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优质高中的网络教学研究

面向优质高中的网络教学研究

纪英虎[1]2004年在《面向优质高中的网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所谓网络教学是指应用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网络教学有助于师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师生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适应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的要求:实施网络教学还将推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必将引起教学过程的根本改变,也必将导致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深刻变革。 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优质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从将下列五个方面进行闸述:一、我国中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沿革与现状;二、教育主管部门关于高中评价标准、优质高中的特点与评估;叁、基于校同网的“推”式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网络课堂的组织、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四、基于校园网的“推”式学习方法,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源的组织、学习模式的形成;五、网络教学的管理与评价等。

付艳萍[2]2016年在《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培养什么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是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核心问题,并提出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主要是高中阶段)机制。如何推动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当下面临的紧迫问题。资优教育是面向资优生提供的适合其能力发展与学习需求的教育。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政府普遍重视资优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在理论、政策和实践层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框架。这对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立足于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对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发现,在理论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先后历经叁大资优教育范式,包括资优儿童范式、才能发展范式与适才教育范式。叁大范式在资优的认识、教育目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策略上存在差异。资优教育范式的不断演进,推动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政策层面,通过纵向分析不同时期美国联邦政府的资优教育政策发现,按照政策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政策经历关注期、摇摆期、稳定期与深化期四大发展阶段。横向来说,联邦及各州政府制定了全面的资优教育政策,其内容包括资优生识别、教育教学服务、财政资金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管理与服务等五个方面,这为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体现美国政府对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的重视。实践层面,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充分体现了校内外机构的结合。其中,资优高中是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包括传统的私立精英高中、作为老牌名校的考试高中以及方兴未艾的州长高中。此外,其他一般高中的AP课程、IB课程与双注册项目,以及社会机构实施的暑期学校、网络教育项目与校外竞赛等资优教育项目,是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具体实践而言,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教师资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实践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富有挑战性的教育,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获得来自政府的全方位支持。然而,美国高中资优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两大方面的问题。首先,美国高中资优教育面临着社会范围内对于其合理性、教育形式、招生标准与教育效果的争议;其次,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教育对象较为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受标准化改革影响等问题。深入分析发现,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文化传统、教育思想、政治立场以及价值取向等。总之,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在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实现了理论、政策与实践叁大层面的协同并进,具有明确的国家利益导向,并获得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持。特别是,尽管饱受国内社会舆论的争议,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始终在包容中寻求发展,这对我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我国高中资优教育的未来发展建议,具体包括:建构高中资优教育的合理性认知,肯定示范性高中的存在价值;政府承担主要职责,从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建立与教育研究者的沟通联系入手,为推动高中资优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寻找改进高中资优教育实践的多方面路径,包括拓宽资优教育范围、采取多元化选拔标准、提供丰富的课程以及加强资优教师的能力建设;鼓励校内外教育力量的协同参与,构建四位一体的资优教育支持体系;高中资优教育应加强与普通教育的联系,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带动普通教育发展,引领全民优质教育。

陆仁杰[3]2005年在《让每所高中成功》文中研究指明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是当今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共同使命。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仍然是高中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但高中教育质量的提高也日益提上日程。我国长期以来,在优质高中发展方面主要是加强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的建设。这为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提高高中教育的整体质量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有限的优质高中学校和优质资源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需求。 “优质高中”作为一个专门概念提出在我国始于2002年,目前对“优质高中”概念的界定大部分还是基于“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随着教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此质疑较多。对“优质高中”作一定的、系统的理论探讨才刚刚开始。重点高中和示范高中建设面向的是少数学校,部分学生,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发展优质高中面向的是所有高中学校,所有学生,实行的是优质大众化教育。发展优质高中的着眼点除了学校个体外,还包括区域优质高中的协调发展。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县是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的基层行政区域,以县级区域为个案,探索优质高中发展的策略,对探索我国优质高中发展的途径有一定意义。江苏省兴化市在发展优质高中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尝试,还存在很多矛盾和困难。本课题通过对优质高中发展的理论探讨,结合兴化市发展优质高中的个案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兴化市优质高中发展起到一定的总结、借鉴和参考作用,另一方面以期引起更多大家对“优质高中”这一课题的关注,促进我国教育界对优质教育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提出了我国发展优质高中的背景、课题的有关概念界定、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了国外关于优质学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及国内发展优质高中的实践和理论,并提出了我国优质高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明显的矛盾与问题。 第叁部分,优质高中概述。着重对优质高中的概念、含义、特征进行了系统

荆孝民[4]2006年在《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生学习体系”。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人的一生的“奠定基础阶段”。示范性高中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在现代远程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建设硬件环境、开发软件资源、培养师资队伍和实施网络教学等诸多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正是这些工作推动了示范性高中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作者以示范性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这条主线,对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从多角度进行了论证与研究,本论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现状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对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和示范性高中的信息化环境建设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展和共享的有效途径。第叁部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对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作了相应的概述。第四部分是笔者对示范性高中学生接受远程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第五部分是作者根据工作实践,介绍了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架构的实践案例,提出了示范性高中远程优质课网络教育联盟的实施策略与合作模式。第六部分是结论。在全面结论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为作者的后续研究确立了方向。

陈晓峰[5]2017年在《高中“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现状与改进》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教育部于2012年3月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同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受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高中"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现状与改进为研究主题,基于上海市CY高中的实践,针对现阶段课堂教学信息化中存在的不足,探究问题的成因,寻求改进的途径与策略。本研究也反映了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的问题,具有其代表性。笔者作为CY高中主管"信息化"与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从CY高中多年的实践基础出发,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结合笔者在学校具体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体会与思考,辅以调查、访谈以及对比研究等手段,分析总结了现阶段CY高中课堂教学信息化中的主要问题:"信息化"资源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率较低;师生对"信息化"功用认识不足,缺乏共识;"信息化"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中作用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从课堂教学中师生主体视角、管理者政绩观视角和学校内部管理视角探寻问题的成因。基于对问题及其成因的思考,开展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学习,借鉴国内外学校的成功经验,研究国内外政府的相关政策与举措,并学习了"信息化"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笔者设计并组织了 CY高中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改进行动,并在2014-2016开展了两轮实践与研究。通过对CY高中两轮改进行动的反思,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从"效用"角度反思与分析学校改进行动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现阶段"课堂教学信息化"效用提升的四个要素: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互补;技术更新与日常便利性的平衡;学生体验反馈机制的完善。总结了现阶段"课堂教学信息化"进一步改进的主要途径:明确分布式领导绩效责任,形成行政、教学、技术叁方的合力;完善综合集成评价结构,应对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s,师生是主动的、有适应性的主体,适应产生复杂性);丰富供给途径,打破信息化教学资源封闭系统;从集中到分散地投入学校资源,支持日常课堂教学改进。期待以此作为学校后续改进的新起点。

桂绍贞[6]2010年在《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为例」的主要研究核心在于探讨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的学理,并且解释台北市基础教育如何透过该等质量保障管理策略的拟定与实施,以保障基础教育的水平。为能了解台北市国民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策略与成效,本论文透过文献探讨与档分析法,分析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编印之相关档,以及实地参观访问检视台北市2006至2008年获评优质学校的国民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策略与成效。采用陈玉琨提出的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分析模式,比较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纽澳、芬兰,以及两岸叁地包含:大陆、香港、台湾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策略,本研究探讨教育质量保障相关理论,并且比较东西方各具特色的实践策略。聚焦「大陆台商子女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议题,本研究透过个案的探讨,分析大陆台商对于台商子女学校的选择因素,以及台商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实施策略,最后再剖析大陆办学的挑战。本研究归纳发现如下:一、教育质量保障是教育永续发展的命脉二、完整周详的评鉴体系有助于教育质量管理的落实叁、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必须具备发展学校特色的创意策略四、校长的领导与管理机制直接影响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五、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必影响教育质量保障六、大陆台商子女学校的发展必须揉合东西方与两岸叁地不同的管理策略并卓参发展经验差异,可为日后华人教育发展参考借镜。

张慧[7]2016年在《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支持工具,对于语言运用、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既要促进双语言的学习,又要承担双文化的传承任务,同时还要克服双语教学中各主体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叁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的推动下,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取得显着发展。应然层面,双语教学资源库、语音识别技术、手持数字设备、可弹出视频、双语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发展;实然层面,信息技术的强势进入与民族地区双语教学需求产生对接错位,海量教育信息资源闲置、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民族文化传承式微等问题依然突出。如何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双语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整合成为亟需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支持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方式、适切性与融合度为切入点,以新疆16所双语学校为调查样本,采用文献梳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等研究方法,提炼出新疆双语教学实施的典型特征,梳理了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新疆双语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本民族语言、文字是双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学形成了完备的模式和体系;具有完善的双语教学研究与管理体制;南、北疆双语教学发展差异较大。同时,在教育信息化热潮推动下,新疆双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显着进步,一方面嵌套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体系中;一方面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如构建独立的双语教学资源库、开放交互式双语教学服务体系、维汉双语学习APP等。然而,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结果却收效甚微。尽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善,教育信息资源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教育信息资源”与“本土民族文化”相剥离,造成资源适切性欠缺、民族文化资源“孤立、薄弱”,双语教师与学生资源“饥渴”仍然难解。此外,信息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出现盲目模仿、急躁冒进现象,而双语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文化传承式微、跨文化适应问题、双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相关研究薄弱等多重“短板”,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特殊性”之间的冲突。由此,本研究基于“共生教育”视野,结合新疆双语教学的特征,从信息技术支持双语教学的方式、双语教学的技术需求、技术如何引领双语教学等多重视角反思,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注重“民族要素之间的异质共存”。具体而言:(1)在双语教学资源建设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融入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同时关注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信息资源。构建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双语教学资源云平台,建设梯级与适用的多媒体双语教材资源;将已有民族特色数据库引入双语教学,并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应用,进而促进本民族语言文化、他民族语言文化、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2)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以双向融合理念化解“技术应用”与“双语教学”之间的冲突,以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抓手,通过本土化研究活化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与转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沟通“线上”与“线下”,逐步提升双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新疆双语教学中“活”的问题为取向,关注本地典型案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本土化研究,融通理论与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双语教学的双向融合,实现双语教学体系中各要素及其整体形成共生、共融状态。

宋艳梅[8]2012年在《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教育承上启下,担负着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高中教育不但会带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风向标和标杆,其规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因此,对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相关理论和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以河南省南阳市省级示范高中为例,对示范高中的内涵、失范现象、失范原因和规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与论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回顾了示范高中的发展历程。指出其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辐射带动等方面对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其规范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之完善,学校管理之科学,校园文化之丰富,教师教学之生动和辐射带动之全面。第二,扫描了示范高中的失范问题。通过问卷、访谈和教育叙事法等方法,对示范高中存在的失范问题进行了扫描。其主要表现为:素质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念、示范发展理念、发展规划和培养目标上的不规范。教师管理上,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学生管理严管重罚,课业负担沉重,身体健康被忽视。财务欠债比较严重,教育乱收费。一些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合作精神淡漠,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精神追求单一,道德现状忧人,心理问题丛生;教学理念偏向主知主义;目标偏离素质;科目设置过于倾向高考;每周课时安排不均匀;方式单一封闭;内容偏难偏旧;评价分数挂帅。第叁,透视了示范高中失范的原因。传统性影响上,官本位思想影响到示范高中发展的主动权和自觉性、教育理念和师生管理。社会本位思想使示范高中成为传承社会价值观念的工具,教学中灌输为主,训练和控制成为必需。专制思想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天经地义。教条主义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现代性的陷阱和危机上,功利主义影响到教育行政部门、家长、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各个层面并凸显教育负功能;控制思想使学校管理重权威、轻民主;科学主义使工具理性合理化,部分师生精神文化失范。招生考试体制导致重学历并影响教育教学;社会用人制度加剧了示范高中之间的比拼和一考定终身;重点学校制度的遗风影响教育理念;经费投入和保障不力引起学校负债和乱收费;法律制度不健全助长了不规范。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实的地域差别阻碍了示范。校园文化上,偏重物质建设滋生学生的享乐主义;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过程中的漏洞挫伤了部分教师积极性。教师素质中的教育观、学生观、知识观、师德修养、教学哲学和业务能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质上,示范高中生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意志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加上青春期的困扰以及人性复杂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增加了学校管理难度,降低了教学效果。最后,提出了示范高中进一步规范的思路与对策。从政府、社会和示范高中自身叁个层面提出了示范高中规范发展的应对策略。政府层面上,应改革考试制度,扩大办学自主权,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为示范高中发展搭建平台。社会层面,应转变用人观念和对示范高中的评价意识,重视育人质量;警惕失范效应扩展,扩大其规范引领作用;多种形式并举,普及高中教育;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示范高中自身层面,应端正素质教育和示范发展理念,完善教师管理的奖惩、评价和科研机制,提高管理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学生管理上应科学评价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精神文化上,以师德建设促进教师精神文化建构,营造和谐的师-校,师-师,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标准的物质文化,建设规范的制度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学习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教学上,树立知能结合的教学理念;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握其难易度;推行多元多维学生评价。

王瑞[9]2016年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新技术的出现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教学方式。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本论文是基于未来课堂环境建设与研究比较成熟的前提下,利用先进技术手段,集中考虑如何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未来课堂环境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探究出一条切合郑州二中教学理念与实际情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研究目标上,论文重点确定了叁个方面,即:构建新型课堂形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建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服务支撑;聚焦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这叁方面,以期实现培养健康、博爱、有为的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在研究内容上,论文将重点围绕并从课堂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育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教学模式和资源的整合、学科和技术的融合、教学与学习行为的转型等方面展开,以期达到论文所提出的研究目标。在研究成果方面,论文重点展示了信息化环境下未来课堂的校本应用,即移动自主学堂的设计与创建;移动自主学堂教育教学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设计模式;创新型人才发展模型;以及如何运用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及课堂观察,表明:在移动自主学堂环境下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其主观能动性、阅读能力与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教师技能与自主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促进了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论文在理论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师与学生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行为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个性化生成、移动自主学堂发展模型、四课型渐进式教学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型等研究成果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为当前新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实践指导。

魏玉梅[10]2016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文中认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反映社会公平的风向标,高等教育肩负了调节社会利益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一个教育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没有“教育小康”,也就难有“社会小康”,没有“西部小康”,更难有“全国小康”。因此,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及价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与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与要求,体现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水平与标志。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充分程度是反映社会公平和“五位一体”建设水平最重要的标志,只有在西部高等教育公平的动力驱动下,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研究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指导思想和研究背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为红线,以中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视角,采取思辨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相协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对我国对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现状与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主要包括六章内容。导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重点、创新点以及拟解决的问题等逐一做了阐述,同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其后各篇章的研究做好理论准备。第一章是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围绕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角叁方面进行了阐述。包括界定核心概念、明确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衡量指标、介绍本研究选择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叁种资本视角的缘由、明确每种资本视角的考察维度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基本观点。本章同时还继承和扬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选择了较有代表性、解释力和适切性的相关理论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观与教育观、正义论、文化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能够为本研究能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每种理论基础来源、对本研究的启示以及与本研究的契合性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理念的发展脉络。本章从教育公平理念的源头——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入手,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教育公平理念继承与发展的成果——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思想,最后立足于教育公平理念的最新理论平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阐述了新时期教育公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为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既是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定。第叁章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本章对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中部、东北部叁个区域以及西部地区内部叁方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西部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不平衡现状。同时,从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小康社会的发展差距、西部地区与东中部经济与教育发展差距两大方面着手,揭示了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困境和障碍。认为西部地区要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要明确西部高等教育公平之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当代价值。第四章是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现状分析及问题揭示部分。本章为论文的主干环节,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基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大背景,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进行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详细考察,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现状,揭示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问题之所在。首先,分别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校在校生人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高校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高校区域布局和区域经济水平等几个维度分析了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总体现状,揭示了西部与东部发达省区之间存在的公平差距事实。其次,分别从不同家庭子女在各类高校中的分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以及专业选择的差异状况叁个主要方面,揭示了占有不同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第五章是对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是论文的主干部分之一。本章主要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总结和归纳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导致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的内在机理,并构建了叁种资本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作用机制模型。分别从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两大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宏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叁方面:教育政策与管理体制之弊为直接性原因;招考制度“城市化倾向”之偏为主导性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困为发展性原因。微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叁方面:经济资本对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客观限制;社会资本对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潜在压力;文化资本对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文化干预。在归因分析基础上,本章将叁种资本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作用机制确定为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两大方面。第六章是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对策体系构建部分,是本文的落脚点和重点。基于所揭示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五项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公益性原则、机会均等原则、差别原则和补偿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对策体系,试图通过政府引领、社会应和、高教主导、家庭跟进以及技术推进五个方面推进西部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一是政府引领,创建“教育小康”与“社会小康”和谐共荣局面,具体策略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健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统筹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增投基础教育,适度弱势文化补偿;合理规划布局,实施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教育小康”,促进“社会小康”。二是社会积极应和,创建“社会文化繁荣”与“城乡资本均衡”的新生态,具体策略为:加强家校广泛联系,促进学社密切合作;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缩小文化资本差距;发动社会力量办学,完善贫困生资助措施;叁是高等教育主导,秉持“公平”与“质量”并重的教育机会公平理念,具体策略为: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缩小家庭社会资本差距;构筑信息援助网络,提供全方位择校信息;加强城乡校际互动,实施教育文化交流共享。四是家庭积极跟进,形成“资本数量”与“家教质量”互补共生的新格局,具体策略为:增加公共文化产品数量,提升家庭教育质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家长文化素养,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切实增强家长信息意识,提高家庭文化资本总量。五是技术推进,促进“信息技术公平”与“教育公平”的深度融合,具体策略为:借鉴美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突出教育信息化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现实价值;以教育信息化促进西部教育公平。文章最后指出,教育非均衡发展无益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社会公平的语境中才能最终达成,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内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本质上是社会整体系统中不平等和不公平的投射和体现,随着人们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社会公平及正义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相信我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将日趋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终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面向优质高中的网络教学研究[D]. 纪英虎.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美国高中资优教育发展研究[D]. 付艳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让每所高中成功[D]. 陆仁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 示范性高中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 荆孝民. 西北师范大学. 2006

[5]. 高中“课堂教学信息化”的现状与改进[D]. 陈晓峰. 华东师范大学. 2017

[6]. 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 桂绍贞.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7]. 信息技术在新疆双语教学中应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 张慧. 西南大学. 2016

[8]. 示范高中规范问题研究[D]. 宋艳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9]. 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研究[D]. 王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1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下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研究[D]. 魏玉梅. 兰州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面向优质高中的网络教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