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培训应注意的重点和问题_思维障碍论文

中年级语文教材训练的重点及要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注意论文,重点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包括低、中、高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阶段性,又有继承性、连续性。低年级作为第一阶段,重点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识字的同时,加强词和句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中年级作为第二阶段,在低年级的词句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阅读方面,加强对段的理解;作文方面,重视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连句成段的能力的培养,进行写片断的训练,为高年级篇的训练奠定基础。高年级作为第三阶段,则进一步把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写成篇的作文,作为训练的重点。低、中、高三个阶段密切联系,系统地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训练,构成具有整体性的教材系统。其中,中年级介乎低、高年级之间,既要衔接和发展低年级的语言训练,完成中年级重点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又要为高年级的训练做准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训练阶段。由于各年级训练重点的不同,体现在教材的编排上也有所不同。中年级在编排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变化,因此,在使用中年级教材时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凭借训练重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材,是以读写训练重点为核心,兼顾教材内容上的联系而组成的一组组教材。训练重点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依据。对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以及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训练重点由第五册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各册教材中。为了放缓训练的坡度,便于低、中年级的衔接,五册从理解和运用词语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训练重点:“怎样理解词语”、“用词要准确”、“读懂每一句话”、“把句子写通顺”、“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第五册教材在训练重点的安排上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不在目录上标明,也不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出现,而是采取“渗透”的办法。关于阅读方面的训练重点,渗透在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的具体要求中。如,第一、二组教材着重进行“怎样理解词语”的训练,就在第一、二组“基础训练”的阅读短文的要求中,提示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阅读短文。这样编排,暂不出现“读写例话”,放缓了坡度,降低了难度,在阅读短文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有关的阅读知识,学习一些阅读方法。二是训练重点从词和句开始,降低了起点,注意了和低年级训练的衔接,加强了连续性。前四个训练重点,是对低年级读写训练的总结和复习巩固,后两个训练重点,体现了开始进行段的训练。其中,词语的训练,着重在一、二、三组教材中进行;句子的训练着重在四、五、六组教材中进行;段(自然段)的训练,着重在七、八组教材中进行。

六册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安排了以下几个训练重点:“练习给课文分段”、“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归纳段落大意”、“一要真实、二要具体”。上述训练重点在编排上是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出现的。“读写例话”一般在老师的指导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它读懂,以达到总结读或写的知识和训练自学能力的双重目的。在六册的4个训练重点中,“练习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是侧重于阅读训练的;“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和“一要真实,二要具体”,是侧重于作文训练的。第六册的训练重点,体现了段的训练最重要的内容。

怎样围绕训练重点,进行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呢?

1.以组为单位备课,把训练重点落实到每组教材的教学中去。中年级教材是围绕训练重点按组编排的。每组教材一般以三、四篇课文为例子,共同体现某一训练重点。因此,教师备课应提纲契领,抓住本组的训练重点并考虑如何把训练重点贯穿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去。例如:以“归纳段落大意”为训练重点的一组课文,在备课中可以先钻研每篇课文的内容,抓住理解的重点、难点;然后,了解每篇课文的叙述线索,思考怎样分段、归纳段意;再根据训练重点设计怎样凭借一篇篇课文,在训练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归纳段落大意。不仅把段意归纳得正确,而且逐渐学会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这样以组为单位备课,有助于把训练重点落到实处。

2.注意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使训练环环相扣,扎实有效。训练重点的安排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训练重点之间的联系,并为下一个训练重点的教学做准备。例如:“读懂每一句话”和“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是第五册的两个侧重训练阅读的项目。读懂每一句话是读懂一段话的基础。因此,要扎扎实实进行理解句子的训练。同时,在指导学生理解句子时,要使他们逐渐懂得,并不是每个句子都是相同的,有主次之分;在叙述上,句与句并不是杂乱地堆在一起的,彼此有一定的联系。学生有了“重点句和非重点句”、“句与句有一定联系”的感性认识,就为“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训练做了铺垫。

3.根据课文的组合特点,渗透认识事物的方法的训练。如《翠鸟》、《赵州桥》、《大海的歌》、《雨》这组课文,分别以动物、建筑、社会发展、自然现象等分别反映了周围的事物,课文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依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是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的极好材料。教学中可以在进行“用词要准确”的训练的同时,兼顾观察训练。从每篇课文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到观察的方法,培养认识事物的能力。

二、整体把握每组教材,着重培养自学能力。

义务教育教材较之现行教材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从第六册起的每组教材的编排看,就体现了自学能力的过程。如图所示:

从“导读”到“基础训练”是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这样编排每组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从培养自学能力的角度讲,“课例”是一次次读的实践(包括对写的学习和领悟)。“读写例话”是对体会到的读写知识的归纳小结。“基础训练”是将知识迁移为能力的综合训练。就阅读每篇课文来讲,“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本身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有力措施。讲读课文、阅读课文以及教科书配套的自读课本,为教师逐步放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供凭借。“思考·练习”提示了理解的重点和阅读的大体步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怎样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1.要抓预习。预习是义务教育教材新编入的环节,目的是提示预习的要求和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中年级的预习内容侧重在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和句子上,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运用预习时要注意:①培养思考习惯。现代阅读学观点认为:阅读即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不可想象的。叶老也强调预习的作用,提出让学生“动天君”,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受益无穷。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侧重培养思考习惯。从思考词句到思考内容,从提出不懂的问题到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利用布置预习和检查预习的机会,教给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思考的兴趣和习惯。②注意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利用预习中提示的阅读方法,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通过预习,不仅使学生扫除字词障碍,而且学到一些切实可行的读书方法。③最初预习可安排在课内,使学生初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后,可将预习放到课外。教师要加强预习的指导和检查,使预习切实成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成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和重要组成部分。

2.要重视阅读课文的教学。教材安排了讲读、阅读两种课文类型,并编写了与之配套的自读课本,形成培养自学能力的训练阶梯。其中,阅读课文是半独立阅读性质的课文,是讲读课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它对于培养和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把阅读课上成讲读课,把略读和精读混同起来,把部分的教学时间用来理解课文内容,提问、讲解,只强调理解内容,不注意阅读方法的学习、运用。因此在进行阅读课文的教学时要注意:①首先要明确认识:理解阅读课文内容是手段,培养阅读能力是目的。理解课文内容,宜粗不宜细,教师不要在深挖词句上多下功夫。阅读课更没有识字教学和字词练习的任务。它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学生学会怎样阅读。②要设计不同于讲读课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③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是中年级教材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要在主观上予以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训练,不要以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思考,去完成认识事物的过程。

三、读段,写段,打好读写基本功。

“段”是中年级重点训练的内容。在教材中安排了“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以及“把一段话写清楚”、“怎样写好片断”等训练重点,并循序渐进地编排了与之相应的课文材料和思考、练习内容,构成纵向的由浅入深训练序列。段的训练非常重要。如果训练得法,打好读写基础,就能使篇的训练顺利展开。

阅读段的训练要注意:

1.重视段的训练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段的训练包含了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形式。段的训练的过程就是训练思维的过程。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正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了这种训练的可能。因此,通过段的训练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段的训练中,要认真对待每一步的训练,包括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等。并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点顺势引导思维,帮助学生自己完成思维和认识的过程,切忌只教结果,不教过程的训练方法。同时注意避免训练的程式化,不应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训练的目的和终结,而应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阅读段的手段,达到理解内容、发展语言和训练思维的双重目的。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段的训练。中年级学生的阅读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因此在分析段落时,要以理解内容为基础,强调内容上的逻辑联系,避免脱离具体内容,抽象地进行分层、分段。例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白求恩所讲的一段话逻辑关系比较明显。在分析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这几句话先讲什么,再讲什么,后讲什么。几句话共同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一句句话是怎样连起来的,这样就比较容易了解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层分段,便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也能切实可行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3.把段的训练和理解整篇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而段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全篇的文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段的训练中,教师要立足于对全篇内容的掌握和了解,进行局部的段的分析时,要引导学生把段与篇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避免脱离篇章孤立地分析段落。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段和篇的内容,才能达到段的训练的最佳效果,并为篇的训练打好基础。

关于写段的问题。写段是介于写句和写篇之间的一个作文训练阶段。不讲开头、结尾,也可以不拟文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随意性的特点,目的是降低作文难度,使学生放开胆子作文。在写段上要注意:

1.要有内容。内容的来源一是生活,二是阅读。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这样,从生活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通过阅读提高认识,丰富语言,积累作文材料。

2.要真实。要求学生写熟悉的生活,写真情实感。不要脱离实际任意拔高,反对假大空。鼓励学生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出孩子的稚拙,避免成人腔。

3.要写具体,写通顺。写具体就是内容不空泛,生动有趣。写通顺就是按一定顺序写,文通字顺。

4.语言要平白质朴。要用儿童语言去写,避免文学化的倾向。语言规范,避免方言俚语。

5.要注意读写结合。在讲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学习作者的语言,学生作文时,就会以讲读课文为范例,心摹手追,体会语感。同时在写法上学习借鉴,下笔成文。这样既符合儿童摹仿的需要,又避免套作,给学生以发挥、想象、创造的余地。

四、通过“思考·练习”和“基础训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发展思维。

“思考·练习”和“基础训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要注意:

1.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思考·练习”和“基础训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来学习语言,训练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2.重视发展思维。课后思考题和“基础训练”中的一些内容(如词语的逻辑归类,调整句序,段序等)不仅可以训练语言,还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思维训练往往通过思考题所提示的思路来进行,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训练逻辑思维,通过想象、发散、变通等思维形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小摄影师》一课中“你认为小男孩还会再来吗?”是创造想象的练习;《柯里亚的木匣》一课中“柯里亚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就挖出了匣子?”是打破思维定势的练习;“古诗《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是逻辑推理的练习。总之,利用思考题和“基础训练”的内容训练思维,是教学目的之一。

标签:;  ;  ;  ;  ;  

中学语文教材培训应注意的重点和问题_思维障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