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基本纲领_政治论文

论党的基本纲领_政治论文

论党的基本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上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个根本问题。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党的纲领是一个政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政策策略的根本标志。制定正确的纲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及其所领导的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党的纲领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指出:制定一个原则性的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恩格斯也说:“一般说来,一个政党的纲领没有它的实际行动那样重要。但是,一个的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整整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它的个别结论虽然已经过时,但《宣言》所阐述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党的纲领的政治作用,他指出:“纲领对于政党的团结一致、始终一贯的活动有重大意义。”他还提出制定纲领时应遵循的一些原则,他说,党的纲领的基本任务就是“简要、清楚、准确地宣布党所努力争取和为之斗争的一切目标,”“纲领应当表达我们的基本观点,明确规定我们当前的政治任务,提出一些最迫切的要求”。俄国党在1903年制定了一个纲领,此后经过七大的充分讨论到八大通过了修改后的新党纲,它对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巩固这个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特别是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在一些重要著作中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和基本目标、基本政策,可惜未能据此修改党的纲领,使其变为全党的意志和行动准则。到苏共二十八大,戈尔巴乔夫提出一个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以至引导苏联共产党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又在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把它概括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一般纲领或基本纲领。毛泽东当时指出:“制定这个纲领,可以把中国从现在的国家状况和社会状况向前推进一步,即是说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国家的社会状况,推进到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事实上,这个纲领指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经验证明,有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能不能在实践中坚持这个纲领,是关系党的兴衰存亡的大问题。能不能提出一个符合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纲领,是衡量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十分重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重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而且十分重视与这种基本路线相配套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的制定。正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并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正如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正是这些有准确表述语言的全方位的方针政策,为党的十五大作出基本纲领的新概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制定为基本纲领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治实践的依据。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总结改革开放十多年的经验,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基本路线的基本要求的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些方面的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个必须”、“三个不能”)、基本方针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论述。这些论述与十五大提出的基本纲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因而可以说它是党的基本纲领的雏形。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在这个谈话指导下的十四大报告,为党的基本纲领的形成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十四大之后党中央先后召开的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所作出的决议,特别是江泽民同志对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十二个重大关系的深刻论述,使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进一步明确了。

1992年以前,我们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套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又在总结从那以来五年多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在理论观点上实现了一些新突破,在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上作出了一些新概括,使得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更加明确、更加成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更能深刻反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事实证明,十五大对党的基本纲领的新概括,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在实践上理论上不懈探索和总结的光辉结晶。

党的基本纲领深刻地揭示了现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质的规定性,进一步明确了它们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它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市场而不是以计划为基础,因而它根本区别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这种市场经济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初级阶段的实际相联系的,因而它又有以下显著的特点: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种所有制结构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它在分配制度上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并与按资本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经济;它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指导下、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政治是与专制政治对立的,依法治国是与以言代法、法随人变的“人治”对立的。我们的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所以人民当家做主、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是这种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实质所在。依法治国是以建立一种稳定的文明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遵循着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向、道路和原则而建立的社会主义政策秩序和社会秩序必将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秩序,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秩序,是融权利与义务于一体、强制执行与自觉遵守于一体的秩序。因此,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三个面向”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使“三个面向”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质的内容,又使这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三个面向”的逐步落实、拓展和深化,这种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的力度必将逐步加大,品位必将逐步提高,最终必将实现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是由党在现阶段的总目标和总政策构成的。总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政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十五大提出的基本纲领,则是根据这个总目标、总政策而制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具体说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在经济方面,“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在政治方面,“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在文化方面,“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实现这些基本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的必然要求。基本纲领还对当前和今后长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上的基本政策作了科学概括。在经济方面,纲领规定要做到四个“坚持和完善”;在政治方面,纲领规定要做到两个“坚持和完善”,一个“发展、健全”;在文化方面,纲领规定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努力”。显然,这些基本政策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具体化,是总政策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总之,党的基本纲领是由基本路线所决定、体现基本路线的要求的,是基本路线的展开、并为实现基本路线服务的。实践和实现这个基本纲领是正确坚持和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所在。

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纲领都是涉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的理论基础,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精神实质体现到、渗透到它们的整体及其每一个部分和环节之中。基本路线所回答的是关系战略全局的总目标和达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基本方针所回答的是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即如何驾驭全局的问题,而基本纲领则是对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展开。因此,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而言,党的基本理论犹如阳光普照,基本路线、基本方针表现了战略全局的纵向关系,而作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具体展开的基本纲领则表现了它的横向关系。它们纵横交织,相互结合,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全局的整体。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正确地区分了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战争规律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环境特别是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内在联系,战争指导规律是指依据这种内在联系而确定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等等。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来说,其客观规律是指依据这种内在联系所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纲领。我们党的这一套指导规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反映,其中党的基本纲领是规律认识的新飞跃,邓小平理论的新篇章。

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基本纲领中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人们熟知的,把它概括为党的基本纲领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在党的基本纲领中确有一些新概括、新提法。比如,在经济方面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概括,其中讲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没有简化为公有制,因为在各种社会形态下都有一定的公有制成分;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必不可少,而且长期共存;在政治方面,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在党的文献中还是第一次,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在文化方面,把从延安时期就讲起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个基本目标与“三个面向”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基本纲领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各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目标、具体政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十五大报告在阐述我国跨世纪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战略、改革举措,以及目标、方针、政策中,也有许多新观点、新提法。比如,在经济方面对公有制经济含义的新界定,对公有制多样化实现形式的新说明,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新判断,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新阐发;在政治方面,强调“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文化方面,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党的建设方面,把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伟大工程”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等等,都充满着新意。

其次,用基本纲领这个概念把我们一贯坚持的和作了新概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一整套基本政策确定下来,用以统一全党的思想,作为党的行动纲领,具有长远的根本的指导意义。

具体说来,第一,这就使得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更加系统、更加明确,而且可操作性比较强,便于广大干部群众全面掌握和贯彻执行。第二,十五大报告指出:“上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应当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不是平列的关系。经济是基础,经济建设是中心,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非此就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能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必须服务和服从于经济建设,同时民主政治和文化建设又不仅仅是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目标。有了基本纲领,这就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把握这些基本目标、基本政策。第三,党的基本纲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运用,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展开。因此,有了基本纲领,这就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理解和把握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同时有利于我们从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更好地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从而进一步增强坚持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坚定性。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坚持和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应当如何全面深刻地把握和坚持党的基本纲领呢?

邓小平理论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中央的重要文献,是党的基本纲领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要全面深刻地把握基本纲领,首先应当在学习邓小平著作、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上下功夫。这方面的理论根基打得越坚实,对党的基本纲领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刻。

一个政党的纲领标志着这个党的总的指导思想及其对所处历史阶段和政党任务目标的认识水平,代表着政党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因而党的纲领通常是由理论部分和政治、实践部分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的“总纲”集中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论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两大理论成果,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任务和基本路线,以及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基本纲领主要是从政治和实践的角度规定了党的行动准则。因此我们在把握党的基本纲领时,应把它与党章的总纲作统一的理解。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在提出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一般纲领或基本纲领时,还提出了具体纲领。他指出:“根据上述一般纲领,我们党在各个时期还应当有具体的纲领。在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中,在几十年中,我们的新民主主义的一般纲领是不变的。但是在这个大阶段的各个小的阶段中,情况是变化了和变化着的,我们的具体纲领便不能不有所改变,这是当然的事情。”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基本纲领时并没有明确什么是党在当前阶段的具体纲领。但是,十五大把我们未来的奋斗目标划为第一个十年、第二年十年和到21世纪中叶这样三个小的阶段,并且着重就跨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政策、措施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部署。因而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具体纲领。党的基本纲领、具体纲领历史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以,我们在把握和坚持党的基本纲领时,应当把它与跨世纪的目标和任务作统一的理解,着力实现党在现阶段的任务。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纲领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但是基本纲领的具体内涵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纲领,则必将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在坚持党的基本纲领时,一方面必须非常坚定、非常自觉,决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又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积极探索,不断概括总结,使党的基本纲领的实际内容更丰富、更深刻。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党的基本纲领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