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岳阳 414000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疏导结合针灸用于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例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98例,实验组给予针灸治疗联合心理疏导护理,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风后抑郁的早期康复应用心理疏导配合针灸,能改善中风引起的抑郁症状,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疏导;针灸;中风后抑郁;护理干预
中风及脑卒中,主要表现为忽然昏倒、不省人事,表现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中风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引发中风后抑郁状态。抑郁症主要临床特征是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 [1]。中风后抑郁高患病率、高疾病负性、高自杀率,加大对社会以及家庭的负担[2]。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疏导结合针灸用于中风后抑郁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和分析均为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6例脑卒中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8例,男性38例,女性60例,年龄39~78岁,平均年龄49.5±3.1岁,抑郁程度19例轻度,40例中度,39例重度,神经功 能缺损评分(27.45±3.33)分;男性37例,女性61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40.5±2.9岁,抑郁程度18例轻度,40例中度,40例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5.85±4.29)分。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脑卒中病情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精神病患者,其他原因引起的抑郁等。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针灸治疗和常规康复护理。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心理疏导
1.2.2.1针刺治疗:
主穴取内关、三阴交、水沟、百会;配穴:气郁化火者加外关、行间;肝气郁结者加期门、膻中;心神惑乱者加心俞、通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太溪;痰气郁结者加阴陵泉、丰隆;心脾两虚者加脾俞、心俞。针具:0.32mm×40mm的一次性不锈钢针(苏州华伦医疗仪器厂生产),用75%乙醇常规消毒后再进针,30min/次,1次/d。
操作:内关、太冲:泻法;水沟:雀啄泻法,眼球湿润为宜;百会、神门:平补平泻;配穴:虚补实泻法。
1.2.2.2心理疏导
由主管医生和护理人员指导,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态度亲切、语言温暖对待患者,帮助其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行针对性、个性化地心理疏导。
1)获取患者信任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2)在护理过程中赋予患者人文关怀,与患者多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鼓励患者勇于表达把自身情感;3)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给患者讲解脑卒中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注意事项以及早期康复的重要性,使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减少对疾病的担心,增加患者治疗依存性;4)认真解答患者相关疑问与困惑,尽量满足患者生活上的相关需求,减少他们心理上的顾虑,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护士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取得患者家属以及朋友最大的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家人与朋友的关怀,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同时对患者家属行健康宣教,让家属了解到中风后抑郁是可治愈疾病,避免患者受到来自家属亲友的歧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所有资料数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疗效标准 精神症状明显消失,减分率超过75%为基本治愈:精神症状基本消失,75%≤减分率≤50%为显效;精神症状减轻,50%≤减分率≤25%为有效;抑郁症状无改善或者加重,减分率≤25%为无效。(依据HAMD量表评倒退减分率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HAMD、SDS评分结果
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得到改善,实验组评分明显降低,优势明显,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SDS评分(( ),分)
3讨论
中风后抑郁症是常见临床疾病,中风伴抑郁症状对中风患者的治疗起阻碍作用,病死率比普通中风患者高出3.4倍。抑郁症在中医学上讲属“郁证”,病因病机由情志不舒、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心失所养造成脏腑血气失调、神无所主,最终治病[3]。中风患者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甚至半身不遂,躯体活动受限,社会功能低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社会、家庭关怀程度及其经济状况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病情发展[4]。
主穴取内关、太冲、神门、水沟、百会;配穴:气郁化火者加外关、行间;肝气郁结者加期门、膻中;心神惑乱者加心俞、通里;肝肾阴虚者加肝俞、太溪;痰气郁结者加阴陵泉、丰隆;心脾两虚者加脾俞、心俞[5]。
中风后抑郁症是主要病因是情志内伤,主要病理基础为气机郁滞,根据中风后抑郁的病因以及病理基础,在治理上采用针灸结合心理疏导,旨在缓解气郁、疏通经络,通畅气血。本研究实验组以内关、太冲、神门、水沟、百会为主穴。脑为元神之府,水沟、百会起醒脑调神之功效;心藏神,神门、内关二穴起到调理心神和安神定志的功效,内关起到宽胸理气之功效;太冲起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和调理脏腑的作用。诸穴合用实现醒脑调神、疏肝解郁的功效。又因中风后抑郁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有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相关医师对患者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患者自身情况出发,鼓励患者、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了解疾病,积极配合治疗,通过整体调节,以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针灸配合心理疏导用于中风后抑郁的早期康复,不仅能改善中风引起的抑郁症状,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渊.脑中风后遗症偏瘫应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57-58.
[2]姜福卿,毛颖出,董春霞.脑中风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2):2244-2245.
[3]张月.基于心理疏导护理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6):1212-1214.
[4]何芳华,文云波,赖永金.针刺配合心理疏导在中风后抑郁症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05):72-74.
[5]刘洋,王雅芹.针灸加拔罐配合心理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13,(11):1720-1722.
论文作者:刘芝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患者论文; 抑郁论文; 针灸论文; 心理论文; 抑郁症论文; 实验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