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文学文本的内在构成与意义境界的发生_文学论文

摄影文学文本的内在构成与意义境界的发生_文学论文

摄影文学文本内在构成及意义境域的发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域论文,文本论文,意义论文,发生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时至今日,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文本形式和多样化的艺术体裁(摄影诗、摄影小说、摄影散文、摄影纪实文学)对当代审美文化和艺术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对传统艺术接受方式的突破,极大地满足广大艺术接受者新的审美需求。

艺术理论界、美学界诸多学者对摄影文学的审美特质已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东方先生认为,“摄影文学是依照艺术的创作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摄影画面表现,运用文学进行文字描述,形象的反映生活、塑造人物书法情感的综合艺术。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创刊号)摄影文学艺术的审美复合,关键表现为摄影文学文本内在构成的审美复合,换言之,摄影文学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视觉文本(摄影)和语文(文学)文本的融合。这种文本内在构成的审美复合形成一种新的艺术式样,视觉文本和语文(文学)文本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文本。

摄影文学由摄影文本和文学文本构成而称之为间性文本,这种“间性文本是一种对话性文本。一个具体的摄影文学文本的内部,起码存在着一个摄影文本和文学文本的对话性。”(冯宪光:《作为间性文本存在的摄影文学》,《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年9月6日)独立存在的摄影文学作品或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文本,其文本自身内部构成因素都是一种小文本,存在着一种话语之间的对话结构。这就是巴赫金强调的作品文本的“复调”结构。作为摄影文学,尤为重要的是两个文本(摄影文本和文学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即两个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文本的视域融合、摄影文学意义境域的敞开是关涉摄影文学审美意蕴生成的关键。文本成为一种被敞开、开启的无限性境域,对话性的间性文本的内在构成及意义境域的生成,决定摄影文学文本的艺术品位。

2.艺术文本的艺术品位主要决定于文本是否能够敞开一种意义境域,即是说文本各内在构成因素(媒介因素、形式组合规律及文本含义)具有一种内在张力,文本在场意义敞开、开显一种意义空场,文本(视觉文本和语文文本)之间互相敞开文本意义而产生一种新的文本意义。

艺术作品文本由四个层次构成:语言层、形式层、涵义层、意蕴层。(1)语言层在文学中是语言符号系统(语音、语义);雕塑、绘画中是色彩、线条、形状、块面;音乐中是乐音等艺术语言符号;(2)构成层或形式构成层,它是艺术作品按照形式组合规律而构成的存在形态(形式)或作品内在因素的组合、配置而呈现的一种整体形象或是形象世界(形象系统);(3)涵义层是指艺术作品文本经由上述两层而呈现的作品的涵义(含义)。这种涵义(含义)在赫希诠释学中更强调它的客观有效性,即这种含义诠释是由文本本身赋予的。(4)意蕴层(significance)由上述三层所敞开或构成的一个特殊的世界,也就是意义境域。这个意蕴层体现的是意义的开放性和多义性。这个层面构成了艺术美的存在和价值。它是赫希诠释学中的“意义的意义”,是在一种更高层面上的意义(为与赫希的意义有别则称之为意蕴)。换言之,艺术美的意义、价值是在这三个层面之上的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价值的层面。这个层面是艺术的意蕴,它是作品文本之外的最高层面,是艺术美的集中体现。上述四层用中国古典美学概念可表述为言、象、意、象外四个层面。前三个层面构成艺术作品文本层,象外则是意蕴层面。这种意蕴美并不由艺术作品文本所具体体现,而是由作品文本所敞开和开启的,正是这种意蕴美才展示了诠释学境域的开放性、无限性。“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强调后一“象”、“味”超越于前一个象和味之外,敞开一种艺术美的真正意义、价值,指向一种生命、宇宙人生的无限性境界。艺术的意蕴美作为一种被敞开、开启的无限性境域而成为现实世界、本文世界的一种无法达到而努力去追寻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成为一种现实世界的补偿。

3.摄影文学视觉文本和语文文本应在文本的各个层面上形成一种内在的交融和契合。

摄影艺术的视觉文本在语言层面上是由形、色、线、光、影等艺术语言符号的有机结合。这种视觉语言符号要素的构成按照一定的审美理念和形式美的组合法则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的节奏、韵律、质感、动势和富有艺术表现力的视觉形式或视觉物象,同时,它不断突破具象的视觉形式,形成具有内在形式美和具有自身内在完满性和自律性的审美形象的意义系统。这个言、象、意构成的摄影艺术文本向一种无限性的审美意义境域无限地敞开,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味、意外之旨的意蕴美的实现。在这种境界,视觉文本不再是传达一种自然、物理的时空或再现客观物象,不再具有视觉艺术的客观性,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时空,在对视觉对象和视觉形式的艺术虚化中形成一种审美意蕴。

单就摄影艺术文本来看,摄影艺术作品的言、象、意和象外(意蕴)层面的完美表现本身即具有“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是成功的、优美的摄影艺术作品,但是作为摄影文学的视觉文本的摄影作品??一个摄影艺术文本??如果只是自身达到这种艺术境界仍不能是一个完美摄影文学作品。它必须与语文文本在各个层面上达到有机的融合,即寻找凸现和强化这个视觉文本与语文文本在言、象、意和象外(意蕴)层面上的一种内在契合和交融。

从言的层面上看,视觉文本的形、色、线、光、影的艺术语言符号与语文文本的音、色、音律和语言的语义、语感,经由艺术通感的发生而形成一种相应、相合或相契。

从象(形式)层面上,视觉文本内在的节奏、韵律和语文(文学)的内在节奏、韵律的内在契合,形成一种新的文本内在律动。

即摄影艺术作品的视觉艺术和内在精神的内在节奏、韵律、质感、动势与语文文本的内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内在节奏、韵律、质感、动势上相应、相合、相契,形成一种内在形式的张力结构和形象召唤结构,寻求与对方的相契。一个优秀的语文文本具有非常强的形象性,本身就可以具有或达到内在视觉化,从而两个文本在象的层面上互相交融、敞开、互相开显文本的整体形象和形象世界(形象系统)。

从意(意义)层面上看,视觉文本的意义和语文文本的含义及意义的阐释同样应该具有互补性,朴素敞开意义。这一方面表现为视觉要素的“笔墨”个性和语文文本的内在精神个性的相通、相契;另一方面表现为创作主体的精神个性、作品风格的相近、相洽、相融;再一方面表现为意义召唤结构同构对应,心理感受、情感升华维度和精神境界的互相融通。两个文本所体现的力、神、情、性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对应统一关系,以达到文本内在风格、情调的和谐。

从象外(意蕴美)的层面上来看,在意蕴层面上,视觉文本和语文文本各自敞开一种形上意义,而形成一种新的文本意义境域。摄影文学文本的意蕴层的意义的开放性敞开是摄影文学文本价值和艺术品位之根本所在。艺术美的存在形式超出艺术的具体物质形式而更侧重于艺术自身的节奏、韵律、均衡、对称、比例、和谐等等。换言之,艺术美的存在形式不依赖于艺术自身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而依赖于其形式的意味或形式组合的审美意义。二个文本融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即形成一个浑然天成的审美意境。在这个层面上,已不能区分视觉文本的意蕴或语文文本的意蕴。这种意蕴美并不由艺术作品文本所具体体现,而是由作品文本所敞开和开启的无限性境界,指向和体现生命、宇宙、人生的永恒和超越。

摄影文学的文本意蕴美体现为对宇宙时空意识和个体生命存在境域的无限敞开,审美意象从具象表现中剥离、升华为一种意义境域。这个开放性的意义境域是由视觉文本与文学文本所敞开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内在精神、内在意蕴,它经由两个文本的对话、应合形成文本间的圆融和意义、意蕴的“化生”,这即是审美意境经由两个文本而形成的意义的缘构发生。

由视觉文本和语文文本构成摄影文学的文本,每一个文本都是这个摄影文本的一个有机组合部分,两个文本之间的文本间性体现为两个文本的互相对话、应合。在摄影文学中两个文本中的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独立自足的文本系统,而必然是两个文本共同参与的意蕴美创造,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文本,其文本意义表达就不完整,甚至就无法生成生动的气韵。

4.摄影文学意义境域的敞开和意义的无限生成不单纯由文本内在构成而发生,它同时也经由接受主体对文本意义的接受、阐释、再创造而无限地发生。摄影文学的意义阐释较独立的摄影作品或文学作品的意义阐释更为复杂,其意义生成的途径和方式更为多样,其意义内涵和意蕴美又更丰富。

首先,接受主体对两个文本的言、象、意层面的接受更为精当和深刻。因为这种文本的艺术语言构成已突破单一文本的特定视角或特定的时空组合,接受主体必须对两个文本的自然物象或意象予以一种重新的拆解、重组或重新构画,予以更强的主观意象化,才能产生和形成新的文本语言构成和形式结构。在原有的视觉文本的具象化图像中和文学文本的非具象化的意象中寻求新的组合点,重新拼组为一个新的整体文本的意象化的“象”,形成新的作品肌理、意趣和艺术话语系统,寻求两个文本语言的张力结构和对话场境、境域。

其次,接受主体在两个文本各自敞开的意义境域中寻求更高的意义境域,它能包孕两个文本的意义又能以此为“林中空地”进行再创造,重构一种新的意义境域的生成。

如《秋实》(《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年6月28日),摄影作品以重重叠叠、不断渲染和强化的串串玉米来形成具象化的“秋实”。视觉画面在色彩上的强烈对比:玉米的金黄、小孩的鲜艳的红与母亲的深黑,以及串串行行玉米的静态与小孩的动态、小孩与母亲的相触的动态瞬间等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突破空间的限制而向时间延伸,形成超越于具象的“象外”之境。在这里“秋实”的真实的感受性使“秋实”在视觉语言的提纯中,具有一种生命丰收、充实的精神性内涵。同时视觉上这种具象突破画面窄小的自然空间而向无限扩张,呈现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张力结构,它暗示出窄小的画面已无法容纳这种“秋实”。而文学文本“一行又一行/竖排的田园诗/从母女的手中叠起/玉米金黄了/鲜活的诗句是/这个秋天/越发显得厚重/”,在艺术语言中以“诗——秋”、“行——叠”、“鲜活——厚重”勾画出秋实如诗:劳动的喜悦与丰收的厚实,小女孩稚嫩、鲜活与母亲的慈祥、憨厚。这一方面敞开了劳动者生命的本真存在,如海德格尔分析梵·高《农鞋》所指出的,存在的真理被敞开,在天空与大地的争执中澄明。另一方面,秋实所敞开的不单纯是丰收的玉米,同时也有生命的无限性(母女生命的秋实),生命正有如那串串延伸的玉米、那秋和秋的果实一样充满着一种勃勃生机。生命力的勃发和秋的丰收之实使诗既突破一般生命意象和秋之意象而生成“秋实”的丰富内蕴。它把对生命的无限眷恋、体验、感受和对宇宙、大自然的丰厚馈赠的感恩,都一起带入当下,使宇宙、自然的勃发生机和人的生命力/生命本真存在获得一种诗意的表现和澄明。

《秋实》的两个文本已形成一种意蕴丰富的文本对话性,能够互相应合、照应。摄影文本的意蕴美和文学文本的意蕴美已完全交融一体,形成了一种新的意义境域。从审美接受的角度来看,它为接受者提供了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一如那向外无限地扩张的玉米串一样)可以突破两个文本的意义内涵而形成开放性的意义境域。

5.影像时代过分技术化、复制化的艺术“制作”,容易丧失艺术存在的本真性、创造性。特别是受西方后现代文化、艺术理念的影响,一些艺术文本标榜消解意义、解构美,而仅追求对现实机械的、破碎的复制。摄影文学的出现使平面化的视觉艺术与想象性的语言艺术完美地融合,使图像的具象性与语言的意象性相结合,使长于再现性的摄影艺术与长于表现性的文学艺术相协调,使技术与审美、直观与意蕴有机谐调,从而既体现艺术发展的当代性特征: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传播的快捷化及阅读接受的图像化(所谓读图时代),又具有较高的审美品味、审美意蕴。

可以认为,摄影文学由于其文本内在构成和意义生成的独特性而在当代审美文化和艺术发展中必将具有重要的位置,甚至有可能会带来一场艺术文体的新的革命,甚至会引起影视制作、图像制作、图书出版等的一种深刻的变化。

标签:;  ;  ;  ;  ;  ;  ;  

摄影文学文本的内在构成与意义境界的发生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