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

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

刘向前[1]2004年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①归纳总结中医古籍、现代医籍、期刊相关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文献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以及中医药治疗状况。②回顾性分析膝关节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病状特点、中医证候类型,以及诊疗现状;前瞻性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病状特点、中医证候类型及其诊断要点。③制定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方法 ①以“痹证”、“痿证”、“痛证”、“(膝关节)骨关节炎”为关键词,检索、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医籍、1994~2003年公开发行的中医期刊中的相关文献。对疾病名称、病因病机、中医证候、治疗方法等资料建立word文件、SPPS数据库,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学分析。②在湖南省各级中医医院和西医院中医科中,随机选取12医疗单位,查阅1997年~2003年以膝关节骨关节炎为第一诊断的中医住院病历,摘录住院病历记载的人口学、证候学、诊疗学等方面的资料;随机选取6医疗单位,对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人口学、证候学资料的问卷调查,建立SPPS数据库,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学分析。③在前期文献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草案)。 结果 ①纳入研究的中医古籍69部。与膝关节骨关节炎近似的中医病名有骨痹、痛痹、寒痹、冷痹、鹤膝风、膝眼风。膝关节骨关节炎类似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肝肾亏虚、气血虚弱是发病的病理基础;风寒湿阻、痰瘀留滞是主要病理。治疗以筋骨兼治、补正祛邪为基本治则。治疗以内服中药为主,以温热补虚药最为常用。②纳入研究的中医现代医籍共35部。西医病名一般采用骨关节炎(病)、退行性骨关节炎(病)、肥大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同时多注明所对应的中医病类范畴:痹症、痹病、鹤膝风、腰腿痛等。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大致有正虚与邪实两端:正虚为肾元亏虚,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多种;邪实有寒湿、瘀血、痰浊等多种。主张采用综合疗法来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常用的方法有:中药内服与外用、针灸、手法按摩、练功,必要时配合口服NSAIDs。③共检索查阅的中医期刊文献278篇。西医病名以“膝关节骨关节炎”最为常用,并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属于痹证、痿证、痛证、鹤膝风等中医疾病的范畴。“瘀”、“寒”、“外湿”、“风”、“肾虚”等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湖南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病因病机因子.大部分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为单一主证或主证兼夹,以气滞血癣、肝肾亏虚、’肾虚髓亏等证型出现的频率较高.中药处方大多数采用自拟方,处方用药有辩病专方主治、主方随证加减用药和辩证论治等方式。药物外用常采用熏洗剂型,所用药物以祛风湿药、活血化癣药两类为主;内服方剂以汤剂为常用剂型,以补虚药多用.针灸取穴以标本辫证取穴法、以痛为脸取穴法、特定穴取穴法和微针系统取穴法为基本原则,常用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等穴位。推拿的基本手法有揉、担、滚、按、推、拿等,手法的治疗目的主要为屈伸膝关节,推揉殡骨,舒解股四头肌、脸绳肌和排肠肌,点穴,点揉痛点等。④共查阅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住院病历1075份,排除183份,纳入调查研究的病历892份。膝部疼痛以轻、中度居多,疼痛性质以胀痛、酸痛、冷痛为多见,行走和上下楼梯等动办比因素为常见的疼痛诱因;膝关节肿胀发生率不足50%,近40%的患者出现下蹲受限,膝部压痛部位以簇骨周围压痛的出现率为高,簇股研磨试验和捉簇试验的阳性率接近40%.X线影像的关节间隙狭窄的出现率为23.5%,膝部骨赞形成多在胫骨裸间棘。入院诊断的西医病名称以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为多用,出现率接近50%,35%的入院诊断中西医病名相同.共诊断出45种证候类型,常见的证候类型是:寒湿阻络证、气滞血疥证、’肾虚髓亏证、沮热痹阻证.中药治疗的参与率在75%以上,85%以上的方剂为成方,其中以独活寄生汤的选用率最高,所用药物以祛风湿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痴类药物居多.将近50%使用了西药,尤以NSAIDs使用较多.25%的采用针灸治疗,常用的针刺穴位有:膝眼、足叁里、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阿是等.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总有效率达993%.⑤共回收736份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学流行病学调查表,排除112份,纳入研究的有效调查表624份.本组受研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以女性居多,为男性的2.54倍,平均年龄为(57士6.70)岁,70%以上的患者体重超重,以双膝同时发病比较多见.膝部疼痛以轻、中度居多,疼痛性质以胀痛、冷痛多见,上下楼梯、行走等动办性因素是疼痛的主要诱因,晨僵、下礴受限的出现率在50%左右,行走不稳的出现率为22.4%,压痛点多在簇骨周围,大腿肌姜缩的显着高于小腿.挺簇试脸阳性率较高。患者的x线影像的Kcllgrcn和Lawrenc。分级以1一3级较为多见.聋赞形成多在胫骨袜间棘。从病状归纳出肾阳虚、血疥、寒湿、肾阴虚、肝阴虚、疾、湿热、风、脾虚等9种辫证要素,聚类分析出肾虚寒湿病滞证、肝肾亏虚血癣证、肝脾湖南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中文摘势两虚肾虚血癣证、肝肾阴虚血癣证等4种中医证型,通过二值多元助gestic回归分析归纳出各证型的辫证要.点.⑥从概述、诊断方案、治疗方案、

员亚洲[2]2016年在《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证型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研究通过收集近10年来中医内外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文献,了解关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辨治情况,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来探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及各证型的权重,力求确立较为客观、规范、统一的临床辨证标准,为最终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较为可靠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同时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来收录在中国知网上关于中医内外方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文献,对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临床文献相关信息建立Excel数据库,录入相关信息的数据资料,通过整理、分析及“以法测证”归纳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类型,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频数统计分析,总结出相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分布特点、中医证候类型及各证型的权重,同时作出初步探讨。结果:【1】通过本课题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可整理、归纳出临床文献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由此可大致得出中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发人群。【2】在符合纳入临床标准1608篇有效文献研究对象的性别中,随机选前100篇有效文献进行求和,可得出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由此可见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3】通过计算机检索,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有效临床文献共有1608篇,在某些有效临床文献中,有1个或多个临床证候类型或临床治疗原则,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共挖掘出1814个临床证候类型或临床治疗原则,并通过“以法测证”逆向辨证过程,结合相关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初步整理、归纳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相关的临床证候类型共19种,同时进一步对此进行分析,最终对此临床常见的十种证候类型进行总结,现简述如下:(1)单一证候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1)肝肾亏虚证1017个,占56.06%;(2)风寒湿痹阻证723个,占39.86%;(3)筋脉瘀滞证535个,占29.49%;(4)痰瘀互结证107个,占5.90%;(5)气滞血瘀证88个,占4.85%;(6)阳虚寒凝证88个,占4.85%;(7)风热湿痹证72个,占3.97%;(8)脾肾亏虚,湿注骨节证33个,占1.82%。(2)复合证候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肾亏虚证,兼筋脉瘀滞证417个,占22.99%;兼风寒湿痹阻证382个,占21.06%;兼痰瘀互结证107个,占5.90%;兼气滞血瘀证88个,占4.85%。结论:【1】中老年、女性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高发人群。【2】临床上常见单一的证候类型从高到底分别是:肝肾亏虚证、风寒湿痹阻证、筋脉瘀滞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阳虚寒凝证、风热湿痹证和脾肾亏虚,湿注骨节证。【3】通过本课题研究发现,并结合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流行病学特点,进一步得出本病的证候类型多兼有肝肾亏虚证的复合证候类型(从高到底依次为:肝肾亏虚、筋脉瘀滞证;肝肾亏虚、风寒湿痹阻证;肝肾亏虚、痰瘀互结证;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证)这与临床诊疗工作的思路与方法是相一致的。【4】通过本课题研究得出的单一证候类型和复合证候类型可归纳总结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位于膝部;病性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但以正虚邪实占大多数;同时以肝肾亏虚为本病主要的发病根源;气滞、血瘀、痰湿是本病发生发展中的最主要的病机特点;风、寒、湿、热是本病最常见的致病邪气。【5】数据挖掘技术现已作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地开始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它将会对中医证候学研究进程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6】本课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得出的临床证候类型的结果与本导师临床辨治常见的证候类型是相符和的,这将为辨证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和积极预防本病的发生与发展。

刘志豪, 卢敏, 戴志波[3]2009年在《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型规范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医各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化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尽管国家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了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证型分类,但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并未被同行广泛采用。制定该病权威、全面、科学、切实可行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探讨简单准确、方便临床使用的辨证要点,这对优化治疗方案、制定公认的疗效评定标准等有着深刻的医学理论意义。

潘雪璟[4]2016年在《回顾性研究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是由于膝关节的关节软骨面退行性变而引起的病变。其病理特点主要是关节软骨破损、囊性变、韧带挛缩或松弛、边缘骨增生(即骨赘形成)、软骨下硬化以及滑膜增生等。中医学认为,膝骨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其中医病名为“膝痹”,其发病机理是肝肾不足,外邪内入,属本虚标实之症。目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重视日益增加,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也就成为了人们的焦点。对于严重的KOA而言,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保守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常需进行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来说,由于其临床症状较轻,一般采用中西医药物保守治疗。西医治疗本病的药物主要包括局部外用药物、全身用药、关节腔注射药物及骨关节炎慢作用药和软骨保护剂等。西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西药的副作用较大,特别是口服类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肾的损害较大,因此不宜长期使用。中医治疗本病的方法主要有中药内服、敷贴、离子导入、针灸、推拿按摩及针刀等,副作用较小,疗效也不错,目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的:将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临床指标相结合,通过统计方法观察膝骨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见临床指标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X线分级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来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科住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符合纳入标准者共计11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依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膝侧别、诱发因素、膝关节疼痛情况、喜寒热情况、纳食睡眠情况、二便、舌脉、血沉、C-反应蛋白、骨密度及X线检查。记录完成后,依据记录结果根据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然后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方法分析KOA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观察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使用描述统计方法分析KOA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在115例患者中,男性占24.3%(28/115),女性占75.7%(87/115),男女比例1:3.11。风寒湿痹证占47.0%(54/115),风湿热痹证占13.0%(15/115),瘀血痹阻证占25.2%(29/115),肝肾亏虚证占14.8%(17/115)。50岁及以上患者占87.4%(89/115),60岁及以上患者占42.6%(49/115)。从左膝开始起病的占13.04%(15/1 15),从右膝开始起病的占19.13%(22/115),双膝同时开始起病的占67.83%(78/115)。共有60例患者记录了诱发因素,由于受凉发病的占53.33%(32/60),由于劳累发病的占23.33%(14/60),受凉和劳累均可诱发疾病的占23.33%(14/60)。(2)各证型间CRP、ESR比较无明显差异,风湿热痹证的CRP、ESR均值高于其他证型,瘀血痹阻证CRP均值排在第二位。各证型年龄和病程无显着性差异。风寒湿痹证的年龄和病程均值均为最低,瘀血痹阻证的年龄均值最高,肝肾亏虚证的年龄均值最高。各证型影像学分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肝肾亏虚证均值最高,风寒湿痹证均值最低,且影像学分级与病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差。骨密度中,风湿热痹证的低骨量和骨质疏松人数在本证中分别占55.6%(5/9)和44.4%(4/9),瘀血痹阻证的低骨量人数在本证中占54.5%(12/22)。结论:(1)在本次研究的KOA证型中,以风寒湿痹证最多见,风湿热痹证最少见,临床分型符合KOA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病机。(2)风湿热痹证的CRP和ESR及瘀血痹阻证的CRP较高,肝肾亏虚证的影像学分级较高,风湿热痹证和瘀血痹阻证的低骨量和骨质疏松人数在本证中所占比例较高,说明临床指标如CRP、ESR、X线、骨密度等可以为临床分型提供一定的依据。

朱小虎[5]2013年在《模糊数学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对KOA的中医证侯进行客观量化,初步建立该病的辨证分型模糊数学识别模型和临床疗效模糊数学评价模型,探索KOA证型概念的模糊数学理论基础,以期为KOA证型诊断和疗效评价专家诊疗系统的建立奠定一个平台。方法1.依据《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将膝痹病(KOA)的临床常见证候归纳为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瘀血闭阻证、肝肾亏虚证四个证型,参照《中医诊断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特点,制定KOA中医辨证要素和诊断标准,确定风寒湿痹证的辨证要素为10个、风湿热痹证11个、瘀血闭阻证10个、肝肾亏虚证15个。制定因素权重评判统计表,由8位中医临床医学专家依据各要素对各证型的重要程度和隶属度填写统计表,得到8个自信度矩阵,计算出各辨证要素的权重值。以阈值λ=0.500为标准,将各证型的辨证要素分为主要辨证要素和次要辨证要素。2.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为模板,改制成KOA辨证要素积分表。主要辨证要素与次要辨证要素按照4级量化法分别赋值0、2、4、6分及0、1、2、3分。对于几种难以区分轻重程度的要素,以有、无分别判定4分、0分或2分、0分。所有分值相加得到中医辨证总分。3.以论域U表示KOA的46个辨证要素,U={u1,u2,u3,…,u46},四个证型表示为:Aj=(A1,A2,A3,A4),(j=1,2,3,4),依据辨证要素的有无和对每一证型的典型程度不同分别设定分段函数,设立四种证型的标准特征子集,参照张定一的个体模式识别数学模型公式,以直接模糊模式识别法,运用最大隶属原则及阈值原则构建KOA各证型的数学量化模型,设定KOA的证型识别隶属函数。4.设辨证要素的量化级别为u (Zi),以四级量化法设定辨证要素的分段量化函数,确立KOA各证型病情严重程度指数函数,构建KOA疗效评价模糊数学模型。5.10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KOA住院患者分别以人工辨证法和模糊数学识别模型进行辨证,诊断一致者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别进入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以《中医临床路径实用指南》中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6天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以JOA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WOMAC指数、中医辨证总分、病情严重程度指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骨性关节炎疾病疗效判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纳入的105病例以模糊数学模型与人工辨证法进行辨证分型,结果一致者90例,辨证符合率为85.71%,其中风寒湿痹组24例,风湿热痹组13例,瘀血闭阻组13例,肝肾亏虚组40例,两种辨证方法的一致性经配对卡方检验,Kappa=0.795(P<0.01)。2.采用克朗巴赫α系数法检验KOA辨证要素积分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风寒湿痹维度中10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531~0.764之间,风湿热痹维度中11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613~0.740之间,瘀血闭阻维度中,因子苔白而干涩所得总分为0分,其余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709~0.783之间,肝肾亏虚维度中15个因子的克朗巴赫α系数在0.813~0.846之间,4个证型维度的克朗巴赫α系数均大于0.700。3.四组的JOA总分、WOMAC指数得分、VAS得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的身体功能指数得分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肝肾亏虚组的得分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肝肾亏虚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总分自身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瘀血闭阻组治疗前后中医辨证总分自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治疗前后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得分自身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瘀血闭阻组和肝肾亏虚组自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61%、58.33%8、84.62%、78.95%,所有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7.91%。4.经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风寒湿痹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0.389(P>0.05),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842、-0.700(P<0.01),所有86例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0.511(P<0.01)。风寒湿痹组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与WOMAC指数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0.413(P=0.05),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患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853、0.631、0.505(P<0.01)。风湿热痹组的中医辨证总分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为:r=-0.778(P<0.05),风寒湿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的中医辨证总分与JOA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4、-0.877、-0.662、-0.650(P<0.01)。风寒湿痹组、风湿热痹组、瘀血闭阻组、肝肾亏虚组和所有86例的中医辨证总分与WOMAC指数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0.739、0.903、0.657、0.656(P<0.01)。5.经配对t检验,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中医辨证总分的效应尺度分别达到-1.122、-1.523(P<0.05),肝肾亏虚组为-0.489(P<0.05),总表为-0.782(P<0.01)。风寒湿痹组和风湿热痹组病情严重程度指数的效应尺度分别为-0.986、-1.186(P<0.05),总表的效应尺度为-0.768(P=0.01)。结论1.本研究初步制定了KOA中医辨证要素积分表,临床试验经过克朗巴赫α系数法、平行效度分析法和效应尺度的验证,证明该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在继续完善的基础上,可以作为评价KOA临床疗效的工具。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和疗效评价模型,并证实了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与专家辨证有较高的一致性,这两种模型与JOA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和WOMAC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两种模型可以编制为计算机程序,制作成自动化KOA证型专家诊疗系统。3.建议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KOA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的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方法和多种数学手段,继续完善和修订KOA辨证要素条目,并更加科学、客观地对其量化,优化KOA证型的模糊识别模型和疗效评价模型。

黄旭东[6]2012年在《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瘀证”在膝骨关节炎的辨证过程中一直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很多膝OA患者,如果单单根据其舌、脉等中医上四诊的结果,很难将其辨证为“血瘀”证,但是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又往往能取得良好的疗效。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在血瘀证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时至今日仍未见关于膝骨关节炎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现代认为:血瘀症的综合表现包括血液和循环系统的形态、功能异常两个方面,即血流动力学上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以及在微循环方面的障碍。而这与骨髓水肿(BME)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所以我们认为可以将BME作为“血瘀证”的诊断依据之一。我们拟评估血瘀证诊断标准在膝骨关节炎诊疗过程中的价值,研究BME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关节功能、关节内病变之间的关系,探讨运用BME来进一步完善膝骨关节炎的血瘀证诊断标准。方法:关于膝骨关节炎的文献研究是本论文的第一部分,详细陈述了“血瘀”在膝骨关节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进行血瘀证辨证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关于BME在膝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在第二部分中选取111例膝OA患者,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司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关于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疗方案,按照其中的瘀血闭阻证的辩证方法进行血瘀证的辨证要素,与此同时我们还按照《实用血瘀证学》中制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并将血瘀证评分等级与血瘀证辨证要素结果进行对比,以研究血瘀证诊断标准在目前临床上的运用价值,同时根据血瘀证诊断标准表中的评分,对血瘀证诊断标准进行因子分析,以考察各项指标在血瘀证辩证过程中的意义。在第叁部分中对这111例膝OA患者,利用X线以及MR检查,研究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自然病程中BME的病变情况,以及与关节内病变的关系,如与软骨、半月板、韧带损伤的关系;同时研究BME与膝骨关节炎X线分期、临床症状(疼痛、僵硬、功能活动)的关系,进而重新审视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骨髓水肿病变在膝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成果:我们通过比较血瘀证评分标准与主观辨证,结果显示评分标准与主观辨证不相符,血瘀证评分标准的主成分分析也发现:除了手术史和皮肤粗糙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外(>0.3),其余指标间的相关性均较弱,无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提示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使用血瘀证评分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发现在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中,BME与膝关节疼痛存在相关性,叁个疼痛组的骨髓水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膝关节疼痛的加重,BME也有加重的趋势。骨髓水肿与韧带损伤、软骨损伤之间也存在相关性。结论:血瘀证的诊断评分标准可以提供更好的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血瘀证的改变、血瘀证的本质等相关问题。重新制定适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血瘀证评分标准很有必要。血瘀证标准应该参照现行的血瘀证评分标准,删除一部分旧的、临床上已经比较少做的指标,增加一些新的、临床上比较容易做到的、与血瘀有关的指标。现代研究认为:血瘀症的综合表现包括血液和循环系统的形态、功能异常两个方面,即血流动力学上的异常、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以及在微循环方面的障碍。而这与骨髓水肿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所以我们认为可以将BME作为“血瘀证”的辩证依据,用以完善膝骨关节炎的血瘀证辨证,同时为我们临床进行祛瘀治疗提供影像学证据支持。

曾卓辉[7]2013年在《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病例前瞻性研究,调查膝骨关节炎的局部辨证证型分布规律,为中医辨证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在广东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中筛选膝骨关节炎患者152例,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参考《黄帝内经》等历代古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治法术语·证候部分》、《常见症状中医鉴别诊疗学》、《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以及当前中医骨科专着等的有关内容等,结合骨关节科近5年来对膝骨关节炎临床诊疗方案的研究,归纳拟定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证型:寒痹、湿痹、热痹、瘀痹、旭痹;将采集数据录入数据库,并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中医症候群的筛选采用描述性分析,得出局部辨证证型的分布特点。结果:1.临床基础资料中,膝骨关节炎患者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体重指数偏高;病程较长;2.在局部辨证证型中,单一证型包括:寒痹、湿痹、热痹、瘀痹、旭痹,复合证型包括:寒痹+湿痹、热痹+湿痹、瘀痹+湿痹、寒痹+瘀痹、热痹+瘀痹。结论:1.本病在50岁以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尤其是尤其是闭经妇女,说明性别是骨性关节炎发生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体重指数与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超重及肥胖的人患膝骨性关节炎的比例较高,是膝骨关节炎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防治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及进展需要控制体重。2.在膝骨关节炎的患者中,结合局部辨证证型分布特点,常见证型有瘀痹、寒痹、旭痹、热痹+湿痹及寒痹+湿痹。3.局部辨证证型与整体辨证证型相关性分析中,整体证型中的肾虚髓亏与局部证型尪痹密切相关;而在阳虚寒凝寒凝证型中,局部辨证为寒痹及寒痹湿痹证型占大部分:瘀血阻滞证型中,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表现瘀痹;而在气血平和证型中,局部辨证证型为湿痹所占最多,表明部分膝骨关节炎发病与岭南多湿有关。

王兵[8]2016年在《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经验总结及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吴中朝教授从医30余载,主要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功底深厚,具有丰富的医疗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在工作中既能继承传统中医药的精髓,又能不断开拓创新,在发掘并发挥针灸传统治疗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针灸临床科研创新点。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特色。其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痛证、养生保健与康复、老年病、治未病等,临床疗效卓着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吴中朝教授临证注重疗效,强调诊疗方法的多样性,尤其擅长不同针法及针药并用治疗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本研究通过论着研读、病案分析、理论学习、临床带教、技法演示、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整理学术传承体系,探究学术传承脉络;另一方面,着重分析导师对痛症及骨关节病的诊治经验和临床特色,提炼临床选穴组方、针刺方法经验,归纳总结其火针治痹临床应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探索和总结导师在痛症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挖掘其学术内涵,探索其临证规律。吴教授在痹证治疗中的学术特色在于:以经络理论为核心,强调针灸治疗中理、法、方、穴、术的完整性及重要性。在痹证整体病机中:吴教授总结出“上风、下湿、中气火”的致病规律。在治痛方法上,总结出“治痛六诀”:温、疏、通、调、消、补。配合不同的针法及刺法,及“杂合以治”观念指导下的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痛效果显着。在痹证的火针治疗中,特色是:以温求通,以散解结,以经治整,以变为法,以辨取效。即通过以(穴)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经络叁维立体结构的治疗,达到对机体的整体调整;以经络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辅取得确凿的疗效。吴教授将火针治痹选穴法总结归纳为取穴“五循”法,分别为:循灶(病灶)、循结(筋结或结节)、循点(反应点)、循经(经脉)、循辨(证)法。可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单独或组合应用,简便灵活,容易掌握。在经验取穴中,吴教授首先提出背俞功能带和枕项功能带的概念,“两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在火针治痹中,主要将“两带”用于颈肩腰腿痛、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吴教授常用的治痹穴组还包括:扶正基本穴组、祛风基本方、通络基本方、肩、膝痛基本方、安神基本穴组等,可视病情的轻重及部位的不同灵活选用或组合应用,疗效满意。在火针操作上,吴教授重视操作细节,强调活用针法。细节方面包括:针具选择、烧针方法、以“红、稳、准、轻、快、巧”为核心的操作技巧、补泻方法等。在针法的活用上,吴教授结合《灵枢·官针》中所记载的针法,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于五体痹。如:用火针毛刺、半刺、直针刺治疗皮痹;合谷刺、分刺、浮刺治疗肌痹;恢刺、关刺、巨刺为刺筋痹之法,输刺和短刺均用于治疗骨痹;脉痹的相应刺法为豹文刺、络刺、赞刺。在灵活运用上述《灵枢》针法的同时,吴教授还对火针刺法进行创新,即火针五刺:“火针围刺、火针留刺、火针灸刺、火针电刺、火针水刺”。其中与既往针灸方法不同的是火针留刺,为火针刺入皮肤后留针5-10分钟,以加强疗效、驱散寒邪。火针灸刺为火针针刺后留针,并在针柄上行温针灸,此法适用于阴寒之邪极重者。火针电刺为火针针刺后留针,并在针柄上加用电针的方法。此法对于疼痛剧烈者疗效显着。火针水刺也为吴教授独创的针刺方法:将抽好注射液的5ml注射器针头烧红,进针到一定位置后将药物推进穴位的方法。深度依所选择穴位的解剖位置而定。根据病情不同,选取不同药物。如疼痛属于气滞血上瘀者,选用红花注射液或者复方当归注射液。疼痛伴有局部肌肉萎缩者,选用甲钴胺注射液或腺苷钴胺注射液。在疑难病症的治疗当中,吴教授提出病无定因,治无定症,方无定药,针无定术,灸无定法。对于多种疑难病症,因人因病因证因时而治,多获佳效。综上所述,吴教授在临床中秉承继承经典,承上启下的理念,师古而不泥古,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将经典、经验相结合。注重针灸科研,强调以科研带动临床,立足发展和创新。这也是针灸学科传承下去的根本。第二部分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本课题将火针扬刺针法运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中,观察火针扬刺及常规毫针刺法对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评定火针扬刺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研究方法1.1病例来源所有72例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来自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门诊,就诊时间为: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2.实验设计方法7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患者入组后,按照CHISS软件所产生的随机方案进行分组。分别为火针扬刺组(观察组)、毫针组(对照组)。3.治疗方法:(1)观察组选穴:阿是穴、血海、梁丘、膝眼、犊鼻、足叁里、阳陵泉、阴陵泉。器具:火针,型号:Φ0.40×25mm,Φ0.40×40mm抽气罐:康祝拔罐器(北京康达五洲医疗器械中心),批准文号:京东械备20140020号操作方法:火针扬刺针法以吴教授火针刺法及扬刺法操作要领为标准。患者仰卧位,阿是穴常规消毒,如阿是穴位于膝部肌肉较丰厚处,选1.5寸火针进行针刺。将火针的针芒和针体部在酒精棒上烧至通红发白后,快速直刺入穴位,深度为20~30mm左右。再分别在阿是穴的上下左右各1~1.5寸的位置向中心点斜刺,深度为20~30mm左右,留针3~5min后出针。起针后即刻在火针针刺局部进行拔罐治疗,留罐3~5min后起罐。如阿是穴位于髌骨边缘或膝关节内、外两侧肌肉表浅处,选1寸火针针刺,刺入深度10~20mm左右,余法相同。其余穴位每次选2个即可,同法进行火针扬刺及拔罐治疗。如选膝眼、犊鼻两穴,用1寸火针常规点刺5mm左右即可,不扬刺,不留针。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6次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2)对照组取穴及定位方法同治疗组。器具:毫针:Φ0.30×40mm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拔罐器同火针组。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针刺选用取穴处方中的全部穴位。消毒后常规针刺,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起针后局部拔罐,拔罐法同观察组。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6次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诊疗标准本研究采用2003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起草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所推荐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95年的诊断标准。按照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进行病情分级。采用Lequesne制定的膝骨关节炎严重性指数(ISOA)进行评分,以评定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诊断及证候分类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骨痹”的诊断及分型标准。疗效评价主要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积分表及VAS评分法。数据处理及统计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专人核查数据并录库。使用CHISS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依据相关统计学原理,根据本研究中临床资料特点,对同一区组内基线的可比性、疗效评价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在数据统计中,等级资料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首先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者使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使用t’检验。凡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需进行正态转换;经转换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参数检验;经转换后仍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均采用成组资料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两组在不同观察时点各评价方法疗效的比较对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总分、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僵硬程度、关节功能障碍、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情绪受影响程度评分方面,两组在治疗后各时点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1个月后随访时浮髌试验阴性率较治疗前有显着提高(P<0.05),其余各时点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点较治疗前无显着变化(P>0.05)。2.两组间疗效的比较两组之间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WOMAC积分总分中关节疼痛程度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扬刺组VAS评分、关节疼痛程度积分显着低于毫针组,说明在治疗后各时点,火针扬刺组止痛效果显着优于毫针组。治疗4周及随访1个月后,在关节功能障碍、WOMAC骨关节积分总分两个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改善(P<0.05),说明在上述两个时点,火针扬刺组对关节功能及总体情况的改善程度优于毫针组。两组治疗后各时点的关节僵硬程度、社会功能受影响程度、情绪受影响程度评分之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综合疗效的比较治疗结束后,火针扬刺组愈显率为63.89%,毫针组愈显率为41.67%,两组间疗效有显着差异(P<0.05)。4.火针扬刺对叁种中医证型的疗效治疗4周后对关节功能障碍的改善方面,以及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针对膝关节总体功能的改善方面,火针扬刺治疗对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的疗效相似,且均明显优于肾虚髓亏型(P<0.05)。对照(毫针)组叁种证型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毫针治疗对叁种证型疗效相似。5.安全性评价在安全性评价方面,两组均未出现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无针刺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1.火针扬刺、毫针刺法均对KOA有较好疗效;尤其在止痛方面均有优势;2.火针扬刺在改善膝关节疼痛程度、关节功能障碍、膝关节功能的总体功能及预后方面,疗效优于毫针刺法。尤其在止痛方面,疗效显着优于毫针刺法;提示火针扬刺为治痛优选方法。3.火针扬刺组在KOA的治疗中愈显率相对较高,疗效出现快,疗程短,短期内出现后遗症的比例相对较低。4.火针扬刺法在治疗阶段对KOA阳虚寒凝型和瘀血阻滞型的疗效更为显着。5.两种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临床推广使用。

吴明霞, 张福强, 刘献祥, 李西海, 林木南[9]2008年在《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从福州市各协作医院门诊随机抽取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93例,采用骨性关节炎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数据用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χ~2检验。结果肾虚髓亏证、瘀血阻滞证出现频率在23%~33%之间,寒湿阻滞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亏虚证的出现频率在11%~16%之间,湿热痹阻证出现的频率不足4%,各证候出现率之间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合并证候后,3组证候之间出现率的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中医证候分布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证候是肾虚髓亏证、瘀血阻滞证,多见证候是寒湿阻滞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亏虚证,少见证候是湿热痹阻证。

秦谊[10]2010年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经筋辨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又称退行性膝骨关节病,增生性膝骨关节炎等,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骨关节疾患。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由于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膝骨关节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2002年~2012年已被确定为我国的“骨与关节十年”,骨关节炎的研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多存在膝关节骨质增生,使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多集中到骨性改变,治疗也针对软骨及软骨下骨的骨性改变,往往难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与骨性改变严重程度不符,更多与关节周围组织病变相关联。这使我们的关注目光投向了关节周围组织—在中医属于经筋范畴的部位。中医膝骨关节炎多归于“骨痹”、“筋痹”、“骨痿”、“筋痿”的范畴。通过对大量古今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从发病、生理病理表现和临床治疗都可以归于经筋病证的范畴。首先,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膝为筋之府”,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即经筋系统的功能正常决定了膝关节正常的生理活动。足叁阴叁阳经筋都经过并结于膝,膝关节的病变必然与经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也多与经筋系统有关。1995年国际OA专题研讨会提出OA是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软骨下骨质叁者降解和合成失衡的结果。虽然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膝骨关节炎的发生,但关节周围组织的力学平衡失调的因素在其中占据了绝大部分,即使生物学因素使关节软骨变性,但关节软骨的磨损乃至骨质增生的形成都主要是由于关节内异常应力的作用。经筋系统的平衡失调仍然是造成膝骨关节炎发病的最主要因素。其叁,膝骨关节炎的主要症状是疼痛、僵硬、屈伸不利、肿胀等,这些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经筋系统的病变表现。疼痛的部位主要分布于经筋的结筋病灶点,关节的僵硬、屈伸不利也是由于经筋的粘连、挛缩引起。最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如果只针对关节软骨进行治疗多是暂时的缓解症状,远期疗效不佳。而针对经筋系统的治疗,不论是锻炼肌力还是解除结筋病灶,在临床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本质是一种经筋病证。经筋疗法的核心在于辨证和治疗,作为经筋病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筋辩证适用于其诊断和治疗。经筋辨证采集信息最常用的手段是经筋手触诊察法,通过检查关节周围软组织,查找异常反应点,据此判断病变性质、严重程度等。手触诊察法是现在临床经筋疗法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诊察方法,同时对后期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技术在经筋疗法中的运用也逐渐开展,如步态分析技术、软组织张力检测、表面肌电、人体运动影像测量等等,这些技术都是基于膝关节周围力学平衡失调这一膝骨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来进行检测和分析,但是这些技术尚不成熟,还需进一步完善。经筋病证的治疗从《内经》时代就有了详细的论述,由于经筋病证的关键病变是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症、渗出、粘连、挛缩引起的关节周围力学平衡失调,“解结”是经筋疾病的治疗总原则。临床中治疗经筋病证所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火针疗法、理筋手法、针灸治疗、针刀疗法等等,究其原理都是通过对筋结部位的治疗,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恢复关节周围力学平衡,以缓解疼痛,通利关节。经筋理论在膝骨关节炎中的应用在临床中已较为广泛,但对其机理及其理论体系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完善经筋理论体系,指导临床膝骨关节炎的治疗,我们对膝骨关节炎经筋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选取经筋疗法的典型代表—针刀松解法和电针疗法作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动物,观察其疗效,分析其作用机理;第二部分通过临床调查,总结经筋辨证规律。针刀松解法运用于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已有叁十余年的历史,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剥离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恢复关节力学平衡;电针疗法在《灵枢·官针》刺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其优势是刺激强度可控,在动物实验和对照研究中有广泛的运用,两者的治疗核心在于“解结”,都是经筋疗法典型代表。本研究通过对兔后肢伸直位制动形成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用电针疗法和针刀松解法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两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KOA模兔的疼痛、步态、关节活动度和关节肿胀,其机理可能是针刀松解法作用于关节周围“筋结”部位,使关节周围的力学平衡得到恢复,作用于关节面的异常应力得到解除,电针疗法通过缓解关节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使得骨关节炎的过程被中断,关节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排列和形态得到修复,局部胶原纤维结构紊乱得到改善,最终达到其治疗效果。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对其经筋辨证方法、特点及其规律尚未形成体系,本研究通过对临床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经筋证候调查,同时结合中医证候调查,JOA关节功能评分,分析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特点,以及不同经筋证候与中医证候、JOA评分的关系,以探讨膝骨关节炎经筋证候的规律。结果发现,膝骨关节炎经筋证候最常见的为足阳明经筋证型和足太阳经筋证型,各经筋证型的中医证型表现也不尽相同,总体是以肝、脾、肾虚为主,足阳明经筋、足少阳经筋和足叁阴经筋以肾虚表现最多,足太阳经筋则以肝虚表现最多,足少阳经筋还有较高比例的肝郁表现,这对我们以后临床进行经筋辨证论治的时候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结合JOA评分,我们发现随着病变经筋的数量增多,膝关节功能评分降低,说明病变经筋的数量决定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各经筋证型从疼痛、活动度、肿胀等单项指标上也有明显的差异,足阳明经筋证型各项指标表现最严重,足少阳经筋证型相对最轻,足太阳经筋证型屈伸单项指标较重,足叁阴经筋证型则仅次于足阳明经筋。这对我们临床判断病情也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更说明膝骨关节炎的病情轻重与经筋证型有明显的相关性,更加印证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经筋病证的观点。本研究从理论、实验和临床的角度阐述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经筋病证实质,对其经筋病变机理,经筋辨证规律,经筋疗法的作用途径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对膝骨关节炎的经筋辨证理论体系进行了探索,为经筋疗法在临床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丰富了经筋理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D]. 刘向前. 湖南中医学院. 2004

[2].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证型的分析研究[D]. 员亚洲. 山西中医学院. 2016

[3]. 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型规范化研究[J]. 刘志豪, 卢敏, 戴志波. 当代医学. 2009

[4]. 回顾性研究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D]. 潘雪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模糊数学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 朱小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6]. 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黄旭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7]. 膝骨关节炎局部辨证体系的初步研究[D]. 曾卓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8]. 吴中朝教授火针治痹经验总结及膝骨关节炎火针扬刺临床研究[D].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9]. 福州市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探讨[J]. 吴明霞, 张福强, 刘献祥, 李西海, 林木南.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经筋辨证研究[D]. 秦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膝关节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规范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