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的实践与探索_金融论文

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的实践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金融工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席卷全球的金融创新,犹如一场深刻的革命正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在我国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逐步使我国金融业符合国际惯例的进程中,研究如何动员我国大量的金融资源、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思路时,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发展衍生交易的命题被摆在决策者面前。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总结。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工具创新与发展的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体制在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创新。其中金融工具(广义)的创新又是比较普遍和不断进行的。

1.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创新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和五个突破。四个阶段是:1977~1980年底,金融创新开始阶段,主要是恢复原有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1981~1984年底,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主要是建立中央银行制度,金融管理制度,采用新技术等;1985~1989年,金融创新的调整、稳定阶段,主要是开拓金融市场,强化金融宏观调控等,从1990年到现在,主要是金融创新的深化阶段,主要有:金融市场的多方位开放,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国债市场等;另一方面是加快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化,深化银行产权结构的改革,包括股份制银行的建立,确立商业银行体系等。五个突破是:一是银行开办中期设备贷款,涉足于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这一突破改变了我国银行长期以来业务仅局限于提供流动资金作为财政资金的补充的地位。二是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80年代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为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银行制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三是金融市场的开拓和完善。股票市场的建立为我国股份制改革提供了规范化的模式和深入改革的条件,资本市场、国债市场的建立更为宏观金融调控手段的运用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也为银行商业银行化运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建立和运转,打破了原有单一所有制的银行体制。五是中央确立了原国有专业银行向企业化商业银行转制的改革目标,从而使银行朝真正办成自负盈亏的企业迈进了一大步。

2.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与我国整体金融工具的创新机制的动作相适应,在金融工具的创新方面主要有:

第一,各商业银行普遍开发了银行卡业务。由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的牡丹卡、长城卡、金穗卡、龙卡、太平洋卡等已形成系列,不仅全国性商业银行如此,各区域性商业银行也不甘示弱,浦东发展银行有东方卡,招商银行有一卡通等。银行卡种类繁多,功能多样,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结算的重要工具和支付的重要手段,信用卡已正式被中国人民银行列为新的结算工具。80年代以来确立的以支票、汇票、本票和信用卡为核心的“三票一卡”是银行结算制度的发展方向。1994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了《信用卡管理办法》,促使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向规范化、有序化运行。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的信用卡发行量将达到4亿张左右。

第二,发行了各类债券,开拓了债券市场。我国在建国初期曾经发行过政府债券,1958年后停止发行。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资金的分配趋向分散化,政府集中的资金相对减少,据此我国政府于1981年开始了政府债券的发行。以后又根据金融改革、企业改革的要求,逐步发行了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和国库券以外的其他政府债券。债券融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仅1994~1996年发行规模就分别为241.0亿、241.1亿和150亿元。

第三,发行了各类股票,开拓了股票市场。从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和延中实业公司发行股票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由一级市场走向二级市场,由不规范走向规范,且在上海、深圳建立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市公司不断增加,通过发行股票的筹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企业筹资角度看,1987~1995年企业发行A股筹资368.2亿元,平均每年筹资40.9亿元,而1996年发行A股筹资额为235.3亿元,1997年1~6月份,新股发行募集资金达400多亿元。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股票市场也将不断扩大。

第四,各种新金融工具开始萌芽并有一定的发展。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开始出现,可转让大额存单已形成一定规模,各种形式的人寿保险单也伴随着保险市场的开拓而不断增加。尤其是国债市场经历了国债期货的试验,各种形式规范不规范的投资基金也有一定的发展。在此期间,各家银行与金融工具创新相联系的服务项目和内容不断发展。

3.与金融工具相联系的银行业务创新及失败的金融衍生交易试点

我国的金融工具创新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从原有的专业银行体系开始,并逐渐扩展到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民间筹资协会。十多年来,作为创新市场的专业银行(商业银行)把金融工具创新与银行业务发展相联系,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有大量的创新,可概括为下表:

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实际上已有三四年的历史,我国曾经存在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有:货币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权证、国债期货等,外汇远期和货币互换也曾经在小范围内存在过。但是,除了国债期货外,其他衍生工具的交易都未曾形成较大规模。

从金融衍生工具尤其是从国债期货试点的情况看,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大多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从管理角度看,政出多门,管理机制混乱;从供求关系看,强烈的投机使供求矛盾过于突出;从国家监管水平看,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基础金融工具尚未成规模、成气候且规范运作的情况下,衍生交易过早来到人世。

4.我国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特点

第一,创新的范围广但独创较少。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新的工具多达70余种,范围涉及金融业的各个层次,但通过“拿来”和“继承”方式创新的工具占85%左右,即大量是借鉴西方和旧时代民间非正式金融机构(钱庄、当铺)已有的金融工具,由技术进步引起的金融创新工具只是极少数。

第二,创新的动因受到扭曲。金融创新尤其是银行创新,主要动因是为了追求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创新力图逃避加在银行机构身上限制牟利的束缚。但由于我国独立的商业银行体制尚未建立,许多创新是由于基层行领导对政绩的追求,导致创新工具的成本高、效率低。用行政手段推销金融工具的流动性差。许多创新工具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具有行政性特征。如债券有奖储蓄、为亏损企业发放的“启动贷款”等。

第三,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受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制约。金融创新作为经济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为其他领域创新提供条件,又需要其他经济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市场经济首先在我国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得以确立和发展,因而创新的工具往往也在这些地方首先推出,再向内地推广。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先走一步的发展市场经济战略,带动了经济起飞。富裕的经济基础条件与强烈的盈利动机使这些地区银行业广泛推广电子计算机、存款出纳机、电子终端机、信用卡和电子资金调拨系统等技术工具创新,从而促使其它银行业务的创新。

第四,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是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而引进的。因而我国创新着重于金融机构和金融机制的再组合,着重于金融改革。源于市场需求而形成的金融创新所占的比例不大,而由中央银行发动的创新成为银行创新的主要部分。

二、中国的国情特点及其对金融工具创新的限制

市场经济国家以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为代表的金融工具的创新,从总体发展趋势和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因为它代表了现代金融业发展的进步趋势,是发达国家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现代的金融文明。然而,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阶段和技术状况及由此所决定的中国金融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在金融工具创新适用方面的相对局限性。

1.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状态明显。从生产力方面看,尽管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然而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工商业和服务业;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低,尤其是人均农业产值更低,特别突出的现象是:12亿人口中,近10亿多人口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我国有限的工业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都集中在沿海城市,而文盲则集中在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村就业人口比率大大高于城市就业人口,在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然占重要地位。生产力二元结构及其由此形成的生产关系二元结构情况表明,我国经济的金融化尚不广泛和深化,对于大部分农村和不发达地区而言,金融经济时代还未到来,当前正处于由实物经济向价值经济的转化和发展之中。国债期货市场的试行失败说明,衍生时代的到来还有一个孕育发展过程。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银行和金融性机构的经营仍带有垄断性的性质,由于风险和收益的极度不对称而会使投资者抱着回避风险的初衷进入金融创新(尤其是衍生品)市场,却以招致更大的风险而告终。因为一方面国有企业(含商业银行)与政府有切不断的联系,以政府为后盾的市场经营风险压力很小,利用创新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参与创新市场交易的资金不是交易者自己的,投机亏损的责任无需或很少由交易者个人承担,然获利后的个人回报却很丰富,易导致强烈而极不理智的投机冲动。

2.不完善的金融体制和不健全的金融服务网络的制约

改革以来,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金融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金融服务方式不断多样,金融开放也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金融领域从组织体制到服务方式都还没有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尤其是与全面进入衍生交易时代差距甚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我国金融领域从组织体制看,条条分割,相互不能形成统一体,仅以信用卡为例,牡丹卡、金穗卡、龙卡、长城卡之间不能相互授信,这无疑给新工具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带来了阻力;第二,从企业(公司)角度看,融资方式过于单一,财务结构十分简单,除了贷款,就是存款,货币市场不发达,即使是资本市场初具规模的大中城市,其市场上的融资品种和方式仍十分单一;企业缺乏动力,银行受制于政策,其他金融机构不务正业。第三,金融组织结构不完全,银行业垄断天下,一枝独秀,投资银行、投资公司、保险机构等市场化融资方式和金融工具创新组织相对较少,作用十分有限。这几年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信托、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由于业务失范而每每遭到整顿。凡此等等,都给新工具的推广和创新造成了极大阻力。

3.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和金融通信现代化程度的制约

应该说,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进步比较快,而金融领域,也一直是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技术现代化比较早且比较广泛的部门。尤其是“金卡、金桥、金关”三金工程的实施。我国金融的技术含量在不断上升。但应该看到,除了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城市机构之外,我国的大部分金融营业机构和服务网点,主要还依靠手工操作,处于十分原始的金融服务状态,不仅信用卡不能推广运用,而且存、贷款也无法通存通兑。居民存款难、取款难的情况常有发生,而由于这些地域整体技术水平、通信状况的限制,银行服务领域的现代化推广还十分困难,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还难以协调。

4.金融化程度和居民的金融意识的制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增加,结构优化,开放扩大,与此相应的是经济体制经过不断改革而日益完善,国民经济货币化、信用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中心城市,金融经济时代即将到来,金融意识也非常强烈。但必须承认,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还未到达金融经济的状态,城乡居民的金融意识还十分淡薄:第一,从总体状态看我国还处在市场化发展的初始期,由于货币化程度比较低,因此,在近几年来推进经济货币化的进程中,一直把防止和避免通货膨胀放在首位;第二,我国现有金融资产结构中,银行的资产占GNP的128%,而同期股票债券所占比重仅为20%,而日本、德国、英国、美国四国平均比值为143.25%、149%,马来西亚为93%和396%,菲律宾51%和117%,韩国95%和112%,足见我国经济货币金融化不仅比例低,而且融资结构亦不合理。

5.信息基础和人才因素的制约

完善的经济指标披露制度是金融市场的信息基础,中国目前还缺乏一个让决策者和投资者都信赖的、综合的、精确的经济、金融数据的收集发布体系。从根本上说,包括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如果政策的制订和颁布是一种透明的、连续的信息披露过程,那么“信息特权人”(相对于大众参与者而存在)的操纵空间就会少一些,广大投资者可以借助于每周、每月、每季和每年公布的经济数据以及经济指标和政策的相关性,对市场价格形成理性预期,使市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中国发展衍生市场还面临着人才因素的制约。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交易者的参与,有利于增加市场的理性,降低金融衍生市场的易变性,更充分地发挥金融衍生市场的一系列经济功能。

三、进一步创新我国金融工具的若干思考

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生活面临的矛盾,金融工具创新,发展和开拓金融业务,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在谋求金融高效率、充分发挥金融工具动员功能的前提下,建立起与我国金融技术与金融功能相适应的金融工具体系,以充分动员我国国内居民手中拥有的大量的储蓄资源,促进和推动储蓄分流。

1.选好题材,发展投资基金

投资基金是由不确定多数投资者不等额出资汇集成基金,然后交由专业性机构管理,投资机构根据与投资客户商订的投资最佳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把集中的资金再适当分散投资于各种证券和其他金融商业等。概言之,就是“集腋成裘,专家理财,分散风险”。不管是金融发达的国家,还是金融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只要金融市场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发展到一定程度,投资基金都会适时根据市场有效运行的需要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深化,尤其是我国实现经济运行环境的不断优化,通胀率将被降低到合理的限度,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将有明显下降,逐步接近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对于享受过较长时间高利率的国内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他们会想办法到市场上去寻求更富刺激和挑战的投资和融资方式,股票交易风险太大,从事房地产交易对于大部分居民来说,不够实际;与此同时,按照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我国又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允许从事股票炒作,根据工作性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适应从事股票炒作,因此不失时机地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不失为多(吸收多数人)、快(较快地建立筹措建设资金)、好(比较好的一种筹资融资方式)、省(成本、时间、精力比较节省)的金融工具,它不仅会大大丰富金融市场交易内容,更有利于筹措和动员社会闲散资金。

2.适应需要,发放可转换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种,所不同于一般企业债券的是,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换成股票,也就是说,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具有债券和股票双重性质的金融工具,是发行公司以债券形式发行的,在规定期限内按规定的转换价格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凭证。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无论是对公司还是社会都具有很大的好处。对企业来说,一是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利率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债券利率,融资成本比较低;二是可转换公司债券到期全部或已部分可转换时,由债券转化为股本,公司不须偿付债券本金,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结构;三是获得转换溢价收益;四是保护公司既有投资人的利益,因为可转换公司债券不会在发行之后立即转化为股票。公司既有投资者结构不会即刻发生变化,所以不会产生稀释效应,影响现有投资者利益;五是扩大公司知名度,通过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国有企业可以大大提高公司声誉,从而为公司成为公开上市公司,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上再行融资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居民来说,购买可转换债券,既有债券固定收益之稳定,又有将来成为股东优先权之可能,因而比一般的债券更具有吸引力。

3.完善网络,积极发展银行卡

众所周知,银行卡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发展,在城市中,自青年职业者至退休老人,拥有一张乃至两张、三张各类信用卡已不足为奇,但其成因,多数为单位集体推销者而为,其使用则是极其偶然。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一是信用卡之间不相融通,互不授信,难以形成网络;二是信用卡存取网点极少,使用不够方便;三是特约商户不普遍,且运作效率低,商家被动使用;四是大多与身份证并用,对查“黑色名单”,极不雅观,很不方便,也有损人的尊严。

但是,在现代社会,如果不很好地普及信用卡业务,仍然停留在现金交易时代,不仅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不相适应,且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对于国家来说,过多地依靠纸币来维系整个流通,不仅成本高,且风险比较大,而对于个人来说,携带大量纸币和经常频繁使用纸币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从有利于广泛充分地动员居民资金,加速金融业电子化步伐的高度,从推进现代金融服务的高度加快银行卡的发展和推广工作。

发展银行卡业务,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至少应包括:第一,完善银行卡自身网络,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龙头的银行点相互授信网络;第二,加快银行卡运作的技术水平问题,变打卡为刷卡;增加联网,取消身份证使用;第三,增加银行卡ATM网点和工作站,真正做到一卡在手,走遍世界;第四,增加特约商号,规定千元以上或五百元以上的消费必须使用银行卡,以加快银行卡发展速度;第五,逐步将银行卡从城市推向城镇,并进一步向多功能方向发展;第六,不断扩大银行卡功能,使之从消费、购物、旅游、交通到就医、上学等方面都有大发展。

4.改进银行结算工具,推进金支票

三票一卡作为现代流行的结算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管理不同,企业应该具有不同的信誉等级和结算待遇。一个长期经营良好、财务制度完善的企业同一家刚成立不久、经营状况尚未充分反映,财务制度尚不规范的企业,其对外交往的信誉是大不相同的,但按现在的制度,企业使用同一种支票而使人无法区分其信誉高低,所以银行结算一律收妥入帐,收款人要等到入帐才发货(这一过程少则一天,多则二三天),这无形中滞缓了资金运转速度。同时也给企业业务拓展、与新客户进行结算带来不便。可以说,银行在结算问题上对待企业仍是一视同仁。

借鉴现代信用卡中的普通卡和金卡之先例,可否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不同,推出金支票作为一种新的结算工具。“金支票”代表了信誉良好,财务制度严密规范的企业在结算中的身份,代表银行对其结算往来及其财务制度的认可。金支票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支票得到社会的认同或由权威机构给予一定的法律地位;第二,金支票具有完全的支付能力;第三,金支票在外观上应与普通支票有明显的不同,并具有相当强的防伪性。

在我国,尽快推出金支票作为结算工具的好处,一是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企业应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待遇,不仅体现在信贷领域,也体现在结算领域;二是可以支持一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创名牌、建信誉为导向开展业务经营活动;三是有利于金支票持有企业尽快实现交易,免遭退票之苦;四是有利于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加速社会资金周转速度。

标签:;  ;  ;  ;  ;  ;  ;  ;  ;  ;  ;  ;  

金融工具创新:中国的实践与探索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