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肖玲斐1,黄向华1,花志田2,鲁峰1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 南京;2.江苏正阳锅炉有限公司,江苏 东台)

摘 要: 新工科是我国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校企协同是促成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角度,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增强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增进学生的企业实践参加程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多方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新工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

一 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提出的一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新工科强调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塑造世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研究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探索与改革,从而培养满足新工科需求的高水平研究生,是工科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新工科建设和发展,需要工科高校探索具备新工科素养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我国从工科教育大国走向工科教育强国[1-3]

“我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我妈没抽大烟的时候,我也不比那些女学生差,也上过好学校,我上过一年教会学校。”

近年来,不少工科高校选择在优质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该举措是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环节不足、学术研究偏离实际等问题,而采取的改革尝试,正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4-8]

如何进一步明确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把握人才的需求方向,创新学生成才的途径,是摆在相关工科高校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对高水平研究生的需求,以能力素质为导向,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角度,探索高校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改革新思路,以期对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 新工科建设对高水平研究生的需求

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教育接受者,是科技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其知识层次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应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

主张这种理论的学者其实是尝试对中国专利法的“平行进口”予以限缩。其理由主要是默示许可原则更加灵活,权利人拥有一定的控制权,法院也能在个案中予以调控。

新工科是以工科为主,同时融会了文、理、经、法等多个学科。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探索新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孕育新技术、新领域、新兴学科,促成我国从工科教育大国走向工科教育强国。

新工科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工科高校积极应对新时期的工业发展挑战,培养兼具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思维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三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对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益处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工科研究生而言,高校能够赋予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企业则可以帮助他们积累实践经验。

不难发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能够有效促进当前工科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成具备新工科特性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涌现。

(3)构建实践活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以自组团队、自设实验室等形式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深度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并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也是高校与规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基地,对促进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联合培养关系十分有益[9-12]

2.1 SAT急性期组病灶弹性图像以蓝色为主,弹性评分3分32个(30.48%),4分73个(69.52%)(图2A);对照组甲状腺组织弹性图像以绿色为主,弹性评分1分26个(43.33%),2分34个(56.67%)(图1),两组弹性评分无交集。

四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思路

江苏省于2008年启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指导高校结合学科特点与相关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多年来,该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从高校、企业、研究生角度均有较好的反响。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1)激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来,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研发、管理等相关人员到学校开设专业课程和举办学术报告,增进学校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技术需求和人才需要,促进研究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和用人市场的了解,从而激发出一些创新性思想。

4.2.1 外卖种类 外卖品种多样化是必然趋势,这样才能不断地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让大学生在外卖平台上订购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Internet/Intranet 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而深刻。管理层利用标准的浏览器可以存取企业的财务、人事等管理数据,也可对当前生产过程的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及时了解最全面和准确的生产信息[6]。

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所属学科领域内能够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对本学科内的工程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他们的创新能力需要通过一些外在因素,逐渐激发、产生和增长。

工伤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让被保人有能力再就业,使其恢复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能力,保证社会持续发展,因此工伤保险的重点应是预防和康复,而不是赔偿,赔偿只是消极的事后补偿措施。目前大众对工伤保险的认识仍旧停留在补偿上,往往忽略了对工伤的预防和康复,造成终身残疾,使社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

可见,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研究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积极作用,增进学生的企业实践参加程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增强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专业知识强、应用技能高的多元化符合型卓越人才,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下面,笔者以研究生能力素质培养为导向,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角度,探索高校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新工科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改革新思路。

(一) 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高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学生培养,关键在于校企的有效协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共同培养与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

(1)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时,注意不同研究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结合企业生产和研发需求,设计多种方案供研究生选择。从而,既保证研究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所在专业的理论知识,较好地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把前期理论学习和后期企业实践结合起来。

(2)在专业课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量,通过校内实验室的虚拟仿真实验、小型或局部实物实验,以及到企业的现场参观演示试验、局部操作试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利用邀请企业人员到高校讲学,把研究生放在生产实践第一线,让研究生参与企业现场科研活动等,可以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等等[13-18]

(二)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

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体现新工科研究生的特质,高校有必要借助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服务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阔研究生的社会化视角,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借助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高校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传统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注重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研究生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主要基于导师的在研课题和既有研究,以至于忽视了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学生甚至根本不了解研究内容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缺乏对科研问题与生产实践联系的思考。

推荐理由:本书被誉为儿童文学版《厉害了,我的国》;图文并茂,讲述近年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背后的故事;帮助少年儿童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从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鼓励更多的学生到企业现场,围绕企业实际生产、运营或其他方面的某个切实需要,开展项目式实习,培养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等,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创新性方法,从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3)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研发实际相结合,在认识实际对象和生产需要、研发需求的基础上,尝试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从而不仅可以避免现场试验的潜在危险,还可以促进学生去思考实际生产中一些不容易观测或检测到的现象,进而想办法去实现这些现象的仿真和展示,并基于该平台进一步开展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关创新性工作,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研究生创业能力培养与提高

大学生创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不但可以解决学生自身的就业,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在新工科建设需求下,高校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更显得十分必要。研究生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高校不但要培养能做科学研究的高水平研究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研究生。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借助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研究生的创业教育,促进研究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缩小高校在研究生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中具有创业经验的人员增添到师资队伍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和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结合企业实际和学校特点的研究生创业教材,将创业教育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实现研究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调查显示,进入职业院校的男、女生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身体形态指标总体基本稳定,与高永琴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质健康存在城乡差异,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城乡之间不同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在更小的年龄学生中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学生体质健康的差异。

(2)通过增设创业类课程、邀请企业家授课、举办创业模拟活动、组织未来企业家社团、营造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和活动,增强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促使一些有潜力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适时创办企业。

(3)学校和研究生工作站商讨建立合适的研究生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从创业特质方面评价研究生是否具有创业成功的一些内在潜质,从创业技能方面评价研究生是否具备实现创业成功的能力,从创业知识方面评价研究生是否具备企业管理、企业法规等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等,进而帮助研究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自身条件、社会需求、环境条件等,提高研究生创业成功率。

五 结论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需要培养适应新时代、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工程人才。新工科建设已经成为引领当下工科高校前行的快车,校企协同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本文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旨在提高研究生能力素质,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角度,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给出了高校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新工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整数乘小数是在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中的内容,大部分教师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内容的讲解都会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入手.例如3×0.5,表示的是3个0.5相加.应用到一个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可以这样表述:

参考文献

[1] 关国强,樊栓狮.工科优势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融会贯通式“工程热力学”能源化工专业基础课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19(02):55-59.

[2] 黎海生,夏海英,宋树祥.基于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OL].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04):200-202.

[3] 周永利,王国强,杨晨,等.能动类新工科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92-95.

[4] 商志根,何坚强,朱胜亮,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0):11-13.

[5] 吴长彬,孙在宏,陈磊.GIS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运营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地理信息世界,2018,25(03):118-122.

[6] 孙蓓蓓.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J].高教学刊,2017(21):165-167.

[7] 田善武. 协同创新视角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青岛大学,2017.

[8] 呼玉东,张楚,文西芹,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长效运行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3):4-6+30.

[9] 张晓卫.工科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2):46+48.

[10] 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3):68-72.

[11] 呼丰,张占恩,杨洁.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实践[J].高教论坛,2016(10):103-106.

[12] 范孟豹,李威,杨雪锋,等.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03):38-42.

[13] 刘晓乐,裴一蕾,任建宇,等.校企融合模式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02):146-148.

[14] 吴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5):99-102.

[15] 石亚辉,车丽萍.浅析研究生创业精神培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9):155-156.

[16] 李树涛,李建,刘韬.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教学实践——以湖南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9):22-26.

[17] 刘洋. 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

[18] 蒋春露. 高校研究生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D].安徽大学,2013.

本文引用格式: 肖玲斐,等.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9,6(71):25-2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1.007

基金项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航空动力系统多学科交叉需求下的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xjxggkt2018-02)。

作者简介: 肖玲斐,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复杂动力系统控制、优化与故障诊断。

标签:;  ;  ;  ;  ;  

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