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失分原因浅析_乙醚论文

高考失分原因大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盘点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审题粗心大意,一掠而过

三、基础知识欠缺,顾此失彼

例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②所有酸性氧化物都是非金属氧化物;

③硝酸与氢硫酸均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A.都正确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①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同素异形体,如、白磷和红磷,当或白磷和红磷混合在一起时,虽然只有一种元素,但却是混合物;②有些金属氧化物也是酸性氧化物,如;③硝酸与氢硫酸均不稳定,当二者分解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④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形成是化学反应的实质。答案:C。

易错反思 对于一些重要概念,必须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如酸性氧化物的概念——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在此概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与碱反应(有些同学认为是与水反应生成酸);②只生成盐和水(没有变价)。根据理解可以排除等。

四、规律运用致错,张冠李戴

例4 根据元素周期表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丸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46

B.短周期元素X、Y,若X、Y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X原子半径小于Y,当为强碱时,必为强碱

C.短周期元素A、B,若A、B电子层数相同,且A原子半径大于B,其最高价氧化物的酸性必定A<B

D.ⅦA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大小顺序为:HI>HBr>HCl>HF

解析 选项A,由于同一主族相邻周期两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分别是2、8、18、18、32,所以同一主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不可能是46;选项B,对于短周期元素X、Y,属于同一主族,当X原子半径小于Y时,说明X在Y前面的周期,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越来越强,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也越来越强;选项C,若A为N元素,B为O元素,则C错误;选项D,HI、HBr、HCl、HF的稳定性越来越强,故水溶液的酸性越来越弱。

答案:C。

易错反思 对于化学知识的复习,既要记忆普遍规律,又要学会总结特例,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利用规律解题。

五、思维不会变通,机械迁移

例5 1824年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溴,在他之前,有一家工厂曾将一瓶红棕色的液体送给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检测,李比希凭经验武断地认为该液体为氯化碘(化学式为ICl,性质和非常相似),后来看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报道后,后悔不已。下列关于ICl的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I-Cl键为极性共价键

B.ICl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C.该物质在反应中通常体现氧化性

图1

(2)如图2。

易错反思 在解答数形结合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背景、数量关系、图形特征,使“数”的问题,借助于“形”去观察,或将“形”的问题,借助于“数”去思考。观察图形时,注意理解图形中对应的化学含义及图形中三个关键点(起点、转折点、终点)的含义。作图时,从复杂的数据中找到关键点,再连接绘制。

七、解题逻辑混乱,自相矛盾

例7 将20gNaOH与20g分别加入盛有50mL水的两只烧杯中,充分搅拌,使它们溶解,然后把盛有少量乙醚液体的试管浸入新配制的NaOH溶液中,用明火接近试管口,能产生黄色火焰,再把此管浸入新配制的溶液中,发现黄色火焰由长变短,直至熄灭。与上述实验有联系的选项是()。

①乙醚密度小

②NaOH溶于水能放出大量的热

溶于水能吸收大量的热

④乙醚的沸点较低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由实验可知,在NaOH溶于水的过程中会放出热量,使浸入其中的试管中的乙醚挥发,因而当附近有明火时会将其点燃;而溶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会使浸入其中的试管中的乙醚的挥发性降低,从而也就降低了试管口部乙醚的浓度,所以黄色火焰由长变短直至熄灭。答案:C。

易错反思 在遇到较难的题目时,要从多角度思考,一旦发现按常规思路不能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

八、答题步骤繁琐,劳而无功

易错反思 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复杂的计算题,解题时可运用守恒法、关系式法、假设法、特殊值法、排除法、估算法、差量法等技巧,使计算过程简洁清晰,且不易出错。

九、有机解题受阻,一叶障目

例9 已知具有多种异构体,(1)其中属于酯类化合物且结构式中有苯环的异构体就有6种,它们是__;(2)又知A中含有苯环,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A的结构简式为__;(3)若A中含有苯环,能发生银镜反应,但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则A的结构简式为__。

解析 (1)在书写同分异构体时,要遵循一定顺序,采取有序思维分析,这样可以避免漏写或重写。题中限制“属于酯类化合物且结构式中有苯环”,可根据生成酯的顺序写。因A的分子式为,羧酸(碳原子数小于8)依次为:甲酸酯、乙酸酯、苯甲酸酯(没有苯乙酸酯)。甲酸酯有甲酸苯甲酯(1种)和甲酸甲酚酯(酯基和甲基在苯环上有邻、间、对3种),乙酸酯有乙酸酚酯(1种),苯甲酸酯有苯甲酸甲酯(1种),共6种。(2)依题意知,为芳香羧酸,可为苯乙酸(1种)或甲基苯甲酸(3种)。(3)A能发生银镜反应,必含醛基,不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故羟基应为醇羟基。

答案:(1)

易错反思 有机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有机化学命题的重点。在复习有机化学时要掌握每一类物质的代表物的性质,对每一个官能团能够发生的反应要能够快速准确的书写,并能够迁移运用。

十、动手能力欠缺,纸上谈兵

例10 实验室里制取某些有毒气体时,为了尽量防止毒气逸散造成空气污染,有人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装置Ⅰ,并设想用Ⅱ或Ⅲ两种装置代替Ⅰ中的b~c部分,以求达到同样的目的。试回答:

图3

(1)若用Ⅰ制取,b瓶中宜加入的液体一般为__。在选取试剂正确且适量的前提下,反应开始后,当关闭活塞时发现c中液体不明显上升,估计可能的原因是__;检查此原因的简单方法是__。

(2)若在装置Ⅰ中用固体与1∶1的硫酸制取气体,通常可以对Ⅰ中制气装置进行怎样的改动?__。b中的液体一般应选用__。

(3)装置Ⅰ中b瓶能防止多余气体逸散的原因是(简要回答)__。

(4)用Ⅱ或Ⅲ两种装置代替Ⅰ中的b~c部分,是否可行?__;简要说明理由:__。

解析 (1)装置Ⅰ中的b和c组成一个储气装置,从a产生的进入到b装置中,将b中的液体排到c中,所以b中应加入饱和食盐水,降低在水中的溶解度;当活塞关闭时,整个装置是密闭的,所以一旦产生气体就会排出b中的液体,如不能排出液体,则说明装置漏气,在各个可能的出气口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漏气处试纸变蓝色。(2)在用固体与1∶1的硫酸制取气体时,不需要加热,所以需用撤去酒精灯。在收集时应尽量降低气体的溶解度,所以可用饱和的溶液。(3)由于关闭活塞时整个装置是一个密闭系统,因而也就不会有有毒气体逸出。(4)由图示可知,Ⅱ中当活塞关闭时,气体会将b中的液体排入到c中,因而是可行的;而Ⅲ中一旦将活塞关闭,整个装置是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不能实现液体的排出,会使系统内压强增大,产生危险。

答案:(1)饱和食盐水 装置漏气 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靠近各连接口处检验,漏气处试纸变蓝色

(2)撤掉酒精灯 饱和的溶液

(3)关闭活塞后,若n中仍有气体产生,气体压强增大,将b中的液体排到c中,整个装置为储气装置,不会有气体逸出

(4)Ⅱ可行,Ⅲ不可行Ⅱ与Ⅰ原理相同,而Ⅲ中的c瓶是密闭的,不能实现液体的排出,会使系统内压强增大,产生危险。

易错反思 综合创新性实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装置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实验原理的创新,这就要求复习中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新信息的接收、分析和筛选能力的培养。

标签:;  ;  

高考成绩失分原因浅析_乙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