30余种。由于应用领域广泛,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涉及种质资源、种植技术、生物性特性、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多个领域,并报道了大量文献。为了解近十年间白花前胡的研究状况,本文对2008-2017年间白花前胡的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从而为白花前胡的后期研究方向选择提供依据。

依据“模块+单元”的知识体系,每一个“单元”,通过一个“单元课程”来实施教学,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优化“单元课程”先后次序。即个人综合品质单元由学校公共课老师教授;专业基础知识由所在专业系老师教学;专利文献检索、分析与利用的教学由学校的文献课程组合知识产权中心的老师承担;专业专门知识由企业和专业系老师共同教授,企业及时将当前企业技术上较为成熟的、应用范围较宽或发展前景看好的“三新”(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中;专利权保护与相应法学知识由学校知识产权中心的专业律师兼职教授;专利申请由职能管理部门(科技局和市专利代理机构)教授,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则由教育部查新站的查新员,结合查新项目进行案列教学;专利的运营与管理知识的教学由知识产权中心和管理学院共同承担。

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流程与初级培养流程相似,根据培养目标,加重了专利保护与相应法学知识和专利运营与管理知识的两个单元教学内容,并增加了到市专利代理机构和律师事务所进行专利权法的实务实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中专利战略规划与专利权转化的项目管理。

3.5 建立连续的培养链条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研发的速度不断加快,身为专利管理工程师除了在工作中不断 学习外,还要定期进行培训充电。为了完善学校培养的专利管理工程师的个人职业发展,盐城工学院结合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开展政产学合作,为已毕业的初、中级专利管理工程师提供短学期研修教育,如专利代理人的考前培训、专利管理工程师任职资格考试培训、专利分析技术更新、专利实务提升等内容。帮助已毕业的专利人才不断提升的同时,鼓励他们重返校园作为兼职讲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鼓励学弟学妹,并以工作中的实践经验生动深入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专业经验。

现在,公共组织改革发展缓慢,特别是在省,市,县一级。现在,依据预算和筹款联系,公共组织分为全额资助组织,不同补助金和自我保持组织。很难习惯该组织管帐体系的施行。例如,自营组织的所得税付出难以反映,因为在运营余额出现亏本时无需分配余额。最重要的是,因为公共组织中的许多人不是独立的,他们的财务状况相对独立,这样的独立往往只是名义上独立,实则单位内部是不完善的。

4结束语

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力竞争工具。如何发挥人才优势,进行有效技术研发,合理运作、保护和管理专利,是当前产业转型期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培养企业急需的专利管理工程师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盐城工学院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成功模式里,引入“能力主线”的培养流程,与企业合作开创了“订单式”的培养方案,应用E-learing和基于项目教育等先进的教育手段,积极探索了专利管理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以期为我国企业输送更多实践能力强的专利研发、管理和保护人才,在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专利复合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一条有效路径。

由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分析可知DC/DC变换器两侧的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压差越小,DC /DC变换器的效率越高。为了有效利用变换器的效率,所以在进行复合电源参数匹配分析时,应该让超级电容组的电压和蓄电池组的电压接近。按照分析,超级电容容量应该满足的约束条件为:

[参考文献]

[1] 王瑜.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及服务需求分析报告[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1):88~91.

[2] 董文波.基于需求导向的“两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8,(13):71~73.

[3] 丁秋萍,罗如意,王平.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育方式探索[J].杭州科技,2011,(4):52~54.

[4] 杜伟.高校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政法论丛,2013,(6):121~126.

[5] 金海军.20年回眸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11):20~21.

[6] 杨德桥.理工类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2,(1):56~67.

[7] 陶鑫良等.我国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与培养初步调研[M].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8] 谢薇.论理工科高校理工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6):169~171.

收稿日期: 2019-05-08

基金项目: 金立栋(1971-),男,馆员,盐城工学院图书馆。

作者简介: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区域科技查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构建研究”(编号:2017SJB1549)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7—0023—03

标签:;  ;  ;  ;  ;  ;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利管理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