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及评价策略论文_呼卧宁

浅析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及评价策略论文_呼卧宁

大同市御河中水调蓄工程管理处 山西省大同市 037000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时代,国家对民生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中水利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民生项目。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传统方式是通过对水流控制来实现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同时实现人们对于供水、防洪和水力发电的需求。但是对水流的控制,多是改变了河道生态系统,或者将水流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当水流脱离了原来的生态系统,其自我净化能力就大大的降低,即整体的生态系统循环则会减弱,使得整体生态系统失衡。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大量增长,造成水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工业发展还会带来一定的水污染,这也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荒漠化,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的重大环境问题。

关键词: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评价策略

引言

近年来,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原本的水利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排水泄洪需求,有部分地区由于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对部分监管不到位,使得部分河道的污染变得十分严重,造成大量河道出现严重的堵塞现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河道治理工程变得迫在眉睫。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不仅仅可以为居民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河道的疏通、水质的有效改善将会给城市各个方面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城市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河道治理工程具体措施

1.1实施河道疏浚,提高河道防洪标准

河道疏浚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最大的技术要点就在于对于疏浚的测量工程,在河道疏浚工程测量施工中就包含了对于施工控制系统的建立、疏浚河道中心线的确定、在施工过程中水上和水下的地形判断和断面测量工程计算。在测量的过程中,首先是要测量现有的河床断面并与设计后的河床断面进行比较,然后确定开挖量进行开挖,最后再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工作分摊和安排。对于河道的水深测量是河道复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量的情况,在实际进行河道疏浚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水位进行匹配,为了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发生错误我们应该在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同时使用一种测量的办法。

在河道疏浚工程完成之后,一定要对于工程进行严格的验收,要按照现行的标准进行工程验收,并且对淤泥进行处理,在河道属于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的淤泥。这些淤泥一直都是河道疏浚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堆积淤泥不但会占用很大的土地,同时也将大大的提高河道疏浚的工作成本,因此我们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进行合适的处理,不但可以让废物利用还可以减少疏浚工程的成本。比如说,这些河道疏浚留下的淤泥可以用来铺路,又可以制作成燃烧材料又或者是可以将淤用于发电和发热的工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将河道疏浚工作完成好还可以将废物利用获得更大的收益。

1.2河道生态护岸

在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这也对河道河岸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无法有效的发挥河岸的实际功能。特别是部分房屋及厂房建设在河岸边,严重威胁着堤防的安全。同时河道堤防规划建设缺乏统一性,城市效外河道通常都没有达到规定的建设标准。基于这种问题的存在,在当前河道治理中要重视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具体可以针对河道中水位变化及河道的类型,通过栽种适宜的水生植物,还要尽量减少人为对河道的影响,基于生态理念来治理河道,确保生态护岸建设的长期性。还要进行河岸生态驳岸建设,而且在河岸建设时,要保证河岸植物类型的多样性,全面提高植物成活率,在岸坡上通过设置孔质构造,或是采取固体植物护坡技术,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河岸具有较强的生态性。

1.3改善河道水生态环境建议

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河道两岸的陆域植物群落不仅具有缓冲带作用,同时还是城市的主要景观之一,对于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小气候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为生物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因此在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对植物群落建设给予充分的重视。具体要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与周边情况相一致的植物类型,科学配置物种,优先选择本地植物,并尽可能的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空间配置来合理搭配和处理植物,有效的提高植物的整体成活率和植物群落的拦截净化功能,打造美丽的河道景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生植物选择时需要根据植物生态习性,并结合河道的深度、水质、流速和风浪等情况来进行种植设计,尽量保证河岸两侧种植的植物群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河道水质的自净能力,同时也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也十分有利。

2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

2.1社会效益

2.1.1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

河道治理工程按照“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质量措施,以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

2.1.2优化综合运输体系

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使船舶通行更为高效、经济、便捷,有利于水运与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满足快速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区域运输结构,有助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1.3推进滨江生态旅游开发

河道治理工程打通了水上大通道,更好地连接了沿线区域,打破地域、空间、体制障碍,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互动,实现以航运促旅游、以旅游带发展的目标。

2.2防洪带来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极端天气情况不断增多,使得洪水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洪水灾害的发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河道开展有效的治理工程将可以有效发挥河道的防洪功能,可以有效规避洪水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制定高标准的防洪建设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未来的洪水灾害带来的损失。虽然在治理治理洪水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从长远来看,防洪能力的提高将使得未来数十年的洪灾损失显著减少,河岸也将可以纳入城市开发建设中去,减少土地闲置,最终使得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升。

3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评价策略

3.1遵循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科学评价方法

在进行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时候,需要遵循相关的评价标准去进行评价,现阶段主要的评价依据为1994年颁布的《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在进行经济效益评级时,先主要采取的办法为利用前期的治理工程的总投入与未来预估减少的经济损失与河道治理后的产出值进行比较。并且,后期的收益往往是预估的,受到河道治理情况以及未来不可预估的突发情况所影响。

3.2规定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合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评价中决定评价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合理的评价指标包括多个方面,其中包括:价格、经济年限以及折现率等。其中,价格是最直接反应工程经济效益的数据,无论是前期的治理费用或者是经济损失和后期的效益都将直接的反映在价格数据中。通常一个工程都会有其设计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通常为三十至五十年,而确定的工程安全使用年限将成为评价经济效益的基础。而折现率体现的则是这一河道治理工程无法明确体现在经济数据中的部分效益,其反应一般为社会公共效益,国家相关规定有7%与12%两种供其选择。

结语

河道治理工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在航运、岸线、灌溉以及防洪等多方面所带来的效益,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社会公共效益。因此,对河道治理工程为本地区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及采取合理方法进行评价是必要的,对进一步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所带来的各种效益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造胜.论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1):39-42.

[2]杨东亚.河道治理工程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J].科技经济市场,2016(12).

论文作者:呼卧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  ;  ;  ;  ;  ;  ;  ;  

浅析河道治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及评价策略论文_呼卧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