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论文_毛超杰

东莞市水利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水库工程施工建设中,水土流失危害较大,对其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十分必要,其中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是重点。文章结合某弃渣场实例,对其边坡、挡渣墙稳定计算分析,并介绍了该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为其他弃渣场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也急剧上升,而弃渣场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也越来越多。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的影响,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环境的健康。如何做好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工作,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工程概况及渣场边坡、挡墙稳定计算分析

1.1 工程概况

该弃渣场弃渣为坝体基础清理的粉土和坝体开挖产生的石渣混合物。弃渣场占地面积30hm2,最大堆高30m,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距居民点较远,设计弃渣量170.89万m3,下游约70m处为某水库拟建的防汛上坝路。场内地形起伏较大,最大坡度约为14°,局部冲沟发育,地面高程660~700m。土壤表层以风积粉砂、粉土为主,级配差,厚4~5m,局部可达20m;下部为河流沉积形成的细砂及中砂层,厚8~10m,为较好的天然地基,且无软弱下卧层,地基稳定性较好;底部为早元古代花岗片麻岩,呈强-弱风化状。场内地下水位埋深较大。

1.2 弃渣场抗滑稳定计算

为确保弃渣场的安全,必须进行抗滑稳定计算,采用简化毕肖普法,分正常运用工况和非常运用工况两种情况。为保证弃渣稳定,弃渣采用分级堆置方案,初始台阶高10.0m,各分级台阶边坡比为1:2,台阶面宽度为10m。本工程弃渣由石渣和粉土组成,通过计算,弃渣场抗滑稳定系数正常工况、非常工况下分别是1.305、1.214,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575—2012)规定,渣体稳定。

1.3 挡渣墙稳定计算

挡渣墙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与否,必须对其进行精确的计算。根据初拟断面,进行挡渣墙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及地基应力计算。通过计算,挡渣墙初拟断面设计满足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及地基基底应力比的规范要求。弃渣场挡渣墙稳定计算结果见表1。

2 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2.1 挡渣墙设计

在弃渣场下游渣脚修建重力式挡渣墙,挡渣墙按4级建筑物设计,墙身及基础为M7.5浆砌块石。初步设计挡墙基础埋深1.8m,墙身净高4.5m、顶宽0.5m,背坡比1:0.5,面坡铅直,墙趾长0.5m、高0.5m,墙踵长0.8m、宽0.5m。为防止冻胀影响,在挡渣墙底部铺砂砾垫层0.30m,并每隔10m设置1条宽2cm厚沥青木板伸缩缝。为排泄渣体积水,在浆砌石挡渣墙上布设2排排水孔解决排水出路,排水孔呈梅花形布置,水平孔距2.0m,垂直孔距1.0m,下排孔口距地面0.5m。排水孔采用PVC管材,管材内径10cm,排水管向外呈5%坡度。

2.2 截水沟设计

为防止两侧山坡坡面径流对渣体的冲刷,提高渣体的稳定性,在渣体周边及渣场顶面设置截水沟。根据截水沟汇流区域及地形情况,周边截水沟由西侧平缓段(ab段)、西侧陡坡段(bc段)、东侧平缓段(ae段)、东侧陡坡段(ed段)、出口段(cd段)组成,渣场顶面截水沟(be段)沿渣顶坡顶线内侧3.0m横向布设。根据弃渣场位置、地形、土壤、植被及设计降雨强度和设计流速等因素,弃渣场截水沟为开敞式梯形浆砌石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截水沟按30年一遇24h降雨强度计算。经计算,周边截水沟西侧平缓段(ab段)洪峰流量为10.39m3/s,东侧平缓段(ae段)洪峰流量为4.39m3/s,出口段(cd段)洪峰流量为12.81m3/s,西侧陡坡段(bc段)为ab段及be段叠加流量,为11.56m3/s,东侧陡坡段(ed段)为ae段及be段叠加流量,为5.56m3/s,渣顶横向截水沟(be段)洪峰流量为1.17m3/s。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L575—2012)及《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有关规定,截水沟设计流速应满足淤积流速和冲刷流速的要求。浆砌石截水沟设计流速为0.4~5.0m/s,钢筋混凝土截水沟设计流速为0.4~8.0m/s。通过水力计算,弃渣场截水沟断面设计见表2。

根据各段截水沟洪峰流量、设计流速,浆砌石截水沟沟底及沟壁厚0.3m,采用梯形断面,边坡比1:1,沟底及两侧设砂砾垫层0.15m,内壁M7.5水泥砂浆抹面0.02m,截水沟每隔5m设一道宽2cm的沥青木板伸缩缝。混凝土截水沟沟底厚0.2m,沟壁厚0.15m,采用梯形断面,边坡比1:1,沟底及沟壁铺设C10混凝土垫层0.10m;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变形损坏,沿截水沟断面方向设φ8钢筋,间距0.15m,垂直于断面方向采用φ6钢筋,间距0.3m;沿截水沟每隔10m设宽2cm的沥青木板伸缩缝。

2.3 土地整治设计

弃渣场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为避免地表水土流失,恢复弃渣场植被,在弃渣堆放前先进行表土剥离,剥离表土深度0.3m,剥离表土区域为渣体占压区域。待弃渣结束后,将剥离表土全部回覆至弃渣表面。

2.4 草方格沙障设计

弃渣场区域属于风沙区,渣面表土回覆后,地表松散裸露,植物措施短期内不能发挥防风固沙作用。为防止裸露地表的风蚀,弃渣场顶面需要采取草方格沙障措施。沙障采取矮立式,草方格间距3.0m,与主风向垂直。沙障材料选用稻草,长度不小于60cm,将稻草按设计长度切好后,沿设计沙障条带线均匀放置,用铁锹在稻草中部插压,埋入地表0.1m左右,两端翘起,高出地面约0.2m,用手扶正,基部培土。

2.5 渣场植被恢复措施设计

弃渣场表土回覆后,在渣场表面栽植灌木及撒播草籽绿化,对弃渣场征地范围内的未堆渣区域进行撒播草籽绿化。灌木树种选择小叶锦鸡儿,株行距为1.0m×1.0m,草种选择沙蒿。

2.6 剥离表土临时拦挡设计

剥离表土采用台体形式堆放,堆放到设计标高,设计坡比1:1,堆土场四周采用人工捡集弃渣中的块石进行围堰防护,起到挡护和稳定坡脚的作用。围堰底宽2.5m,高度1.0m,边坡1:0.5。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减少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危害,避免水土大量流失,必须要做好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要结合弃渣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工程的整体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合理设计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提高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该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减少了工程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供类似设计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拦沟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J].赵鸿,寇晓梅,李红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4(05)

[2]大型线型防洪治理工程弃渣安置及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研究——以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为例[J].高岩.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5(08)

论文作者:毛超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30

标签:;  ;  ;  ;  ;  ;  ;  ;  

水库型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论文_毛超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