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激励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好的工作绩效。现代管理学表明: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工作能力和激励水平,当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一定时,其工作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激励水平的高低。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对职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职工的能力可发挥20%至30%,而受到充分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至90%,相当于激励前的3至4倍。激励作用如此之大,作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在其实践中充分运用激励艺术。那么,如何更好地运用激励艺术呢?我认为,主要是把握好激励的时机,选择好激励的方式。
一、思想政治工作中激励的时机
在军事活动中,能否抓住战斗的“时机”,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在经济活动中,能否抓住经营的“时机”,则是企业在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活动中,是否也存在着“时机”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激励人的“时机”主要表现于四种情况。
第一,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客观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并制约着人的积极性。当人们由一个环境转换到另一种环境时会有一种较强烈的新鲜感。加上人们内心潜伏着的“自尊心”的催化作用,使刚进入新的环境的人总是暗自提醒自己:“要干好一点,给领导和群众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一个高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总是善于利用人们进入新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美好的心愿,艺术地恰如其分地向他们灌输新环境的价值观、团体精神和工作章程等,借以巩固他们的工作热情,为本单位、本部门的既定目标而奋斗。“南京路上好八连”和“雷锋班”对新入伍战士进行连队光荣史教育,就是利用环境转换时机进行思想激励的典型范例。
第二,对过错有悔悟之意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圣贤唯以改过为能,不以无过为贵。”只要不是自甘落后,一意孤行,人有了过错以后,在外界某些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主观思想的矛盾运动,往往会表现出某种悔悟之意。这种“悔悟”那怕是一丁点儿,都是知过改过的开端,是重新觉醒的希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激励的“良机”。
第三,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某种满足时。人在物质或精神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心理学表明,人的情绪指数与需要满足值成正比。当然,人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一旦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另一种需求就出现。从个人需要的差异性上看:每个人需要的层次和内容都不尽相同,有的渴求学得一技之长,有的希望得到升迁,有的则期望获得更多的奖金和收入。无论哪种需要,一般来说,一旦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人们就会产生悦感,充满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热情。
第四,处于某种困境时。人们一旦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心理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犹如落入陷井的人一样,萌生一种获得理解和帮助的强烈愿望,即使是意志坚毅的人,也在所难免。这时,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够及时表现出一种关切、热情和理解的态度,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排忧解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一个政工干部,平时应关心人,在人们处于困境时更应关怀备至,尽心尽力,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使受助者由失望转生希望,由感动转发激情,由对工作和生活的厌倦,转为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激励的方式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施行激励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情感激励。人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只有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才能充分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感情关系虽是无形的,但与有形的物质关系相比,能产生更为深刻,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尊重工作对象的感情,与他们热情相处,诚恳相待;要关心他们政治上的进步,工作中的困难,生活中的疾苦;要急其之所急,想其之所想,帮其之所需。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与工作对象沟通思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通过情感激励的方式,唤起工作对象的热情,使其振奋精神,产生巨大的积极性和昂奋的力量。
第二,典型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榜样的思想品质、行为举动、功勋业绩,成为大部份人理想的目标,追求的偶像。人们耳闻目睹榜样感人的事迹,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得到感染、鼓舞、启迪和鞭策,激励起人们模仿和追赶的愿望。这样,外在的榜样就转化为催人上进的内在激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本单位选择榜样,应选择思想进步、品德高尚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人。榜样是群众公认的,应具有权威性,能使大家产生敬仰的心情。因此,运用榜样激励时应该注意:要实事求是地宣传榜样的先进事迹,不能凭空拔高,以免引起群众的反感;要引导群众正确对待榜样,一分为二地看待榜样,学其所长,防止机械地学习或形式主义地模仿;要对榜样既学习,又帮助,使其不断地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三,目标激励。设计适当的目标,能够激发人的进取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们知道,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刺激,能对人们起激励作用。此外,目标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行为“诱因”,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外在物。目标的价值越大,社会意义越大,就越能激励人心。经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越大,人们就越有奔头,目标的激励作用也就越强。一般来说,目标的设置应注意:目标要切合实际,既不要设置过高,使常人难以达到,又不要设置过低,使大家垂手可得;目标要与工作对象的需要、动机密切联系,使目标能激励、鼓舞其士气,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目标要依靠群众确定,使群众认识目标,提高责任感,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第四,领导行为激励。领导者以身作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也能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领导者优良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能感染群众,教育群众;而领导者搞不正之风,就会使群众不信服,甚至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领导者的行为激励主要表现于水平激励、作风激励和赏识激励。就水平激励而言,高水平的领导者,能产生强大的非权力性的影响力,使群众众望所归,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就作风激励而言,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大多来自领导者的作风。领导者一心为公,为人表率,就能有效地影响群众,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领导者讲民主,尊重同志,相信和依靠群众,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就能得到群众的信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赏识激励而言,人们都有归属心理,希望得到组织特别是领导的肯定和赏识。当一个人做出成绩时,总是想得到领导恰当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领导者要对部下的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对于部下的过失给予帮助,以扬其所长,补其所短。这将就会产生巨大的鼓励作用。
综上所述,把握好激励的时机,选择好激励的方式,就能得心应手地运用激励艺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搞好各项工作,使社会主义事业日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