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阅读复习的误区及解决方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略论文,中考论文,误区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中考阅读试题成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杆时,对阅读复习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而高强度复习没有获得相应的高分并渐渐迷茫着我们的眼睛,困惑着我们的心智,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复习行为,力图解开复习低效的症结,廓清纷乱杂陈的复习通道。根据参加中考命题、阅卷后的智性思考,旁观他人的复习路子,笔者认为影响复习效果的症结就在于我们将阅读复习推进了误区。下面笔者从误区归类、误因诊断及解决方略等方面略陈浅见。
误区一:阅读复习针对性不强
阅读复习针对性不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材料、题目的选择缺乏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自然是结合各地中考的情况而言的。二是难易度把握不准。从一些地区的中考模拟试卷和阅读复习题看,老师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题目的设计上偏难。
误因诊断及解决方略:造成坠入误区的首要原因是老师对本地区考试性质不明确,不能整体把握本地区中考命题者的思路以及试卷特点。
各省市的语文中考性质并不完全一致,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两考合一,即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合二为一;二是单纯升学考试。前者因有毕业考试要求,必须保证考试的合格率,命题时自然要设置部分基本题,同时,为了适应普通高中的招生需要,又必须设计部分提高题。升学考试的试卷是专为高一级学校的分层次招生命制的,甄别、选拔是这类试卷的主要功能,基本题的比例将有所降低。现在大多数省市中考采用的是两考合一的形式,如江苏省所属十三市的中考。有些省市本是两考分离,现在又走向两考合一,如贵阳市从2004年开始,初中毕业生的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分开进行,2009年又变为两考合一。也有些地区仍为两考分离,即采用单纯升学考试的形式,如湖北荆州市2010年中考。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密切关注所在地区采取的是哪种形式的中考。如果是两考合一的形式,就不必盲目提高阅读材料和题目的难度。如果阅读材料过于艰深,学生理解和回答都有困难,只是被老师“拖着”勉强完成阅读复习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在复习中得到进一步提高,连基础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巩固,这就会导致事倍功半的后果,成绩不佳遭人诟病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语文老师要了解本地区试卷的特点,做到阅读材料选择得当,阅读题目对接本地区中考考点。各地试卷都有明显的特点,为确保老师复习有章可循,各省、市的中考试卷相对稳定,在稳定中渐变。我们对比上海、无锡两市近三年文言文阅读试题,能清晰感受到两地试卷的鲜明特色。
2008年至2010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包括两个部分,课内语段和课外语段。课外语段选文短小,一般在100字左右,内容也比较浅显,三年分值均为12分,都是4道题。涉及题型:1.解释加点词语,三年均为两个词语;2.翻译句子,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3.对人物性格特点或是主要内容的概括;4.根据句、段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无锡市从2008年至2010年中考文言文选材均采自课外,长度一般在300字左右,分值为11至12分。无锡市对考生文言阅读理解的能力要求明显高于上海,如两市都有解释加点词语的题型,分值都是4分,但无锡市三年均是解释四个词语,还包括虚词用法和含义的考查,翻译句子为两句。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如果上海市文言文阅读复习完全采用类似无锡市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就会因偏难而不合适;而无锡市的文言文复习如只接触类似上海卷的试题,考生在考场上阅读文言文,解答题目,可能会因不适应难度的突然提高而不知所措。
通过以上两市试卷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各地阅读试题具有自己的特点,复匀中只有了解命题者的思路,把握本地区试题的重点,熟知本地区试题的难度,“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有不少语文老师认为复习中用深奥的阅读材料比浅显的好,阅读题目的设计也是求难、求异、求偏。这样做就有可能偏离本地中考阅读题的命题方向,漠视试题特点,让学生苦不堪言,答题正确率也无法提高。
误区二:过分强调答题技巧,忽视引导学生品悟阅读材料
笔者曾参加江苏无锡市2008年中考阅卷,考生关于一道说明文试题的答案引起了我的思考。题目是这样的:“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试卷提供的答案:“不能。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翼龙;不排除今后还有更小的翼龙发现的可能性。”
部分学生都知道先回答“不能”,然后联系选文分析“迄今为止”在句中的限制作用。但有很多同学回答时都只写一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师要求学生回答说明文语言题目时,都只强调要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句话,于是就出现了只写这句话的现象,以致答非所问,降低了得分率。这就是过分强调技巧,使得学生不能认真读懂文章,读懂题目,联系语境答题。
学生答题中套用术语,硬搬技巧的现象比较普遍。如题干中一出现比喻句,哪怕题目是要求考生理解这个句子的比喻义,他们也会回答“生动形象”。又如论点的概括简单化,不会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用自己的话概述,而只会直接引用标题,或是摘录开头、结尾的句子,简单组合。过分强调技巧,加以机械化的训练,使得学生的阅读浮光掠影,日趋浮躁,切入到文章内部品悟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弱,这样的阅读状态在考场上是不可能胜券在握的。
误因诊断及解决方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夸大了答题技巧在阅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让品悟引领技巧。请看2010年内蒙古赤峰市中考卷说明文语段的第2题:
如果把文章开头一段“动物是不是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改为“动物也会感到忧郁、苦闷和沮丧呢。”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这也是一道说明文语言的揣摩题,学生如果按照老师平时强调的答题技巧,说明文语言揣摩总是扣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这一题就不得分了。因为这一题重点考查的是用问句开头的表达效果。我们再来看2010年湖北黄冈市中考卷第28题的第1小题:
认真阅读下列各句,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里所蕴含的情感。
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
体悟加点词语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种题型不仅在散文阅读中经常出现,说明文、议论文和诗歌中也经常出现。这一类型题目的回答,更多的是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作者情感。同时也是对语文积累的考查,如果了解“骇”表示惊讶、震惊,这一题就非常简单了。此题答案为:震撼。
在阅读复习中如何做到让品悟引领技巧呢?老师讲评试题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细心阅读文本,因为细读精思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在复习中的确需要将以往在教学中出现的阅读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情景交融”等,作一番梳理,并告诉学生在答题中如何使用。但教师绝不能将此类术语作为标签来“指导”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答题。因为阅读中的大部分试题靠这种所谓的“小窍门”是无法解决的,所有答案均须紧扣阅读材料,才能做到准确理解阅读。而要准确理解阅读材料,就必须有语言的积累,还要有较高的语言敏感度和语言审美能力。教师必须通过正确的阅读复习提高学生的答题素养,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言。有了这些,再告诉他们一些术语、一些答题技巧,答题就可保无虞了。
误区三:重文体复习,轻专题复习
遍观各校中考阅读复习,大多是分文体一篇篇做练习卷,然后评讲。语文中考复习资料汇编无非两种形式:按省市汇编;分板块汇编(如分为语言积累与运用、语文实践与探究、阅读、写作等)。采用第二种汇编形式,阅读部分大多细分为: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五个板块。笔者觉得总复习阶段分文体进行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仅有文体训练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行专题复习。
误因诊断及解决方略:不少老师喜欢将各类文体的阅读复习孤立起来,对中考各文体间阅读试题的内在一致性缺少通盘思考。消除这一误区的方略是在顾及文体的同时,运用专项练习。我们来看2010年的一组试题:
第14段中画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河南卷记叙文阅读第3题)
请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浙江台州卷说明文阅读第1题)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辽宁沈阳卷议论文第2题)
从这组试题中,我们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是三类文体都会涉及句、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作用的考查;二是句、段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在三类文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河南卷考查文中的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说明文、议论文中也有过渡段,作用与记叙文相同。浙江台州卷考查的是说明文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引发阅读兴趣是这类开头的共性。辽宁沈阳卷考查的是议论文开头列举事例的作用,对此类题目的回答规律性比较强:提出论题,引出下文的论述,引起读者思考。试想,如果我们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中句、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放在一起比较着训练,如开头引用故事在这三类文体中的作用有何不同?这样以段落在文中作用作为复习内容,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练习,他们的印象就比较深刻,答题时也就便于触类旁通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突破文体界限,以考点为主线的训练,适用于阅读复习的提高阶段。只有在学生先了解各类文体的主要特征,熟悉各类文体的术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后,进行该项训练才能收水到渠成之效。
误区四:阅读复习只用课外材料
各校的阅读复习材料大多以各省市的中考阅读试题汇编为主,很少见老师使用课内的文章作为阅读复习材料。不仅如此,在初三语文老师中还普遍存在着轻视教材的现象,有些老师甚至不教教材中的现代文。
误因诊断及解决方略:有的老师以为中考考的是课外材料,课文教不教无所谓,课内文章不考阅读分析,复习时就没有必要用。消除这一误区,老师必须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阅读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以课内养课外的做法,阅读复习阶段仍然可行。
阅读复习使用课内材料,在阅读复习的起始阶段尤其合适,甚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来看一组复习题。
指出画线处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Ade,我的蟋蚌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3.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以上材料均出自课内,教师用它们来训练使用修辞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的题点,由于熟悉阅读材料,对于解题要略的掌握就快了。与此类似的专项训练,如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辨析、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的分析、词语深层含义与表达效果的区分等等,教师如能认真利用课内材料,让学生快速掌握答题要领,再辅以课外语段进行训练,那么复习的针对性就强,方向明确,方法的迁移难度小,效果就好,这不啻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那种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短视行为,势必助长师生双方的“投机”心理,以致严重干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也不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阅读能力的检测是语文中考卷中的重头戏,也是中考复习的着力点。如何能在复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答题能力,这是大家都在苦苦探索的课题,拙文仅以一孔之见就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