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论文_罗睿,尹立荣,赵跃斌

浅议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论文_罗睿,尹立荣,赵跃斌

(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50211)

摘要:2017年,我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229个,其中年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达到3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1%【1】。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多次强调:“飞行更安全、航班更正点,是百姓对民航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民航部门的工作重点。”相对于中、小型支线机场,大型机场航班保障主体更多,链条更紧密,关系更复杂,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综合指挥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航班运行;工作重点;方向

引言:航班保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型机场而言,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其中具有外联动、对内协调的重要职责。而机场放行正常率是机场运行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机场航班保障能力的直接反应,也是各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综合运行协调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以国内部分大型机场运行情况为剖析样本,就全国大型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做一探讨。

1、各大机场指挥中心面临的工作重点难点

机场放行正常率是一个机场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指挥效能的全面反应,根据中国民航局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全国十大机场放行正常统计排名中,昆明机场始终处于前列,高于北京、浦东、虹桥、广州、深圳、成都等大型枢纽机场【2】。而虹桥机场经历了短暂低谷之后迅速反弹,航班正常工作进步显著,因此笔者选取上述两个较为有代表性的机场进行进一步分析。

(1)昆明机场航班延误分析

1.延误占比分析

2017年机场放行不正常原因占比——天气55.78%;公司15.53%;航班时刻安排9.34%;军事活动5.38%;空管0.18%;机场0.83%;联检1.18%;油料0.10%;旅客3.96%;公共安全0.21%。

2.影响放行的主要原因

①天气方面,3-5月对流天气活跃,大风肆虐;6-8月雷暴伴随强降水;9-11月低云出现频繁,常伴随短时大雾;12-2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霜凝、结冰现象。

②流量控制方面。随着全国各主要机场航班流量持续处于高峰状态,外区流量控制对昆明本场航班正常的影响日趋显现。

③地面保障能力方面,停机位资源不足。航站楼运行保障资源不足。航站楼处于超负荷运行。远机位运行保障能力不足。

(2)虹桥机场航班延误分析

1.延误占比分析

2017年机场放行不正常原因占比——天气56.3%;军事26.7%;公司14.2%;时刻1.2%;空管占0.9%;旅客0.2%;机场0.6%。

2.影响放行的主要原因

①天气方面,每年雨带规律性推移所造成的阶段性影响,并由此带来了雷暴、台风、强对流等极端天气。

②流量控制方面,虹桥机场常年均受不定期军事活动影响,并由此带来大规模流量控制。

③地面保障能力方面,停机位资源不足,航站楼运行保障资源不足,机场地处市区,改扩建空间不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出,对大型机场而言,天气为共性不可控因素,军事活动比率因各机场实际情况而异。作为机场指挥中心,既要面临机场生产运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带来的航站楼容量问题,远机位增多导致的保障时间增长问题【3】,还要面对天气、航路等非机场问题,机场作为服务平台而对诸多关键要素不可控问题……如何立足现有资源,做好运行协同,值得我们深思。

2、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

(1)加大生产运行信息化建设力度

1.持续加快推广。推进A-CDM系统的使用,产生集群化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加强数据融合共享。各机场指挥中心对内应打通A-CDM与机场生产运行系统等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对外运用A-CDM的综合分析、工作流转、业务派发等功能,提高指挥中心的掌控决策能力。

3.基本完成运行大数据应用。对内统筹各机场通过完善A-CDM系统决策辅助、智能资源分配、不正常流程监控预警等功能,进行智慧运行建设。对外加强各兄弟机场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2)加强机场群协同联动

以数据资源共享为基础的机场集群联动已是大势所趋。

1.引导各公司在州市机场停放过夜航空器,缓解昆明机场机位压力的同时盘活州市机场机位资源。

2.利用系统加强对航班管控,有效掌握各机场运行情况,提前预警。

3.加强和空管的沟通协同,提升对专机等重要航班的放行管控能力。

4.做好中转航班的保障。对内采取中转航班优先靠桥,相邻机位停放方式,对外进一步加强指挥中心外航保障组综合保障能力,为国际枢纽建设奠定基础。

(3)加快机场内部运行管理一体化力度

目前全国大机场通用两种运行管控模式:一是飞行区、航站区、场区等区域化管理模式,机场指挥中心职能由飞行区代理,上海浦东、虹桥两场均采用此类模式。二是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单设运行指挥中心,北京机场、昆明机场则采用此类模式。

1.登机口更改。机场指挥中心直接介入,对登机口时间进行管控,确保同一个登机口使用间隔时间至少30分钟至关重要。

2.机位更改。加强信息化建设,增设系统机位预警功能,对于降低机位临时更改频率,提升航站楼到达保障效率,从而提升整体保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行李到达问题。行李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型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的一个难题,为此需人工实时盯控并进行适时修改。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析我们看出,无论组织架构如何设置,机场运行一体化是未来的趋势所在。

(4)加深机场运行创新程度

1.加强新技术应用。各机场指挥中心均应牵头做好使用所需性能导航下的进近(RNPAR飞行程序)项目,连续下降(CDO)/连续爬升(CCO)飞行程序设计验证,使用HUD特II类运行及使用平视显示器实施跑道视程(RVR)150米起飞项目【4】等诸多新技术的推广。

2.优化机坪交通路线。对航空器地面冲突点进行优化,对提升机坪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管理创新。对飞行区所有保障单位运行车辆进行GPS安装,管控航班保障进程。

4.加强公务机运行管理【4】。指挥中心应统筹资源,顺应航空市场发展需求,以安全为底线,处理好定期航班和临时航班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公务及临时性飞行的保障工作,全面提升机场安全管控能力及服务保障水平。

(5)加宽航班保障主体协同联动之路

航班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可科学集中机场地面保障相关调度平台,设置席位引入机务、地服、物流、航食等生产调度中心;集中应急救援调度平台,引入消防、急救等调度指挥中心;引接空管、航空公司相关数据及终端,引入长水常准、七彩翔程等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功能健全的机坪塔台将会很大程度的提升机场机坪运行管理机能,提高机场的运行管理品质。在不违反国防需求的情况下尽量争取比较充裕的时间警报、预警和调整。

3、结语:保安全,提效率是各机场指挥中心第一要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命令式指挥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运行需求,协调融合范畴内的指挥平台建设才是指挥中心未来的发展之路,值得各位运行同仁探索。

参考文献

[1]云南机场集团2017工作报告[Z].空港报,2018

[2]民航局公布2017年民航机场吞吐量排名[Z].民航资源网,2018

[3]王志清.着力构建四个管理体系 切实提升航班正常水平[N].中国民航报,2017

[4]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J].云南民航,2017

第一作者简介:罗睿(1985-),男,汉族,云南省腾冲市人,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机场运行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罗睿,尹立荣,赵跃斌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3

标签:;  ;  ;  ;  ;  ;  ;  ;  

浅议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在航班正常工作中的重点和方向论文_罗睿,尹立荣,赵跃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