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慢性荨麻疹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论文_王国基

王国基

(福建省莆田市皮肤病防治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 目的:对成人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予以探究并分析。方法: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20例健康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均为我院皮肤科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接收,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展开探讨。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证明(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占有率分别为:1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针对慢性荨麻疹病例,实施联合治疗方案,即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结合治疗后,阳性患者的HP转阴,同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联性。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幽门螺杆菌;关系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9-0164-02

慢性荨麻疹属于荨麻疹的一种,约占荨麻疹的三分之二,其病在临床上时轻时重,还有部分患者是全身症状较轻,此外,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1]。因此,为了给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本次实验研究中,对随机选取的20例患者及健康者20例实施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成人慢性荨麻疹和幽门螺杆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还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就此展开实验探讨,现将具体报道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是:随机选取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的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20例健康者,将其设为对照组,均为我院皮肤科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所接收,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有12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3岁<X<58岁,年龄中位数为(45.7±3.5)岁,观察组中男性有13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分布范围是:24岁<X<60岁,年龄中位数为(47.2±3.4)岁,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基本资料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价值。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观察组患者当中,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皮肤检查,并依据皮疹的形态、瘙痒程度及病程进一步诊断(一般病程大于6周),证实符合慢性荨麻疹的相关诊断标准。

1.2.2排除标准

观察组患者中,均排除精神疾病者、重大脏器损害功能者、药物过敏史者的干扰。

1.3 方法

所有慢性荨麻疹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均接受C13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抗过敏治疗,即:地氯雷他定治疗,具体剂量为5mg,1天1次,连续治疗1周后,对查出有HP阳性患者实施抗HP治疗方案,即给予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三联治疗,具体剂量为:克拉霉素250mg,1天2次;枸橼酸铋钾200mg,1天2次,替硝唑500mg,1天2次,以上治疗方案连续治疗7天为1个疗程,直到患者无任何皮肤不适感,即可停药。治疗期间,随机检查患者的血清(HP)变化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记录[2]。

1.4 疗效评价指标

患者接受治疗后,对其临床疗效予以分析研究,当检查和随访了解到患者不再出现瘙痒、皮肤划痕等症状时,表示慢性荨麻疹已经全部治愈,患者恢复正常生活[3]。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实验研究后,对文中对涉及数据均在SPSS 19.0中输入,组间计数数据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不具备任何研究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P阳性率对比分析,具体如下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5.0%,10.0%,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占有率分别为:1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HP阳性率对比分析 [n(%)]

*

3.讨论

医学研究表明:引起慢性荨麻疹的因素诸多,其病以病因复杂、病情持续时间长,且治疗难度大等为特征,医学资料统计:患者当中约占3/4病例找不到明确的病因[4]。然而有可能引起的因素包含:药物、过敏、食物、花粉过敏等,针对这种情况,慢性荨麻疹在临床治疗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只有对患者的病情详细探究后,了解患者是否有Hp感染现象,之后为患者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才能从根本上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和缓解,进而才能对远期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意义[5]。

幽门螺杆菌在医学界属于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大量医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生存于人体胃幽门部位,也是人体一种常见的细菌病原体,而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且得到医学学术界的一致认可,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从C13检测中可以了解到HP是否有感染现象,医学实验研究表明:Hp可产生尿素酶,最终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可以促使患者胃液的pH值不断升高,且能够增加胃酸的分泌量,这样就达到降低胃液中的Ph值,且可以舒张胃黏膜层的血管,最终将改善患者的皮肤血管状况[6]。此外,针对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实施联合方案治疗,即对患者使用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治疗,其中克拉霉素是一种红霉素衍生物,具体功效是:阻碍并抑制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及蛋白产生抑菌;替硝唑对于原虫和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活性作用,其功效是:抑制病原体DNA的合成,并且患者在服药后,能够快速进入细胞内部,减缓病情;枸橼酸铋钾是一种胃粘膜保护剂,能够对幽门螺杆菌中的HP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此外患者在服用该药后在胃酸条件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之后,将其覆盖于溃疡面上,从而达到阻止胃酸、酶对溃疡的侵袭,使得溃疡达到愈合的效果。该药物还具有增加粘蛋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7]。总之,将三种药物联合起来,使得呈阳性的患者抗HP+抗组胺治疗彻底治愈,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联性。结合本次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5.0%,10.0%,组间对比,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占有率分别为:15.0%,10.0%,实验数据之间的差异用χ2检验后,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HP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密切的关联性,通过抗Hp治疗方案的实施能够有效缓解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对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本次实验研究中,将HP感染作为慢性荨麻疹病因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了解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之后,制定对应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意义。总体来说:针对慢性荨麻疹病例,实施联合治疗方案,即克拉霉素、替硝唑、枸橼酸铋钾结合地氯雷他定抗过敏治疗后,患者皮疹消退明显,瘙痒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林大东,谢明新,许道森.南方汉族人群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9):935-937.

[2]任哓丽,苏振兴,刘法业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相关关系的临床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6:342-343.

[3]汪丽俐,杨文林,曹钰芹.慢性荨麻疹259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的检测与评价[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07):697-698.

[4]何丽慧,陈金春,王洁.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2):101-102.

[5]李晓丽,林锐,张江安.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间关系的临床观察[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4): 280 -281.

[6]何丽慧,陈金春,王洁.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荨麻疹及皮肤划痕症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02):101-102.

[7]廖理超,胡白.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实用皮肤病杂志,2011,28(4):27-29.

论文作者:王国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成人慢性荨麻疹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论文_王国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