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行为及其管理机制_社会管理论文

论编辑行为及其管理机制_社会管理论文

论编辑行为及其管理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机制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我国的出版事业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作为出版行业主体的编辑人员,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都在发生着变化。研究这些变化,找出它的规律,并从理论上加以说明,用以指导编辑行为及其管理实践,是出版科研工作中的一件紧迫的事情。本文试图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行为特征,编辑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编辑的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行为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行为与行为产生的内部因素及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运用行为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编辑行为,是出版理论研究的一个新尝试,它将孕育一门新的学科——编辑行为学。这对于加强出版理论建设,丰富和完善出版理论体系,加快出版行业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出版工作从总量增长型向优质高效型阶段转移的要求,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编辑的角色定位与行为特征

我们通常所说的“编辑”这两个字,一般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指对稿件进行审读、整理、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另一个是指从事上述工作的人。无论对编辑的涵义作什么样的界定,都离不开二个基本要素:编辑行为及行为的主体——人。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编辑乃是一种社会角色,是由于社会分工而接受社会委派,在必要的社会位置上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的人物。这个人物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通过他的角色行为——编辑工作表现出来的。

我们的社会好比一个大舞台,需要不同的人物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由于每种角色所在的社会位置不同,他所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也就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

那么,应当如何对编辑行为进行角色定位呢?

用行为学的语言来说,编辑行为是指编辑人员根据社会和读者的需求,通过策划、组稿、审读、编选、加工、整理、定稿、发排、校对、付印等一系列创造性劳动,将稿件转化为出版物(一种用于传播并具有外在的精神文化价值的社会商品)的社会行为。

稿件是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是一种具有内在文化价值的精神产品。虽然我国最近曾经出现过拍卖稿件的活动,但是,无论如何,稿件在未经过编辑认可并对它进行加工处理之前,毕竟只是一种半成品,并不具备传播功能,它的内在文化价值也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只有经过编辑的加工处理,稿件这种处于半成品状态的精神产品,才有可能被复制成大量的出版物,进入流通领域广泛传播,实现它的内在价值。

实际上,编辑行为决不仅仅局限于对现成的稿件进行加工处理。在现代编辑活动中,编辑人员除了准确评价,适当挑选作者原稿或资料,并加工整理使之符合传播目的和复制要求外,还要根据时代和读者的需求,对出版物的生产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编辑构思,去组织、推动、影响作者的著作活动,去适应、引导、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因此,编辑行为不仅具有选择性和加工性的特点,而且具有规划、设计、组织精神生产等社会功能,对于提取、传递、贮存社会信息,鉴别、完善作品,发现、培养作者,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掌握大众传播的方向,积累文化成果,都有重要的作用。

编辑行为既然是编辑人员履行自己的职务时的实际表现,它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行为的自身特征,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编辑行为不是一种自发的个体行为,而是一种被诱发的社会行为

人的行为按引发行为的动因划分,可以分为自发性行为和诱发性(他发性)行为;按行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程度划分,可以分为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互相包容,也可以互相转化。一般说来,职业行为是一种被诱发的社会行为,但是,如果一个人有很强的事业心,他的职业行为就包容有自发的个体行为。

在我国,编辑行为作为一种职业行为,它是以社会进步的需要,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切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归宿。编辑行为的这种社会规定性,不是哪一个人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要求,是编辑行为赖以存在的宏观社会基础。

(二)编辑行为有它自己特殊的角色伴侣

角色伴侣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人们通常把某一社会角色体系里的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角色称为角色伴侣。如:夫与妻、上级与下级、教师与学生、营业员与顾客等等。

编辑行为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伴侣,一个是作者,一个是读者。这是编辑行为产生的微观社会基础。编辑人员必须拥有自己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才可能有广阔的社会活动舞台。编辑行为在作者的著作行为与读者的阅读行为之间,起着积极的中介作用。一方面,他要反映读者的需求,调节作者的著作活动;另一方面他又推出作者的著作成果。维护作者的合法著作权益,引导读者的阅读趋向。编辑人员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这种角色伴侣关系以及他在这种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是编辑行为区别于其他职业行为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三)编辑行为是整个出版工作的首要环节

如果把出版工作当作一种团体行为来考察,那么,出版行为实际上包含编辑行为、印刷行为、发行行为、管理行为四个环节。编辑行为是出版物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它的任务是设计出版物的蓝图,组织原材料,并将它们加工成符合出版意图的复制样本。印刷行为是按照编辑行为的要求,通过物质生产手段,把复制样本转化为精神内容与物质外壳的结合体。发行行为是将出版物投入流通渠道,使它的精神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管理行为是通过编务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对整个出版行为起着保证、引导、监督、调控的作用。在这四个环节当中,编辑行为对出版物的政治方向、思想品位、文化价值、整体质量乃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负有最直接、最重大的责任,这是其他各个环节所不能替代的。这个特征说明了编辑行为在出版行业中的地位及与其他环节的相互关系,是对编辑行为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

(四)编辑行为受编辑人员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

这些素质状况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政策水平、学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每一个编辑,在其编辑实务的具体操作中,总要考虑应该编什么书,不应该编什么书,怎样确定选题,怎样向作者表达自己的编辑构想,怎样评价作者的稿件,如何加工处理稿件,如何使出版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质量完美地结合起来,如何实现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等。然而,为什么有的出版物会品质皆优,有的却平平庸庸,有的质量低下,错漏百出,有的错误严重,低级庸俗?为什么有的编辑能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有的编辑会捅漏子、出差错、砸招牌?为什么不同的编辑编出来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技术风格?这一切,都与编辑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而这些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完善,正是每一位编辑人员进行自我修养,优化编辑行为所必需的。这也是编辑的社会管理和自我管理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编辑的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编辑的角色定位表明,编辑行为的性质是精神生产与精神传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服从于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服从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大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生产与精神传播行为,都不能超越该国该地区法律法规的容许度,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干预和制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一切工作必须承担的最高社会责任,编辑工作也不例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这是编辑工作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编辑工作是国家和人民赋于编辑人员的一种权利,根据这种权利,编辑人员可以依法行使一定的权力,享受相应的利益,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巩固和发展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每个编辑人员应尽的社会义务。

编辑工作的社会责任,落实到编辑行为操作上,就形成编辑的岗位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

(一)调查研究,了解出版文化信息;(二)根据本社的出版规划,制订选题计划;(三)按照选题计划组织著译,选择来稿,(四)审读稿件,决定采用、退修或退稿;(五)加工整理稿件,进行必要的订正、删节和润色;(六)提出装帧设计要求;(七)在齐、清、定的基础上发稿发排;(八)审阅校样清样,批准付印;(九)审查样书,批准发行;(十)组织宣传评价工作,了解读者反应,根据出版物的供求状况,提出重印或修订再版。

编辑工作的社会责任,反映在编辑行为的结果上,就是出版物的质量和效益。其要求概括起来不外乎四个字:优质高效。

优质,是指出版物思想内容好,有一定的学术、科技、艺术等研究、使用价值或文化积累价值;编校无严重错误,差错率在四万分之一以内;装帧设计格调健康,构图合理,版式规范统一;印刷装订质量也必须符合新闻出版署的有关规定。

高效,是要求出版物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能只看到出版物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而首先要考虑它的精神文化价值,看它对社会是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

为了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编辑行为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规范:

(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编辑工作

编辑行为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掌握正确的出版方向。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切按国家计划行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一般比较容易把握,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行为要面对文化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如果脱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就容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偏离“两为”方向,走上唯利是图的邪路。为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每个编辑人员的必修课。

(二)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掌握政策的水平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党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改革原则和各项政策要求,要经常学习,牢牢掌握。此外,还特别要注意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不能添乱。凡是可能有悖于大政方针、干扰经济建设、损害领袖形象、破坏民族团结、违背宗教政策、影响社会稳定、暴露国家机密、引发外交麻烦的书稿、文章、作品,一定要慎重鉴别,严格把关,不允许出政治偏差,更不允许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和噱头,去策划、组织这类稿件。

(三)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职业道德是体现在人们工作中的一种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行为规范。

一个合格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热爱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和编辑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多编对社会、对人民、对历史有贡献、有价值的好读物,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对不能见利忘义,搞钱权交易,买卖书号,或者打“擦边球”,去迎合少数人的消极、落后、腐朽的精神需求,出版那些低级庸俗、荒诞离奇、封建迷信、色情淫秽,有害读者身心健康的精神垃圾。

严谨细致,是编辑人员必不可少的工作作风。编辑工作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精神劳动和文字处理工作,编辑人员面对的作品,少则几百几千字,多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草率。“无错不成书”不应当成为编辑人员推御责任的遁词,否则,他就没有资格担当“责任编辑”,而应当叫做“不负责任编辑”。

(四)要严格遵守编辑工作程序

1.切实执行选题申报和论证制度;

2.签好约稿合同和出版合同;

3.坚持稿件“三审”制度,认真撰写审读意见;

4.严格按照“齐、清、定”的要求发稿发排;

5.认真执行校样的“三校”及签名规定;

6.仔细审查样书,不合格品不能批准发行;

7.做好书稿的归档和管理工作。

三、编辑的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

对编辑行为的研究,目的在于对编辑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出版业也要从过去的计划生产,计划管理向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经营体制转变。出版管理的指导思想和管理手段,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社会管理的对象是社会行为,从管理现象及其范围来划分,有国家管理(宏观管理),组织管理(中观管理)和个体行为管理(微观管理)。本文所讲的社会管理,是指出版组织管理。出版组织管理从职能上划分,有编务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前面已有论述,不再作展开,这里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把市场作用、宏观调控、行为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激励是一种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潜能,引导行为达到预定目标的刺激性机制。约束是为了防止行为的盲目性,调校行为以达到预期目标的规范性机制。两者相辅相成,都是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

激励包括精神性激励和物质性激励。精神性激励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物质性激励主要是满足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办公设施、业务开支、住房、工资、奖金、福利等等。

激励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编辑工作的特点是责任性强、流动性大(每年外出调查和组稿约占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以分散独立工作为主、工作周期较长,出版社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后,是经济承包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编辑人员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版单位的整体利益,因此,要特别注意激励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说来,有下面一些:(一)要有明确适当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责、权、利。(二)要充分信任,提供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使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工资、奖金与工作效绩挂勾,切实体现知识含量越高,工作价值越大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四)有学习提高和公平竞争的机会。(五)有与上级沟通,得到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机会。(六)奖罚要兑现,方式要得当。(七)合理的福利待遇和正当的要求及时得到解决。

激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还不能规范人的行为,必须辅以适当的约束手段。约束不是消极的制止,而是积极的引导和调校。对编辑行为的组织约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行教育、培训提高与聘用、考核相结合的人事管理机制

编辑工作的社会责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全面的、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一般需要有大学本科以上各类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再经过比较系统的编辑岗位培训和编辑工作实践的锻炼。即使如此,随着出版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需要不断的提高,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由于编辑工作分散独立、周期长的特点,单靠他们自学,是很难保证学习成效的。这就需要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训,而且和考核、聘用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任职资格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种良性的约束机制,从制度上来保证编辑人员素质的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加强出版立法、普法、执法三管齐下的法律管理机制

出版立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出版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要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制订完备的出版法规和相应的出版政策,使出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出版从业人员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是出版行业的一项基本建设。法制的完善,最根本的还是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和自律性的增强,这和卫生事业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道理是一样的。目前我国的出版管理制度,主要不是预防制,而是部分预防制与追惩制相结合,担负出版管理任务的,主要是行政机关而不是司法机关,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而不是司法手段,还要通过深化改革,把行政处理和司法处理区分开来,以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减少主观随意性和畸重畸轻的偏向。

(三)建立和健全出版物质量保证体系

1.把事后性的成品质量抽检为主转化为“全员质量管理”,把质量事故消灭在每一道工序,特别是要把好选题论证、审读加工、校对这三道关口。

2.在质量保证体系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对人的教育、培训是质量保证的关键。

3.实行书号总量控制,变“广种薄收”为“精耕细作”。

4.加快技术进步,建立电脑管理和质量跟踪系统。

5.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质量奖惩责任制。

在编辑行为的管理中,社会管理是外因,自我管理是内因,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自我管理是编辑行为研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自我管理是编辑人员在自我认知和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能动的自我调节行为。自我管理是需要一点觉悟的,这就是主人翁精神、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如果没有这点觉悟,那只能是一种被雇用的“工具”,不可能有什么主动性和创造力,同牲畜和机器没有什么区别。当然,人的觉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获得的,这种教育是有组织的终身的社会教育,它的作用是促进人的觉悟不断提高从而能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被社会所接纳。

(一)角色的适应

角色的适应就是编辑人员如何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不仅是初上岗位的新手所需要,即使是工作时间较长的老同志,也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角色的适应首先是心理上的适应。现代编辑工作决不是“剪刀加浆糊”这么简单。编辑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播种者,是发现和联系作者,理解和引导读者的社会活动家,是文字工作的工艺师。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他独挡一面,拿得起,放得下。他一头挑着社会效益,一头挑着经济效益,既要独立思考,又要接受社会监督。对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把这个担子挑起来的。其次是情感上的适应。熟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一件工作,是当作一种强加的任务来完成,还是作为一种兴趣去追求,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此,培养对编辑工作的兴趣,寻找最佳的工作兴奋点,是做好编辑工作的最佳途径。再次是素质和能力的适应。编辑人员应当能够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有精明的组稿能力,善于判断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化价值,擅长编辑加工和校对技巧,具备不厌其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精神,还要注意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素质和能力,只有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自觉去适应,去锻炼,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最后是观念上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要求编辑人员从公务型角色向经营型角色转变,要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树立市场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开拓创新观念,以增强出版物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目标的进取

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是人的能动性、进取心、创造力的表现。“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要所追求的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就不能说成是个人主义,而应当提倡,应当鼓励。一个编辑人员,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感,如果他编出来的出版物得到社会的好评,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获得某种奖励和荣誉,他就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就是贡献进取。此外,还要有成才进取,即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去争取专业职务的评聘和晋升。当然,任何目标的进取,都应当建立在诚实劳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沽名钓誉,是可耻的,也是不允许的。从根本上讲,追求出版物的优质高效,应该是我们每个编辑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

(三)严格的自律

编辑是做宣传舆论工作的,自爱自律,是编辑人员应当时时切记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法制自律。编辑人员要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特别是出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鉴别能力,懂得依法办事,避免因“法盲”或法制观念的淡薄而导致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其次是道德自律。出版工作以编辑人员的道德素质要求很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当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去开拓选题、组织稿件,用什么样的思想品位的读物去影响读者,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下去创造效益,这对编辑人员是个很大的考验。一个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编辑,绝不能满足于不违法,还要恪守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不能搞精神污染,见钱眼开,见利忘义。道德不自律,发展下去必然是法制不自律,这是许多犯罪行为的一条规律。所以,道德自律与法制自律一样,切不可掉以轻心。再次是风纪自律。风纪就是作风和纪律。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一个行业、一个团体、一个公民,总要养成良好的风气和纪律,这不仅事关自己的工作成败,而且对个人的日常行为方式、个人的社会交往、个人的形象和个人的发展道路,都有很大的影响。出版业的改革赋于编辑人员以出版经营者的主体地位,他们的工作自主性很强,工作时间弹性较大,更要以良好的作风和纪律来约束自己。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强管理,建设队伍,提高质量,促进繁荣,是出版界的头等大事。我们要把握机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用一个个看得见、拿得出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来实现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把出版事业推向一个新台阶。

标签:;  ;  ;  ;  ;  

论编辑行为及其管理机制_社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