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幸运的是,一起建设是很好的,但是你应该坚持它三明经验及其启示_福建三明论文

福建三明:好在共建,贵在坚持——三明经验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闽西北小城三明市坚持三十年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故事登上了《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引发不少议论。局外人看来,三明市对精神文明的执着追求难能可贵;从事精神文明工作的人感叹,三明人坚持创建三十年着实不易!三明究竟为什么在坚持?三明给我们什么启示?

文明城市创建在顶层设计中获得地位

上世纪80年代起,福建三明因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门前三包”“满意在三明”等活动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曾掀起“全国学三明”的热潮。今天,很多当年的文明城市创建项目仍在三明坚持,获得点赞最多的“三明经验”,莫过于“贵在坚持”。那么,三明为什么会坚持?我们不妨从顶层设计上寻找思路。

随着社会发展,中央部署文明创建的项目因时而变,从当年“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如今“全国文明城市”各个项目,但本质是不变的——围绕服务经济建设中心和社会发展大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促进、两发展。三明的决策者从一开始就悟到了这个“不变”,所以三十年“一届连着一届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做”。这从三明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可见一斑:1985年、1986年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四项建设一起上;1987年、1988年提出一个加强、两个提高、三个创优;1989年、1990年提出三个突破等奋斗目标。

实践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提高,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感不断清晰、不断加强。其中一点是相当鲜明的——文明城市创建始终就没有离开过总体工作布局。通过纳入总体布局,三明的文明创建不但解决人心安定的问题,还承担促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很多职能;借着精神文明这张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能量也被释放出来,地区经济投资、建设环境随之得到改善。

启示一:认清本质一以贯之

由于赋予了更多的城市发展内涵,三明的文明城市创建成了社会要发展就必须坚持的事业,不管哪届领导上任,搞文明创建都成为治市强市的自然选择。正是在这样长期的坚持和实践中,文明创建的内涵得到了丰富,文明创建的摆位得到提高。

不少地方只看到文明创建项目常“变”的表象,而没看到建设文明的本质之“不变”,把文明城市创建理解为一时一旦的达标式全民动员、全城装修,认为不论什么起点,投入人力物力,摘得牌子就是顶点。在这种思路下,精神文明建设在一些地方就成了一阵风、一场运动。三明决策者对中央部署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质的准确理解,不执着于眼前利益的长远眼光,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得以始终成为地方的重点工程。

文明城市创建在利民惠民中赢得支持

据三明市文明办主任刘闽华介绍,“满意在三明”是当地文明创建的品牌,这项始于1987年3月的活动如今已成为三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大主题。其中,“满意”二字是亮点,也回答了文明创建的导向问题。

“满意在三明”活动落脚点由“满意在车间”“满意在班组”“满意在公交”“满意在公园”等点上活动逐步拓展为“满意在机关”“满意在窗口”“满意在社区”“满意在乡镇”等面上活动;活动重点从行业企业转变为党政机关和各类服务窗口;活动内容从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的“三优”建设提升到以人为本,群众满意的软硬环境两手抓、两手硬。

这一系列活动在体现联动共建思想的同时,把创建的结果鲜明地摆在了首位——满意。这是谁的满意?要在公交、公园、机关、窗口、社区、乡镇等层面赢得满意——显然,这是让人民群众满意。让群众满意而不是个别阶层满意,不是为个别荣誉去努力,这样的文明创建就有了纯粹的动机,就脱离了形式主义,就有了真正可做下去的文章。

通过“满意在三明”活动,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路难、购物难、上厕难、住房难、娱乐难等实际问题得以逐步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解决了,就会在精神素养层面上有更高的追求。

启示二:创建为民久久为功

文明城市归根到底要落在人的文明上,靠顶层设计,靠组织推动,更要靠群众实践,靠社会养成。这个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力,需要从小抓起,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浸润,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意识中,融入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也就是说,三五年抓精神文明,创建一阵风,并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文明。三明做法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三十年久久为功,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又是密切联系群众的。

各领域以群众满意为文明创建的标准,自然就听得进群众的意见,看得到群众的需求,受得起群众的监督,愿意为群众少做虚功、多办实事,也就赢得了更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阻力小了,呼声大了,反响好了,这样的文明创建自然越干越顺手,越干越持久。

文明城市创建在联动共建中找到主体

光明日报总结“好在共建”是三明经验亮点之一,其实,这也为我们回答了文明创建“怎样坚持”的一系列问题。

文明城市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之一,创建主体是群众,坚持创建,根本上还是要持续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找到实在的抓手和办法。三明市委及时总结了全国首家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三元区富兴堡街道经验,在市区全面推开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将思想工作、社会治安、公益事业、科学文化、环境建设、经济工作等联合起来做,将市区划分成多个共建片区,以街道居委会为基础,以主要企业和机关为骨干,带动各单位共建联创文明城市。各片区成立共建协调会(或理事会),正副会长由居委会和省、市文明单位的领导干部组成。

通过“六联六建”,三明织成了一张网,既覆盖了社会秩序和人文环境等创建内容,又牵住了街道、社区、企业、机关、行业等创建主体,有对象有抓手,创建工作自然得以持续开展。

启示三:找准抓手盘活效应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搞,是泛泛地面向广大群众发通知、作宣传、搞活动,还是找准社会角色目标各个击破,转化为社会主体的普遍意愿和自觉行动?是在精神素养层面越做越刁钻,还是把文明的领域越做越广,三明显然是后者。“六联六建”以改善社会“软环境”为目标,抓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组织”,联合调动他们共同发力,也就抓住了持续搞创建的支撑点。

文明城市创建在联系实际中取得活力

若说经济发展程度,三明远不如同省的福州、厦门,更不敢与北上广等大城市相比,可其三十年的文明创建历程却堪称经典,这种“反差”值得我们久久思量。“三明经验”教给我们的是做法,更是因地制宜把创建搞下去的智慧。

三明地处闽西腹地,四面环山,交通也不发达,是新中国成立后为战略而设的城市,市民中有很多前往支援建设的“移民”。到上世纪80年代,中央提出搞改革开放,搞“五讲四美”活动时,搞了四五十年工业生产的三明,已是一片“脏乱差”的大工地。这样的三明需要继续抓经济建设,也需要开始抓精神文明,他们选择了一起抓,而且一直抓。怎么抓?“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性为三明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全市上下开展“三明精神三明人”大讨论、“加快三明发展大家谈”“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好点子好建议征集等系列活动,提炼出“开明、清明、文明”六个字的三明精神;组织“三明十大名片”征集,引导市民挖掘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和闽学文化;建立完善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三明”系列活动……随着本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挖掘和认定,广大干部群众爱乡建乡的使命感也增强了。老区文化、企业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革命老区精神、艰苦创业精神,闽商的行业精神,汇聚成为三明市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支柱,指导人们以自觉的姿态投身城市文明建设。

正是这种本土化的价值塑造和文化自觉,让精神文明建设在三明获得了广阔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施展空间,一个个因地制宜搞创建的好做法享誉全国——

针对市民文明素质较低的情况,三明创造性地运用了“教育”和“评议”手段,在全国率先创办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创办文明市民学校,编发文明市民读本;在社区开展“三德”活动,成立了道德评议会、公德巡查组、美德夸奖团等群众自治组织,坚持对好人好事大力宣传和表彰,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劝导。针对本地农村寄宿生、侨乡留守儿童多的未成年人群构成特点,三明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探索出“留守孩教育”“农村家长流动学校”“二代教育工程”“三礼教育”等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根据中央推进志愿服务的精神要求,三明开创了以志愿者协会形式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先河;在全国设区市首创“爱心敲敲门”关爱活动,以“一助一”或“多助一”的方式,为邻里随时“搭把手”。针对农业人口多,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三明市委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乡镇——村庄——农户这样一个逐层推进、城乡并举的创建格局。

启示四:分类指导善建不拔

三明用三十年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山区城市,即使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一样可以从历史文化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一个个创建难题;一样可以在广泛的基层实践中找到对症的社会良方,在“照办”中央决策的同时,形成符合本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创建道路。这背后,离不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务实精神,离不开分类指导、各个击破的扎实作风,也离不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

199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调查组到三明调研,写出《好在共建,贵在坚持——关于福建省三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调查》报告,数月后在《人民日报》摘要刊发。不久,由调查组编辑的《三明之路——三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一书向全国出版发行,从此三明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史上的明珠。三十年后再谈三明经验,我们也许会从南粉北面的沙县小吃中品出兼收并蓄的文化胸襟;也许会从中原人“衣冠南渡”的传说里找到开拓进取的民族风骨;也许会在万里长征的起点上感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也许能从《朱子家训》的字句间领悟“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年智慧……我们相信,这些品格其实并非三明独有,而是中华民族共享的,正像《道德经》所述的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http://wmw.dbw.cn/system/2014/03/11/000820139_03.shtml

标签:;  ;  ;  ;  ;  ;  

福建三明:幸运的是,一起建设是很好的,但是你应该坚持它三明经验及其启示_福建三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