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方向与实现途径_农业论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方向与实现途径_农业论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导向与实现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发展论文,导向论文,路径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15)07-0031-06

       农业是立国之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梦想,就必须打牢农业这个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逐渐形成覆盖全面、内容完备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农村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重大制度创新激活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世纪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中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先天性的,比如人多地少、土地经营规模小,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等资源环境硬约束。有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比如农民收入不高、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较低,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等。还有些是新形势下凸显出来的,比如新常态下如何增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应对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在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前提下,如何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何协调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等。

       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一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引入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可能将导致农业的衰败,不仅使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毫无贡献,还将拉大贫富差距,影响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和农村市场,从而使一国的工业化进程陷入停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一半的大国来说,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属性,保证农产品的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的饭碗里装上中国粮”对于保障我们的国家安全尤为重要。农业增产增效,将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释放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变原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走产业化、集约化、信息化、机械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导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绿色化

       (一)规模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走规模化的道路。适度规模化是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国目前还有将近2.3亿个农村家庭,在现有的耕地存量下,一户人家分得的耕地只有不到9亩。现有的小农经济,经营分散,规模小,地块零碎,主要依靠精耕细作、增加劳动投入提高产出,但这样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无法对接市场,难以引进先进的生产要素,提升农业要素生产率和资本收益率。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毫无竞争力,只能成为工业的附庸,造成资金、人才从农业领域流出。现代化的农业要求增加技术、资本投入,但只有在达到一定土地规模的前提下,实现规模经济,投资收益才有可能大于投入成本。

       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我国农业的隐性失业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已跨过刘易斯拐点,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许多地方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只有通过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在具有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条件下,一个人能够经营管理的耕地面积是很大的。美国只有1.8%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却经营着接近27亿亩耕地,靠的就是现代化的机械装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土地流转正在逐步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也初现端倪。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农村流转的土地经营权面积已经达到3.8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8.8%,考虑到我国人多地少,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明显提高[1],通过产业化、专业化的生产手段,农业完全可能获得和工业相当的收益。这将激励一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催生一批专业大户、种粮能手。这些会经营、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业长久稳定发展,有利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然而,当前农业经营规模较小,造成我国农民收入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过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从这个角度来看,规模化将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防止工农业比重失衡和农业萎缩[2];有助于打开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外,规模化还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降低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成本。因此,适度的规模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产业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农业产业化即用工业的经营方法、理念来整合配置农业生产要素,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与核心产品,以管理企业的方法实现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种养殖、产供销为一体,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而提高农业附加值,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以产业化的手段来发展农业,农业不应仅包含田间地头的生产,还应向产前的农资生产供应和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扩展。要提高农业经营收益,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就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依据地方特色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打造精品优质农产品,形成品牌效应,把握市场需求,引领市场潮流。辽宁省昌图县近年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效益。截至2015年,当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达到93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1.37万户,当地农民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高达4950元。2015年,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94亿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十分明显。

       同时,各地还应充分利用农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自然景观等多种功能,开发农业旅游、农业生态项目,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形成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局面,促进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农村已建成“农家乐”约200万处,各类特色乡镇、村庄约10万处,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2亿人次,年旅游收入3200亿元,能够带动3300万农民就业和增收。农业的生产周期长,且受自然条件制约,经营农业,只有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依赖关联性产业的盈利能力来弥补单纯农业的先天不足。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需要引入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

       (三)集约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走集约化的道路。与集约化农业相对的是粗放式农业。原始的粗放农业指的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集约化农业强调物质投入,强调技术投入,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管理技术,强调通过要素结构的调整、要素范围的扩大、要素含量的变化和要素使用的安排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

       农业集约化既包含生产技术的革新、物质投入的增加,也囊括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集约化并不意味着一味增加要素投入,还要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生产要素,否则将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业受制于劳动力转移和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资本的投入增加[3]。化肥、农药、塑料薄膜、农业机械的使用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我国化肥、农药生产量和使用量都是全球第一,但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5%~20%。目前农业已经超过工业成为我国面源污染的第一大来源。国家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土壤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更多偏重于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应用,进行精细化管理,合理化施肥,节约化用水,在提高土地、劳动产出率的同时,提升各种要素使用效率。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与日本类似,应当学习日本的农业生产方式,依靠品种改良等生物性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不要过度依赖西方石油农业的发展模式。我们既要继承我国传统优秀农技农艺,又要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利用信息化、工业化所带来的农业生物技术、精准化农事操作体系、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创新驱动的农业发展道路。吉林省前郭县采用以色列BF农业科技公司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建设了占地100亩的精准农业示范区,充分利用互联网、无线传感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对农作物实行自动化、精准化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且提升了农作物质量,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4]。

       (四)绿色化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走绿色化的道路。绿色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是一条可持续的农业发展之路,它倡导绿色有机,涵养生态,保护环境,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农业的永续发展。长年累月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增加耕地面积,无休止地砍树焚草,围湖填河,破坏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品种减少,生态环境脆弱不堪。为了提高产量,无节制地施用化肥、农药,大规模使用农膜,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还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有些地区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资源污染也触目惊心,这些被污染的水源不仅对饮用人的健康造成直接影响,还通过农作物和畜禽产品对人的健康造成间接损害。

       未来农业的发展,再不能走只看经济效益,不看生态环境效益的老路。绿色化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路径选择。绿色化农业就是要在保证环境不受到污染,生态不受到破坏,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的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要推动农林牧渔产品的深加工和再利用,鼓励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新型农村社区修建沼气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减少人畜禽粪便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缓释氮肥,通过运用新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有效推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示范推广,优先使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扩大滴灌设施技术推广使用范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动农用机械改进技术,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出台农用机械更新报废制度,促进农用机械向高效安全、节能环保方向发展。要加强对山林草地江河湖海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地下水漏斗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治理恢复力度。通过这些具体的措施,不断完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度,加大修复力度,引导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经营理念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转变。

       四川省广元市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广元市目前已建成占地62万亩的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采用绿色防控、土壤有机质提升等绿色生产技术,创新推广使用绿色标准化技术100余项。目前,广元市已申报认证了有机食品21个,绿色食品24个,无公害农产品146个。该市通过构建“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对农贸市场、超市等进行常态化监督,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广元市通过启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程,已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82万亩。广元市通过多种措施构建绿色农业体系,不仅提升了农业的生态效益,还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家庭经营,培育新型主体

       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最好的经营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利他性,可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决策、劳动监督及考核问题。家庭经营适度规模的土地,实现经营权和劳动权的统一,可以避免交易代理问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农业中家庭经营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家庭经营并不一定意味着规模小、生产手段落后,美国的大农场大都是家庭经营的。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集中于少数农户手中,这些农户具备较高的务农热情和人力资本,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依托日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事农业完全可以取得与外出打工相同的收益。随着农艺农技的改进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家庭经营的最优规模将会逐步扩大。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合作化、产业化都不排斥家庭作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时期,人多地少仍将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现阶段还无法保证进城打工的农民完全享受到与城里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仍可能导致大量进入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失业,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并未弱化,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保证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当前这一发展时期,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仍具有特殊的意义。

       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的基本经营制度也不排斥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激活农业生产要素需要引入多种新型经营主体。其中,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农户通过与企业签订产品或要素合同,形成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企业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将许多市场交易问题内化为管理问题。农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负责收集信息、开拓市场、塑造品牌、技术指导、生产管理,农户负责原材料的供给,双方共同分享产供销一体化后的产业链利润。江苏省常熟市田娘农场前身是有机肥生产企业,为了消化自己生产的有机肥,与附近种粮大户签订合作协议,田娘农场负责提供有机种植的技术指导和有机肥料,种粮大户按照协议规定的生产标准种植有机作物,产品接受检验,合格后交由田娘农场统一销售,田娘农场通过品牌塑造和销售渠道建设,保证了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产品销售价格较高,农户获得较自己单打独斗更高的收益,同时有机肥的生产还使得周边的人畜粪便、秸秆得到再次利用,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

       近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它将千千万万的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起来,提高农户的议价能力,降低交易费用,保护农民权益。不过由于其是基于利益一致性所形成的合作组织,在农户异质化条件下,合作社很容易被资本或能人控制,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也存在激励不足等问题。但从其实际效用来看,合作社在农资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分享和稳定销路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未来,如果能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户合作,在产前、产中与产后各个环节,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将极大地提升农户的抗风险和营收能力,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黑龙江省仁发农机合作社是一家由当地村党支部书记带领6位社员出资850万元建立起来的农机合作社,到2013年9月,已经拥有2436个社员,经营土地50159亩,代耕作业41万亩,年实现盈利2758万元。仁发农机合作社盈利之中有70%按照村民土地折股返还给了农民,因为规模经济和专业经济,在农资采买、耕种收机械化作业、产品销售方面,仁发农机合作社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比单家独户的小农亩均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增产100斤,农户还能够分享国家给予合作社的配套资金,因此,仁发农机合作社对农户的吸引力很强。同时,仁发农机合作社还投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建立了内部资金互助小组,开展资金互助服务;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为周边农户提供代耕服务,帮助农户进城打工;与麦肯食品公司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形成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农民收入。此外,依托该合作社,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有了落脚点,农业技术人员通过与合作社开展“科技包保”合作,极大地降低了农技推广成本[5]。

       此外,我国鼓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发展,在大田作物领域,许多种植能手承包大片土地,依托社会化服务机构提供的农资、农机服务,自己生产或雇人生产,自负盈亏。统计显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粮食生产合作社经营着全国1/10的耕地,产出了1/5的粮食,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主力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的正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在适度规模的土地上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这些人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载体。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丰富了农业的经营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农业企业12万家,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共有128.9万家,全国2亿农户中,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200万家,经营土地超过200亩的家庭农场达87.7万家。

       (二)完善支持政策,强化补贴力度

       农业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原始积累,农民是我国产业工人的生力军,农村为工业品提供了广阔市场。然而,农业由于受自然环境的约束,属于天然的弱质产业。当前,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6.2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资金、技术、人才各方面都很缺乏。要素的流动方向总是从回报率低的产业流向回报率高的产业,于是人才、资本从农业不断流向工业、服务业,从农村不断流向城市。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需要建立资源的回流机制。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必要的举措。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惠农支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补贴种类增加、范围扩大,资金总量上升,覆盖面广,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12年,我国财政支出总额为125953亿元,其中农业支出达到12286.6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9.8%。在农业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为4724.2亿元,四项补贴总计为1628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为5313.9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共计为625.5亿元[6]。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涉及新的生产要素的引入,我们仍应继续坚持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进一步完善支农体系,扩大政策的覆盖面,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重大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整合财政支农支出,发挥财政支出的杠杆作用和引导作用,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监管,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同时,进一步增强农业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规模,缩小“黄箱”政策实施范围,充分利用WTO国际贸易规则,降低国外农产品对国内农业生产的冲击。继续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利益补偿保障机制。建立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总结目标价格试点改革经验,保持农产品的合理价格水平,完善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确定合理收储量。此外,要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在财税政策、货币信贷、金融监管方面促使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扩大村镇银行覆盖面,稳妥开展新型资金互助合作,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农技推广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变过去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外延式增长为更多依赖科技手段,改善要素利用方式,提高要素利用率的集约型内涵式增长,要依赖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与推广。衡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通常使用的指标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科技进步率与农业总产值增长率比值。农业科技进步率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扣除新增投入品带来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之后的余额,类似于全要素生产率。2015年,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6%,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80%以上。另一个衡量农业科技推广水平的指标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它衡量的是农业科研创新成果有多大比例真正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据统计,我国只有1/3左右的科学技术成果得到了应用,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60%~80%。

       从农业科技进步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来看,我国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拥有很大潜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先必须完善农业科技领域的投入机制。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大,收益慢,从实验室到市场需要很多环节,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提升农业科研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以农业研发强度(农业研发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来衡量,我国这一指标尚不足1%,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经验,农业研发强度只有达到2%以上,才能进入农业技术创新阶段。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研发体制下,各科研院所只对上级领导负责,各部门间缺乏统一的面向市场的协调机制。农业科研考核制度使得科研创新的目的仅在于满足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需要,科研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的动力与方向在于能否顺利中标课题,能否发表文章,而没有针对用户需求的考虑。因此,一方面是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很大,但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农业科研创新成果很多,但由于不能契合市场需求,没有经济效益,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深化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导金融资本、风险投资进入农业科研创新领域,鼓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创新。改革现有农业科研考核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简化科研项目立项结项、评定审核流程,建立农业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推广使用的收益分享机制。理顺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和推广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更加顺畅。加大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培育技术、农机薄弱环节、农业信息化、农田修复保护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力度。

       (四)构建服务体系,支撑农业发展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标之一是要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在坚持家庭经营为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构建便捷高效、覆盖全程、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内容完备、主体多元的社会服务体系。这一社会服务体系的构建,旨在解决生产经营规模比较小的农户的组织化和协调性问题,使得他们能够依托完备的社会化服务,处理单个农户解决不了也解决不好的问题,更好地与市场对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和个人所形成的网络[7]。这一服务网络,是由不同层次的主体共同组成的,这本身也蕴含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的多样性、服务种类的全面性、服务形式的灵活性。因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既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单独依靠政府或市场都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服务供给。这就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由政府、私人部门、集体组织、公益性组织、合作性组织来共同提供。针对不同服务的性质和特点,公共物品特征明显的服务由中央政府拨付财政资金给予支持;需要因地制宜、差别化实施的,又具有投入高、回报慢、受益广的特点的服务可由基层政府提供;涉及需要在农资购买、生产、销售等环节协调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可由村集体或合作组织提供;涉及产业化经营、拓展农业经营内涵、延长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产品品牌的服务可由龙头企业提供;涉及转变农业经营人员理念,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服务,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相关教育培训机构提供。

       由于现代农业具有集约化、产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的特征,基于农业生产环节的可分性,农户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必然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当涵盖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收集、生产辅助、金融保险、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产品营销以及农产品的加工贮存运输与销售各个方面。而由于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户,这就意味着我国农业服务的主体需求是一站式、综合性服务。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服务需求千差万别,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将降低农户与不同的专业性服务机构打交道的交易成本,从而成为我国农业服务模式的最优选择。

       四川省广元市通过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经营性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建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一站式超市建设,三管齐下,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理顺人员管理体制,解决了以往突出存在的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使得广元市在农技推广、农产品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治方面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引入社会力量,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新鲜血液,政府支持建成了一批提供农机、农技、植保、农资购买以及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通过政府购买、招投标、奖励补助、委托授权等形式,将经营性组织也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外,广元市大力推动村级一站式农业服务超市建设,为农民提供涵盖农业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小农户服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很受农民欢迎。

       (五)推进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效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用产业化的手段来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的生长有其生物特性,因而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普遍比工业品长,农业面临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由于经营农业的农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不强,因此往往受到上下游厂商的双重盘剥,形成工农业“剪刀差”。但同时也应看到,农业在产业链条上与二、三产业相互关联,通过延展贯通依附于农业的二、三产业,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将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得农业的产业形态可以多样化,拓展挖掘农业的生态保护、自然风光、娱乐休闲等功能,发展农村服务业,将极大地提高农业的效益。

       农民收入不提高,农业的发展就没有保障。农业的强劲发展,也需要大批新型农业人才。而提高农业收益,必须有农业产业化的思维意识,要合理适度利用工商资本,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国家要从金融、财政、税收、用地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合理规范。产业化经营要求合理规划区域布局,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特色种养业,形成专业经济和集聚效应。近年,湖南省新化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业态,运用产业化思维和方法经营农业,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利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联,积极发展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农业方面,新化县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品牌营造,积极推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鼓励农民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在与农业相关的工业方面,新化县从具有本县特色的茶叶、中药材、有机蔬菜着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产业,引导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实现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在发展与农业相关的服务业方面,新化县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大力开发农业自然风光、农事活动体验、农村文化传统等农业包涵的多重商业价值,使这些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围绕农村旅游,新化县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生态观光园,促进当地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行业的发展。2014年新化县新创建省五星级休闲农庄4家、四星级10家、三星级1家,创建国家四星级休闲农庄2家,新增“农家乐”100余家,增加床位1000余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收稿日期]2015-04-16

标签:;  ;  ;  ;  ;  ;  ;  ;  ;  ;  ;  ;  ;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四个方向与实现途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