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及栓塞策略的研讨论文_王飞

(泰安市中心医院介入诊疗科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分析不同栓塞治疗策略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数字显影血管造影对50例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隐源性咯血组(31例)和非隐源性咯血组(19例),分析其DSA差异,使用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2)、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3)治疗,比较治疗差异。结果: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的责任血管主要为支气管动脉异常,两组患者DSA表现基本一致,增粗、迂曲、肺内异常染色等无显著性差异;栓塞治疗策略中方法2及3疗效显著优于方法1。结论: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责任血管主要是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咯血患者使用永久性栓塞剂栓塞异常责任血管后效果显著。

【关键词】隐源性咯血;非隐源性咯血;数字显影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25-02

咯血的患者,病因的诊断是治疗的保证,咯血常用检测方法为胸片X线、CT以及支气管镜等,而胸片X线检出率不高,支气管镜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给患者带来不适,因此临床使用受到限制,根据以上情况本次笔者选用DSA检查患者情况,而目前对于咯血患者栓塞治疗方法较多,何种治疗方法更具有优势也是本次探讨重点。

1.资料来源及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4年8月—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行DSA检查的50例咯血患者,轻度咯血(24h咯血量<100ml)22例,中度咯血(24h咯血量100~200ml)19例,重度咯血患者(24h咯血量>200ml)11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隐源性咯血组(31例)和非隐源性咯血组(19例),隐源性咯血3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52.3±14.5)岁,平均咯血量(126.2±136.0)ml;非隐源咯血的19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60.0±8.6)岁,平均咯血量(180.0±133.0)m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可以开展组间互相比较。

1.2 方法

1.2.1造影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建立静脉通道,选取股动脉波动明显点,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Sedinger对股动脉穿刺成功后,进入导丝然后拔出穿刺针,引入5F导管鞘,肝素冲管。引入猪尾巴导管,进行胸部主动脉造影。拔出猪尾巴导管,经导管鞘引入5F胃左动脉导管,以胸5、6椎体附近为中心,逐渐沿着胸主动脉向下扩大范围,选择责任血管,发现责任血管后进行选择性插管,并根据责任血管的DSA情况以及插管情况选择合适栓塞治疗。术后拔出导管以及导管鞘,按压股动脉穿刺点10~15min,并加压包扎。

1.2.2栓塞治疗策略 研究表明[2],直径>325um的栓塞颗粒一般不会发生显著支气管动脉-肺循环分流,分流量累及一侧肺部一半以上可以采取混合栓治疗。本次治疗中考虑到患者具有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参与,因此无分或者分流流量小,用300~500um栓塞微球,而对于分流量较大或者责任动脉粗大的患者使用500~700um栓塞微球或者明胶海绵或者加用弹簧圈混合栓塞,对于血管比较粗大但无法深入插管的患者使用700~900um栓塞微球加明胶海绵颗粒混合;近端主干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封堵。本次使用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方法1),单纯栓塞微球栓塞(方法2)、明胶海绵加弹簧圈混合栓塞(方法3)治疗。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DSA情况,对两组患者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咯血反复情况、有我其他伴随症状、处理措施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4 数据分析

相关患者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学软件SPSS22.0中分析比较,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卡方分析,相关数据经过比较分析后出现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责任血管以及DSA表现比较

两组患者的DSA表现和参与责任血管进行对比,增粗、迂曲、紊乱以及肺内异常染色基本一致,而造影剂外漏、动脉留样改变、非支气管体循环参与支数以及双侧支气管动脉异常存在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DSA表现以及责任血管对比见表1及表2,两组患者责任血管情况见图1。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隐源性咯血患者的造影外溢和双侧支气管动脉异常明显,动脉瘤等改变比非隐源性咯血患者多,提示使用DSA可以对两种患者进行较好区分。在使用不同栓塞术治疗时,患者的复发率不一致,单纯明胶海绵容易导致复发,可能原因为明胶海绵属于可吸收性材料,容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而栓塞微球止血效果显著,复发率低,可以将之考虑作为永久栓塞剂。

最后,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为: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患者责任血管主要是以支气管动脉为主,咯血患者使用永久性栓塞剂栓塞异常责任血管后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付志刚,余成新,张晓磷,等.13例隐源性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9):1483-1486.

[2]付志刚,张晓磷,徐丽,等.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的不同处理方法及远期止血疗效[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6):980-983.

论文作者:王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隐源性咯血和非隐源性咯血的DSA表现及栓塞策略的研讨论文_王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