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型战略导弹的发展与“核威慑”_导弹论文

印度新型战略导弹的发展与“核威慑”_导弹论文

印度新型战略导弹的开发与“核威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导弹论文,战略论文,核威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4月11日,印度试验发射中程弹道导弹“烈火—2”型(Agni—Ⅱ)成功,这是继1998年5 月印核试后向核武器化方向跨出的又一大步。印总理瓦杰帕伊称这次试验是印度决心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抵御任何外来挑战的最好证明;并表示印度决不放弃保持其可靠的最低限度核武器的努力。以鹰派著称的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称:该导弹的射程超过2000公里,使用固体燃料推进装置,其作为一种武器系统已具可操作性,并具机动发射能力,以后再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威胁印度。印度国防战略分析所专家也说:“这次试验我们等了很久,我们应继续进行下去,它是印度核武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武器只有在有了能运载它的工具后才是完整的。”(注:B.R.斯利坎:“太空中的殊死较量”,《观点》,1999年4月号,第38~40页。)各方面的反应均表明“烈火—2”型导弹研制计划在印度的“核威慑”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烈火—2”型导弹试射及其反应

“烈火—2”型导弹的研制经历时间较长,过程也比较曲折。 还在1996年8月, 当时台上的德夫·高达联合阵线政府就向外界表示将恢复“烈火”开发计划,印度国防研究开发署(DRDO)随即向印政府提议恢复第二阶段的“烈火”研制计划(即“烈火—2”型计划)。不久, 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S.亚达夫曾正式通报新闻界,该项工程的进展已到后期阶段。但高达政府在数月内倒台,接任的古吉拉尔政府迫于国际压力搁置了这项计划。

印度人民党在1998年3月接管政府后极力推动这一计划的实施。 巴基斯坦于同年4月进行“高里—1”型(Gauri— Ⅰ)导弹试验,印度当时认为巴的导弹技术得到其他国家的帮助(注:J.辛格:“核试一年后印度的核政策”,《战略分析》第23卷4号1999年7月号,第514页。 ),加之5 月两国相继进行核试爆,这些因素也促使印度推进导弹研制计划。印国防研究开发署1998年中期出版的一份报告称:“烈火”中程弹道导弹的开发已获成功,试飞鉴定其返回地面和控制与制导系统已达技术要求,操作性已取得进展。鉴于印度人民党历来在发展印度的核、导力量上所取的强硬立场,以及它公开鼓动的实施“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印度国内外一度猜测“烈火—2”型导弹将在1998 年底试验发射。但印度当时正与美国进行“核对话”,力争美国及国际社会解除在印度核试后对其采取的制裁措施,而美国取消制裁的主要条件之一就是印度必须停止战略导弹的研制与试验。这一情形迫使印度再次搁置拟议中的导弹发射计划。1999年1月, 印度曾非正式地通知部分邻国,印度将在孟加拉湾上空进行导弹试验。紧接着印度在国庆阅兵中首次向外展示了“烈火—2”型导弹的原型。 但负责与印进行“核对话”的美国副国务卿S.塔尔波特此时正打算于当月底访印,并提前暗示将取消某些对印度的制裁措施。在此背景下,原计划中的发射试验延至2月。 但到时又被再次推迟,印度政府对原因未作合理解释。

除了印美对话的压力外,印度本国外交与财政机构的报告也表明:当时进行导弹试验很难被其他大国政府和投资者接受。印副外长K.拉古纳特在日本访问期间,日本政府表示:印度如果进行新的导弹试验,日本将作出负面反应。日本身处美国的核保护伞下,自身发展核导力量受到政治上的限制,因此它对亚太地区的导弹竞赛升级尤为敏感。日本也相信南亚次大陆的导弹竞赛会使日、美限制北朝鲜发展导弹的行动更加困难。

从印度国内看,主张加速发展核、导能力的“鹰派”政客和战略家一直催促发射试验“烈火—2”型导弹, 不少人甚至指责瓦杰帕伊政府迫于美国压力使发射计划一拖再拖。随着时间的过去及印度人民党政府倒台的可能性增大,印政府最后决定批准进行“烈火—2 ”型导弹试射。显然,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外,印度人民党也试图将这次试验作为一项重大政绩。印共(马)主席、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J.巴苏讽刺导弹试验在此时进行“只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替身”。

导弹发射试验的时间选择对印度比较有利,当时正值科索沃危机的高峰时期,美国正联合北约其他国家全力以赴实施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无暇顾及南亚。并且美已向印巴两国保证,只要后者签署《全面禁止核试条约》,就可允许它们拥有“最低限度核威慑”的能力。因此不难理解美国对此次试射作出的反应比较温和。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1998~1999)甚至据此宣称:印度发展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必要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注:J.辛格:“核试一年后印度的核政策”,《战略分析》第23卷4号1999年7月号,第514页。)

但是,印度将导弹试验与核武器化计划相联系的立场,加深了南亚地区核、导军备竞赛的危险。巴基斯坦对印度导弹试射的激烈反应便是明证。在发射前一天,印度曾通知安理会五常任理事国以及德国、日本和巴基斯坦。提前通知巴基斯坦,是因根据印巴于同年2 月签署的《拉合尔宣言》的精神,两国保证就弹道导弹的试验提前发出通知。尽管如此,“烈火—2”的发射仍招来巴基斯坦的迅即反应。 印导弹试射当天,巴总理谢里夫表示巴将立即试射自己的导弹以恢复平衡,指责印度正在挑起南亚次大陆的新一轮军备竞赛。巴实力人物、时任巴陆军总参谋长的穆沙拉夫说:“烈火—2”型导弹试验必招来迅速的反应, 巴拥有防御和进攻的能力,能挫败任何侵略企图。印陆军总长马利克则申辩说:“烈火—2”导弹并非是对包括巴在内的任何国家的威胁, 试验的目的仅在于加强印度的国防力量。穆沙拉夫还对新闻界说:巴并不想在导弹的数量上与印度一争高低,但将确保巴方的导弹必要时足以到达“印度境内任一地方,摧毁部分城市”。

印导弹试射三天后(1999年4月14日), 巴在靠近印巴边境的基地试射“高里—2”型(Gauri—Ⅱ)导弹。根据巴方的报道,该导弹为“高里—1”型(1998年4月试验)的改进型,设计射程为2300公里,但试验时达到的实际射程为1500公里。 巴又于次日试射“夏恩”(Shaheen)导弹(射程800 公里)。巴政府申明发射试验加强了巴的国家安全,有助于恢复南亚的战略平衡。巴也宣布:所发射的两种导弹均可运载核、常规弹头,巴已开始着手建立与核、导计划配套的指挥控制系统。巴基斯坦在实施报复性试验后强调巴印应尽快解决两国间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所有问题,并借此机会要求印答应与巴缔结一项战略克制协议,称这样一份协议在两国试射导弹后有了更大的必要性,以便确定两国安全所需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最低威慑。但巴反对党领袖贝·布托在试验后要求巴印两国停止针锋相对的导弹试验,集中精力解决它们各自的经济问题,并批评印度重新触发军备竞赛,强调巴的外交政策不应由印度来左右。巴舆论界也指出新的军备竞赛是危险的,也是不必要的。

印巴两国相继进行导弹试验后,美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卡尔·英德尔福斯在美外交关系委员会上说:美国尽管也对巴的试验表示遗憾,但印度对南亚次大陆的核导竞赛负有特殊的责任,而巴基斯坦只是对印度的行为作出反应而已。美政府宣称印巴的导弹试验会导致南亚军备竞赛的加速,可能拖延美国会批准取消对两国的制裁。但私下里,美政府官员表示导弹试验并不会影响印美对话。日本对试验的影响表示担忧,称导弹试验可能危害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更深一层的担心则在于,如果巴的导弹发展计划真如怀疑的那样得到北朝鲜的技术援助,北朝鲜为此获得的巨额资金可能会用来支持它自身的导弹发展计划。与对1998年印核试爆的强烈反应相比,我国政府对印度导弹试验的反应显得相对温和,但同时严肃指出“烈火—2 ”型导弹试验违反了联合国要求印度停止发展核能导弹的决议精神,可能触发南亚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二、新一代导弹的主要技术性能

“烈火—2 ”型导弹所采用的基本火箭技术在过去基础上有重大改进。此前的“烈火—1”型(Agni—Ⅰ)被设计成一种两级式导弹, 其第一级为助推器,实际采用卫星发射装置(SLV—3)的第一级,用固体燃料推动;第二级采用“大地”(Prithvi)地地导弹, 用液体助推。印度空间研究署(ISRO)是负责开发改进卫星发射装置的主要机构,目前已开发成功极地卫星发射装置(PSLV)。“烈火”系列导弹开发方案的关键性技术突破之一,便是其采用的固体推动剂燃料与固体发动机技术。印空间研究署最初采用的是以前的探空火箭方案,推进剂采用从美国进口的PBAN固体燃料。1987年国际导弹监控机构(MTCR)开始运作,当时印度正开发增广卫星发射装置(ASLV),由于PBAN的进口被禁,空间研究署只能自行研制固体燃料技术。(注:A.马图:《印度的核威慑》,新德里,1999,第322页。)其中最成功的一种燃料为HTPB (羟基终端聚丁二烯),该机构将这种物质定为计划使用的主要固体燃料。

“烈火”导弹在80年代被认为是一种在第三代卫星发射装置( SLV—3)基础上以改进的发射器, 因此其第一级使用固体燃料在预料之中;其第二级实际与“大地”导弹完全相同,原型为苏制“恶魔”式导弹,用液体燃料推进。在“烈火”导弹的操作性能方面,推进剂是否采用固体燃料曾引起激烈争议,最主要的问题是:固体燃料发射装置一旦点火,全部燃料的燃烧在燃尽熄火之前不能停止,因而无法在飞行过程中对发动机作推进控制。而液体燃料装置不同,可通过停止向燃烧舱供应燃料来实现对推进的控制。所以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自带中段校正器等装置的受控、制导弹道系统,采用液体推进剂更为合理。但液体燃料级在操作过程中存在存放、处理不便的问题,并且液体燃料腐蚀性强,毒性高,本身带自燃性(即使在不点火的情况下,只要接触氧化剂,燃料中的化合物就会立即燃烧),操作起来安全系数较低。况且,每次发射前为导弹灌装液体燃料的时间长达数小时,如遇实战便有可能出现操作失误。印度国内目前对这两种燃料的利弊之争还不见分晓,这两类导弹系统的开发仍同时进行。

印度由于在80年代已掌握固体燃料和运载技术,因而从开始便倾向于使用固体燃料。但最后决定在“烈火”系统导弹中完全使用固体燃料以前,还必须解决另一些与导弹有关的关键性技术,包括碳合物挡热罩、自带再入级弹头、自动寻的技术和制导控制系统,必须等“烈火—Ⅰ”型的技术示范阶段完成并研制出用固体燃料推动的第二级发动机。印国防研究开发署一直坚持在导弹上尽可能使用固体燃料,目前已扩大改造了生产这种燃料的生产设施,并计划将该设施作为生产火箭推进剂的主体设施。“大地”导弹改用固体燃料的方案也在考虑之中。到目前,“烈火”导弹计划配备的固体发动机由印度空间研究署独家研制。

导弹可达的射程可反映所用燃料的性能,其参数称比冲(Isp ),用于测定每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推力。由于液体燃料的比冲比固体燃料大,因此卫星发射的推进剂通常采用液体燃料。此外在给定射程内,导弹所装燃料的馏分也是一项重要参数:燃料消耗时馏分越高,给定射程的导弹能运载的负荷质量就越大。从世界目前领先水准看,馏分最优的燃料在固体发动机内燃烧时可达90%,而印度的固体燃料馏分接近86%(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署的数据),可说品质较高。(注:R.拉马昌德拉:“发展运载系统”,《前线》1999年5月号,第26页。)

根据印度官方的正式宣布,“烈火—2 ”型导弹发射试验的飞行时间为11分钟,射程超过2000公里。而据西方导弹专家的估计,基于对导弹体积和按所载燃料86%的馏分分析,实际达到的射程很可能低于宣布的数据。但印度导弹专家认为:只要试验能满足载油量具有更高的馏分(接近90%),“烈火—2”型导弹的射程就能达到更远的距离。 此外,达到更远射程也可通过减轻运载弹头的质量来做到,该导弹测试的载荷超过一吨,故其射程应高出200~300公里。但不少西方专家对这一说法表示怀疑。

“烈火”系列导弹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其弹道校正与制导装置可通过软件设置进行控制。“烈火—1”和“烈火—2”都具备这一特征,只是前者用液体燃料推进,其校正程序要相对简单一些;后者则要求在该导弹的第二级装上一惯性助推器来进行调节,因为固体燃料的充分燃烧会使弹头重返大气层之前达到的速度增量或多或少与射程纵深间产生一定差距,并且固体燃料的燃烧时间长短也存在较大的误差。

在“烈火—2”型导弹的弹道阶段(第二级完全燃烧熄火后), 动量补偿和必要的反馈调节依据随机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小型惯性助推器用液体燃料驱动,在相应方向上提供一定增量,根据被打击目标的准确位置校正弹道。这种助推装置也能更方便地对导弹在重返大气层阶段加以操纵,并通过预设软件按初始设定的弹道作适当的速度调整。

“烈火—2 ”型导弹在随机导航系统中体现了印度研制机构所称的“一种全新构想”,一改历来所用的硬接线方式,采用民航机通用标准(电路发信路由和组件板)接线,即通常称的1553数据母线,所有软件的设计都通过母线。从技术上说,在导弹上采用1553母线不仅可减少联通接头的数量,并使导弹的内部构造更显紧凑。但一些西方导弹分析家认为这种设计并非尽善尽美,采用定做的专用母线可能比商用母线更合理。

三、作为“核威慑”组成部分的“烈火”

“烈火—2 ”型导弹计划一直被印度看作是正在实施的核军备化进程的必然发展步骤。近年来,印度国内要求通过发展核武器和可携带核弹的运载系统以实现“核平衡”的观点渐趋上风,军方和战略学界在“国家安全”的观念左右下并不讳言将中国作为其“核威慑”的主要针对对象,印度战略分析家坦言:“虽然‘烈火’导弹试射引起国际社会对印巴关系的密切关注,但其真正的重要性却在于影响中印关系的前景。”(注:拉·莫汉:“‘火神’导弹与中印关系”,《印度教徒报》,1999年4月16日。)为了满足对中国的有效核威慑, 新一代导弹的基本性能指标被定为1 吨(核弹头)有效载荷和可纵深达中国主要地区的射程能力。根据印度战略家的典型说法:无论中国的威胁是否现实存在,印度只要强调在实现核威慑的前提下走向核军备,就必须开发并布署这种导弹,否则威慑便缺乏可靠性。(注:V.R.拉加瓦:“超越导弹霸权”,《观点》,1999年4月号,第37页。)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开发“烈火—2 ”型导弹成为印度“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的基本组成部分。去年4 月的试验也标明该中程弹道导弹的开发已从技术示范阶段走向实际操作阶段。

如前所述,“烈火—2”型导弹试射的意义在于其性能的细节, 尤其是推进器使用固体燃料,无腐蚀性、易于操作和便于存放,点火程序速度加快等。此外作为“核威慑”功能的重要组成元素,另一操作上的配置值得引起注意,这就是机动发射平台。将导弹安放在活动平台上可提高机动性,减轻遭受空中打击的危险,并能在必要时迅速作出反应,增强“第二次打击”的效力。从战略角度看,机动的陆基导弹是一种理想的运载工具和威慑物,总体性能仅次于海基导弹(SLBM)。印度近年来极力争取在短期内建成“三位一体”核武器运载系统(战略导弹、核潜艇和能运载投射核弹并安全返回的战斗轰炸机)。目前核潜艇尚处研制进展阶段;印度从法、俄进口的“幻影2000”战斗机和“苏—30”战斗机能空载核弹,但飞机在投射之前容易遭到打击;而新一代中程弹道导弹研制成功被印度认为拥有了目前最有效的威慑物。(注:B.R.斯利坎:“太空中的殊死较量”,《观点》,1999年4月号,第38~40页。)

根据设计,“烈火—2”型从铁路机动装置上发射, 发射平台可在标准宽轨铁路上运动。“烈火—1 ”型的发射装置则是公路机动平台。公路机动系统可减小核设施遭到打击的危险,也可增加操作的灵活性,但成本高,两地间运输机动的时间较长。印度国内大部分有铁路的地方也必有公路设施,仅东北部等少数地区例外,因此从战略上讲,“烈火—2 ”型导弹采用铁路机动可能意味着印度认真考虑过将这种导弹部署在靠近中印边境的印度东北地区。(注:R.拉马昌德拉:“发展运载系统”,《前线》1999年5月号,第28页。)

然而,按“烈火—2”型导弹2000公里的实际射程计, 即使将该导弹部署在印东北地区,其射程仍无法覆盖中国大部分区域。因此从战略上看,印度目前仅凭“烈火—2 ”型弹道导弹仍无法完全实现它对中国的“核威慑”和达成“核平衡”。如果要满足这种“核威慑”,就必定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制更远射程的战略导弹。(注:P.R.恰里:“印度的核理论”,《印度教徒报》,1999年4月20日。 )就对付巴基斯坦而言,有效“核威慑”仅需“大地”导弹(射程800公里)即可。(注:K.辛格:“‘高里—1’型导弹”,《印度教徒报》,1999年4月16日。)印国防研究开发署宣称,未来其他新系统的开发取决于军队的需求程度,目前的配置已可进行实际操作,只需通过适当选择载荷的质量,就能使射程达到设计的最佳效果。据这家机构表示,印度也能制造公路机动型的同类导弹,类型选择将根据军方操作上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一些专家认为不需再进行试验便可实战操作“烈火—2”型导弹, 但大部分导弹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指出新系统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因此“烈火—2”型在近期内至少还需进行另几次试验。而据印国防部人士谈话, “烈火—2”型在最终获准进行批量生产以前,还需多次试验飞行; 如决定试生产,制造出第一批完整的“烈火—2”型导弹大约需用5年时间;印度在今后5年内将花费至少100亿卢比进行持续试验,先期目标是制造50枚同类导弹。这与某些西方导弹专家的估计相近。在此期间,印度必定会抓紧制订、完善以“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为中心的核战略框架,该框架将包括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系统(C[,3]I),以及铁路故障安全网络,为下一步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烈火—2 ”型导弹作好准备,并能方便地将导弹用铁道机车运至边远地区的岔道隧洞内存放,一接指令便可马上组装,从机动平台上发射。

目前为止公布的材料表明,印度军方作为“烈火—2 ”型导弹的实际用户迄今尚未参与该导弹系统的试用,并且印度三军中谁最先装备这种导弹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将印度“大地”导弹的开发、装备过程作为一个先例,“烈火—2”型的用户必须参与或单独进行试验。 这也表明印度肯定还会再进行若干次同类导弹的点火试验。目前印度仍在继续生产固体燃料,尽管只有印国防研究开发署一家能制造固体燃料发动机,但很可能印度几家主要的航空公司也将参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印度目前还未从战略的高度准确、详细界定其“可靠的最低限度核威慑”,因此这一战略究竟将包括哪些方面还尚未明朗化。印度国防问题专家甚至认为,印度在核导方面首先要向中国看齐,中国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印度政府目前应加快批准设计、开发印度自己的洲际弹道导弹。(注:B.R.斯利坎:“太空中的殊死较量”,《观点》,1999年4月号,第 38~40页。)并提出为了提高远距离攻击的有效性,应加快开发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装置(MIRV)。(注:G.巴拉查德兰:“印度核战略’,《印度教徒报》,1999年2月15日。)根据未经证实的报告, 印度目前正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开发“沙尔雅”(Surya)导弹, 该导弹的基本射程为4000公里。如果属实,这一计划将在“烈火—2 ”导弹计划的基础上再向前迈进一步。附表一

“烈火”系列

"烈火" 发射时间技术 长度/直径备注

A1-01 1989.5.22 第一级-固体;第二 约19米/1米 技术示范

级-液体(SLV-3与

"大地")

A1-02 1992.5.29 第一级-固体;第二 约21米/1米 传感器部位的设

级-液体(SLV-3与 计误差引起发射

"大地")

目标定位失误

A1-03 1994.2.19 第一级-固体;第二 约21米/1米 射程增加和可操

级-液体(SLV-3与 纵重返大气层

"大地"

A1-04 1999.4.11 第一级-固体;第二 约19米/1米 射程增加(注)

级-液体(SLV-3与

新生代级

注:“烈火—1”和“烈火—2”的精确射程一直未正式披露。据信,前者的射程超过1000公里,后者的射程在2000公里以上。附表二

印度导弹(开发或部署)

"大地"(Prithvi)

A型(SS-150):弹头重1000公斤,射程150公里;

"烈火-Ⅰ"(Agni-Ⅰ) B型:弹头重500公斤,射程250公里

"烈火-Ⅱ"(Agni-Ⅱ) 弹头重1000公斤,射程1500公里

沙尔雅(Surya)弹头重1000公斤,射程2500公里

(中远程导弹,正处开发 弹头重不明,射程4000公里

阶段,由俄罗斯帮助)

标签:;  ;  

印度新型战略导弹的发展与“核威慑”_导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