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CT灌注研究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CT灌注研究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1]2002年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CT灌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放射性脑病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病理基础 ,进一步推测放射性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病理证实鼻咽癌 2 0例共 2 6个病灶 ,选 17个病灶对侧颞叶非病变区共 2 2个感兴趣区 (ROI) ,与颞叶病变区ROI灌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灌注图像中显示 2 6个低脑血流量 (CBF)、低脑血液容积 (CBV)病灶 ,同时也显示峰值时间 (TP)图中对比剂到达延迟。其中 2 3个颞叶病变中 ,7个颞叶坏死灶内未见血流灌注。 16个颞叶非坏死病变与 2 2个非病变区颞叶白质比较 ,非坏死病变区CBF下降 ,平均通过时间 (MTT)延长 ,其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 7 47,9 38;P值均 <0 0 1)。TP延长不显著 (t=1 78,P >0 0 5 )。 3个桥脑放射性脑病的CBF均较正常均值降低。结论 CBF是反映放射性脑病微循环灌注的直接指标 ,其诊断意义较大。MTT、TP是反映血管阻力的参数 ,对诊断有参考价值。病灶区的微循环障碍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其CBF下降 ,提示微循环障碍 ,更进一步支持了放射性脑病的血管损伤学说。

林日增[2]2000年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CT灌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观察放射性脑病(RE)微循环血液动力学变化及其病理基础,进一步推测放射性脑病的可能发病机制。 材料和方法: (1)临床、CT、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20例进行CT灌注研究对象。(2)应用滑环CT扫描机(Somaton Plus 4,Siemens)。选定高于听眶线的病变层面做快速注药后的动态CT检查,对比剂为优维显300(Ultravist 300,碘含量:300mg/ml),注射速度9ml/s,剂量50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后5s开始连续数据采集。扫描速度1层/s,连续扫描35s,重建间隔时间0.75s,共获得48张重建图像。(3)然后,在工作站借助于灌注CT软件(Siemens)对数据进行评估。分别利用脑组织及脑部动脉或上矢状窦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借助公式:脑血流量CBF(ml·min~(-1)·100g~(-1))=[该组织TDC的最大斜率(g_(organ))/动脉TDC增加的峰值(g_a)]×60,计算病变及非病变颞叶白质或脑干的血流量。从TDC上可计算出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PT)指标。(4)使用SPSS Windows 8.0版本统计软件包,结果以X±S表示。病变区及非病变区各项参数分别经过双尾t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差异,P<0.0001认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10认为存在一种趋势。 结果: (1)CT灌注图像中显示26个低CBF、低脑血液容积(CBV)病灶,同时也显示峰值(PT)图中对比剂到达延迟。这26个病灶由MRI、CT证实。其中23个颜叶(h)病变中,7个TL坏死灶内未见血流灌注。(2)16个TL非坏死病变(以下简称病变)的CBF、MI’T、PT分别为 14.63土 5.27 Inl·Inn-‘刁009-‘(范围 7.44—24.85 fill·fn‘刁009‘)、23.47士2.965(范围 18一285)和 23.19士3.4is(范围 18一275)。选取的 22个非病变 TL白质兴趣区(ROI)的 CBF、MTT、PT分别为 29.57士6.61ml·Inn-’·100g‘,(范围 ZI.36一43.13 Inl·Inn‘·1009‘)、 16石6士 1.45s(范围 15—205卜ZI.63土2.of(范围18—245\与非病变区TL白质比较,病变区CBF下降,MTT延长,两者的 Prto.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T有延长的趋势,P<0.二。8个脑干非病变区的CBF、MTT、PT分别为3 L6617.76 ml·Inn‘·100g-’(范围 21.41一43.50 ml·llllll‘·100g-‘)、16.56 +1.885(范围14一205)、17士2.025(范围16一225)。3个脑干病变区的CBF分别为 28.45 nl·Inn几100g‘、19.50 Inl·min\100g‘、180 nl·InnI·100gq,MTT分别为16s、17s、18.SS,PT分别为235、22.SS、215。(3)靶动脉强化的均数为162.65上4.20HU(范围100—224.7HU\料)动态扫描总的辐射剂量为42.lmGy,比常规头颅CT平扫还要低608mGy人 结论: ()脑 CT灌注成像提供了评价 RE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的一种无创检查新方法,RE病灶区的微循环障碍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通过定量分析,微循环障碍与RE的损伤程度成正比关系,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愈少,损伤愈重,坏死区内CBF为零。因此,脑CT灌注参数的变化不但能提供RE的诊断依据,而且对其治疗和预后有指导意义。()RE的CT灌注成像中,我们主要观察CBF、MTT、PT这三个参数。CBF是反映RE微循环灌注的直接指标,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MTh。PT是反映血管阻力的参数,在诊断RE中有参考价值。(3)本研究结果表明,RE的CBF下降,提示微循环降碍,更进一步支持了RE的血管损伤学说。(4)脑CT灌注操作简便、速度快、安全,是评价RE的重要方法。

林曰增[3]2003年在《MR脑灌注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1.探讨MR PWI在NPC放疗后颅脑检查的方法学及质量控制。 2.研究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MR PW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 3.探讨MR PWI与常规MRI、CT、PET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比较影像学。 材料和方法: 1.收集NPC放疗后28例患者为MR PWI研究对象,其中15例为非放射性脑损伤患者,13例为颞叶放射性脑损伤患者,但颞叶照射区内有可选择的非病变区(如对侧)。应用1.5T超导型MR扫描机,选定高于听眶线的15个层面做快速注药后的40次动态MR检查,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adopentetic acid meglumine injection,规格0.372g钆喷酸葡胺/ml,浓度0.5mol/L),注射速度5ml/s,剂量0.1mmol/kg体重,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开始连续数据采集,共获得600张重建图像。选取83处颞叶照射区非病变脑白质,在MR主机上借助于灌注软件对数据进行评估,分别利用脑组织信号时间曲线(signal-time curve,STC),计算出83处ROI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值(maximum signal-intensity decrease,MSD)、最大信号下降率(maximum signal reduction rate,SRRmax)、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使用SPSS Windows 10.0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X±SD表示。 2.收集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21例患者为MR PWI研究对象,灌注方法同上。56处ROI均选择放射治疗射野区,即相当于桥脑平面的颞叶。圆形,应尽量大,ROI必须位于高信号的病变区,且经MRI增强前后的所有序列证实了局部放射性脑损伤。同样计算MSD、SR枷ax、TTP、MTT的X士SD,与上述颖叶非病变白质的计算参数比较。使用SPSSWindows 10.0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病变区及非病变区各项参数分别经过双尾t检验,P<O.05认为有显著差异。 3.分析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91例患者的临床、CT、MRI、MR四I、PET以及手术病理学资料。CT检查63例患者(共81次CT检查),MR检查63例患者(共76次检查),MR PWI检查21例患者,CT+MR检查35例患者。PET扫描7例患者。 结果: 1.28例共选择83个照射区颖叶非病变白质R01,利用SPSS统计软件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x士SD结果如下:MSD=1 20.71士49.15;SRRmaX=(16.22士6.16)%;MTT=(16.68士2.87)s;TTP==(15.96士2.70)s。 2.21例放射性脑损伤中,19例26处非坏死病变(以下简称病变)MSD图示灌注明显下降,2例4处坏死区内无血流灌注,颖叶病变56个ROI的MSD=83.57士39.59:SRRmax=(8.12士3.69)%;MTT=(16.68士2 .87)s;TTP=(15.96土2.70)s。与NPC放疗后颖叶非病变白质83个ROI统计结果比较,病变区内MSD明显减小,SRRmax明显降低,MTT延长明显,TTP亦延长明显。均数t检验证实它们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3.91例放射性脑损伤,病变位于颖叶、脑干或小脑,其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位于颗叶者,呈“指状”低密度。23例患者(29个病灶)行CT增强扫描,86.2%(25/29)的病灶无强化。MRI示损伤脑组织的Tl、TZ弛豫时间延长,可呈不均匀信号改变。21例行MR PWI,共检出30处颖叶病灶,与该21例MR常规扫描检出数相同,病灶在MSD图上均表现为低灌注。35例患者(48个病灶)行MR增强扫描,52.1% (25/48)的病灶呈“花环状”强化。7例病人行PET扫描,3例与CT或MR工所示病变相符合。MR PWI+PET检查4例,2例PET显示病变与MR Pwl相同。3例患者(4处颖叶病变)手术切除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为放射性脑坏死。 结论: 1.要保证MR PWI的质量控制,需要用快速动态EPI序列,TR 1.2Ins,TE 42.lms,在100ms内产生图像,保证了全脑时间分辨率;扫描以听眶线为基线向上扫描,连续15层,层厚Slnln,扫描层面应尽量离开颅内含气区域,减少磁敏感伪影;对比剂用Gd一DT以,剂量为0.1Inlnol/kg体重,静脉注射速率5ml/s,注射对比剂的同时行MR动态扫描,连续40次。 2.MR灌注参数的计算。由于目前尚不能获得CBV及 CBF的绝对值,计算其相对值较为繁琐,计算最大信号下降值(MSD)及最大信号下降百分率(SRlhaax)简单,实用性强。 3.MSD、SRlhaax是检测放射性脑损伤微循环血流量的直接指标,在放射性脑损伤区域,两者均降低,提示局部微循环灌注量减少。通过半定量分析,两者与放射性脑损伤的损伤程度成正比关系,损伤程度愈重,其值愈小。坏死区内的值为零,无血流灌注。 4.MTT、TTP是反映血管阻力的指标,在放射性脑损伤区域,两者均延长,提示微循环血管阻力增加。 5.MSD、SR而ax的下降和MTT、TTP的延长,综合反映了放射性脑损伤局部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障碍,这是由于放射线引起血管内膜增生、血流缓慢的结果。更进一步支持了放射性脑损伤的血管损伤学说。 6.MR哪工提供了评价微循环血液动力学的一种无创检查新方法,并可以半定量测量脑组织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放射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作用。 7.MR PWI与常规MRI相比,其主要优点是反映脑组织微循环的灌注状况,同时对放射性脑损伤与转移瘤鉴别有重要?

劳峥, 沙炎[4]2010年在《功能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放疗后可出现肿瘤复发、放疗后纤维化及放射性脑损伤等,常规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MRI)对其诊断效果欠佳,功能成像则具有独到优势。本文综述鼻咽癌放疗后常规影像学表现和功能性成像在这方面的应用价值及其研究进展。

张福正, 赵于天, 赵涤非, 邹勤舟, 贺蓓娃[5]2004年在《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CT和MRI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放疗对脑组织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1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观察,分析放射性脑损伤的特点。结果:放射性脑损伤的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癫痫和颅内高压,CT平扫为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扫描10例表现为边缘增强的囊变区。MRI平扫表现为不均匀的稍长T1和长T2,增强扫描为边缘明显增强的低信号区。结论:放射性脑损伤有其特殊临床特点,重在预防。

王琛[6]2014年在《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瘤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鼻咽癌复发灶及放疗后非复发灶的ADC值差异,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 DWI)对鼻咽癌复发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ADC诊断阈值。方法将满足入组条件的放疗后局部复发组(复发组)39例和放疗后非复发组(非复发组)51例,行常规MR平扫、增强及DWI序列(b=0、800s/mm2)扫描,分析复发灶和非复发灶的常规MRI表现,测量复发灶及非复发灶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t检验,对2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分别计算常规MRI以及MR DW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鼻咽癌复发瘤的ADC诊断阈值。结果复发组与非复发组AD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118;P<0.05)。取0.887×10-3mm2/s作为MR DWI诊断复发瘤的诊断阈值时,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8%(34/39),94.12%(4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常规MRI诊断复发瘤的敏感性为71.79%(28/39),特异性为74.51%(3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732。两者ROC曲线下面积之间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Z=4.583,P<0.0001)。结论MR DWI有助于鼻咽癌复发瘤的检出及诊断,且较常规MRI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林曰增, 张雪林[7]2003年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 (简称放疗 )后放射性脑损伤的CT、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PET)的影像学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鼻咽癌 (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 71例患者的临床、CT、MRI、PET以及手术病理学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颞叶、脑干或小脑 ,其CT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 ,位于颞叶者 ,呈“指状”低密度。 2 3例患者 (2 9个病灶 )行CT增强扫描 ,86 2 % (2 5/ 2 9)的病灶无强化。MRI示损伤脑组织的T1 、T2 弛豫时间延长 ,可呈不均匀信号改变。 2 0例患者 (2 9个病灶 )行MR增强扫描 ,65 5 % (1 9/ 2 9)的病灶呈“花环状”强化。 2例病人行PET扫描 ,1例与CT及MRI所示病变相符合。 3例患者颞叶手术切除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为放射性脑坏死。结论  (1 )MR平扫或增强扫描发现病变的敏感度均高于CT和PET。 (2 )T1 WI和T2 WI显示的不均匀信号提示为坏死 ,且均位于照射野内。 (3)增强MRI所示的“花环状”强化 ,是放射性脑坏死的特征。 (4)PET在放射性脑损伤诊断中可作为CT或MRI的补充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苍鹏, 刘丹[8]2003年在《颅脑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学及其质量控制。方法1.病历资料:选择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20例为CT灌注研究对象。男性19例,女性1例,年龄33—65岁。患者无严重心功能不全。2.CT灌注扫描程序及参数:使用西门子SOMATONP1us4螺旋CT,选择听眶线为基线向上扫描,层厚10mm,选择病变最大的一层为灌注层面。扫描模式选择单层连续动态扫描(Multiscan),高压注射器专用穿刺针(21G×3/4”,即0.8×19mm)穿刺肘前静脉。注射优维显50ml(Ultrav-ist,300mgI/ml),速度9ml/s,5s后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扫描速度1层/s,持续35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FOV 400mm,重建间隔时间0.75s,共获得48张重建图像。3.图像分析及

刘征华, 陈韵彬[9]2006年在《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鼻咽癌为我国十大癌症之一,以南方省市为好发地区,由于鼻咽癌的特殊位置和药物难以到达,所以,放疗成为治疗鼻咽癌的最主要手段。因目前科技发展水平限制,颅脑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放疗区域的一部分。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造成了颅脑正常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放射性脑损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苍鹏, 刘丹[10]2003年在《颅脑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学及其质量控制。方法①病历资料:选择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20例为CT灌注研究对象。男19例,女性1例,年龄33~65岁。患者无严重心功能不全。②CT灌注扫描程序及参数:使用西门子SOMATON Plus 4螺旋CT,选择听眶线为基线向上扫描,层厚10mm,选择病变最大的一层为灌注层面。扫描模式选择单层连续动态扫描(multiscan),高压注射器专用穿刺针(21G×3/4″,即0.8mm×19mm)穿刺肘前静脉。注射优维显50ml(Ultravst,300mgI/ml),速度9ml/s,5s后扫描。扫描参数:层厚10mm,扫描速度1层/s,持续35s的单层连续动态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FOV 400mm,重建间隔时间0.75s,共获得48张重建图像。③图像分析及参数的计算:重建图像数据通过DICOM传送到西门子Magic View50工作站,应用专用灌注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首先从动态图像中自动产生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靶动脉选取大脑中、前动脉或基底动脉,高于Willis环的层面选取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SSS)。并计算出脑灌注的各种参数图,如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液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峰值时间(time-to-peak,PT)图。功能图与直观的MIP图像综合评价组织的灌注状态。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选取:圆形或椭圆形,病变区的ROI必须位于病灶内,颞叶非病变区的ROI须位于颞叶白质内。通过动态分析模块,获得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利用公式计算ROI的CBF。CBF(ml·min~(-1)·100g~(-1))[该组织TDC的最大斜率(g_(organ))/动脉TDC增加的峰值(g_a)]×60。峰值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从曲线图上算出。PT是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MTT指的是对比剂一次通过ROI的平均时间,主要是通过毛细血管的时间。结果①20例病人肘前静脉快速注射均获成功,患者无不良反应。②颅脑CT灌注顺利,未见伪影出现。③各灌注参数图像均显示良好。④靶动脉增强的最大峰值△Hu=100~224.7Hu,均数为(162.65±4.20)Hu。结论①具有单层连续动态扫描功能并达到图像实时重建的螺旋或超高速CT为脑CT灌注成像的机型选择。②扫描层面应选病变尽量大的层面,且偏离颅底,以便减少或避免线束硬化伪影的产生。为避免眼球受到电离辐射,应选择了高于听眶线以上层面。③只要患者无严重心功能不全,总量5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9ml/s的注射速度,均可耐受。④肘前部静脉应选择较粗大、走行自然、弹性好,且穿刺针的角度与深度应得当。⑤CT灌注时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必须足够快,以确保在数据采集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未经静脉流出,从而确保各灌注参数图像及灌注指标计算的准确性。⑥快速注射对比剂和选用大脑中、前动脉或基底动脉、高于Willis环的层面选取上矢状窦为参照血管计算脑血容量是获得高质量灌注图像的保证,为实现CT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的CT灌注研究[J].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2].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CT灌注研究[D]. 林日增. 第一军医大学. 2000

[3]. MR脑灌注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 林曰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4]. 功能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价值[J]. 劳峥, 沙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0

[5].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的CT和MRI分析[J]. 张福正, 赵于天, 赵涤非, 邹勤舟, 贺蓓娃.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4

[6]. MR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对鼻咽癌局部复发瘤诊断价值的研究[D]. 王琛. 广西医科大学. 2014

[7].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影像学表现[J]. 林曰增, 张雪林.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8]. 颅脑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C].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苍鹏, 刘丹. 首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信息学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3

[9]. 鼻咽癌放射性脑损伤影像学表现研究进展[J]. 刘征华, 陈韵彬.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6

[10]. 颅脑CT灌注成像的方法学研究[C]. 林曰增, 张雪林, 阎卫平, 苍鹏, 刘丹. 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3

标签:;  ;  ;  ;  ;  ;  ;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CT灌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