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地段的生态新区规划探讨论文_于婷婷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

摘要:武汉硚口古田地区位于武汉市西部边缘,为传统老工业区,近年来随着武汉市“退二进三”的步伐,传统工业企业逐步外迁,古田地区成为了硚口西部建设的新热土,为硚口区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借此建设契机,加上古田地区本身拥有较好的生态资源,编制了《古田生态滨水新区综合规划》。本文将依托该项目对基于老工业区转型的生态新区规划进行探讨。

关键词:转型;生态;发展

武汉硚口古田地区位于城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为传统老工业区。硚口的东部地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地段,发展较快,随着工业企业的外迁,位于西部城市边缘的古田地区成为了城市更新建设的新热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借此建设契机,加上古田地区本身拥有较好的生态资源,我们开展了《古田生态滨水新区综合规划》的规划工作,思考古田地区从老工业基地到生态新区的有机转型。

一、生态新区建设意义

城市重大功能区的强力打造,是针对省、市政府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坚持项目推动”战略部署的具体落实。在此背景下,古田生态滨水新区作为城市西部重要功能区,在城市西部重心打造、地区突破带动、生态示范先行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情况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北至三环线,南至汉江,东至汉西路,西至竹叶海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26.9平方公里。该地区隶属武汉主城区西部的重要城市组团,紧邻中央活动区,位于城市二环线、三环线之间,同时是硚口区汉江发展带的西端突破点,具有重要的门户地位和良好的交通支撑条件。

2、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在产业发展上,该地区面临由传统老工业基地到经济发展新枢纽的转型需求,化工企业搬迁、都市工业打造是实现“退二进三”的首要任务。

2.2在用地布局上,可开发利用土地空间较大,但现状粗放、无序的土地利用方式不能有效发挥土地价值与潜力,需形成有机、可持续的用地模式,走集约化土地利用道路,提升土地效益。

2.3在人居环境上,现状城中村、旧城改造的步伐不断加快,社区化、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是未来建设的重点。

2.4在自然景观上,汉江景观带、张公提城市公园、竹叶海、张毕湖、长丰绿楔等在基地外围环绕,基地内部却缺乏绿地开敞空间,整体绿化景观急需塑造。

2.5在道路交通上,二环线、三环线等对外交通已形成,解放大道、长丰大道等内部主干路正在提升建设,1号线轨道交通已建成贯通,但现状交通压力依然较大,急需组织与梳理。

三、总体规划方案

1、目标定位

从古田生态滨水新区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诉求出发,充分运用先进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优化产业功能、用地布局、人居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和景观空间形象,将古田地区打造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集聚之城、旅游商贸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2、规划指导思想

新产。以“低碳环保、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五大产业为主导,努力构筑生态型产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生态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集地。采用“有机、分级”的组团式用地布局模式,实践不同类型用地、地上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项目,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产出。

乐居。构建生态自然、设施完善的人居系统,发展适应生态新区产业特点的就业体系,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文化教育、体育健身及医疗卫生保健体系,运用生态技术建设绿色示范建筑。

汇绿。保留修复外围大型湿地、水系等绿色斑块,内部加大城市公园、广场、体育场地等绿地开敞空间的建设力度,形成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

降碳。加快主干路快速化及贯通建设,加密支路网,建设轨道交通、清洁能源公交、绿道慢行体系,实现人车分离、机非分离、动静分离。在水、电、气等市政设施建设上充分利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实现循环利用。

3、总体构思

3.1功能分区——“五大功能区”

“滨江生态示范区”位于解放大道以南的带状滨江空间,将该地区建设成为生态示范、文化体验、旅游购物、康体宜居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功能区和滨江新地标。策划项目有化工区启动片(1135)、工业文化之路休闲带、汉江第一湾以及汉江之眼引领的江滩景观工程、土壤净化项目等。

“中央采购区”位于大武汉家装及汉西二路沿线地区,发展高端品牌家居商贸功能,改变原有建材市场面貌。策划城市综合体项目,并考虑与东侧王家墩商务区的功能对接。

“西部商贸区”以宜家购物中心为核心,带动片区发展,配套网络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功能。规划有宜家家居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购物中心及配套商业、办公项目,以及绿地反哺168亩项目。

“总部商务区”位于古田二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北,依托现状都市工业转型条件,发展企业电子商务、总部办公、信息咨询、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功能。

“邻里居住区”位于古田二路以东,解放大道以北,打造品质优良、配套完善、保障充分的和谐社区。

3.2公共中心体系——“一主三副多节点”

在五大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建立生态片区-生态组团-生态细胞的三级划分模式,对应形成“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公共中心体系。

“一主”:在解放大道、古田二路交汇地段形成古田生态滨水新区的整体功能核心,进而成为武汉西部城市副中心,与杨春湖、鲁巷、四新共同构成武汉城市副中心的四极。策划“古田之心”核心项目,集聚电子商务、总部办公、星级酒店、名品百货等功能业态。

“三副”:在解放大道东、西两端及长丰大道、古田二路交汇处形成3个次级公共中心。商业采购中心位于解放大道东端,轨道1、3号线站点交汇处,策划“轨道商都”项目,以轨道物业、商服中心、立体复合为打造主题,对接王家墩CBD的商务功能;现代商贸中心位于解放大道西端、三环线入城处,策划“物联西大门”项目,发展网络科技、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等功能;公共服务中心位于长丰大道与古田二路交汇处,策划“市民中心”项目,建设市民之家、两型社会建设展示中心、体育中心等。

“多节点”:在各个细胞组团内形成邻里单元中心,配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总体结构图

4、系统规划

4.1用地布局

产业方面将传统工业、污染企业进行全面腾退,结合电子商务基地、物流等将新兴产业用地布局于原都市工业园范围内。增加和升级商贸用地,并在各居住组团设置社区商服中心。居住方面考虑职住平衡,确保居民在500米范围可以到达邻里中心,以实现绿色出行,并积极有效落实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体育等公益性设施用地结合上位专项规划进行了落实。

4.2道路交通规划。

以”公交优先、低碳畅达“为总体指导思想,完善对外交通功能,加快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干道系统,并加密支路网密度;区内规划有4条轨道线路(1、3、7、12号线);同时规划循环慢行系统,绿道总长约37.8公里。

4.3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塑造“绿环、绿肺、绿湾、绿网、绿楔”的绿化景观系统。将竹叶海、张毕湖、长丰绿楔定位为城市绿肺,反哺城市功能区,与张公提森林公园、汉江景观带串连环绕整个古田地区。打通垂江通廊,连通绿肺与汉江第一湾、汉江之眼两个绿湾,并与横向景观大道交织构成绿网。同时增加基层绿地,提高可达性。通过本次规划,绿地率由原4.2%提高到25.54%。

4.4生态环保项目规划

近期重点打造园博会项目,加快化工启动片区改造;提升竹叶海公园能级,研究张毕湖、竹叶海、汉江联通的可行性研究;优化江滩休闲带建设;此外还有新建古田体育中心等生态环保项目。

5、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我们将五大功能分区中的“滨江生态示范区”作为重点片区,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以“EBD-中央生态活动区”为目标理念,以“一心两湾”为空间结构,打造新地标和自然生态河湾景观。

为体现区域的发展之根,规划保留部分原有工业文化遗迹,打造“工业文化之路”休闲带,布局低密度的生态示范、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项目。沿汉江湾主要布局行政、商务、教育、居住和健康服务等设施。同时,率先在重点片区形成生态城市示范系统,充分实践风能水能循环利用、土壤净化、绿色建筑、低碳出行等示范技术。

核心区鸟瞰图

四、结语

中国大都市边缘地区一般为传统工业集聚的区域,同时往往也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这些区域为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视野的开阔,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与城市的重要性。因此未来我们应重视城市的有机转型,使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试析现行中国城市规划在地方层面实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兼论大城市边缘开发区的规划控制;周国艳;国际城市规划2007;

[2]“边缘效应”与城市生态规划;邢忠;城市规划2001;

[3]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杨培峰,蔡云楠;城市发展研究2005

[4]大都市近郊工业区的转型研究——以广州黄埔区产业布局更新为例;王建军;城市观察2009;

[5]新时期大都市近郊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路径探讨--以上海闵行吴泾工业区为例;敬东,高世超;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2;

论文作者:于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城市边缘地段的生态新区规划探讨论文_于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