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不可承受之重论文

“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不可承受之重

你能相信吗?单笔交易能耗成本,比特币竟然是VISA的74万倍!

在今天的全球数字时代,各国资本争夺的主战场早已不是传统商品市场,甚至也不是金融市场,而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市场。只有占据了数字市场,才能有效控制和瓜分金融与商品市场。而数字货币则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各国央行竞相关注数字货币,可以说既是为应对区块链货币的竞争,更是为应对当今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

然而,各国央行意图发展、主导区块链数字货币的想法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有着不可承受之重。

单笔交易能耗成本,比特币是VISA的74万倍!

众所周知,数字技术的一个好处是节省成本,也就是第一个边际增量可以近乎零成本,新型电商正是据此而“打劫”了传统商业。然而,笔者在《区块链大热中的冷思考》一文中已然提出:区块链技术因为类似于全民公投的思维逻辑,无论大事小事,都要遍历所有节点,因此交易成本极高。

考虑到需要“人手一份”的存储机制,区块链其实是对存储资源和能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如果再加上为了取得所谓的共识,和挖矿消耗巨大能源的生产成本,区块链的效率就更加低下,甚至于不堪重负。

五是环境行政监管和环境刑事诉讼之间的衔接有待加强。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反映,最近几年,环境保护监管人员执法任务重,普遍感觉很疲劳,但是由于以前的监管疏漏,在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的压力下,地方党委和检察机关加大追责的力度,环境保护行政监管人员被检察机关问询的事情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在各地都有,如2017年全国共有4451人被处分,其中,山东、河北两个省份各超过500人;执法人员占55%,市县副局长占40%,局长占7%。这严重挫伤了执法的积极性。环境保护部门希望全面建立尽职免责的制度。

模型预计:矿工最终将把60%的收益用于支付电费。实际统计:截至2019年1月,矿工们在电费上的开销仍然高于 60%!

1)分析大数据对城市交通系统在日常运营中的监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对事件进行预演,估计事件的偏差。通过对事件偏差程度的分析,考虑是否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还可以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深入的探讨。

主题句是对全文的概括,是文章的主旨。它能在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常主题句出现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而后,全文对主题句所提出的内容进行解释、扩展。写主题句应注意以下几点:

3、电子垃圾:91.60克;相当于1.41节二号电池或者1.99个高尔夫球的重量。

3、电子垃圾:10.74千吨。相当于卢森堡全国1年的电子垃圾总量。

其实,对于有3500万个注册用户和700万个活跃用户的比特币来说,应该远远没有碰到区块链效率瓶颈的天花板。但如果放大到活跃用户数破千万或达到数千万时,比特币实际上根本就“用不起”!

区块链的规模与效率成反比,与能耗成正比,这是它的致命伤!也因此注定了区块链货币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只能小试牛刀,却未能够大显身手,更不能代替目前的法币交易。

2、电力消耗:623.47千瓦时;相当于1个美国普通家庭21.07天内的耗电量。

据清康熙《金庭王氏族谱》载: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二十六世孙王弘(宏)基(1068-1126)从金庭观迁居卧猊山麓之岩头(今华堂村)为华堂派始祖。高氏著《剡录》时(1214),古金庭遗迹仍在的情况下,华堂王氏又在自己的居住地新建了金庭观。

2、电力消耗:73.12太瓦时(1太瓦时是10亿度电)。相当于奥地利全国1年的电力消耗量。

你能相信吗?单笔交易能耗成本,比特币竟然是VISA的74万倍!

原因当然是因为所谓的“单笔”是指两点之间的交易,但这个交易却必须被全部700万比特币活跃用户记录,所以是一次交易必须由700万个用户共同执行和确认,才能有效.能耗不是两台,而是700万台机器所消耗的,这就是机器信任的代价!

根据系统架构,直流增益在线测试系统硬件组成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多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系统、测试转接盒、电压补偿器、任意波形发生器、高精度可编程电源、40芯屏蔽双绞电缆、计算机显示终端和数据采集分析软件(用于远程获取双极晶体管受照射过程中的直流增益信息)。其中,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为硬件设备提供控制信号,完成对晶体管工作点电压的实时采集,由数据采集分析软件完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存储、显示等功能。

譬如,自上线以来,比特币的信任最小化共识一直通过由其提出的工作证明算法来实现。这些进行“工作”的计算机正在消耗大量能源,其年度能源消耗统计结果汇总如下:

采矿成本外,区块链的“时 间成本”也极高。 仍以比特币为例。在使用比特币进行支付时,一般需要10分钟才能完成1次支付确认,如果要保证支付交易的不可逆转,通常需要等待连续的6个数据块完全确认,但这至少需要1小时的确认时间。相比之下,银行网银支付,以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通常都是秒级完成。

单笔交易能耗统计:1、二氧化碳:296.15千克;相当于74万零368笔VISA交易,或者观看4万9358小时YouTube产生的碳消耗。

1、二氧化碳:34.73千吨。相当于丹麦全国1年的碳消耗:

合同履行期间,满足收入确认要件时,应及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在单价合同或需要提供相关核销票据的合同的,应提前准备相关材料。这对项目提高资金收付效率,降低坏账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在设计咨询服务的适应标准方面,应根据合同规定的服务义务的内容,结合项目所在国的规范要求,针对服务具体内容具体深化,减少沉余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央行数字货币根本不可能是区块链货币

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央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其实这是不太可能的。用区块链技术无法开展大规模的数字货币应用。目前区块链加密货币只有比特币、以太币等,连Libra都是半区块链的,央行大规模推出区块链货币根本不具备能源支撑的基础。

原因之一,就在于能源消耗无法支撑!目前全球年货币交易额是2000万亿美元,比特币的交易额是24万亿美元,而比特币消耗了73太瓦时的电力,假设全球的货币交易也用区块链来搞,全球仅货币交易所需要的电力就将高达近9000亿太瓦时,而中国目前的年发电量才不过6000太瓦时。此外还有资产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还有日常消费的零售商品交易,目前仅微支付上的年均交易额就已经高达35万亿人民币了。所以如果用区块链来做央行法币,能耗和效率都会很快顶到天花板,对中国而言,不是福音。

所以,中国央行前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北京指出: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在当前的技术应用,更适用于交易量不太大的环节。所以人民银行选择了两个系统做试点:一个是票据交易,一个是贸易融资。

因此,区块链货币的巨大成本决定了所谓的央行数字货币,所替代的其实只能是“纸”而非“币”,也就是更多是一种电子货币,而不是全新的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算是真正的数字货币,而央行所谓的数字货币其实是电子代币,是和微信、大区别的“电子代币”,代替的是现金作支付手段使用。

比特币可能遭遇巨大“沉没成本”

除上面的成本分析外,区块链技术的优势还将在更新的技术面前面临挑战,从而可能面临“创造性毁灭”所带来的巨大“沉没成本”。 经济学上所谓的“沉没成本”,是指原有投资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被收回的结果。

在开发运城市数字城市系统中,我们采用了基于3DGIS数字化城市海量模型数据调度策略,并用OSG(OpenSceneGraph)技术设计实现。

2019年11月,谷歌高调宣布了已成功演示“量子霸权”:一个包含53个有效量子比特的处理器“西克莫”,用200秒完成了传统超级计算机Summit需1万年解决的问题。加密货币的带头大哥比特币,一夜之间闻风跌去1000多美元/枚。

这是因为:以密码学为框架、以算法为基础的加密货币,面对计算能力指数级增长的量子计算,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全球虚拟货币已是万亿美元的庞大财富,却在量子计算的初啼面前风雨飘摇,如果再考虑到未来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区块链货币头上的乌云是何等浓重呢?

为此,正在北京参加会议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对外表示:各国央行没有必要发行数字货币,它们提供的应该是主权信用。姜,还是老的辣啊!

赵 晓 独立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李靖

标签:;  ;  ;  ;  

“区块链数字货币”的不可承受之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