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与思考_英语论文

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的中式英语现象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书面论文,现象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外语学习中,学习者的错误历来是语言学家和教师普遍关注并存有争议的问题(娄宝翠,2001)。中式英语更是学者们探讨和关注的焦点。James(2001)将语言学习错误分为四种类型,即语际差错(interlingual errors)、语内差错(intralingual errors)、基于交际策略的差错(communication-strategy-based errors)和诱导性差错(induced errors)。从中式英语的特点来看,它属于语际差错的范畴,即由语言负迁移产生的一种错误。具体地说,它是指英语学习者在使用中介语(interlan-guage)时,套用了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语言形式。处在基础学习阶段的高中生习作中的中式英语比比皆是,教师疲于纠错而又收效甚微。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希望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一道把脉问诊,共寻解决问题的良策。

二、中式英语归类

(一)词法错误

1.造词现象(coinage)

用自己熟悉的词,套用汉语语词结构和思维顺序,想当然地以意造词。例如,working building(办公楼office building),school garden(校园campus)等。

2.误配对(false friends)

误以为每个汉语词都能在英语中找到一个对应的单词,使用时便进行“对号入座”。如,rest room(休息室lobby/lounge),red tea(红茶black tea)等。

3.误选词(misselection)

选词不考虑英语词性与搭配,例如,look at a newspaper(看报read a newspaper),change more beautiful(变得更美丽become more beautiful)等。

4.添词(wordiness)

在动词之后添加多余的介词或副词,造成语义重复,例如,return back(回return),serve for the people(为人民服务serve the people)等。

5.缺省(omission)

把一些不该省去的介词省去。例如,listen music(听音乐listen to music),arrive Beijing(到达北京arrive in Beijing)等。

(二)句法错误

(1)Yesterday you saw the man is his father.(你昨天看见的那个人是他父亲。The man you saw yesterday is his father.)

(2)I am doing homework.(我在做作业。I am doing my homework.)

(3)There has a dog in my home.(我家有只狗。There is a dog in my home.)

(4)We are necessary to learn English well.(我们有必要把英语学好。It's necessary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

(5)His age is very young.(他年龄很小。He is very young.)

(6)Thank your help.(谢谢你的帮助。Thank you for your help.)

(7)You'd better pull out the tooth.(你最好拔掉那颗牙。You'd better have the tooth pulled out.)

(8)Turn left,you'll see a tall building.(Turn left and you'll see a tall building./If you turn left,you'll see a tall building.)

(三)修辞错误

(9)He is as wise as a monkey.(He is as wise as an owl.)

(10)He drank like an ox.(He drank like a fish.)

(四)语篇缺乏黏着力

(11)There is a kitchen at the back of the school.It's on the left.There are two toilets to the right of the kitchen.There's a classroom in the front of the school.It's on the right.It's the infants' classroom.There are very low chairs and tables and many toys init.(学生习作)

There's a kitchen in the back left-hand corner of the school building,with two toilets to the right of it.Farther along,in the front right-hand corner,is the infants' classroom which has very low chairs and tables and many toys.(参考范文)

三、教学思考

以上种种中式英语现象,都是由于学生未能注意到英汉语言在语法、词汇、结构、修辞、思维模式、语篇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套用汉语而导致的。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目前教学现状的深思和反省。笔者认为,无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和批改未必有效,语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贯穿教学始终。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夯实起始阶段的基础

学生基本上都是在非英语环境里进行英语学习(learn)的,母语的干扰无处不在,这与在英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此外,语言习得(acquire)还受年龄等条件的制约,初中生开始学英语时,完全错过了习得语言的关键期,他们的理解记忆能力远胜于机械记忆能力,需要知识的深化,将英语学习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英语知识的系统学习不可或缺,因为“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语言规律,使他们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胡春洞,2002:2)。因此,教师在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就应将语音、词汇和语法放入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系统教学,反复运用(如遣词造句等),培养其良好的语言意识,方可连词造句、连句成文。

(二)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产生的一种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能力,它能使人自然、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高中生中式英语的产生与缺乏语感有很大关系,而影响他们语感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即英语课时少(每周四课时);各门功课繁重,课后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十分有限;除一些大城市外,广大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接触英文媒介的机会少,在校寄宿的学生则几乎没有收听、收看英语节目的机会,更不用说与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谈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依赖教师通过教材在课堂上创设一定情境,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然后补充一些课外练习,仅此而已。根本无法做到在无意识、轻松自然的条件下形成对英语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扎实利用教材教学外,必须另辟蹊径,弥补不足,具体策略如下。

1.切实抓好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对于语言文字学科,泛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学生们阅读得越多,对词汇、成语、句型、篇章组织和文化臆测就越像母语者一样熟悉(陈安琪,2011)。针对高中阶段课时少、学业负担重的现状,英语科抓课外阅读应该是重在指导,贵在切实和坚持。《中国教育报》曾载文介绍美国中学生有一个“必读书目”,并列出20种课外书籍,从《哈姆雷特》《圣经》到《独立宣言》等,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诸多方面。这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的好办法。我们也可以这样做,教师负责推荐读物,列出书目,要求学生定期定量地完成阅读;同时,指导他们在阅读中,收集那些与自己熟悉并常用的母语语篇意思相当、地道自然的英语表达方式。例如,“Please reply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请尽早回信),“at one's own charge”(自费),“green the city”(绿化城市),“keep early hours”(早睡早起)等句子和词组,都是中学生在写作时要用到的。学生如能在泛读过程中勤于收集,乐于探究,必会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水平。

2.有针对性地指导背诵

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捷径。英语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应多记多模仿,形成语感。就像汉语“荣华富贵”不说“荣华贵富”,“吉祥”不说“祥吉”一样,只能背记套用,否则就会出现语法正确但不地道的表达方式。我们可借助高中生普遍记忆力较强的优势,有目的、有选择地指导他们背诵。首先,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上下内容背诵每单元的生词、词组、句型。同时,避免孤立的识记,力求使英语表达适应情境和环境,并且意思到位。其次,要指导学生背诵有代表性的写作“预制块”(chunk)。例如,“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relaxation? there's no shortcut in study?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 is approaching/drawing near/around the corner/on the way”等,它们就像是建筑工程所用的砖块一样,不可或缺。有针对性背诵可以提炼语言,使写作自然、流畅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最后,背过渡词。学生书面表达缺乏连贯性的主要原因是语篇缺少衔接,要避免这一缺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强调语篇衔接的重要性外,还应该指导学生归纳识记一些逻辑关系词或短语,以便在作文时灵活运用,提高语篇的流畅性。

(三)容忍和引导母语策略的运用

运用目标语思维比重的增加可以相应提高外语(二语)学习的效率。历史上的沉默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都极力阻止学生使用母语策略(mother-tongue strategy)。但有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接受了6~7年全浸式双语学校教育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仍然形成一套运用母语学习外语(二语)策略,在用目标语表达时,好像进行着在线翻译(online translation),也就是说,他们在外部表现为外语(二语),在心理或认知层面则仍旧是母语(Cohen,2000)。由此可见,母语策略是外语(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McLaughlin和Taylor(Ellis,1997)从认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语策略,他们认为“母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一种心理过程,即运用以前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转引自刘东虹,2002:63)。文秋芳和郭纯洁(1998)曾对某高中部分学生进行写作过程的有声思维(thinking-aloud)试验,他们发现高分学生较低分学生更多地运用了转换中介(transformation)和内容验证中介(confirmation)。前者指与英文作文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中文内容,是作者转换成外语语言形式的主要依据;后者是指为了要检验所形成的外语语言单位是否符合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作者有时把写出的作文倒译成母语加以验证。可见,高中生进行写作时,母语的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运用得好则可控制中式英语的产生。另外,中式英语从表面上看是母语影响了语言表达,但实质是母语帮助了英语学习者完成交际任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水平与外语水平悬殊,在情急之下或不得已的情况下借用了母语式表达,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交际目的(张、石建美,2011)。因此,我们不妨对学生的母语思维采取宽容态度,将其看成是一种学习者策略——借用母语来弥补用英语交际时出现的困难。但教师要对学生母语策略进行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应当引导他们不要养成写作过程汉语和英语一对一翻译习惯,而是尽量用所学的英语语言习惯进行表达。教师平时应该结合教材进行一定量的英汉互译和回译(back-translation)练习,帮助学生通过对比求同察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翻译质量提出明确要求,并及时做出适当评价,以便提高他们写作过程的自我监控意识。再如,写作前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应允许学生利用母语打开思路,发表部分观点,然后再引导他们用准确的英语进行表述,从而减少中式英语,使其作文语言更加流畅地道。

(四)加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重形合(hypotaxis),而汉语重意合(parataxis)。所谓“形合”,就是主要靠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即通过时态、词形变化、逻辑语法连接词(logic-grammatical connectors)的使用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所谓“意合”,主要靠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达到明晰思路的目的(林大津,1999)。“在英语中,逻辑连接词像‘聚合胶’使英语篇章紧凑成一体。没有它们,结构再好的系列子句在读者面前也不过是‘一盘散沙’”(Pinkham,2000:377)。

英汉文化差异之一表现在两个民族的习语和成语在联想、风俗、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高中生在习作中使用成语时,由于不了解这些差异,常常想当然地把汉语成语译成英语。例如,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或大量涌现时,学生常常把汉语成语“雨后春笋”直译为“like spring bamboo after rain”,这就不符合英语族人的表达习惯,他们对应的表达则是“just like mushrooms”。再如下列英汉成语:“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如果不加以比较区别,灵活运用,就可能词不达意。

要想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思想,除需要在词汇、短语、表达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外,还必须把所有这些知识同相应的汉语意思联系起来,从中选出在意义上、语气上、涵义上、文体上和联想上最相近的对应表达方式,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得体,合乎社会习惯(邓炎昌、刘润清,1994)。因此,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差异意识,二要解决有些英语语言表达的特色背后的文化背景问题(李一飞,2012)。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充分了解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能够判断中式英语类别和产生的原因,在平时批改学生习作时加以收集、整理和总结,并结合课堂教学加强两种语言在语法、句法、习惯表达、修辞、文化等方面的辨析,培养学生对中式英语的自我监控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写作水平。

四、结束语

帮助学生减少中式英语,实现自然、地道、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意识培养和过程训练。高中教师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只要方向明确,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标签:;  ;  

高中生英语书面表达中的中式英语现象与思考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