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海外旅游流时空动态分析

西安海外旅游流时空动态分析

赵瑞[1]2007年在《基于ARCVIEW的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数量化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使游客在旅游系统内形成集聚与扩散,同时与旅游系统不断地进行资金、物质和信息的集聚与扩散的现象称为旅游流。也就是说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客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即旅游目的地形成了游客来向和去向的空间转移态。因此探讨旅游流的基本理论,将城市作为旅游流空间网络中的结点,从时间角度研究入境旅游者入游特征,从空间角度研究入境旅游者来向及流向,对城市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入境旅游流年度变化和月季变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掌握入境旅游流发展趋势及季节变动的规律性和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于加强旅游管理、提高旅游设施利用率、增强旅游企业运作效益、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目的性和可行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而研究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特征、交互效应及其规律性,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企业运营、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拓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各主要客源国的市场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对于确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培育并扩大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实证研究为手段,以近10年的入境旅游者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近10年的旅游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运用GIS软件ARCVIEW做相关分析及成图。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关注旅游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并与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研究水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1、首次以城市为地域单元,从综合的角度对其入境旅游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时间序列的分析,空间流动及其演变的分析及主要客源国时空动态的数量分析。2、结合我国入境旅游流的流动现状,提出了一个适合于入境旅游流的空间流动模式,即我国入境旅游城市(地区)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3、将西安作为我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结点城市,同时将其做为入境旅游流的集聚与扩散中心,分析了其旅游流的来向和去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旅游流的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包括旅游流的含义、特征与旅游流的影响因素,对旅游流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入境旅游城市(地区)旅游流空间流动模式。第二,对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时间变量进行分析。包括西安入境旅游在全国地位的时间变量分析、西安入境旅游流的年度变化分析和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月季变化分析。第三,对西安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进行分析。包括不同客源国(区)来西入境旅游流分析和以西安的结点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的分析(包括以西安为结点的入境旅游流空间流动的总体分析和西安与海外旅游热点地区间旅游流空间流动的年度变化分析),最后对西安海外旅游流的空间网络进行了分析。第四,对西安国际客源国时空动态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主体客源国空间和时间分布集中性分析、主体客源国的亲西度和竞争态分析。

李永军[2]2000年在《西安海外旅游流时空动态分析》文中认为旅游流是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流从狭义上讲,是指旅游客流;从广义上讲是指以旅游客流为主体,涵盖旅游信息流、物资流、能流、文化流等在内的巨系统。成功地把握旅游流发展方向与发展规模,是旅游地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目前,国内外旅游界对于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地规划、旅游影响(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等领域研究较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于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时空分布规律探究较少。近几年,郭来喜、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学者对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进行了研究。他们从个案出发,研究个别旅游地或不同旅游资源类型的游客出游特征,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需进一步探索。鉴于该领域研究的薄弱性,本文在马耀峰先生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基础上,选择西安作为单点样本参考城市,着重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对西安旅游者的流向特征及流量规模进行了分析。分析结论有助于为西安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市场敏锐度、促进旅游产品适应力、成功实施市场开拓,最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狭义概念旅游流出发,结合旅游业综合性特点,利用旅游学、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数学等理论和方法,在充分收集旅游统计数据资料的前提下,结合实地旅游市场调查,分析论证了西安海外旅游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全文共分5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内外旅游流研究现状。在掌握大量国内外旅游界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流研究现状,得出国内外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的结论,从而再次论证该文撰写的必要性及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为西安海外旅游市场分析。利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西安旅游统计数据以及1997年、1999年两年的实地旅游市场调查资料,对西安海外旅游市场的总量特征、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海外旅游市场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构成特征、西安主要旅游客源地与主要客源国等进行了系统分析。 第三部分为西安海外旅游流时间分析。利用年度变动指数、季节变动指数及旅游者集中指数计算公式,对西安四类旅游者(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所选6个主要客源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进行了探究,得出西安海外旅游流的年度变化规律、季节分布特征以及在各月的集中度。 第四部分为西安海外旅游流空间行为分析。通过计算亲景度及市场机会指数,论证了西安海外旅游流对西安的亲景状况以及西安开拓海外旅游市场机会大小。 第五部分为西安海外旅游市场拓展。在分析目前海外旅游市场开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西安自身实际以及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提出切实可行的市场拓展策略,为西安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以下结论:(1)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流领域的研究仍需继续,理论及方法体系尚未完善成熟;(2)西安海外旅游流发展速度滞后于全国总体水平,更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旅游城市,这一状况与西安的国际旅游城市地位极不相称:①四类游客中,外国人、港澳同胞年度变化强度较小,台湾同胞次之,变化强度最大的是华侨游客;所选客源国中,美国、英国、.德国游客年度变化较小,日本游客次之,法国与澳大利亚游客年度变化强度大。反映出西安海外旅游市场的稳定性规律。在季节规律上,西安海外旅游市场的淡季多出现在 1月或 2月,旺季多出现在 9月或 10月(台湾游客在 11月,法国游客出现在5月)。(4)通过空间行为分析,发现四类游客中,外国游客及台湾游客对西安表现为强亲景;华侨游客由于在数量上的不稳定性,不能简单地表述其对西安的亲景状况;港澳游客对西安表现为强疏景。所选6个主要客源国中,法国、德国游客表现为强亲景;日本、美国、英国游客表现为弱亲景;澳大利亚游客表现为弱疏景。此外,相对于全国海外旅游市场而言,港澳市场是机会市场,应当成为西安旅游业市场开拓的重点。 本论文的独特之处:(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基础上,从小尺度出发(选择单点旅游城市西安)研究了海外旅游流时空分布规律;(2)论文的撰写以大量旅游统计数据为支撑,并充分结合了实地旅游市场调查资料,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3)利用年度变动指数、季节变动指数、月际集中指数对西安四类游客及主要客源国市场进行了分析(4)首次利用市场机会指数对西安海外旅游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该理论分析了四类游客及主要客源国市场的拓展机会;(5)利用游客转移态研究了西安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口岸城市间旅游流的互动。(6)结合海外旅游市场的新变化以及西安拓展海外旅游市场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市场拓展策略。

索婷婷[3]2009年在《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SSM方法和旅游流角度来分别分析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情况,首先,基于SSM方法的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选取客源国及地区样本分别为香港、澳门、中国台湾3个地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瑞典16个国家,加上其他国家地区,共20个客源市场样本;以全国海外客源市场作为上一级大尺度区域样本,通过基期年与末期年数据指标的比较,显示陕西省海外客源市场发展态势与各客源地的结构地位状况,这部分主要通过对来陕客源国入境人数的变化情况,来分析这些客源国。其次,采用旅游流转移视角来分析中转进入陕西省的入境旅游人数的变化,在本文中所选用了三大发达旅游区域,它们分别是京津冀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珠三角旅游区,通过对这三大旅游区来陕的入境游客的变化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对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对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最后,通过使用以上两种方法对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分析,从主要客源国以及国内发达旅游区域所存问题的角度,针对日韩、港澳台、东南亚、欧美市场以及三大旅游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方法,例如,对于日韩市场加大具有丰富历史意义的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对于欧美市场可以加大陕西省独特民族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宣传,同时,从整体上对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提出了开拓的综合方法,例如,扩大宣传促销,提高陕西省旅游大省的形象;分级开发入境旅游市场,形成多远市场格局;加强与旅游发达区域的合作;利用举办大型赛事的契机,努力争取海外客源;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等。

徐乐乐[4]2003年在《基于旅游流分析的杭州入境旅游市场开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杭州的入境旅游近几年增长较快,但杭州目前旅游的国际化水平还相当低,要建设“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境外旅游市场开拓的任务还相当重。 从旅游流的角度研究杭州的入境旅游,是一个新的视野,对杭州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实践意义重大。根据聚类模型分析,杭州客源市场可细分为东亚、东南亚、北美、西欧、东欧、大洋洲、港澳台;根据亲(疏)杭客源国模型分析,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是2002年亲杭度最强的客源国;根据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网络模型,从口岸城市上海、北京流入到杭州的入境旅游流最大,从重要旅游城市南京、苏州流入到杭州的入境旅游流也较大;根据杭州各客源国旅游流与口岸城市同类旅游流的相关性和预测模型,得出口岸城市上海对杭州入境旅游最为重要;通过线性模型的点预测和区间预测对杭州境外旅游流进行了预测预报。 最后,基于旅游流分析提出促销的对策:对各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创新产品和促销;促销手段需要多样化;加强口岸城市入境旅游者、商务游客、外籍常住人口的促销,特别是对上海的促销;与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展开区域旅游合作。

褚玉良[5]2011年在《丝绸之路中国段陕甘新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是具有社会、经济等效益的综合性产业,其中入境旅游业对树立民族形象、弘扬民族文明、创汇增收、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我国入境旅游业东部比西部得到率先发展,产生了东西部区域不平衡,马太效应明显的现象,同时也出现了各生产要素以及入境旅游流由东部的增长极向西部地区输送,带动西部地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涓滴效应。丝绸之路是我国旅游局重点推介的旅游线路,该条线路聚集了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宣传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介体。该线路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而且具有富民富边、促进西部发展等巨大的社会效应。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以丝绸之路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在旅游流集散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系统论等理论指导下,依据涉及区域内的实地调查资料和历年来政府权威部门的统计调查资料,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比较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方法,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时空动态角度深入地分析丝绸之路内部旅游流流动以及与相关经济区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耦合关系的演变,旨在促进丝绸之路入境旅游快速发展,进入与东部接轨的良性转变。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对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行为进行研究分析。首先从人口统计因素进行统计,其次从入境旅游者认知行为方面进行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陕甘新三省以及对西部各城市的认知分析,最后,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对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研究,分析了入境旅游者前往丝绸之路的吸引力、阻碍力和推力因素。第二,对丝绸之路旅游流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时间层面上分析了丝绸之路整体旅游流的流量变化和时间变化,在空间层面对首选入境和停留城市个数进行了研究。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的入境旅游流内部流动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归纳研究,并在旅游目的地区域模式理论以及基尼系数等理论的指导下,对陕甘新三省的旅游流流动进行了总结理论和提升。第三,根据旅游耦合原理,分别从时间角度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口岸城市自1999——2009十年间(不包括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的旅游流转移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研究,并从空间角度对丝绸之路三省区与全国各个省区在2009年的旅游流及旅游经济进行耦合分析。通过对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方面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由于丝绸之路路线长,景点多,距离口岸城市较远,所以游客在年龄、职业、家庭类型方面的比重表现出对时间要求的偏向性;并且大部分游客具有本科甚至硕十的学历,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的游客比重也大于其他旅游区域,说明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和较长路线要求旅游者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收入水平。(2)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于陕西安的认知印象较好,新疆乌市和甘肃敦煌大部分认知指标均低于西安;分析结果还发现三地入境旅游流对于同一城市给出不同评价,对自己所在旅游城市均给予高分。可见旅游者在某地旅游就会对此地产生更多认知,体现了旅游业具有增加不同地区、文化、种族人民交往交流,消除偏见,促进沟通的重要作用。(3)对于旅游者动机的研究发现丝绸之路对于入境旅游流吸引力主要来自旅游环境和旅游景点,对入境旅游者的阻碍因素为旅游通达因子和距离因子,而旅游者要素、身心遁世需求和精神发展需求组成了推力因素。(4)近10年内丝绸之路旅游流受外界事件影响较大,其中甘肃变化浮动最大,有大起大落之势,退步较大;入境旅游者停留时间方面陕西有缓速增势。在空间研究方面,丝绸之路入境旅游者对于入境城市的首选为北京,上海和新疆随其后。旅游者游览城市以三个及三个以上居多。(5)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内部流动路径方面,陕西境内主要扩散方向为西安-北京、西安-上海、西安-西南部旅游城市以及西安-甘肃相关旅游城市方向,可见西安与北京、上海口岸城市入境旅游联系密切,与同处西部的西南部旅游热点城市也有较大联系,并且通过甘肃若干旅游城市与新疆入境旅游流连接,形成了单结点西安模式;甘肃境内敦煌为省内主要入境首站,敦煌-嘉峪关、敦煌-吐鲁番方向占比例较大,可见敦煌东接、西进旅游流客源作用明显;甘肃形成以敦煌为主要结点的多结点模式,基尼指数为0.228,旅游流空间较为均衡;新疆地区以乌鲁木齐为首选入境城市,乌市旅游流集散作用极大;主要路径扩散方向为乌鲁木齐-敦煌、乌鲁木齐-喀什和乌鲁木齐-吐鲁番,并形成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乌鲁木齐环流,乌鲁木齐-敦煌-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环流,及吐鲁番-敦煌-哈密-吐鲁番环流;新疆旅游流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一级结点的多结点模式,基尼指数为0.265,旅游流空间为一般平衡状态。丝绸之路整体形成目的地链式结构,促进三省联系。(6)在三大口岸城市和丝绸之路在1999——2009十年间的旅游流转移和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分析中,可得出北京与丝绸之路联系紧密,北京入境旅游流西向的转移数量是引致丝绸之路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增大的显著因素,北京西向转移旅游流对丝绸之路的影响非常重要;而上海对于丝绸之路处于一般影响状态;广州对于丝绸之路的影响处于矛盾的负影响状态。对于丝绸之路与全国各省市之间在2009年的耦合状态来看,宁夏是唯一高度耦合地区,耦合度相对较高的大多为与陕西省交界的省份,远离丝绸之路区域的省份一般耦合度较低,符合距离衰减规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视角方面,将丝绸之路陕甘新三省的入境旅游流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研究丝绸之路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关系,以及其与全国三大口岸以及与全国各省市的时间、空间层面的耦合关系,对于丝绸之路中遗作有一定贡献。研究内容方面,对丝绸之路内部入境旅游流的流动模式进行分析并试图提升到理论层次,提出了增强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竞争力的相关建议,为丝绸之路中国段增强旅游竞争力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张艳茹[6]2011年在《基于分形视角的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演变规律一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在空间位移过程中所体现山来的动态变化规律,其研究成果对旅游规划、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及入境旅游管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入境旅游流受旅游业发展战略与政策、旅游资源丰度、区位条件、旅游规划开发深度、设施建设程度及服务水平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东中西三部入境旅游业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引起了学术界及政府的普遍关注。本文依托笔者亲自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两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权威统计资料,基于分形理论的全新视角,以长江流域廊道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对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规模等级结构与域内省市自治区间入境旅游流的均衡关联度进行研究,揭示域内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运行状态、轨迹及相互作用关系,为长江流域入境旅游市场拓展、区域旅游协作与发展、旅游规划与开发及旅游管理等提供指导。长江流域贯穿中国东中西三部,对其入境旅游流发展状态及运行轨迹进行科学研究,将为打破东中西部入境旅游业不平衡发展的现状及实现区域旅游对接与协作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全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分析并论证了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入境旅游流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而后,对从分形视角研究旅游地理学的相关文献、著作及资料进行搜集、梳理与归纳总结,得山在旅游地理学研究中运用分形理论的进展及不足。系统梳理了分形理论的基础知识,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利用Zipf定律进一步验证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的分形特性,并从历时性角度对1994—2009年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规模等级结构、运行状态及发育阶段等特征进行分析。(3)利用修正后的关联维数计算山4个典型年度中长江流域11省市自治区间入境旅游流的相关维数,量化分析域内入境旅游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联程度,并总结山其空间分布形态及均衡性演变规律。通过上述研究,得山如下结论:(1)基于分形视角研究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系统是可行的。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借用分形理论研究入境旅游流系统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而后通过实证分析,验证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系统具有分形特征。(2)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系统Zipf维数1<q<2(个别年份除外),域内入境旅游流分布较为分散,系统内部规模等级结构差异化显著。1994-2009年间域内入境旅游流系统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在平稳与不均衡发展间相互更替,且系统的稳定性为暂时状态,持续性的动态演变为主要发展趋势。(3)长江流域11省市自治区间入境旅游流关联维数均处于(0,1)范围之内,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表明域内各省市自治区间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关联作用较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把长江流域廊道作为中国入境旅游流发展现状及运行轨迹的“缩影”,将其选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所得山的结论对全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性。(2)引入分形理论来研究入境旅游流系统,突破了旅游流定量研究传统方法的局限,为入境旅游流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维与视角。鉴于研究所依托的数据及资料存在误差的可能性和作者研究能力、精力等因素的限制性影响,本研究仅做了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以抛砖引玉。旅游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不仅受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对旅游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叶如清[7]2009年在《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流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长期被相关学者所关注。但在旅游流研究中,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一是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和统计分析为主,研究方法不够系统;二是研究尺度上对入境客源市场空间研究较多,而目的地间的旅游流研究相对薄弱;三是对特定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的实证研究较少。综合研究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有助于厘清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结构演化与旅游目的地问的旅游流转移规律,从而科学定位目的地的目标市场,合理制定市场开拓策略。近年来,杭州入境旅游发展较快,但离建成“国际化旅游城市”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同时,杭州入境旅游面临外部客源市场激烈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因此,研究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对科学定位杭州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是有效开拓杭州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环节。本研究以杭州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空间转移为研究对象,依据杭州旅游概览、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2008年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西湖风景名胜区和旅游集散中心等地对入境旅游者所作的抽样调查等资料,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客源市场吸引半径、竞争态、亲景度、偏移—份额分析法等指标和方法,综合纵向和横向视角,对杭州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拓展杭州入境旅游市场的相关策略。通过对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以分析旅游目的地的自身吸引力和外部竞争力。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变化,从客源地空间分布看,杭州的入境旅游吸引半径逐步扩大,旅游市场发展的稳定性不断提高,目的地的绝对吸引力稳步提升;从目的地间的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看,杭州各入境客源市场外部竞争力差异明显,其中韩国、日本、台湾和泰国市场相对竞争力较强,而美国等远程市场相对竞争优势不突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澳门地区等市场的相对竞争力较弱。综合客源地空间和目的地间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合理定位杭州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可以为相关部门拓展一手客源市场提供参考决策。通过对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转移特征研究,可以分析目的地间发展入境旅游的关联度。来杭近程市场游客主要选择在上海和杭州入境,而远程市场游客则倾向于选择在上海和北京入境;近程市场游客主要游览城市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属于单区域短程旅游,而远程市场游客主要选择到上海、北京、西安、桂林和苏州等特大城市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旅游,属跨区域的长途旅游;在发展近程市场上,杭州与上海、苏州、黄山和南京等城市联系紧密,在发展远程市场上,杭州与上海、北京、西安和桂林联系紧密。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一、综合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吸引力半径、亲景度等指标和竞争态、偏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纵向和横向视角系统分析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拓展了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二、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研究相结合。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是旅游流研究中既重要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研究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有利于掌握目的地客源市场空间演化规律和各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研究旅游流空间转移特征,有助于分析目的地间游客流转移的关联度。综合分析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和目的地间旅游流关联度,有利于系统把握目的地入境游客流的空间分布与流动规律。三、根据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合理定位入境旅游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开发一手客源市场的策略;与此同时,根据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特征合理定位区域旅游合作对象和合作目标,并充分利用上述二手客源地的作用,进一步拓展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场。这为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供新思路。

赵华[8]2007年在《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经过20多年发展,中国国际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世界国际旅游市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无论是入境旅游人次还是旅游外汇收入,中国均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但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区域差异非常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开展入境旅游流演变及其动态规律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发现入境旅游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分布发育的新特点和规律,对于我国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推动地区入境旅游快速发展,加强旅游管理、实施国际旅游宏观调控、制定旅游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和有效实施旅游市场开拓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入境旅游流从内涵上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在宏观尺度上不同客源国(地区)的来华入境旅游流;二是在中观或微观尺度上旅游流入境后在大陆内的流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空间角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流。首先,阐述了国内外旅游流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技术线路。并且对旅游流理论进行研究。阐述了旅游流的涵义、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分类、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和模式。其次,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分析了中国入境旅游流的国际背景和动态变化,进而把我国大陆划分为7个旅游流大区和31个旅游流小区,7个旅游大区分别为:华北旅游流区、华东旅游流区、东北旅游流区、华中旅游流区、华南旅游流区、西南旅游流区、西北旅游流区;31个旅游流小区(不包括港澳台),即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小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入境旅游流在大区域、小区间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再次,主要热点城市的入境旅游流分析。尝试选取我国12个旅游热点城市旅游流(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厦门、广州、深圳、桂林、成都、昆明、西安)的流量和流向数据,分析其流动规律。最后,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网络分析。将中国入境旅游流在12个旅游热点城市间的空间运动总结为六大类,划分为3个层次,并运用GIS技术将有关图件数据转变为图示语言,尝试构建旅游流网络。本文试图在如下方面有所创新:(1)研究方法以数理分析和地理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了GIS技术、地图分析等手段,以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分析入境旅游流在我国大区域、小区间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性。(2)研究内容选取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向,利用模糊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尝试通过分析主要热点城市间的流动网络,找到入境旅游流的相互联系以及空间分布和转移规律。(3)用于空间分析的资料数据可信度高,时效性、权威性和针对性强。研究的资料来源于国家旅游局出版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和《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具有权威性。(4)本文严格按照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资料进行客观的数量分析、总结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价值,并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展望:(1)对中国入境旅游流在各省际及各旅游区间的差异分析方面,有诸多影响因素,由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本文没有展开探讨。(2)研究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向的分析,虽然运用了一定的数学方法,但是采用高级统计分析模型,运用国际上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有待于学习和改进。(3)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网络分析,理论和方法不足,还不够细化和深入,需要进一步挖掘。

赵征[9]2012年在《广州入境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度及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区域赚取外汇和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就业效益和关联带动效益在世界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中愈加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居全国第一。广州市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旅游城市,从1978年—2002年入境旅游客流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2003年之后才位居深圳之后,但外汇收入却与北京、上海相差甚远,广州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两者之间呈现严重错位。本文从广州入境游客结构和入境旅游客源地时空动态规律角度对广州入境旅游三十几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动态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广州入境游客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找出影响广州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展广州入境旅游的建议,为旅游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旅游规划、开发方略等,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第一,利用入境旅游人数、外汇收入、港澳台客流量和外国客流量等指标分析广州入境游客结构特征。(1)受地缘因素影响,广州入境游客中以港澳游客占60%以上,导致广州一日游游客多,游客消费少,旅游消费结构水平低。(2)广州入境游客中商务型游客为主体。(3)受广州广交会的影响,广州入境旅游呈现出4月和10月两个高峰期。(4)广州入境游客旅游方式以散客为主,而且近年来散客化趋势愈加明显。第二,利用1978-2010年海外入境旅游统计资料计算、分析入境客流时间变化规律。(1)广州入境划分为平稳波动增长和快速波动增长两个发展阶段。(2)入境港澳台游客的年际变化量直接影响着广州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变化。(3)广州入境旅游客源国年际差异明显。(4)广州入境旅游消费增长停留在单纯靠游客量增长而增加的较低层次上。第三,引入地理集中度指数和亲景度对广州入境客源国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1)广州入境旅游客源地比较分散,客源市场比较稳定。(2)从入境客源国亲景度看,与广州入境客源国地理集中度不高的结论相一致。(3)广州入境旅游有着鲜明的商务旅游特色。(4)广东省入境旅游的空间竞争态势已经形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成为广州市入境旅游的竞争对手。(5)广州对新生客源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对于传统客源国的吸引力出现下降。第四,分析广州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信息传播,提升广州城市形象;整合、开发旅游产品,提升广州旅游吸引力;优化旅游发展的大环境等旅游发展建议。

张佑印[10]2010年在《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旅游流作为旅游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多年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入境旅游业更是取得了快速稳固的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入境旅游业未来还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七大古都之一,入境旅游人数和收入长期以来一直在我国居于首位,因此选择北京入境旅游流为对象,对其时空演化规律及机理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一方面将对旅游学、旅游地理学理论起到一定的丰富和完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从实践方面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市场拓展、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游客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旅游产品及路线设计提供指导意见,辅助政府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文章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演化机理研究》(NO.40771058),在界定我国典型旅游区的基础上,利用2008年作者参与调查的全国13个入境旅游省市7379份有效市场调查数据和多年来国家权威部门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从旅游流流量、流向、流质和流势四方面分析了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流在国际、典型区之间、典型区内部三个尺度上的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归纳法和专家打分法,从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特征中总结出影响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的核心因素。分析了不同流质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流所受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及总动力,同时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旅游流所受动力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在分析各典型省市入境旅游流核心影响因素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等方法模拟了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流量发展趋势,最后,文章结合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的特征及动力机制结论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旅游流系统管理调控策略。本文分别从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特征、旅游流动力机制以及旅游流预测和调控方面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特征方面。北京的集聚流主要是直接源自客源国的入境旅游流,流向方面主要表现为日韩→北京、北美→北京、欧洲→北京三条入境流。从北京国内典型区的集聚旅游流来看,北向集聚流显著强于东向集聚流。其中上海→北京、广东→北京入境旅游流是北京集聚流中流量最大的两条旅游流。从各集聚流所占北京总体集聚流比例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集聚流层面上,日韩、东南亚集聚流的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北美、欧洲和大洋洲集聚流呈现递增趋势。从典型省市层面来看,上海、广州、贵州、河北和辽宁集聚流均呈现递减趋势,而江苏、浙江、福建、广西、陕西、四川、重庆、云南、天津和山东集聚流均呈现递增趋势,总体呈现出区域均衡发展的趋势。流质方面不同群体和不同流向集聚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以无旅华经历的25-44岁的单身男性游客为主,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学历以大专及本科为主;从北京集聚流流势对比来看,国际层面上,日韩依然是北京强势集聚流,而从发展趋势来看,欧洲、北美及大洋洲集聚流增长速度较快。从典型省市层面来看,上海和广东流向北京的集聚流流势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强流势集聚流。从集聚流流势发展趋势来看,北京集聚流流势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仅有贵州和福建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从北京扩散旅游流来看,占北京扩散流比例最大的几条旅游流分别为北京→上海、北京→广东、北京→广西和北京→陕西,流势方面北京→上海扩散流的流势相对最强。从北京入境扩散流的二级扩散分析来看,北京的二级扩散流中东部沿海典型旅游区绝大部分是直接出境,而西部典型旅游区二级扩散流向总体呈现出国内东向流动趋势。从各扩散流所占北京总体扩散流比例发展趋势来看,除了北京→山东扩散流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外,扩散到各典型省市的流量所占比例均呈现递增趋势;流质方面同样是不同群体和不同流向扩散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和北京集聚流流势相似;从北京扩散流流势对比来看,北京扩散到上海的流势长期以来一直是最强的,属于极强流势扩散流。从发展趋势来看,北京扩散到长三角典型旅游区的流势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北京扩散到珠三角典型旅游区的流势呈现出递减趋势。北京扩散到大西安、蜀渝和云贵等典型旅游区旅游流流势也总体呈现递增趋势。从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转移规律来看,总体表现出逐年向北京趋近的态势,说明北京扩散旅游流增长趋势强于集聚旅游流增长趋势。网络分析的中心性、中介性和结构洞均体现出北京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总体来看,北京集聚扩散入境旅游流在时空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导向性、区位导向性、资源导向性。而旅游流多年发展趋势表现出,北京扩散效应逐年增强,而集聚效应相对在逐年减弱。二是旅游流动力机制方面。从旅游流特征中可以总结出入境集聚扩散流所受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系统、旅游产业系统、旅游经济系统、其他影响因素等4个方面。根据四个旅游流影响系统作用力方式将旅游流动力机制归纳为:由内推力、外推力、拉力和阻力组合而成的一个自组织复杂综合动力系统。其中源自游客自身的内驱力是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核心动力,而源自旅游地资源的拉力是西向扩散的必要动力,源自旅游通道的摩擦力或助动力是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阻力。从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流所受动力大小总体来看,拉力因素是旅游流所受动力中相对最大的动力因素,而阻力作用均相对较小。其中北京的集聚扩散流总动力得分均在5-10分之间,均属于较大动力。从北京入境集聚流和入境扩散流总动力对比来看,北京入境扩散流总动力相对较大,这也正好说明北京入境旅游流的扩散效应强于其集聚效应,而且在不断扩大。三是旅游流流量预测及调控策略方面。从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预测结果来看,未来北京集聚旅游流和扩散流流量还将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中扩散流的增长速度将高于集聚流,东部典型旅游区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典型旅游区。最后文章根据旅游流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提出在保持北京与东部典型区之间旅游流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北京与西部典型旅游区之间的入境旅游流。具体提出从旅游产业、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经济三个大的方面对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进行管理调控。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研究方法方面,将物理学理论及方法运用到我国入境旅游流研究中。文章借助物理学中的静止势能、杠杆原理和受力分析分别研究了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流势、平衡点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研究视角方面,采用了多角度细化的研究视角。首先,将北京入境旅游流分为集聚流和扩散流两个方面,分别从国际、典型区间、典型旅游区内部3个层面分析其流量、流向、流质和流势4个特征,从而总结出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化规律;其次,将北京集聚扩散旅游流动力机制分为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和合力5个方面,分别从不同旅游方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年收入、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典型旅游区6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内容方面,系统界定了中国典型旅游区范围及内涵,提出了多级递减集聚扩散入境旅游流模式;在传统的旅游流流量、流向和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流质和流势两个特征因素;系统分析了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由内推力、外推力、拉力、阻力和合力组成的旅游流动力机制;提出入境旅游流调控概念、方法及战略。

参考文献:

[1]. 基于ARCVIEW的西安入境旅游流的数量化分析研究[D]. 赵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2]. 西安海外旅游流时空动态分析[D]. 李永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00

[3]. 陕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研究[D]. 索婷婷. 西北大学. 2009

[4]. 基于旅游流分析的杭州入境旅游市场开拓研究[D]. 徐乐乐. 浙江大学. 2003

[5]. 丝绸之路中国段陕甘新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研究[D]. 褚玉良.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6]. 基于分形视角的长江流域入境旅游流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 张艳茹.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7]. 杭州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与转移特征研究[D]. 叶如清. 浙江工商大学. 2009

[8]. 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及其演变分析研究[D]. 赵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7

[9]. 广州入境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规律研究[D]. 赵征. 广州大学. 2012

[10]. 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 张佑印. 陕西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西安海外旅游流时空动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