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父母应对方式调查研究论文

失独父母应对方式调查研究

黎志华(通讯作者),陈建世,彭泽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 目的 了解调查失独父母应对方式,从而能科学地为我国的失独政策和失独父母内心的重建提供更好依据和对策。方法 采用人口调查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等,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湖南省抽取177 位失独父母,男性66 人,女性111 人,平均年龄(59.45±8.985)岁。结果 失独父母最常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为“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35.0%)”、“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31.6%)”、“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30.5%)”。失独父母的消极应对方式8 个条目的得分情况:最常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为“自己安慰自己(47.5%)”、“接受现实,因为没有其他办法(37.9%)”、“试图忘记整个事情(24.9%)”,结论 积极和消极的应对方式是相对的,但是仍然有多数失独父母所最常采取的消极应对方式占比较大,需要正确引导和社会心理机制的完善健全。

关键词: 失独父母;应对方式;积极和消极

0 引言

“失独父母”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意外、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的父母,他们的年龄多在49 岁以上,由于年龄或其他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1]。据统计,截至2016 年我国有“失独”家庭100 万,且以每年7.6 万的数量持续增加,“失独”问题已成为一个日渐凸显的社会问题。“应对方式”是指个人对于由生活问题产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策略[2]

直接征收行为因直接干涉了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因而对直接征收的认定标准较为明确;而以间接方式影响投资者财产权的间接征收行为具有隐蔽性,认定间接征收较为困难,由此亦引起了较多的案件纠纷。

在国内外的文献研究调查中,对于失独父母应对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都是普遍人群的总体评估和调查的横向研究,而缺乏在针对个体差异问题的纵向研究。而且,在所搜集的文献中包含的“失独父母”、“应对方式”等关键词中,大部分关注的焦点在于失独父母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帮扶政策,对应对方式的研究大都以偏概全,并不详细。可是,个人的应对方式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影响一生。消极的应对策略短期内会帮助当事人逃避问题、缓解负性情绪,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且可能会导致持久的负性心理反应,这也明确了此研究的重要性所在。

选出2010年6月到2012年6月的脑卒中患者97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8.1±10.5岁;脑出血31例,脑梗塞19例。对照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9.3±10.4岁;脑出血29例,脑梗塞18例。2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

由此,本研究了解调查失独父母应对方式,从而更好的科学的引导积极的健康生活方式,相反,对消极的应对方式进行矫正。科学的为国家的失独政策和失独父母内心的重建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对策,完善国家帮扶政策[3-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共计177 位失独老人,其中男66 人,女111 人,平均(59.45±8.985)岁。年龄集中分布在57-65岁,共87 人,比例达到49.15%;其次有54 人在32-56 岁,占总人数的30.50%;另外有36 人在66-83 岁,占总人数的20.33%。家庭所在地为城市或者城镇的有138 人,占总人数的77.97%,为农村的有39 人,占总人数的22.03%。

(1)描述分析:对失独应对方式问卷各题项的回答进行描述分析,可以看出失独父母积极应对方式的12 个条目的得分情况为:失独父母最常采用的积极应对方式为“尽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35.0%)”、“尽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悔恨、悲伤和愤怒(31.6%)”、“寻求业余爱好,积极参加文体活动(30.5%)”,各条目得分分布情况见表1。

1.2.3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积极应对得分(1.69±0.51),与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的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研究所得常模(1.78±0.5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消极应对得分为(1.38±0.49),与常模(1.59±0.66)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得出,失独者积极应对得分低于常模,消极应对得分也低于常模。结果见表3。有必要指出,所谓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并不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就一定有积极的后果,或者消极的应对方式就产生消极的后果,如“接受现实”和“自己安慰自己”被归为消极应对,但其却有着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

1.2.1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本研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失独者的应对状况。该问卷由解亚宁等人参考国外应对方式量表编制而成,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分量表)组成,共计20 个条目。该量表采用四级评分(1-4 分),即“不采取”记0 分,“偶尔采取”记1 分,“有时采取”记2 分,“经常采取”记3 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越倾向于采用该种应对方式。重测信度为0.89,量表的α 系数为0.90,积极应对α 系数为0.89,消极应对量表的α 系数为0.78。

2 研究结果

(2)失独父母的消极应对方式8 个条目的得分情况:最常采用的消极应对方式为“自己安慰自己(47.5%)”、“接受现实,因为没有其他办法(37.9%)”、“试图忘记整个事情(24.9%)”,各条目得分分布情况见表2。

2)树干涂白、根颈培土。每年11月中下旬,对已上架树体涂白(涂白剂配方:水10份+生石灰2份+食盐0.5份+石硫合剂1份+动植物油少许),主要涂抹主干和枝蔓处。然后在植株根颈部培土20~30 cm高,踩实,保护植株根颈部。

1.2 研究工具

表1 失独者积极应对方式各条目得分情况[n(%)]

失独父母的应对方式情况:

表2 失独者消极应对方式各条目得分情况[n(%)]

1.2.2 计生特别家庭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住址、文化水平、职业以及身体状况、心理咨询(是或否)、有没有打算领养孩子(有或没有)等。

其中wni(x)=wni(x;xn1,…,xnn)是可测权函数, i=1,…,n, w(·)是种宽泛的权函数,很多估计都是这种加权的形式, 如Jackknife估计和最近邻估计。w(·) 是同时与x及设计点列xn1,…,xnn有关, 所以简写为wni,且满足下面基本假设:

表3 失独者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

表4 失独者性别应对方式差异情况

从上表格中看出在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中,在性别上男女存在差异不大,在第一个条目“学习等解脱”为0.008 和第六个条目“坚持立场”为0.009,P<0.05 差异非常显著外,其余均P>0.05,并不完全显著,但性别对于积极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整体上仍存在差异。在消极应对方式中,除了第十四个条目“吸烟喝酒等”为0.042,P<0.05,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均P>0.05 无显著差异,但性别对于消极应对方式选择的影响整体上仍存在差异。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从整体上看来存在大部分的失独父母群体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但是在消极的应对方式上仍然占有明显的比重。在积极的应对方式中,尽量看好的方面、尽量克制自己、寻求业余爱好和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采用的较多,如在表三中所反映出的,积极与消极这两种应对方式是相对的,如“接受现实”和“自己安慰自己”被归为消极应对,但其却有着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5]。根据湖北省失独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城镇丧失独生子女的父母中就有近70%的人主动离开工作岗位,被访失独者中心理状态正常的仅占总人数的11.4%,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的比例高达76.9%,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5.5%、29.3%和2.2%[6]。从这些数据能够明显的看出,失独父母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心理现状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影响内部家庭和个人的发展,在更大层面上是国家的长远发展。

由此可见,失独父母在选择正确健康应对方式上有何等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移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会不断的增多,问题也会随之增加。人口的老龄化,更是让我们不得不注重关于失独父母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正确引导其应对方式、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将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丽,唐信峰,王建平.生死相连:失独父母持续性联结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04):697-703.

[2] 赵佳林,张宇莲,张静,等.失独父母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个人应对方式的作用[J].人口与发展,2016,22(06):83-92.

[3] 王海彦,李莹霞,陶慧,等.社区失独人群应对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03):415-418.

[4] 何丽,唐信峰,朱志勇,等.殇痛:失独父母哀伤反应的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5):792-798.

[5] 罗媛慧,王安妮,姚抒予,等.失独者应对状况的探索性潜在类别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3):202-207.

[6] 杭荣华,陶金花,张文嘉,等.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4):398-401.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44.149

本文引用格式: 黎志华,陈建世,彭泽,等.失独父母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4):203-204.

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金号:14YBA201)

作者简介: 陈建世(1989-),男,汉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黎志华(1975-),男,汉族,湖南资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标签:;  ;  ;  ;  

失独父母应对方式调查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