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_银行论文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_银行论文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再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我国论文,金融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明显增强,全球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迫使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运作机制、服务功能等方面都不得不进行深刻的调整。国际上许多著名的商业银行都纷纷通过并购与整合,积极拓展业务,扩充实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国的商业银行经历了20年的改革,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产权制度多样、市场参与者众多的银行市场体系,商业银行整体的竞争力和业务规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从融入全球金融化大潮的角度观察,又必须承认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确实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加快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再造,培育在新经济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金融全球化加速了全球商业银行的调整进程

金融全球化是世纪之交全球金融格局演进的主流趋势,作为一个历史潮流方兴未艾。要对金融全球化下定义并不容易,然而就本文所述范围而言,我们不妨把金融全球化界定为:全球金融活动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一个过程,它包括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频繁流动、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金融市场的全球联动等。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广泛扩展,一方面不断改变着商业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着强烈影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也需要进行调整与整合,以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因此可以说,金融全球化推动了商业银行的整合,而商业银行的整合又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概括来说全球商业银行的整合不外以下四大特点:

1.银行业掀起大规模并购风潮。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以商业银行为主要竞争角色的并购浪潮,大规模的金融并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金融巨头。先是1995年3月,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组建东京三菱银行,其总资产超过6000亿美元,当时全球排名第一;随后1997年12月,瑞士信贷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合并组建世界第二大银行和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总资产达8020亿美元;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总资产达到6980亿美元;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总资产高达12500亿美元,成为新的世界最大的金融集团;2000年9月13日,美国大通银行和J.P摩根公司宣布合并,组建J.P摩根大通公司,其总资产达6600亿美元,成为全美第三大银行。上述各例虽然只是并购浪潮中比较突出的典型,但它足以证明:90年代末各先进国家银行业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趋势,正在掀起一个银行业并购浪潮,孕育着一次大规模的自身调整。

金融全球化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争夺市场,大银行都希望能够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标。然而,单个银行的规模效益毕竟是有极限的。因此,“超级寡头”之间的兼并就成为扩大银行规模的有效捷径。根据2000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对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所公布的数据看,排在世界前20家大银行中,有12家是自1997年以来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由此可见,通过并购实现银行规模扩张是国际银行业近10年来的明显趋向。银行间并购,尤其是大银行之间的并购,其好处是十分明显的。它不但可以提高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和经济资源配置等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此外,通过消除业务重叠和优势互补,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银行的合并还能够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2.混业经营模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的国际商业银行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大趋势在于,商业银行正在放弃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而转向混业经营。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都是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然而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一种极为令人关注的现象,即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逐渐挣脱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的束缚,通过各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开始向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渗透,由此形成了可以办理几乎所有金融业务的所谓“全能银行”。即便在曾经是实行分业经营制度最典型的美国、英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向混业经营转变的现象。

混业经营之所以成为当今国际商业银行经营的主流,其根本还在于以往的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致使其存在的合理性正在逐步丧失。究其原因,不外有以下三点:第一,在全球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再加上技术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的经营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存贷款业务优势逐渐丧失,其市场占有份额正在被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所不断蚕食。第二,分业经营限制了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范围,使商业银行无法通过提供全面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去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因而自身竞争力日趋低下,甚至面临生存的危机。第三,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由于国际资本市场迅速扩大,靠传统存款业务的利润增长不断萎缩的困扰。经营风险增加以后,自然迫使商业银行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在这种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混业经营模式在适应金融市场变化方面,较之分业经营模式呈现出许多明显的优势:第一,混业经营拓展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空间,通过积极的金融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第二,混业经营模式可以使商业银行通过金融服务多样化和业务的交叉,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第三,混业经营模式为商业银行调整业务格局,开创新的利润增长来源提供了可能性。

3.银行业金融创新速度加快。90年代以来的信息和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这些变化使得向公众提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不但成为可能,而且变得有利可图。当能够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新计算机技术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时,金融机构便可以设想出对公众更具有吸引力的新金融业务和新金融产品。同时,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兴市场的迅速崛起,也为商业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达到空前的规模。近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所呈现出的资产证券化、金融业务表外化、金融衍生产品多样化等都是金融创新的典型特征。

另外,还应该看到金融创新正从根本上改变着银行业的面貌。首先,金融创新通过扩大商业银行在新环境中的生存发展空间,给创新主体带来了可观的净收益,从而增强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业务效率。其次,金融创新在总体上提高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从而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在90年代以来的诸多金融创新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所谓银行资产证券化。银行资产证券化贯通了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联结了各类金融市场,从而使资金不但在不同类市场之间迅速转移,而且能在某一类市场中实现跨国界的流动。再次,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银行交易品种的不断丰富,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4.银行业务电脑化、网络化。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银行的经营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业银行打破传统的运作方式,实现了银行业务自动化、电子化。例如电子银行服务广泛发展,由早期的自动柜员机发展到电话银行、个人PC银行、互动电视银行乃至网上银行。第二,网络技术的引入,使得银行服务的传递媒介和传递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主要由分支行承担的交易,现在通过英特网也可以完成至少是部分地进行交易了。这就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在信息处理和传递方面的效率,而且还节省了大量业务成本。第三,信息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实现了银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例如电脑激光贮存代替了票证、票据、报表、文件、图像等传统保存方式。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减少银行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当前,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体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一个适应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富有创新活力的现代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正在生成,因此我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对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在当今全球性互动的巨大变革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已不由自主的被抛入了不变不行的激烈竞争之中。然而,必须冷静地看到,在如何及早完成银行体系再造、提高竞争力、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我国银行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1.大银行资本金不足,缺乏全球性竞争实力。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银行主要是指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大型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最为突出,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目前不但提供了国民经济中约70%的商业银行服务,而且承担着大量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有关的业务活动,与国际金融机构往来频繁。大型银行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金融活动能力,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以及来自公众的信心。从我国大银行的经营状况来看,资产结构单一、质量低下、资本充足率不达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较弱,国际竞争力不足,这些都是目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现代银行业的竞争,首要的是资产质量和资本实力的竞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以贷款为主,而且不良贷款比例明显高于外资银行。近年来,国家进行了若干重大的改革并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7年国家调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税率,1998年增发了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金,1999年又成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使其接受了四大商业银行相当一部分不良资产。然而,尽管采取了上述举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达到国际上银行业认可的8%的水平。例如,1999年末中国建设银行资本充足率仅为5.37%,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问题。不仅如此,银行经营规模扩大后的资本金补充机制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银行质量低下,资本金不足问题又必然导致发展的后劲乏力,应付金融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会大大加强,从而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将向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方向不断发展。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面临的挑战很可能大于机遇。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有可能转向外资银行,一部分居民储蓄存款也有可能搬家。这些情况将会明显地加大我国银行改善资产质量的难度。

2.分业经营模式抑制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壮大。在当今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推动下,综合经营的银行体制已成为一种世界性发展趋势。但是,我国在现阶段却选择了银行、证券和信托分业经营体制。之所以选择分业经营的原则,无疑完全是出于我国现实的实际需要:首先是因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规范,金融经营者的素质和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还不能适应业务混业经营的要求;其次是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水平还远未达到混业监管的要求。因此,当前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分业经营模式对我国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作用已经出现,而且将日渐明显。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分业经营不利于实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合理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资本的规模扩张。第二,分业经营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全方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开放,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势必增加,它们当中很多是实行综合经营的大银行,这就形成了中外银行业务经营的明显不对称,即在华外资银行的综合经营与在华中资银行的分业经营格局,必将对中国的分业经营的金融制度产生冲击和影响。

3.银行经营国际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银行经营国际化是金融竞争国际化的要求,也是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要求。现代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其所占业务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们通过大规模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营销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还处于低水平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金融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潮流,国内银行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快步入国际金融市场的步伐,大力拓展国际金融业务。例如在国内开办各种外汇业务;对外开展国际合作,在国际市场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团贷款;设立境外金融机构,设立跨国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点等等。所有这些都证明我国银行国际化经营方面确实是有很大发展的。但是一旦从金融全球化大背景来考虑的话,在真正适应经济外向型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融入金融竞争国际化的要求方面,我国银行经营的国际化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银行国际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较弱,特别是金融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和品种单调、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第二,银行业跨国经营网点分布集中,特别是高层次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亚洲等国家和地区。这表明我国银行在跨国经营方面尚缺乏综合性选择能力。第三,海外经营总体实力十分薄弱,业务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与世界经济金融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相比差距甚远。第四,缺乏高素质的国际金融人才。目前,在海外金融机构中熟悉国际金融业务、通晓法律、会外语、能审计、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这种种情况都制约着我国银行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

4.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尚未形成。90年代以来的国外商业银行大部分已从传统银行业务转为现代银行业务阶段,致使一些中间业务、创新业务成为新的盈利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国外银行利润来自中间业务的部分占40%-70%,如花旗银行1999年实现收入159亿美元,较上年增加72.1%。在花旗银行实现的总收益中,来自贷款的利息收益所占比重不到30%,而来自保费收入、承诺费和资产管理等收益占主要比重。金融领域传统储蓄存款比重大幅度下降,股票、债券、基金、养老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比重增加。与此相应,间接融资如贷款需求在下降,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比重在增加。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基本上未能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大多数银行是以一般存款、贷款和结汇业务等传统银行业务为主,而消费信贷、衍生金融工具、资产证券化、咨询、管理信息服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明显不足,网络银行则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三、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与再造,培育在金融全球化环境中的竞争优势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加入WTO的逼近,我国银行业的整合与再造也进入关键时刻。如何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对银行体制进行战略性重组和改革、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提高银行体系的竞争力等,都是今后银行体系再造的主题。

1.积极培育符合国际现代金融机构水准的大银行。在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银行体系的重组要有前瞻性发展眼光。为此,必须按照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路,重新构造我国商业银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行体系。

首先,应该积极稳妥地推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充实银行资本金。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行列,根据2000年7月《银行家》杂志公布的1999年全球25家大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我国工商银行排名第10,中国农业银行排名第20,中国银行排名第21。尽管如此,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最主要的问题是大银行的资本实力急待充实。其中尤以尽快建立规范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为当务之急。在目前国家财政不可能向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补充资本金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在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开辟新的资本金来源。通过资本市场募集一部分资金,不失为一种提高资本充实率的有效选择,它包括向公众募集和向机构投资者募集,也包括面向专门投资基金定向募集等项内容。

其次,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依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要求,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维护商业银行经营自主权,建立经营目标责任制。在风险控制方面,提高风险管理和内控水平,适当提高呆坏帐准备金提取比率,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全面实行审贷分离和贷款责任终身制,健全贷款风险评估机构。促进和维护各级领导和信贷人员主动按条件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合理划分商业银行各级行的贷款授信审批权限,尽快建立贷款发放和回收的激励机制。

2.逐步实现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的转换。在金融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既是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是各国金融体制之间的竞争。一国的金融体制若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将导致本国金融地位的下降。因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客观上要求各国的金融体制趋同,混业经营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主流发展方向,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欲融入世界经济就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尽管分业经营是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融资秩序混乱、金融风险较大这些特定条件下作出的正确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作出新的选择。

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既有其内在的需要,又存在客观的可能性。首先,混业经营体现了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基本要求。因而它有利于资金的流动,能够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其次,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金融机构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大,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才能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金融需求。再次,发展混业经营,允许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以及非金融企业相互持股,有利于改善金融服务,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其国际综合竞争力,这也正是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再造的目的所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资金供求的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宏观调节机制已基本建立,信贷膨胀的矛盾已转化为信贷收缩,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在加快,抗风险能力在加强,这些都为混业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指日可待,面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及时推进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换。

3.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营国际化进程。经营国际化是金融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银行所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因此,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和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业务,实现银行经营国际化,是当前商业银行的整合与再造的又一重要内容。

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意味着我国金融业与世界金融业将更加紧密的融合。因此国内银行的再造必须在遵循国际标准的前提下,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产品和服务、技术与人才等进行全方位、大幅度、深层次的再造和升级,实现高层次的经营国际化,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也才谈得上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为了实现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当务之急是加快银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国际惯例是在国际交往中通常采用并被普遍接受的传统习惯作法,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国际准则,也是各国之间开展合作与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在我国的银行业务中,在质量上符合国际惯例标准的业务并不多,这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能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就要对国内一些与国际规则相违背的政策法规进行修改,摈弃那些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作法和手段,逐步转向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进行经营。

4.尽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时代,商业银行仅靠提供传统的金融服务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业务全能化、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特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和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体系,迎接国际挑战。为此,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进一步措施:一是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实现业务经营全能化和多样化。要对传统银行的功能进行重组和改造,商业银行不仅要经营一般的存贷款业务,还应经营其他多种金融业务,如不动产抵押贷款、消费贷款、教育贷款、个人住宅贷款等。二是大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要根据客户需要和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各类回避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参与开拓国际零售、批发和中间业务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逐渐形成自身的业务专长。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我国银行业务电子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银行业务经营的信息化、自动化、电子化程度已成为影响其竞争力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必须尽快改变目前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状况,要加大对银行业现代科技的投入,利用高科技开发银行服务功能,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争取早日实现银行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方式网络化、综合管理信息化。

总之,不论是中国银行体系自身的脆弱性,还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都逼迫着我们不能不深刻地认识银行体系再造的重要性。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只有积极推进银行的改革与重组,才能使中国的银行业尽快地强大起来。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标签:;  ;  ;  ;  ;  ;  ;  ;  ;  ;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重组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